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三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7.25K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歡吃,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雅舍談吃》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參考。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三篇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1

看完《不復當年模樣》,對於樑先生的散文旅程,來到了最後一站,《雅舍談吃》。《雅舍談吃》是樑先生的一本有關飲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這本書中,樑先生就各種菜譜、飲食文化等進行了非常獨到的分析。讀來,一方面,閲讀這些介紹性的文章,樑先生對於誘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饞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見樑先生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體味,可見匠心。

也許,一國的吃,深刻地體現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但是,吃者,總是口腹之慾;欲者,幾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節制”之必要。所以,“格盡人欲”似乎讓對於美味的追求變得不那麼上得了枱面。但是,也許,人慾本身就是人之為人的組成部分吧?在樑先生看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內,上天生人,在舌頭上為什麼要生那麼多的味蕾?”對於嚴肅的人而言,這話可能漏洞頗多,玩兒的是小蚊子伎倆;但是,對於饕餮之徒而言,這話,儼然可以成為饕餮客的聖經了!

雖説樑先生的文章,確實將很多筆墨耗費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獅子頭之謂,但是,正如樑先生所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對於出生於北平的樑先生,對於北平的小吃珍饈都如數家珍。小吃如豆汁兒、酸梅湯、糖葫蘆,且“實在想念”,而對於所謂“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對於鄙夷北京小吃的我輩而言,發現也找到了“權威論斷”。

説是“懷鄉”,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談到獅子頭,心中所思,是客死異鄉的蕭毅武先生;談及“冬筍炒肉絲”,那是“無上妙品”,但必須是“媽媽親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論及父母愛吃之物什,未及供養仍是樑先生之哀傷。

同時,樑先生也在緬懷一個時代。例如東興樓,日寇盤踞之後,一代名館,後“名存實亡,不復當年手藝”。致美樓、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經的手藝,“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僅是藝,而近於道”了。想想樑先生所謂名坊名齋,手藝不再,卻也值得感傷。

食以寄興,也是樑先生的智慧。論及窩頭,樑先生有着士人之情懷,仍在追問“那些啃窩頭的人,是否還在啃窩頭,抑或窩頭都沒得啃”;論及炸活魚之野蠻行徑,樑先生直呼其未開化,“炸活魚者,小人哉”;論及吃大菜,樑先生對崇洋媚外之行進行了譏諷,“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髮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以蘿蔔湯啟示行文之道,“少説廢話,便是祕訣,湯裏少加蘿蔔少加水!”

或許,口腹之慾的“欲”,皆“人慾”也,本也無高下之分。講究者,山珍海味仍無處下箸;困苦者,鍋盔加上凍豆腐粉絲熬白菜,吃得稀哩呼嚕,也可見其快樂。終是講究充分享受,或細嚼慢嚥,或風捲殘雲,“怡然自得”,才是樂事!

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先生,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搬桌弄椅,正襟危坐。別人詫異,何必如此勞神?先生道:“畢竟是個人嘛!”可見,吃者,本是人生態度的一種重要體現!精者,可品飲食之藝術;粗者,也可得飲食之樂趣。閲讀樑先生的最後一本書居然是饞涎欲滴,不知對先生是敬還是不敬?但遺憾的是,居北京五年,先生所述幾乎都沒有嘗過,真是憾事!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2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雅舍談吃》,是多麼新穎的書名啊!我讀過有關天文曆法的書,也讀過中外名著,都從未讀過有關寫”吃”這個話題的書。於是,帶着滿滿的激動,我開始捧書閲讀。

書還是嶄新的,紙頁雪白。一走進梁實秋的散文中,我便被”吃”文化所吸引了。”民以食為天”,不錯的,梁實秋先生卻把這種理念體現了出來。這也是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對平平淡淡的”吃”談起,談出一種新的境界,令人深感那滋味的美好。在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中,字裏行間更是一種對故土濃濃的思念之情。

“饞”,則着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沉浸在梁實秋的文筆下,更讓我看見美食,看見感情,看見生命。全書淺顯而雋永,並沒有很多華麗的文筆,但讀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種各地美食。

不禁的,我也回想起兒時所吃過的美食。從書中更回憶起那令我難忘的各地美食。似又鋪開在我面前,令我脣齒留香。書中雖大多隻是普通的老北京美味,卻更是進入了高雅脱俗的境界。

睡前讀上一小段《雅舍談吃》,回憶的那美食的色、味、香入睡,心中不禁暖暖的,甜甜的。遠去的喊喝聲,十里飄香的美味,早已幻化成絲絲清風,悄然入夢。張愛玲曾説過,”帶着記憶和鄉愁的香,是吃的精華。”我覺得這也是《雅舍談吃》的字裏行間的妙中之最。作者對似水年華的追溯,與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正是這本書的動人之處。

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那食之味。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3

陽光燦爛的午後,不想理解炙熱陽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窩在工位上看看書。碰巧近期單位為了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採購了一批新書,新書的墨香吸引了眾多同事,我到的時候已經略晚,書架上的書已被翻亂,突然視線被一本雅緻的淡藍的書給吸引,正是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寫作不像一般的食譜,也不是一般的散文詩集,更像雜文,十分隨意。打開一看先是一排的菜名和食材:火腿、酸梅湯與糖葫蘆、煎餛飩等等。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講雅舍談吃,第二部分講談吃拾遺。

對於前半部分,樑先生的文字不是簡單的介紹做法,而是透過結合古詩詞和由來以及食材的挑選以及簡單的做法。就如咖喱雞這道菜,原先我大約明白咖喱是由很多香料混合的,但是並不明白咖喱的黃色來自於鬱金根。原先咖喱的意思的不是香料而是調味醬,成分有十到八種的香料,小茴香、鬱金根、胡荽。

書中引用了超多的古詩詞,如説到筍的時候,就引用了《詩。大雅。韓奕》和《唐書。百官志》中相關文詞,我也不禁對作者的古詩詞儲備量感到敬佩。書中也有透過形象地描述場景,將當時的景象透過文字栩栩如生的呈此刻讀者眼前,比如書中寫湯包時:

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裏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理。”讀完我不經撲哧笑出聲來。

談吃拾遺

我也喜歡樑先生對於談吃拾遺的隨談,國內也好,國外也好,從喝茶、請客到飯前祈禱。從圓桌與筷子到吃相,從吃在美國到再談“中國吃”。樑先生生在大户人家,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裏所接觸到的餐桌禮儀以及吃的文化都呈此刻了我們的面前。正如先生説的,“我不曾對飲食有過研究,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

樑先生這本書記載的主要是對那些平凡的食材,日常的美食的雜談。先生對這些日常美食的惦念,反映出老人的思鄉之情,正如他自我説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

有人説樑先生這個作品是那個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在我看來,越是平凡的食材越是能讓普通人引起共鳴。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那樣一個關於味蕾的記憶,有的人半輩子都在找尋記憶中的味道:遠在他鄉求學打工的遊子,對家的思念有時候就寄託在食物上。正是因為國人這種對吃的追求,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以“家鄉味”冠名的“老底子味道”的餐館才能如雨後春筍般的破土而生,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