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9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49W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饞,則着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雅舍談吃》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9篇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1

《雅舍談吃》作者梁實秋,一代散文大師,他自嘲嘴饞,一生中寫下無數談吃的文章,這些文章帶有濃濃的故土情懷,是名家談吃中的經典作品。作為吃貨一枚的我,肯定是不會錯過這些精緻美味的。便是購得一款細細品味研讀——這細緻描寫的字裏行間,大師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和記憶的味道。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序言、集內文、集外文、結束。

其中集內文共五十七個篇章,大都以菜品名稱為標題:火腿、醋溜魚、烤羊肉、燒鴨……都是大夥兒平日裏常見且又耳熟能詳的各式菜品。

方才讀上第一篇,便被文中詳實的描寫給吸引住了,勾起了吃貨的饞蟲,口舌生津,咂舌欲吃——“色白而腴,味脆且鮮”,僅僅就此八個字,將西施舌具象地呈現在我們讀者的眼前。我看到的是一份白嫩豐腴、噴香綿長的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文中還引經據典告知讀者們該菜品原料的品類,產地,並附上清詩一首頌詠食材的好味道。

大師的作品讀起來很親切,字間裏都散發出鮮美誘人的氣息。大師的作品也特別的接地氣,從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法、品嚐後的口感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如獅子頭的那一章節,看過之後,我立即按照大師文中所述,購得食材,謹按步驟,一一製作,果然成就一道好菜品,並獲得了家人們的讚許,也令我得瑟了好些天。真是書中自有美食來。

《雅舍談吃》堪稱民間美食大全,文中小吃大菜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無所不談,充分展現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真諦!大師的文字運用精緻精美,每每讀之畫面感極為強烈,看了讓人讒言欲滴,遇上了較為簡單的操作方法,我便是覓得食材,照文中提示搗拾一番,也是別有趣味,成功者居多,使人特別地有成就感,好似在大師的指導下,完成了一份美業。

大師告訴我們,吃,要饞着吃,才是最好的!飯吃八分飽,有胃口的吃,才是最好的。大師與尋常的吃貨不同,他比尋常吃貨更高一級,尋常吃貨是大快朵頤,風捲殘雲;而他卻是慢慢地吃,優雅地吃。他品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他還吃出了食物的好地方、好故事。又如火腿一章中就引出了火腿的歷史根源,《東陽縣誌》雲:“薰蹄,俗謂火腿,其實煙燻,非火也……”以其縣誌告知讀者哪為原產地,其製作工藝等等,如是。

大師的文字生動而又頗具情趣。美妙的吃食總是離不開人,在豆汁兒那一篇文章中,大師的描述使人穿越文字,重回北平城:“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的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着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一幅生動的吃食物場景就在那“坐”、“圍”、“啃”、“喝”中活躍起來,猶如置身其中,忍不住也叫上一碗豆汁兒吮吸起來。

讀罷此書,只會驚歎於大師的通古博今,學貫中西,雖為談吃食之文,卻向讀者傳遞了許多古今中外的草根生活和文化傳承,無論是名酒茶樓,還是農家小菜,零食小販,無不娓娓而談,無貴無賤,無偏無頗,各有千秋。看似講吃的,實則是講文化、歷史、淵源還有傳承。

《雅舍談吃》一本好書,一本談吃的好書,一本高級的談吃的好書,一本有深度的高級的談吃的好書!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2

陽光燦爛的午後,不想理解炙熱陽光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窩在工位上看看書。碰巧近期單位為了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採購了一批新書,新書的墨香吸引了眾多同事,我到的時候已經略晚,書架上的書已被翻亂,突然視線被一本雅緻的淡藍的書給吸引,正是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寫作不像一般的食譜,也不是一般的散文詩集,更像雜文,十分隨意。打開一看先是一排的菜名和食材:火腿、酸梅湯與糖葫蘆、煎餛飩等等。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講雅舍談吃,第二部分講談吃拾遺。

對於前半部分,樑先生的文字不是簡單的介紹做法,而是透過結合古詩詞和由來以及食材的挑選以及簡單的做法。

就如咖喱雞這道菜,原先我大約明白咖喱是由很多香料混合的,但是並不明白咖喱的黃色來自於鬱金根。

原先咖喱的意思的不是香料而是調味醬,成分有十到八種的香料,小茴香、鬱金根、胡荽。

書中引用了超多的古詩詞,如説到筍的時候,就引用了《詩·大雅·韓奕》和《唐書·百官志》中相關文詞,我也不禁對作者的古詩詞儲備量感到敬佩。

書中也有透過形象地描述場景,將當時的景象透過文字栩栩如生的呈此刻讀者眼前,比如書中寫湯包時:

