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誕生的傳説

欄目: 張九齡 / 發佈於: / 人氣:8.63K

張九齡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在任期間,輕徭薄賦,重視農桑水利,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續寫了開元盛世的輝煌。

就像中國所有的偉大人物一樣,關於張九齡的誕生,當地也流傳着這樣一則民間傳説。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某月的一天晚上,剛剛吃過晚飯不久,挺着大肚子的張弘愈之妻盧氏便感覺身體有些不適,肚子在隱隱作痛。所以盥洗之後,家人便扶她回房休息。盧氏本以為躺一下就會沒事的,誰知越躺越疼,腹中嬰兒似與他為難一般又踢又鬧,一時間,她只覺得天旋地轉,疼痛難當,不久便昏昏然不省人事。朦朧之中,盧氏看見九隻雪白的仙鶴自九天之上飛來,在她家上空來回盤旋。不一會,又一起結隊飛集到自己家的庭院,在院中一邊舞蹈,一邊叫喚不已。她正要走上前去看個究竟,突然一聲嬰兒的啼哭將她喚醒。盧氏睜眼一看,自己懷中,已躺着一個十分可愛的小男孩,方知自己是在夢鄉分娩。

盧氏醒後告訴丈夫和家人,剛才昏睡之中如何如何。

張弘愈及全家人都感到很驚奇,覺得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好夢。因為大家都知道,鶴在中國文化中向來被看成是瑞鳥。屈原《離騷》説:“黃鶴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藝文類聚》卷九十,《太平御覽》卷九百十六,今本《離騷》無)《詩經·小雅·鶴鳴》篇説:“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據《抱朴子》記載,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神異經》上説,西海之外有一個鶴國,男女皆壽三百歲。人行如飛,日千里,百物不敢犯之,唯畏海鶴,鶴遇即吞之,亦壽三百歲。淮南八公《相鶴經》説,鶴為陽鳥,而逰於陰,因金氣,依火精以自養,金數九,火數七,故七年小變,十六年大變,百六十年止,千六百年形定。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頂赤……翔於雲,故毛豐而肉疎;大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生天壽,不可量……是以行必依洲嶼,止不集林木,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於是九齡家人便根據其母親的這個瑞夢,按照淮南八公《相鶴經》“鶴為陽鳥,而逰於陰,因金氣,依火精以自養,金數九,火數七”、“故生天壽,不可量”的説法,與他取名為“九齡”,字子壽。九是自然數中最大的.一位數,取這個名字,肯定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福壽悠長。

這則神奇的傳説,當然是預示盧氏當時所生產的是一位非同尋常的天才人物。這個傳説毫無疑問是天才人物產生後好事的人們所創作,但中國人大多願意相信故事的真實性。張九齡誕生時是否曾發生過這樣的徵兆,我們不必較真,但張九齡這個偉大人物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產生,卻絕非偶然。

拓展閲讀: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賞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迴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説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裏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説,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説:“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悦,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裏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悦”,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Tags:張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