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淺述《金剛經》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5.38K

細讀《金剛經》,面對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覆強調我相,人生,眾生相,壽者相。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一部非常有影響的大乘佛經。探討的依舊是古聖先賢共同關心的——什麼是至道?怎樣才能得道?這一類的問題。《金剛經》中的文眼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既是道的根本現象,也是成道的鑰匙,還可以説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至於悟道成道,我覺得那不是人羣中大多數人所關心的,因為會覺得那些東西玄而又玄,脱離現實,缺乏實際意義。所以那只是少數人關心的事。但如果論及人生智慧,那麼大家就會很關心,因為畢竟和我們的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人的一生,要面對種種複雜的生活問題需要解決,還要解脱現實中的煩惱……所以這個智慧就顯得太重要了!而《金剛經》的智慧則可以給我們帶來圓滿幸福的人生。

其實《金剛經》裏讓我們把握的一個核心的方法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要停下來。這個停,不是正常做事情的那種安住,而是不恰當的停留下來的一種執着。是障礙和弊端產生的根源。過去民間有個寓言故事,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能夠看出“有住”的禍害:説有一個人在神仙的指引下、意外地找到了一座寶山,而神仙告訴他,挖夠了你就走,不要等到天亮,一旦天亮了,這個寶山被太陽照射就會化為虛無,你的生命也會隨之被消融。當時這個人答應得很痛快,神仙走了之後他就開始挖寶,越挖好東西越多,越挖心裏越饞,越挖越放不下……貪婪讓他廢寢忘餐、忘記了時間……終於太陽出來了,他便葬身於寶山之中。

這個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我們很多情況下就是這樣不智慧地生存着。面對事業、感情、健康、財富……該收手時不收手,以至落得滿盤皆輸。經常有朋友和我探討一個相關的問題:把握的標準(尺度)是什麼啊?説實在話,我覺得這個尺度我們早就遺失了,因為我們的人心早已經被塵世中的種種污染給泯滅了!為了生存的競爭、為了利益的獲得,有幾個人還在想着客觀與公正的問題?然而如果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把握問題,事情最後的結果就很可能適得其返。這個往往是人們當時所想不到的。

而“無住”是教給我們去掉私心。也就是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要把我們自己與外物(包括人)平等起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説,就是當我們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想到更多人的利益,同時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問題,即換位思考,這樣即便是從利己的角度説,也減少了很多矛盾和失敗的機會。這種多角度、完整觀察事物的方法在佛法中屬於“無漏智”。

每個人都有一個完美的夢,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裏什麼都好,不要有什麼缺失和遺憾。完美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實現?完美的概念是什麼?我覺得完美並不是按照我們主觀想象那種如施了魔法般想啥來啥的美夢,而是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有機結合而得到的豐富的碩果。應該説這種豐富意義的完美在人生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要點在於它會在自然運化的過程中逐一實現,但絕非完全按照你預定的時間和地點。比如,你很期望你的孩子成為人才,而他在該成才的時候情況很糟糕,於是你就很生氣,做了許多不合適的事情,認為他不會成才了!推波助瀾地影響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很可能因為你的埋怨和譏諷而墮落下去……

假使如果你不那麼想呢?而是耐心幫助他找原因,發揮孩子的特長,過了若干年,你會發現他雖然考大學名落孫山,但卻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風物長宜放眼量,時間是個魔法師,一切都不是定數,一切都有可能實現,比如60歲的齊白石可以成為一代名畫師,大器可以晚成……但人生的種種過程需要你智慧的配合,而這個智慧就是《金剛經》中的無相與無住。

只有我們以“無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才有可能採取“無住”的智慧行為。

那麼無相是什麼呢?

無相,意味着對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沒有固定不變的看法。按照《金剛經》本身的説法,就是“凡所有相,皆屬虛妄。”這個虛妄不是説不存在這些現象,而是説這些現象如果從寬闊的整體角度去觀察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莊子才對碧藍的天空發出感慨“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現在我們都知道,天之藍是因為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而天空本身則是沒有顏色的。莊子的慨歎其實就等於告訴我們,凡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根本的真實。

自然事物的組合形成有些象我們小時候玩的那個萬花筒,換一個角度形象看立刻就改變了!觀察角度的不同,對事物得出的印象就會全然不同。那麼哪一個形象才是真實的呢?哪一個也不是,因為它們都在不斷的組合變化之中。自然界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不變的事物,只有在一定視角觀察下幅度改變的大小。

所以我們要從中明白一個道理:一些現有的定論其實都不是定論,它只在一定條件範圍下有效。一個罪犯,從社會角度看他是個罪人,而在他母親眼裏很可能就是個孝子,還興許在單位是個好同事。就拿歷史來説;歷史的不可逆轉的`特性決定了歷史事件、人物行為、定論的某種確定性。然而許多事件 、人物行為、言論等不是隨歷史翻開新的一頁而消失,它們常常作為某種遺存而加入到新的歷史行列中去,表現出新的意義,或者説,在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才能充分展現它的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歷史也是活的。

無相,教給我們以更完備的視野來認識事物,這樣才會對事物有更為確切的把握,而不至於因為目光短淺而做出愚蠢的短視行為。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宗趣

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第一、離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無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緣起修善業,這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一)離一切相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説:“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就是説,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眾生受妄想執著的纏縛而體證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指因種種分別而生起的種種顛倒;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包括人我執、法我執,由人我執就生煩惱障,由法我執生所知障。必須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剛寶劍,才能斬斷妄想執著。

金剛的特性有三個字:第一、堅,金剛是很堅固的,不壞不滅;第二、利,很鋒利;第三、明,金剛是透明體。所以金剛具足堅固、鋒利、透明的特性。堅固就能不壞不滅,代表實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確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觀照般若,指能夠觀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説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剛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夠斬斷妄想執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由文字瞭解以後至觀照,由觀照而證實相,就可以離一切相。

《金剛經》講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就是執著有個我,我能夠度眾生,執著有個我體。人相,這個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種種差別,那個人是我所度的,執著差別。眾生相,眾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眾生,屬能所執,能度的執著,所度的執著。壽者相,就是以上“我、人、眾生”都是真實不虛、相續不斷的,有個實體,也包括執著長遠的壽命,執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執,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遠都不壞。非法相,一切法現在存在,消滅了就沒有了,還有人、一切物質都是這樣。法相就是常見論,非法相就是斷滅論。般若就可以消除眾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從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到四攝六度。六度中特別以施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捨眾生,不離眾生,所以《金剛經》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Tags:金剛經 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