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裏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理。”讀完我不經撲哧笑出聲來。

談吃拾遺

我也喜歡樑先生對於談吃拾遺的隨談,國內也好,國外也好,從喝茶、請客到飯前祈禱。從圓桌與筷子到吃相,從吃在美國到再談“中國吃”。樑先生生在大户人家,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裏所接觸到的餐桌禮儀以及吃的文化都呈此刻了我們的面前。正如先生説的,“我不曾對飲食有過研究,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

樑先生這本書記載的主要是對那些平凡的食材,日常的美食的雜談。先生對這些日常美食的惦念,反映出老人的思鄉之情,正如他自我説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

有人説樑先生這個作品是那個年代的《舌尖上的中國》,在我看來,越是平凡的食材越是能讓普通人引起共鳴。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那樣一個關於味蕾的記憶,有的人半輩子都在找尋記憶中的味道:遠在他鄉求學打工的遊子,對家的思念有時候就寄託在食物上。正是因為國人這種對吃的追求,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以“家鄉味”冠名的“老底子味道”的餐館才能如雨後春筍般的破土而生,門庭若市。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3

張愛玲在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裏説:“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作為一個飲食大國,有多少國人拜倒在了美食的“衣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飴。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作者梁實秋只是站在文人的視野,回憶在老北京大街小巷裏吃過的的各種小吃。文章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吃”談起,以食材為題,用字淺顯而雋永。

梁實秋先生是公認的華語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師之一,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流播海內外,被人們贊為經典。梁實秋在抗戰爆發後輾轉來到重慶北碚,在村子裏租了一間小房子,苦中做樂,稱其為雅舍,於是以雅舍為專題開始寫作。雅舍即成為一種體裁。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

看完《雅舍談吃》,讓我在對美食垂涎之外,更多的是感慨。該書並不是美食家的食譜,梁實秋沒有像美食家如數家珍般道出各種美味的菜餚,隨便從中挑出一篇文章,基本上樑實秋先生對那一美味的起源來歷,歷史典故,相關詩詞,原產地,以及哪裏哪裏的最正宗不過,哪裏哪裏最有特色不過,味道如何如何……都説得頭頭是道。梁實秋筆下的很多食材並不都是珍貴的,更多的是充滿了煙火氣息的平民食物,他也很少正面講述食物的味道,卻讓人感受得到那滋味的美好。這份美好並不只是美食帶來的,而是作者在食材中瀰漫着深沉的情感。一提到魚丸,梁實秋便會憶起噴香噴香的故鄉魚丸,“......幼時這一幕鬧劇印象太深,一提到魚丸就回憶起來了”這些都使他齒頰留香,空餘舊事縈繞心頭;想起北平的烤羊肉就饞涎欲滴,懷想不已。

由此看來,梁實秋並不是就吃談吃,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中的各種吃食不過是梁實秋寄託思鄉之情的載體而已。他不直接懷鄉,字裏行間卻流露出濃濃的鄉愁與故國人情。在這本書中,不僅讓人看見美食,看見感情,也看見生命。

我在舌尖上品味梁實秋,品出的不光是美食,亦是人生各種説不盡的愁滋味。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4

生在人世上,沒有一天能離開吃飯這一件事。但是對於吃,有些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有些人則對吃之一道不斷鑽研,使之漸成藝術。

梁實秋先生對吃這件事情就有着自己的許多研究與見解,在《雅舍談吃》一書裏,滿是樑先生對那些美味佳餚的念念不忘。這些美食有不易吃到的水晶蝦餅,瓦塊魚,佛跳牆,也有平民小吃炸丸子,酸梅湯,糖葫蘆,還有北平特有的不被一般人所接受的豆汁,油鬼等食物。

食材自有貴賤,但美味不分高低。在樑先生的筆下,魚翅自然是一道美味,但若是發的不好,手藝不精,黏黏糊糊的一盤魚翅端上來,還不如一道簡單的雞刨豆腐來的讓人心喜。梁實秋先生出身大家,自幼年時便跟隨父親出入北平的大館子,可以説是嘗過當年首屈一指的美味。但樑先生對於美食並不自矜身份,許多平常小食也會出現在他的筆下,對於豆汁,樑先生數度寫起,懷念至今。

