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直譯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1.46W

《金剛經》是佛法經典中的經典,文字雖不難讀,卻指出了宇宙人生的終極實相,所以真正地信得過做得到殊為不易。下面是《金剛經》直譯,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衞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衞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話直譯:

這部金剛經是佛陀親口説出來,是我(佛陀大弟子之一 - 阿難)親自聽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經入滅,所以後代的人再也無法聽到佛陀説法。為了能讓後代的人也能知曉佛法,因此我(阿難)再一次重新講出,讓人記錄下來流傳後代。記得佛陀在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國名叫舍衞國,舍衞國皇宮附近有一花園名叫“祇樹給孤獨園”,為什麼會取這個名稱呢?因為花園裏的樹是由祇陀太子捐獻的,因此就稱為“祇樹”,而土地是由一位波斯匿王的大臣所捐獻,他的名字叫須達多,須達多為人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孤獨的人,所以這個花園的地名就叫做“給孤獨園”,加上太子捐獻樹木,因此這座花園就取名“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就在“祇樹給孤獨園”講這部經。當時與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們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證到羅漢果位及菩薩果位。

記得講經那天的上午,釋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着盛飯的缽,到舍衞大城去化緣。

在城裏不分富貴貧賤,一家一家的化緣,化緣完了,就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

吃完了飯,就把袈裟和缽及一些日常應用的器具收拾好,順便也把腳洗乾淨,再把座位鋪好坐下來。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説,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説: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白話直譯:

那時候,有位德高年長的佛陀弟子,名叫“須菩提”,他突然從大眾中站起來,批上袈裟把右肩露在外面(因為印度人平常衣服是遍履全身,要禮佛時才袒露右肩,以示恭敬。)右膝跪地(印度的禮儀有兩種,禮拜時是雙膝跪地,懺悔及請法是右膝跪地,表示順理誠心。)而且合掌恭恭敬敬地向佛陀行禮,然後讚歎地説:“您是世界上最稀罕少有的世尊!(弟子對佛陀的尊稱,因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您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嚀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眾生的任務。

世尊!但是眾生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使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使它不退失?及如何降伏妄想心使它不起妄念呢?”

佛陀回答説:“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如同你所説的,我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嚀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眾生的任務。所以我當然要為你們解説,你們仔細地聽着,我現在就為你們開示。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就與佛菩薩的心量沒有兩樣,所以就應該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應該使它不起念。”

須菩提聽完佛陀開示後説:“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能聽到您的解説。”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話直譯:

佛陀於是告訴須菩提説:“諸位大菩薩,在修行當中,應該依照下面的方法去降伏妄想心,降伏妄想心的方法就是首先不要執著眾生相,眾生相有九種,如一、孵卵所生的雞、鴨、麻雀、鴿子;二、母胎所生的人、牛、羊、馬;三、水中或潮濕中所生的魚、蝦、蟹、鐅;四、蜕化所生的蟲、飛蛾、蚊子、蒼蠅(他們都是由幼蟲蜕變而化成)、五、有色眾生、他們由五藴(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藴識障蔽的意思,五藴等於由五種物質或精神覆蓋本性。)組成的,有色眾生居住在欲界及色界;六、無色眾生,他們由四藴(受藴、想藴、行藴、識藴)組成的,無色眾生居住在無色界中;七、有思想的眾生,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除了無想天之外,都是有思想的眾生;八、無思想的眾生,他們是專修無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無色的無想天中;九、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他們居住在三界最高的無色界,無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裏的眾生沒有粗想但仍有細想,所以是非有想非無想。

以上九種眾生,諸位大菩薩都要有這種想法:我要一一慈悲去救度他們,使他們業障消除,脱離生死輪迴,永遠達到清淨解脱之境界,雖然眾生有無限量之大,無法數之多,無邊際之廣,我都以慈悲心去解救他們,雖然有那麼多眾生受到我的解救,但我決不執著度化眾生的功德,所以在諸位大菩薩的心中應該認為,實在沒有一位眾生受到我的救度。

為什麼要有這些想法呢?須菩提!你要知道如果菩薩還有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眾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他就不是菩薩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白話直譯:

我再告訴你吧!須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薩,他的心量必須很大,這樣才能不計較,在不計較之下才會去做利益眾生之事,但是在做出利益眾生之事後,也不會有絲毫的執著,例如,不要去貪看豔麗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淨;不要去貪聽靡靡的音樂,才能使耳根清淨;不要去貪嗅香濃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淨;不要去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淨;不要去貪穿華麗的服飾,才能使身根清淨;不要去貪想物質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淨。

須菩提!要作為一位大菩薩應該要做到忘記佈施給誰,忘記佈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獎;為什麼菩薩佈施要達到這種境界呢?因為這樣的佈施心量才能廣大,在廣大的佈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長,達到無限量之大。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你想得到或測量出有多大嗎?”

須菩提回答説:“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又説:“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虛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嗎?”

