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解説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2.59W

《金剛經》中的許多話,好像是釋迦佛專門對着我們現代人的.心態在説似的。下面是金剛經解説,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詔同注

此經以喻法為名。實相為體。無住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初釋喻法名者。金剛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眾生疑執。取以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眾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經者訓法訓常。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二辯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經雲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三明無住為宗者。宗者要也。經雲。應無所住。經中多以無住破着。故以無住為宗也。四論斷疑為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為用也。五判大乘為教相者。經雲。為發最上乘者説。故以大乘為教相也此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為樑昭明太子所立。尤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故不取焉。今注一本天親等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結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一時者。即如來説法機應和合時也。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舍衞者國名也。華言豐德。祇樹結孤獨園者。只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説法處也。與大比丘眾者。聞法之侶也。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説法之處常隨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於諸經之首謂之通序。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法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衞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別序也。亦名發起序。以乞食為發起者。蓋佛欲説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發之。然佛以禪悦法喜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爾時者當是時也。世尊者。世間所尊十號之一也。食時者。辰時也。着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缽者。持應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本處者。給孤園也。洗足者。食訖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儀。希有者。贊佛之辭也。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眾生也善付囑者。為付囑未來根未熟菩薩。已得大乘者令其不捨。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護念付囑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無過度生。然雖注意於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睹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囑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眾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説。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善現既讚歎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雲。善哉善哉。當為汝説也。而又誡約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已。具見下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蓋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舉降伏則攝安住矣。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人與旁生具有四生。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

若無色無色界天。

若有想識處天。

若無想無所有處天。

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顛倒心。慈氏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第一即勝心也。經雲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所懷之境廣此大心也。雲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此勝心也。無餘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無我人眾生壽者。此不顛倒心也。若有四相謂之四倒。若一眾生不令滅度。及見眾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我者。於五藴中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於餘趣。眾生者妄計五藴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佈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佈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説法。禪定不差機説法。智慧不顛倒説法。然一切佈施不過六塵。所謂六塵如牀敷卧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着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此段恐人疑雲。既離相施則無福報。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虛空以為喻也。論雲。其義有三。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高大。三究竟不窮。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從前文不住相佈施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前段説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為身相。故佛問雲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然有相者應身也。無相者法身也。法身是體。應身是用。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所以無相。故論雲。如來所説相即非相。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為佛體。故佛印可善現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此疑從前無住行施非相見佛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説章句。生實信不論雲。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眾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説。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雲。有五個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學俱備。能生實信矣。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若論實信之由。從多佛所以種善根。聞此大乘之法。則能生信。至於一念少時生信。亦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凡有眾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佛智佛眼無不知見。所以得福無量。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此順釋生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論雲。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種想。想即相也。言無復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生空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他譯更有無相亦非無相。此法空也。疏雲。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蓋譯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着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則着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着我人眾生壽者此返顯違經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執也。若取法相等。此法執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説。汝等比丘。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結上文而證勸也。不應取法者。空能觀之智也。不應取非法者。空所觀之境也。論雲。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疏雲。今言法者。説五陰空為法。五陰相為非法。即以陰空為藥名法陰。有為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與論意正相淴合。言筏喻者。論雲。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論引筏喻經雲。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宜應棄捨。況不善法。斯乃無所得之要術。俾不凝滯於物矣。

三斷無相云何得説疑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説法耶向説不可以相見佛。佛非有為。恐有疑雲。何故釋迦樹下得道諸會説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説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説。何以故。如來所説法皆不可取不可説。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説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説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説。然應即法報説即無説。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説。何以故下。又自徵釋。由不可取不可説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説。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説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一切賢聖者。三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無為乃自證之理真諦也。差別乃化他之用俗諦也。諸佛説法不離二諦。吾佛亦然。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説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此乃較量持説功德。佛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為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雲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離性佈施福報雖多。而受持此經為人演説能趣菩提。其福勝彼。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然持經福勝者。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般若稱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猶恐其於此取着。故復告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此疑從上無為法不可取説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云入流。言無所入者。是不着於所入之流。又不着於六塵境界。故言不入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斷。後三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來。言實無往來者。謂不着於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無不來者。謂不着於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着我人眾生壽者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若言有證即着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離着。論雲。向説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説。云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説。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着。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説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説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是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着。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為第一者。以無諍故也。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諍。無諍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離智則不着無相。故無諍也。無所所行者。謂不着於所行之行也。

五斷釋迦然燈取説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説而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此斷釋迦然燈授受之疑。謂善現迷己所證離着固已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於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然燈者。大論雲。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意以菩薩修六度萬行。莊嚴淨土現身説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行嚴土。行乃無作。土亦非嚴。非嚴而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既而如來又告善現云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於六塵生着不名清淨。故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説非身是名大身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此山四寶所成。高出眾山之上。故稱山王。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為非。尊崇奇特名之為大。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為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設喻為問。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為大。報身離着亦復如是。故曰佛説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天竺之河。週四十里。佛多近此説法。故取為喻。前説一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以喻持説福勝。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不如持説此經四句其福轉勝於彼。此則增勝而論。格量持説之功。