豆汁是老北京人所喜好的一種食物,味道嘛酸臭二字即可概括。但不知為何卻得了北京人的喜愛,和豆汁就着辣鹹菜,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滿身大汗,才算是吃的暢快。還有爆肚,也得北京人的喜愛。內臟一味有些人是不喜歡的,不過老北京做的爆肚卻是美味。樑先生在寫爆肚的時候,不單隻寫食物之香,還兼寫食材的選擇與烹飪的技法,而這也正是樑先生談吃的一個特色。

樑先生好吃也會吃,甚至還可稱的上是善廚藝。在他的談吃小文裏,時常出現食物的選材與做法,獅子頭講究多切少剁,烙餅則要熱水和麪,多醒一會,炸醬麪的醬若要好吃不妨加些茄子丁,魚丸則要活魚刮肉才最為好吃。

樑先生的談吃,談的是美味,也是他曾經的生活。在這些談吃的小文裏,我們能看到他對父母的愛敬,也能重温北京餐飲曾經的輝煌,只是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曾經的美味如今只能留存於回憶中了。

其實對於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會有自己念念不忘的味道。樑先生寫他在北平家裏吃的面,醬要炸好,面抻得好,面碼配的也好,而離家以後,標準的炸醬麪就再也吃不到了。炸醬麪於我可有可無,倒是北京前門吃過的肉絲麪念念不忘有20年之久了。大約七、八歲年紀的時候,在北京前門吃了一次肉絲麪,付賬的是大舅,因為大舅家不是很寬裕,縱然沒有吃夠,也不好再要一碗。於是這碗麪的味道就成了白月光與硃砂痣,小的時候,家長哪能專為孩子吃碗麪跑趟北京,長大以後,再去前門,又哪能找到曾經的麪攤呢。另一樣讓我念念不忘的美味是小學時門口老太太買的炸丸子,那時候不像現在偷工減料,丸子是豆腐做的,但是裏面有火腿有肉,一串五個,放進老太太祕製醬料的小桶裏,醬料滿滿的裹住每一顆丸子,真的是香的舌頭都想吞下去,可是不知什麼時候老太太再不出攤,丸子也就成了絕響。

食物總是帶給人温暖,俗語就有,吃飽了不想家。去國他鄉,能吃到兒時的美味自然是一種享受,便是吃不到,想一想,寫一寫,看一看,也當是一種安慰吧。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5

自古民以食為天,倘若沒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我們這些汲汲飲食男女恐怕便不能保全自身生命,生命既然都保全不],又遑論其他潛在發展?可是人類必竟有別於其他物種,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後,人類開始了實現夢想與追求的行動,為了活的有尊嚴有價值,裹腹之餘高雅的精神文化追求隨之而生。飲茶發展出了茶道文化,插花形成了花藝文化,吃的食物自然也不甘落後不肯馬虎。

梁實秋是文學大家,他的《雅舍談吃》便蒐羅了中國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點,以詼諧生動的筆觸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的文字,打動讀者之心。這部美食小品,完整收錄了梁實秋96篇令人饞涎欲滴的談吃美文,全書分為“雅舍談吃” 和“談吃拾遺”兩部分,“雅舍談吃”完整收錄初版《雅舍談吃》所有內容;“談吃拾遺”輯錄初版《雅舍談吃》未收錄的39篇談吃美文,這兩部分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極其完備的《雅舍談吃》。生活之餘,夜深人靜,泡一壺香茗,焚一縷幽香,燈下捧書細讀,也不失為自己的精神生活來點放鬆的愉悦。雖然身體不能親臨他處的世態,但也不能孤陋寡聞了不是?人生如此珍貴,何必浪費時光於酒肉之聚?天地廣博,身雖不能行至,眼睛卻能通過讀好書來體味其中美妙。這便是好書的作用吧。

梁實秋的文字温潤動人心,優雅之中有諧趣,無論是食材選擇、煎蒸熬煮要領,還是人生掌故,皆是信手拈來,笑談間人生之樂盡得於此。我喜歡讀梁實秋的文字,一邊讀,一邊流口水,特別是餓的時候,恨不得鑽進書裏,饕餮一番。唉唉,人皆是饞,正常,而對饞,梁實秋説,“饞,則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位。上天生人,在他嘴裏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於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就像周浩暉在《邪惡催眠師》裏介紹的七宗罪之一,好吃也是其中一條嘛。因為好吃,把自己的舌頭都可以吃下去。噢,有點恐怖,但也可以理解。