須菩提又回答説:“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接着又説:“須菩提!菩薩若能不着相佈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虛空那樣的大,難以想像,難以測量。

須菩提!所以諸位大菩薩只要依照我的教法,不要着相佈施就是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想法怎麼樣?可以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如來(佛)的佛身嗎?”

須菩提回答説:“那是不可能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如來(佛)的佛身;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您所説的如來(佛)的外表佛身是一種假相,不是真實的佛身,而佛的真身是無形無相的,這是世人無法用肉眼看到的。

佛陀聽了之後説:“你説對了,世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也是一樣,都是不實在的,因為他們都會毀壞,都會變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虛幻的假相,怎可執著虛幻的假相,來矇騙自己呢?所以世人如能不執著虛幻的假相,及不受一切外相的迷惑,這才是一位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能如如自在,這樣的人即使未見有形有色有相之佛身,但已了悟佛身的真實,因為心中有佛,佛心相印,佛就在他的心中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説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説。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説:‘汝等比丘,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白話直譯:

須菩提聽完之後又向佛陀説:“世尊!您方才所説的話真是太妙了,我聽了之後能感覺非常真實,但是眾生的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們會相信您所説的話嗎?”

佛陀聽完之後,又對須菩提説:“須菩提!你不必懷疑,雖然我説的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會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圓寂後,經過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及最後的末法時期五百年,總共是兩千五百年,(很接近我們現在的年代,因佛陀圓寂於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這是各家推測的年代,今年西元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圓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們何其幸運,能生長在這個年代。注:末法時期共有一萬年。)仍然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善男信女,對於現在我所説的話,仍然非常相信,認為那是真實的,不過這些能相信的人,機緣是非常特殊的,他們不僅在近世諸佛哪裏肯修學佛法而種善根,甚至已於過去世無量諸佛時已種諸善根,所以他們聽到一句話或看到一段文章,便能在轉念之間,心淨不亂,信心不退。

須菩提!我再告訴你吧!以後這些信心不退的人,我當然能知道他們,更會看到他們,因為這些善男信女將會得到十方虛空無量無數福報與功德。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男信女,不但不會執著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眾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更不會執著一切萬法的名相(因為一切萬法只是渡眾生到達彼岸的工具而已,而本性是佛,萬法非佛,即是成佛,萬法皆空。)以及執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聽到金剛經講萬法皆空,所以就執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這就是執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執著萬法,也不能執著空法。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男信女,如果心裏一旦執著萬法的名相,即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同的道理,如果心裏執著空法的名相,也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不要執著一切萬法,也不要執著一切空法;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為你們説法的時候,常用竹筏來作比喻,世人編竹為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説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要放棄,何況不是佛法的理論,更不應該執著了!

第七品 無得無説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説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説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説。何以故?如來所説法,皆不可取、不可説、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果嗎?我有説任何佛法嗎?”

須菩提聽了之後説:“如果以我的體悟,去解釋佛陀您所説的含義,應該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名稱,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果,因為佛法是説給眾生聽的,菩提果也是説給眾生聽而已,在佛的世界裏哪有什麼菩提果位。也沒有固定的佛法可讓佛陀來説的,因為佛陀所説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説;如佛陀您所説的佛法,都像虛空一樣永不變異,但虛空是不可取得的,虛空的廣大及虛空的恆久性也是難以言説的,所以佛陀您所説的法,有又好像沒有,沒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虛空來説,虛空本來就有,但是迷昧的眾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還以為佛法不夠普遍,這都是眾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呢?這都是因為一切凡夫、賢人、聖人,在無為法的證悟方面有所差別,如聖人見山是山,不執著山,已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賢人見山不是山,因為怕起慾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緣;凡夫見山是山,執著山,因為凡夫是貪心不足的,常常為了身外之物而起爭執。所以凡夫、賢人、聖人差別就在於此,也就是無為與有為的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説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話直譯:

佛陀聽完之後,又説:“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果有人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所照之處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個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也是一樣。)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用來佈施,你説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聽後回答説:“當然是很多!世尊!(弟子對佛陀的尊稱,因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雖然是很多,但那只是有限量的福德,並非是無限量的福德;無限量福德須要無相佈施,也就是不惦念佈施多少,不惦念佈施給誰,佈施之後不求回報;而有限量佈施即不同,他們經常惦念佈施多少,佈施給誰,更需求回報。所以佛陀您説福德很多,其實那也只是有限量之多而已。”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回答後,很慎重的説:“假使有人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或是將本經中的四句偈語(經中的四句話,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記在心裏,照着去做,或講給別人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的福德,因為講佛法給人聽是法施的一種,法施是三佈施(三佈施是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助印金剛經是三施並行,如一、能讓人看到本經是法施,出錢助印是財施,護持佛法是無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剛經的功德更是無限量之大。

為什麼金剛經的功德是無限量之大呢?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吧!就是過去一切成就佛果的諸大菩薩,在徵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最後階段時,都是領悟此經(金剛經)才證悟的,所以此經可説是諸佛之父,諸法之母,一點也不虛假。

須菩提!一切有為法皆是方便法門而已,只有現在我所説的法(金剛經)才是真實之法,但我説真實之法讓你們聽,你們仍然不可執著,為什麼呢?因為讓人開悟的佛法,一旦讓你開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對迷昧的眾生説的,在佛的世界裏就用不上了。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説我得無淨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説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須陀洹(已證初果的聖者,須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預入聖人的意思。)果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須陀洹果位的想法嗎?”

