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的《感遇》詩

欄目: 張九齡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張九齡的《感遇》詩十二首是其在罷相後寫的一組詠懷詩,表達了非常深沉複雜的人生感受。它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深於比興寄託,有美好珍重的情感質地,意象出於心靈的虛構。

張九齡仕歷武后、玄宗兩朝,是開元時期的名相。他為人耿介狷直,疾惡如仇,能以百姓之心為心,在執政期間黜偏佞,進賢明,不遺餘力地揭露弊政,做了很多有益江山社稷的事情。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貶右丞相,罷知政事,次年又貶為荊州長史。他罷相的原因是受到李林甫、牛仙客等一干勢利小人的讒毀。此後,李林甫等人把持朝政,玩弄權柄,作威作福,唐王朝內部出現巨大的隱憂。熊飛先生説:“張九齡罷相被貶,表面上是他個人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實際上是唐代治亂的分水嶺。”《感遇》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

《感遇》是以組詩的形式寫的,共有十二首,在邏輯上並沒有嚴格的次序,都是謫居以來一時觸物興懷聊寄篇詠,並不是像《秋興八首》那樣苦心經營、篇章意脈層次井然的作品。雖説如此,十二首詩儘管前後不相屬,各篇在題旨上卻又有緊密、內在的關聯。這也是很多組詩共同的特點,看似反覆凌亂卻又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張九齡的罷相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也是他詩歌發生轉變的重要節點。與之前以清談閒遠的筆調狀寫山水神韻判然有別,《感遇》詩中包含了很多深沉複雜的人生感受,有憂時傷世,有鬱憤不滿,有懷君戀闕,有憤世嫉俗,有出塵之思。

張九齡的《感遇》詩貫穿着對出處窮達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探問。在這條主線的籠罩下,十二首詩呈現出幾種明顯的主題傾向。

第一類題旨是表現自己孤芳自賞、傲岸不羣的情懷和對人世間個人遇與不遇的思考。

《感遇》其一、其七是這類詩的代表作。《感遇》其一託意於蘭葉與桂花,以比興的筆法曲折藴藉地寫出詩人高潔芬芳、不求人知的品質。蘭葉、桂花是春秋二季最典型的芳草,它們的繁茂美麗出於本心,無待於別人的評判譭譽。這説的是香草不因為無人而不芳的意思。詩歌首二句舉蘭桂以為類,互文性地寫出它們茂盛紛披的生意與體清質潔的品質。三四句點出不求人知之意。五六兩句寫林中美人聞其芬芳而心生愛慕。最後兩句又作一折,重申草木不求人知,自為芳美的本心。“自爾”“何求”表達得斬釘截鐵,毫不動容,寫出一種落落不俗,自我珍重的懷抱,讓人頓生敬慕。

《感遇》其七對丹橘空懷美質而不遇的命運抱不平,並對遇合的命題做了思考,也含蓄地表現了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鬱憤不平。“江南”“丹橘”“綠林”單從字面上看就顯得十分温潤美麗,富有生機。二三句詩人好像唯恐被人誤會,殷勤致意,解釋丹橘的美麗與生意並非地氣所致,乃是自己本來就有經冬不凋、高傲貞剛的歲寒之心。五、六句和九、十句寫丹橘有美質而不見用,對此深感不平。七、八兩句感慨命運唯在於所遇,然而遇合之事又虛幻無憑,沒有端倪可尋。這兩首詩立意有相似之處,都表現了美好的品質。運命繫於所遇,然而遇與不遇彷彿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強。孤高涓潔的品質卻是一種內在的、自足的東西,不會因為遇與不遇而有絲毫改變。我認為,第一首詩更富於超越性,是對遇與不遇的昇華。

第二類詩貫穿着強烈的憂生之嗟,在深刻切近的憂患中表明立身處世之道。

《感遇》其三、其四、其六、其十二為其代表。《感遇》其三説人生短暫,生命的變化微妙難知,應該順自然之性命,棄絕無謂的追求。一二句單刀直入地揭示生命自由自得的狀態。魚遊深池,鳥棲高枝,萬物在自然中安頓自己的生命,隨其所適而已。三四句借蜉蝣展開思考。蜉蝣的生命如此短暫,但它們還是那麼躁動喧囂,總是汲汲有所求的樣子。由此,詩人進一步思索。人的形魄日日都在消損之中,人永遠走在赴死的途中,然而形神如何變滅,究竟何時化為虛無卻是人自己也難以把握的。

所以在詩人看來,楊朱“為其可以左,可以右”的歧路之悲在短促的人生背景下似乎也是無謂的。《感遇》其四借飽涉重險的孤鴻之口殷勤勸誡巢在三株樹的翠鳥收斂鋒芒,避身遠害,説明耀人的才華和煊赫的權勢很容易招惹禍患。“海上來”襯出鴻鳥歷經風波而來的蒼茫孤獨。“不敢顧”“側見”猶可想見孤鴻驚魂未定,憂讒畏禍之心。翠羽已然很美麗,又巢在神樹之上,竟然還矯矯自立於珍木之巔,層層加碼,寫得驚心動魄,讓讀者都為之捏一把汗。接着,孤鴻以“美服”“高明”譬喻,説明張揚顯露易為人所乘。最後兩句以略帶僥倖的口吻説自己高飛遠引,躲開人世的災禍。這兩首詩純是説理,但是因融入了鮮明的形象而沒有板滯説教之感,虛字的使用得當也為詩歌注入強烈的感慨。《感遇》其六表現了詩人的憂憤之情,説自己懷抱高遠,不屑與小人為伍。

Tags:張九齡 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