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安嶽縣城北九義校 李少雄

[教學目標]

1. 體會立論與駁論文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2. 學習抓住對方的薄弱環節作為“突破口”,來進行有理有據的駁斥。

3. 體會本文抓住對方論證的錯誤作為突破口。

4. 積累本文優美而又準確生動的語言。

5. 通過朗讀體會駁論文的語境。

6.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4.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5.比較閲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積累字詞句

2. 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 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反駁技巧。

媒體設計

錄音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成績好,分數高,就是優生。反之就是差生。我聽見了有同學在下面議論,我説得不對嗎?(讓學生來反駁教師

你們想把我説服嗎?那我們就來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這篇文章的反駁技巧。你們才能有充分的理由來反駁我。

二、初讀課文

I.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前仆後繼 抹殺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用圈點法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後在小組上交流。

3.分小組展開朗讀。按要求品讀。

(1) 整體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調--(喜、怒、哀、嘲笑、譏諷等)結合資料庫,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

(2) 劃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語句。

(3) 體會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討論朗讀。

A.……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從“自誇”一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什麼樣的態度?所以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譏諷。)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肯定、讚揚)

E.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全文感情的重點句。結合資料庫,和你對文章的初步理解,説説“中國的脊樑”指的是什麼?然後想想該怎樣來讀?)

F.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G.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結合資料庫,理解“狀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義。然後體會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從以上句子中應讀出對比--你認為應是什麼與什麼的對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反駁主線。

4.讓學生彙報朗讀--學生點評。教師結合(3)指導點撥。

聽錄音(或教師示範讀)

5.整體感知,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小組討論並得出結論,代表彙報,教師點撥。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

(4) 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6.結合感知,再一次有感情朗讀課文。

三、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樑”終於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台。2008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蹟。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四、作業佈置:反駁提綱: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優秀生

資料庫:

1.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2.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後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3.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4.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5.“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丁。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6.“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説:“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前仆後繼 抹殺

2.用圈點法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後在小組上交流。

3.分小組展開朗讀。按要求品讀。

(1)整體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調--(喜、怒、哀、嘲笑、譏諷等)結合資料庫,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

(2)劃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語句。

(3)體會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討論朗讀。

A.……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從“自誇”一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什麼樣的態度?所以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譏諷。)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肯定、讚揚)

E.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全文感情的重點句。結合資料庫,和你對文章的初步理解,説説“中國的脊樑”指的是什麼?然後想想該怎樣來讀?)

F.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G.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結合資料庫,理解“狀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義。然後體會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從以上句子中應讀出對比--你認為應是什麼與什麼的對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反駁主線。

5.整體感知,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小組討論並得出結論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

(4)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