人莫不飲食,而鮮能知其味,梁實秋顯然是其中的最知味者。知味,知昧,就多了那麼一槓而己。美食之味也是如此,由美食到人生歲月,可見口腹間的曠達幽默以及美食中的智性人生。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6

《雅舍談吃》是樑先生的一本有關飲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這本書中,樑先生就各種菜譜、飲食文化等進行了非常獨到的分析。讀來,一方面,閲讀這些介紹性的文章,樑先生對於誘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饞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見樑先生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體味,可見匠心。

也許,一國的吃,深刻地體現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但是,吃者,總是口腹之慾;欲者,幾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節制”之必要。所以,“格盡人欲”似乎讓對於美味的追求變得不那麼上得了枱面。但是,也許,人慾本身就是人之為人的組成部分吧?在樑先生看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內,上天生人,在舌頭上為什麼要生那麼多的味蕾?”對於嚴肅的人而言,這話可能漏洞頗多,玩兒的是小蚊子伎倆;但是,對於饕餮之徒而言,這話,儼然可以成為饕餮客的聖經了!

雖説樑先生的文章,確實將很多筆墨耗費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獅子頭之謂,但是,正如樑先生所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對於出生於北平的樑先生,對於北平的小吃珍饈都如數家珍。小吃如豆汁兒、酸梅湯、糖葫蘆,且“實在想念”,而對於所謂“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對於鄙夷北京小吃的我輩而言,發現也找到了“權威論斷”。

説是“懷鄉”,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談到獅子頭,心中所思,是客死異鄉的蕭毅武先生;談及“冬筍炒肉絲”,那是“無上妙品”,但必須是“媽媽親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論及父母愛吃之物什,未及供養仍是樑先生之哀傷。

同時,樑先生也在緬懷一個時代。例如東興樓,日寇盤踞之後,一代名館,後“名存實亡,不復當年手藝”。致美樓、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經的手藝,“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僅是藝,而近於道”了。想想樑先生所謂名坊名齋,手藝不再,卻也值得感傷。

食以寄興,也是樑先生的智慧。論及窩頭,樑先生有着士人之情懷,仍在追問“那些啃窩頭的人,是否還在啃窩頭,抑或窩頭都沒得啃”;論及炸活魚之野蠻行徑,樑先生直呼其未開化,“炸活魚者,小人哉”;論及吃大菜,樑先生對崇洋媚外之行進行了譏諷,“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髮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以蘿蔔湯啟示行文之道,“少説廢話,便是祕訣,湯裏少加蘿蔔少加水!”

或許,口腹之慾的“欲”,皆“人慾”也,本也無高下之分。講究者,山珍海味仍無處下箸;困苦者,鍋盔加上凍豆腐粉絲熬白菜,吃得稀哩呼嚕,也可見其快樂。終是講究充分享受,或細嚼慢嚥,或風捲殘雲,“怡然自得”,才是樂事!

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一先生,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搬桌弄椅,正襟危坐。別人詫異,何必如此勞神?先生道:“畢竟是個人嘛!”可見,吃者,本是人生態度的一種重要體現!精者,可品飲食之藝術;粗者,也可得飲食之樂趣。閲讀樑先生的最後一本書居然是饞涎欲滴,不知對先生是敬還是不敬?但遺憾的是,居北京五年,先生所述幾乎都沒有嘗過,真是憾事!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7

最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這世上有那麼多愛吃的人,有數不清的館子,吃真的是一件值得説道説道的事。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了許多吃食。有西施舌、火腿、醋溜魚、烤羊肉、烤鴨、獅子頭、兩做魚、熗青蛤、生炒鱔魚絲、醬菜、水晶蝦餅、湯包、核桃酪、鐵鍋蛋、瓦塊魚、溜黃菜、酸梅湯與糖葫蘆、鍋燒雞、煎混沌、核桃腰、豆汁兒、芙蓉雞片、烏魚錢、韭菜簍、蟹、炸丸子、佛跳牆、栗子、海蔘、滿漢細點、菜包、糟蒸鴨肝、魚翅、茄子、蓮子、白肉、乾貝、鮑魚、咖喱雞、烙餅、黃魚、筍、八寶飯、薄餅、爆雙脆、拌鴨掌、魚丸、臘肉、粥、餃子、鍋巴、豆腐、菠菜、龍鬚菜、鴿子、味精、粽子節、麪條、酪、燒餅油條、窩頭、炸活魚、醃豬肉、喝茶、飲酒、大菜。作者吃的可謂廣泛,既有珍惜的鮑魚魚翅,也有平民的燒餅油條。作者吃的也十分考究,知道什麼館子裏哪道菜好吃,知道一道菜怎麼做才好吃,知道菜的典故。