複次須菩提。隨説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隨説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經典等者。經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説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説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説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説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奉持也。斷執雖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云即非般若波羅蜜也。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説。故又誥雲。如來有所説法不。而善現了知説即無説。乃答雲如來無所説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説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説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此即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前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佈施。得福雖多然非離性。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為福報故。此遂以世界微塵為喻。塵界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為。福報不及塵界之無情。況持説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微塵世界也。是名微塵。是名世界者。乃是無記微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説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説三十二相也。言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説功德能成法身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甚多七寶佈施外財也。身命佈施內財也。身施者。如屍毗王代鴿是也。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以輕重較之。則外財輕而易。內財重而難。然此二施皆有為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説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爾時須菩提聞説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説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説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善現知捨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説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贊言希有。自謂從昔已來。未曾聞是經典。若人聞經信心清淨。則能生乎實相。又謂我今直佛獲聞是經不以為難。而未來眾生得聞是法始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實相也。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説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辭也。大乘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乘根器。卒聞是法。未免驚愕疑怖畏懼。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為希有。此希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無説。慮其於法取着。故云非第一波羅蜜。有因緣故亦可得説。故云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八斷持説未脱苦果疑此疑從上舍身佈施而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説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毀害曰辱。前雲捨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説之福。此之行忍亦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蓋能達法無我到於彼岸也。説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着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證之。梵語歌利。華言極惡。佛於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畋獵見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時仙人略無嗔恨。以慈忍力身復如故。蓋能了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空。非惟無苦。亦乃有樂也。又引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證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説。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如來説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説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佛累世行忍。以無我故得成菩提。故發菩提之心。應須離一切相。離相即不住色等六塵也。應生無所住心。心無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則非住佛道矣。菩薩所行六度皆應離相。色為六塵之首。施為六度之初。故云不應住色佈施。如是行施為利羣生。若存施受之心則非無住。下復遣着。故曰非相非眾生也。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此疑從上為利生行施而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證。離於言説。何故累稱持説功德。勝餘佈施等福耶。然佛無所證而證。無所説而説。所證所説無不當理。恐善現未達此意。故又告雲。是真實等語。真語者。説佛菩提也。實語者。説小乘法也。如語者。説大乘法也。不異語者。説授記事也。不誑語者。不誑眾生也。解譯無此一句。無實無虛者。如來所證之法。本離言説故曰無實。對機有説故曰無虛也。

十斷真如有得無得疑此疑從前不住相而來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聖人以無為真如得名。然真如之體。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何故眾生有得者有不得者。蓋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住者住着也。如行佈施。不達三輪體空名為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羅蜜。如入暗中則無所見。若達三輪體空則心無所住。即成檀波羅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見諸色相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言未來世中若有受持讀誦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見。既行勝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説初日分者。寅卯辰時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時也。後日分者。申酉戌時也。如是一日三時舍無量身。歷無量劫而行佈施。世間固無此事。然佛設此喻者。以況聞經生信福德之勝。何況書持誦説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所謂書寫受持讀誦者自行也。為人解説者化他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説為發最上乘者説。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説。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着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説此般若之體本絕言思。其功德廣大不可得而稱量。非樂小乘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大乘者説為發最上乘者説。發大乘者。通指衍門三教之人也。發最上乘者。的指圓頓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則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彼小乘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説。為着四見故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塔為藏舍利之處。若天人修羅固當敬事。此般若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寶塔可不敬乎。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誦此經者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以宿罪業合招惡報。由經力故但被輕賤。被輕賤故其罪消滅。當得無上佛果。持經功德可謂大矣。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僧祇翻無數時。那由他者。十億為洛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他。如來於過去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德者。蓋持經能生理解得證菩提。供佛雖感福報。但是事相故。持經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蓋事相之福是可思議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絕待對。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説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此經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説。蓋此經之義趣。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

十一斷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從前諸文無我人等相而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現初聞此義。至是復問者何耶。問辭雖同其意則別。蓋所問不過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問意。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問意。若謂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別障於真證無住之道。故又興此問也。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但前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由此賢位漸入聖階矣。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此疑從上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由前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發心者則無菩薩。若無菩薩。云何釋迦於然燈佛所。名曰善慧。布發掩泥行菩薩行得受記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故舉以問。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説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答意雲。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悟無法故得受記。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善現既會法無所得。佛然其説。乃言如是如是。既而又反覆告之者。要令善現知法無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記。蓋如來所證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門。離諸名相。無授受中而論授受也。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此疑從上釋迦於然燈行因實無有得而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者。徵起之辭也。由前雲實無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燈之記。遂疑既無佛果。豈有佛法耶釋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者真如也。不偽曰真。不異曰如。此真如體貫徹三世綿亙十方。非空非有不變不遷。名如來性。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説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得者。忘情而證也。無實者非有為相也。無虛者。是真如體也。然此真如非別有法。即一切色等諸法。離性離相名真如體。唯佛與佛乃能證此。故一切法皆是佛法。真如之體雖不離於諸法。然亦不可取着。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説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上説如來所證真如之體遍一切處。可謂長大矣。又恐善現起長大之見。故佛又設喻徵之曰。譬如人身長大。善現因喻有悟。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論雲。大身有二義。一者遍一切處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報身。此之二身皆離諸相。故名為非。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此疑同十二疑皆從第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心者而來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説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説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無佛道可成。安有眾生可度。是則起度生之心修行嚴土。即凡夫見。不名菩薩者。畢竟起何等心名為菩薩。故云能通達無我法者真菩薩也。

Tags:金剛經 解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