須菩提聽了回答説:“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修行人,雖然已進入聖者之流,名為“入流”,但這只是假藉的名稱而已,反而在證得須陀洹果位時,心是無所入的,為什麼會無所入呢?因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聖者,已不執著豔麗的美色、悦耳的聲音、香濃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細滑的摸觸,他不執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須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聽了之後又説:“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斯陀含(已證二果的聖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一往來,也就是尚須來人間修持最後一生。)果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説:“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斯陀含所謂的修行人,雖然尚須天上、人間往來一次,所以名叫“一往來”,但是他們已沒有往來的想法,如果他們還有往來的想法,即是一種執著,而證得斯陀含果的聖者是心無執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問説:“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阿那含(已證三果的聖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不來,也就是不再來欲界人間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須在色界、無色界天中繼續修行,才能進入四果阿羅漢果位。)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説:“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雖然不須再來人間接受生死,但他們已不執著去與來之相,更沒有去與來之分別心,所以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問説:“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阿羅漢(已證四果的聖者,阿羅漢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有三種意思,一、應供——也就是應讓世人供養的意思。二、殺賊——殺掉一切煩惱賊。三、無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説:“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無學(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皆為有學聖者,只有四果阿羅漢才是無學聖者,有學聖者是須要再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聖者是聲聞乘中最高果位的,在聲聞乘中他已全部修學完成,所以是無學聖者。但廣義來説,證得阿羅漢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別人,不如大乘的菩薩乘,福慧雙修,度己更度眾生,兩全其美)聖者,在聲聞乘的修學方面,早已無法可學,無法可修,所以才稱為阿羅漢;世尊!假使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那麼他已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怎麼有資格叫做阿羅漢呢?

世尊!您曾經説過我修持的境界已達到遠離是非、分別、執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讚許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離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羅漢。

世尊!雖然我得到您的稱讚,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從來沒有我已證得阿羅漢的念頭;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認為自己已得阿羅漢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會説我是一位喜歡寂靜的修行人;就因為我心無所得,亦無所失,不執著一切相,行而無所行,做而無所做,無慾無求,所以才叫做寂靜的修行人,倘若我執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靜的修行人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説非身,是名大身。”

白話直譯:

佛陀又對須菩提説:“你的意思怎樣?我過去在燃燈佛(因為燃燈佛出生時身邊有燈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後佛號稱為燃燈佛,當時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是一位修菩薩道的出家人,曾經親近燃燈佛,燃燈佛為他授記,説他將來會成佛,佛號叫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叫娑婆世界。)那裏得到什麼嗎?”

須菩提回答説:“沒有的,世尊!您在燃燈佛那裏實在沒有得到什麼,因為有得即有失,有得失之心怎能成佛,所以照道理來説您實在沒得到什麼。”

佛陀又説:“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菩薩有沒有在莊嚴清淨的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説:“沒有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是心不執著才產生莊嚴的,而眾生是心生貪執才產生污衊的,所以菩薩雖然莊嚴了佛國淨土,但是他們心不執著,更不作莊嚴想,而莊嚴只是一種假藉之名而已。”

佛陀於是又説:“是的!就因為這樣,所以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有的大菩薩都應該如方才所説的,心不能執著,這樣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而且才能生起清淨之心,如不應執著豔麗的物品,不應執著靡靡的音樂、香濃的味道、美味的大餐、華麗的服飾、物質的享受,才能使心清淨,也就是説,心不可執著一切,才能產生清淨之心!”

佛陀停了一下又説:“須菩提!假使現在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就像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度有三百三十六萬裏,周圍有六萬座大大小小之山環繞,是眾山之王,所以稱為須彌山王。)那麼大,你的意思怎樣,他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聽了回答説:“是很大,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您所説的那麼大的身體,並不是普通人的身體,而是發大願、修大行所獲得微妙大身體,但是大身體也是假藉的名稱而已。”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白話直譯:

佛陀又説:“須菩提!假使用恆河(印度境內的一條大河,河內的沙非常的細,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條恆河,即一粒沙一條恆河,恆河的數目,和沙的數目一樣,而那麼多的恆河裏面還有那麼多的沙,你看這樣沙的總數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説:“當然很多!世尊!以恆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條恆河,那麼恆河之多就難以去數了,更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佛陀慎重的説:“須菩提!我現在老實的告訴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貴的七寶盛滿那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佈施濟貧,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很快地回答説:“當然很多呀!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説:“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或是將本經中的四句偈語(經中的四句話,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記在心裏,照着去做,或講給別人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的福德。”(如果自己認為口才不好,難以啟口講給別人聽,可改用助印《金剛經》送人,與人結緣,功德也是非常之大,請十方善信趁此機緣助印《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Tags:金剛經 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