第二部分講了饞、吃、吃相、喜宴、蘿蔔湯的啟示、北平的零食小販、熊掌、廚房,都是些與吃有關的事物。

第三部分講了外國的吃食,吃在美國,麥當勞,日本的飲食店,啤酒,豆腐乾,康乃馨牛奶,飯前祈禱。正是作者在國外生活的經歷給予了他這些寫作的素材。

第四部分是飲膳正要、媛珊食譜、讀中國吃、再談中國吃、讀烹調原理。主要是別人、古人對於飲食這方面的典籍。

我也想吃這些好吃的,可是正如作者所説,中國的好吃的,有的隨着大師傅的故去就消失了,何況即使它不消失,我也未必有機會吃到的,所以我就讀讀這書,權當畫餅充飢了。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8

民以食為天,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説法。粗俗點,吃喝拉撒睡,吃喝也是排在前位的,可見,飲食在我們生活中所佔的重要位置。梁實秋先生的這部《雅舍談吃》中介紹的各種食物或説菜式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的,畢竟都是基於他的親身經歷,與他的生活,他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他用一種輕鬆、有趣,具有故事性的手法帶我們走進他的那個時代,嚐到那個社會的味道。

翻開書,看到目錄上那一排排的菜名,什麼水晶蝦餅、鍋燒雞、瓦塊魚、燒餅油條,真真把人的饞蟲都勾出來了。特別是在深夜,看着書,更覺胃裏的空虛,真是體會到書裏不斷強調的“饞”。人有口腹之慾, 其實是一種生活幸福的表現,所以做一名吃貨,有着對美食的追求,就像作者一樣,於平淡生活中收穫點滴温暖和美好,亦不樂哉?

每一小篇對美食的介紹描述,都讓讀者跟隨作者追憶到他的以前,那是一個個他與親人、好友及他生活中存在的人關於美食的回憶和故事。有母親在兒時給做的核桃酪,有和先君在東興樓吃飯時的醉酒,有和多位好友聚會時一桌三十元的酒席,食物因為有了人的聯繫,而充滿了人情味。想想以後,因為一道菜而憶起一個人,食物已不僅僅是食物,是感情的紐帶,另一端繫着的是回憶中的人,也許是不在人世的人,再無機會共食一道菜,共飲一盅酒。

這樣的食物是温暖的,是別有滋味的,縱使再無機會一膏饞吻,我相信,那味道始終留香齒頰間。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篇9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雅舍談吃》,是多麼新穎的書名啊!我讀過有關天文曆法的書,也讀過中外名著,都從未讀過有關寫”吃”這個話題的書。於是,帶着滿滿的激動,我開始捧書閲讀。

書還是嶄新的,紙頁雪白。一走進梁實秋的散文中,我便被”吃”文化所吸引了。”民以食為天”,不錯的,梁實秋先生卻把這種理念體現了出來。這也是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對平平淡淡的”吃”談起,談出一種新的境界,令人深感那滋味的美好。在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中,字裏行間更是一種對故土濃濃的思念之情。

“饞”,則着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沉浸在梁實秋的文筆下,更讓我看見美食,看見感情,看見生命。全書淺顯而雋永,並沒有很多華麗的文筆,但讀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種各地美食。

不禁的,我也回想起兒時所吃過的美食。從書中更回憶起那令我難忘的各地美食。似又鋪開在我面前,令我脣齒留香。書中雖大多隻是普通的老北京美味,卻更是進入了高雅脱俗的境界。

睡前讀上一小段《雅舍談吃》,回憶的那美食的色、味、香入睡,心中不禁暖暖的,甜甜的。遠去的喊喝聲,十里飄香的美味,早已幻化成絲絲清風,悄然入夢。張愛玲曾説過,”帶着記憶和鄉愁的香,是吃的精華。”我覺得這也是《雅舍談吃》的字裏行間的妙中之最。作者對似水年華的追溯,與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正是這本書的動人之處。

懂得生活的人,才懂得那食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