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聆聽《金剛經》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6.61K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以下是聆聽《金剛經》,一起來看一下吧。

原文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説。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

 思惟:這一段主要説説一切眾生之類。

1、一切眾生之類指那些?在《楞嚴經》第七章結尾,解釋了眾生形成的原因,變化的各種形式。其中就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整部《金剛經》中,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放光發聲,及大菩薩眾,阿羅漢眾等集結,和三惡道的場面描述吧?換句話説:是針對你我他的本性,各自的心行;所以時刻不離自身及思惟。文中的有所譬喻事件,例舉現實的會比較多點,還是不要對號入座。因為在這個時段,説服別人或與其爭論,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比如《六祖壇經》中:皈依自佛,自法,自眾生。換句話説:上述眾生都是我們自個生出來的(我們身體屬於胎生);就比如你我他,會因為各種聲音而生心,不管是無聲,有聲,高聲,低聲,男聲,女聲,贊聲,辱聲等等;香,味,觸法,也是一樣。而這種心,遵循四相之規律。

又比如:漢傳佛教中,有不殺生,不吃肉的戒律,提倡素食,少食;因為各自吃的肉,不會超出一切眾生之類的範圍,本質上都是一個整體,因為大悲心而不食肉。

2、從佛對應眾生的角度理解:四,十二,十三,八萬四千等數字,都是有所對應的。比如《僧伽吒經》中:於十方面,一一方各十二恆河沙諸佛如來,一一如來住世説法滿十二劫,若有善男子,説此法門功德,與上諸如來等。若有供養十三恆河沙諸佛如來,若有於此法門,聞一四句偈,此福德勝彼,況具足聞。

為何要大概知道這些數字?比如《金剛經》,《道德經》中,都有許多相似部分,程序或説順序上一樣,好像是在不斷地加深和重複?比如:進去寺廟或者道觀,看見裏面的寶塔,是由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的佛或者得道者所構成。

那麼《金剛經》重複描述怎麼理解呢?對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話,也就是:“窮十二變,為一旋復”。還有另一種理解,各自發願之後,到不同佛國土投生;比如,我們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發願和種植善根,下一輪投生彌勒佛土去聞法行道;《法華經》和《僧伽吒經》變化描述,就可以這樣去理解。

學習者知道這些,就能理解此刻在展現什麼,描述到什麼位置。這也是我寫心得時,經典原文書寫一遍的原因,不然可就斷片了;但需要經歷很多很多。比如有些人一生作了許多許多事情,也留下了不少各種記憶,對許多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回頭看時,呵呵一樂,一笑泯恩仇,忽然覺得自己什麼也沒有説,什麼也沒有作。

3、對於學佛者,修道者,探索者來説,怎麼理解和使用上述第二段的描述?可以理解為各自的:願望,初心,理想。這是聆聽《金剛經》的第一核心。

比如學習《僧伽吒經》1---10中: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因為此會眾生過去在於鹿中,發願勝故。又比如《地藏經》第一品中: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我們許多人都有願望,特別信佛人都發過願,網上此類文章和信息不少。比如:願解如來真實義,是指行此法者;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指以積累的多世善業,投生到淨土世界。又比如:未來無量無邊際,度盡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等等,就是對應上述各類眾生而言。

大概知道一切眾生指什麼,就能大概知道各自願望的`含義,以及各自願望所覆蓋的範圍及作用。比如:學習《僧伽吒經》1---12中:一切勇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白佛言:世尊,一發誓願,尚得如是福德之聚,壽八十劫,何況於佛法中,廣修諸行。在此處誓言所形成的空間與時間

願望,願行,願力這三項,許多信佛學佛人都比較熟悉;比如《法華經》,《僧伽吒經》中,開篇就講願力;去西方極樂世界,也講要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地藏經的三個名字就是願望,願行,願力。我們平常也説:願望就是種子,就是希望,就是未來;看看我們的願望是什麼?

比如前幾年我家老大動不動就説:今天發了個願,捐了幾百元,要為什麼什麼;今天發了個願,為幾個寺廟做了什麼什麼;今天發了個願,作了多少多少好事。我一再糾正,用詞低調,只是念頭,一系列念頭而已。這裏願望的含義,是指一切眾生之類,是涵蓋所有變化的意思。

在歷史長河中,在現實生活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可以用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去理解: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當然也是生活的經歷者,表演者。人的一生,就是一種經歷或演繹,你我他難道不是嗎?

拓展閲讀:六祖慧能《金剛經》口訣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也,離粗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舍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慾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説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雲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説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Tags:金剛經 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