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25W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下面是關於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的內容,歡迎閲讀!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1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雅舍談吃》,是多麼新穎的書名啊!我讀過有關天文曆法的書,也讀過中外名著,都從未讀過有關寫”吃”這個話題的書。於是,帶着滿滿的激動,我開始捧書閲讀。

書還是嶄新的,紙頁雪白。一走進梁實秋的散文中,我便被”吃”文化所吸引了。”民以食為天”,不錯的,梁實秋先生卻把這種理念體現了出來。這也是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對平平淡淡的”吃”談起,談出一種新的境界,令人深感那滋味的美好。在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中,字裏行間更是一種對故土濃濃的思念之情。

“饞”,則着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沉浸在梁實秋的文筆下,更讓我看見美食,看見感情,看見生命。全書淺顯而雋永,並沒有很多華麗的文筆,但讀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種各地美食。

不禁的,我也回想起兒時所吃過的美食。從書中更回憶起那令我難忘的各地美食。似又鋪開在我面前,令我脣齒留香。書中雖大多隻是普通的老北京美味,卻更是進入了高雅脱俗的境界。

睡前讀上一小段《雅舍談吃》,回憶的那美食的色、味、香入睡,心中不禁暖暖的,甜甜的。遠去的喊喝聲,十里飄香的美味,早已幻化成絲絲清風,悄然入夢。張愛玲曾説過,”帶着記憶和鄉愁的香,是吃的精華。”我覺得這也是《雅舍談吃》的字裏行間的妙中之最。作者對似水年華的追溯,與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正是這本書的動人之處。

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那食之味。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2

陽光燦爛的.午後,不想理解炙熱陽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窩在工位上看看書。碰巧近期單位為了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採購了一批新書,新書的墨香吸引了眾多同事,我到的時候已經略晚,書架上的書已被翻亂,突然視線被一本雅緻的淡藍的書給吸引,正是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寫作不像一般的食譜,也不是一般的散文詩集,更像雜文,十分隨意。打開一看先是一排的菜名和食材:火腿、酸梅湯與糖葫蘆、煎餛飩等等。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講雅舍談吃,第二部分講談吃拾遺。

對於前半部分,樑先生的文字不是簡單的介紹做法,而是透過結合古詩詞和由來以及食材的挑選以及簡單的做法。

就如咖喱雞這道菜,原先我大約明白咖喱是由很多香料混合的,但是並不明白咖喱的黃色來自於鬱金根。

原先咖喱的意思的不是香料而是調味醬,成分有十到八種的香料,小茴香、鬱金根、胡荽。

書中引用了超多的古詩詞,如説到筍的時候,就引用了《詩·大雅·韓奕》和《唐書·百官志》中相關文詞,我也不禁對作者的古詩詞儲備量感到敬佩。

書中也有透過形象地描述場景,將當時的景象透過文字栩栩如生的呈此刻讀者眼前,比如書中寫湯包時:

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裏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理。”讀完我不經撲哧笑出聲來。

談吃拾遺

我也喜歡樑先生對於談吃拾遺的隨談,國內也好,國外也好,從喝茶、請客到飯前祈禱。從圓桌與筷子到吃相,從吃在美國到再談“中國吃”。樑先生生在大户人家,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裏所接觸到的餐桌禮儀以及吃的文化都呈此刻了我們的面前。正如先生説的,“我不曾對飲食有過研究,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

樑先生這本書記載的主要是對那些平凡的食材,日常的美食的雜談。先生對這些日常美食的惦念,反映出老人的思鄉之情,正如他自我説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

有人説樑先生這個作品是那個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在我看來,越是平凡的食材越是能讓普通人引起共鳴。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那樣一個關於味蕾的記憶,有的人半輩子都在找尋記憶中的味道:遠在他鄉求學打工的遊子,對家的思念有時候就寄託在食物上。正是因為國人這種對吃的追求,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以“家鄉味”冠名的“老底子味道”的餐館才能如雨後春筍般的破土而生,門庭若市。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3

最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這世上有那麼多愛吃的人,有數不清的館子,吃真的是一件值得説道説道的事。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了許多吃食。有西施舌、火腿、醋溜魚、烤羊肉、烤鴨、獅子頭、兩做魚、熗青蛤、生炒鱔魚絲、醬菜、水晶蝦餅、湯包、核桃酪、鐵鍋蛋、瓦塊魚、溜黃菜、酸梅湯與糖葫蘆、鍋燒雞、煎混沌、核桃腰、豆汁兒、芙蓉雞片、烏魚錢、韭菜簍、蟹、炸丸子、佛跳牆、栗子、海蔘、滿漢細點、菜包、糟蒸鴨肝、魚翅、茄子、蓮子、白肉、乾貝、鮑魚、咖喱雞、烙餅、黃魚、筍、八寶飯、薄餅、爆雙脆、拌鴨掌、魚丸、臘肉、粥、餃子、鍋巴、豆腐、菠菜、龍鬚菜、鴿子、味精、粽子節、麪條、酪、燒餅油條、窩頭、炸活魚、醃豬肉、喝茶、飲酒、大菜。作者吃的可謂廣泛,既有珍惜的鮑魚魚翅,也有平民的燒餅油條。作者吃的也十分考究,知道什麼館子裏哪道菜好吃,知道一道菜怎麼做才好吃,知道菜的典故。

第二部分講了饞、吃、吃相、喜宴、蘿蔔湯的啟示、北平的零食小販、熊掌、廚房,都是些與吃有關的事物。

第三部分講了外國的吃食,吃在美國,麥當勞,日本的飲食店,啤酒,豆腐乾,康乃馨牛奶,飯前祈禱。正是作者在國外生活的經歷給予了他這些寫作的素材。

第四部分是飲膳正要、媛珊食譜、讀中國吃、再談中國吃、讀烹調原理。主要是別人、古人對於飲食這方面的典籍。

我也想吃這些好吃的,可是正如作者所説,中國的好吃的,有的隨着大師傅的故去就消失了,何況即使它不消失,我也未必有機會吃到的,所以我就讀讀這書,權當畫餅充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