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水利高職院校水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34W

文章對水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普遍問題及水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水利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途徑及實施成效,從而為水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了經驗。

水利高職院校水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論文

為了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變化,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堅持政府主導,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效促進了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學校與企業的“有機融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水利高職院校依託行業發展,培養的人才主要服務於關係民生的水利行業,因此更加肩負着培養水利人才的重任。水利行業新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水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水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水利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我國其他類型高職院校存在着相似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設置科學性不夠。水利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缺乏與水利行業的緊密對接,學校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需求調研、市場預測和專家論證,新增專業難以與水利行業發展相適應,已設置的專業沒有進行很好的改革,致使人才培養與行業和社會需求相脱節。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已遠遠不能滿足水利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成為水利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全國水利行業61.9萬名技術工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僅佔技術工人總數的1.61%;水利行業特有工種技術工人31.4萬人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僅佔特有工種技術工人總數的1.15%。

2.課程建設因循守舊。水利高職特定的育人功能是為水利行業服務,學校的教學標準和水利行業的用人標準應保持一致。雖然教學計劃每年都在進行修訂,但囿於學院多種條件的限制,課程體系並未進行大的改革,因循守舊,課程結構不合理、不靈活;課程內容與市場要求脱節,過於陳舊落後。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不結合職業和崗位的能力培養實施教學的現象依然存在。①實踐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難以適應行業的實際需求,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實習實訓主要以校內為主,最終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脱節,難以適應現代水利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3.人才培養目標不明。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而各級各類人才培養規格的準確定位是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的依據和基礎。伴隨着水利類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具體的實踐與探索,可以將水利類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定位為“培養面向水利建設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它是一種融知識與技能於一體的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既要能適應地方經濟和水利水電行業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靜態需求,又要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行業變化對應用型人才的動態需求。②但水利類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卻過於籠統、通俗化,難以有別於一般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對深化水利類高職專業的改革,構建“高素質、強能力、大專業、活模塊、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整合構建水利類高職專業的課程體系有很大阻礙。這些都迫切要求水利職業院校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二、水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

1.社會對水務管理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的調查。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水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稀缺資源。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高職高專水利類專業的範疇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從過去工程水利設計、施工、管理為主,擴展到對整個水資源的規劃、開發、利用、節約、保護與管理。要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保障問題,必須建立以流域統一管理為指導思想的城市水務管理體制,在城市中實現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成為國際水管理的潮流。隨着水資源保護意識的逐步深入,逐漸富裕起來的城鄉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用水條件和水環境,水務管理人才顯得尤為需要。而水務管理專業畢業生數量相對較少,不願下去且也留不住,出現了縣級、鄉(鎮)主要為城鄉防洪排澇、水利水電行業、給排水建設、新農村建設、水環境保護服務的水務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短缺和空白。這類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更寬泛而不是更專深的水利水電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更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較強的人際關係協調能力、團隊組織能力與交流能力等。可見,水利水電行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是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對這類人才的要求不同於搞勘測、規劃、設計的工程型人才。

2.水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水務管理專業為例,它實行了“5+1”人才培養模式,即5個學期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培養,1個學期的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材等都比較完備。但在多年的發展中,該專業還存在一定不足。如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要求不能完全適應,沒有形成比較完整成熟的融專業教學、職業能力培訓、崗位技能鑑定為一體的課程體系;適應職業教育的專業教材、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體制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化。

三、水利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模式構建的基本理念。根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學院將瞄準我國水務管理一體化事業的發展,通過對水務行業人才市場需求調研,與重慶市水環境監測中心和重慶水利投資集團有限

公司等行業單位合作,持續改進水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養人才為切入點,着重進行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特色教材、實訓環境及師資隊伍等方面建設,並推廣應用到其他相關專業,服務學生就業;整體提升本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使之成為水務工程建設、水環境監測及水資源管理行業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區域性技術培訓服務中心,為重慶市水務事業服務,並帶動西南地區水務事業發展。

2.“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校企一體,學訓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特別是校內的水務技術實訓中心和水環境監測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開展“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活動(學訓融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以服務專業為宗旨,拓展教學活動領域;通過參加頂崗實習,培養學生對專業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崗位的適應能力。③

學院將從專業改革的第一階段入手,組織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積極開展社會調研,瞭解掌握水務企事業單位對畢業生崗位能力需求,結合水務施工、水務管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特點,依據“崗位要求、工作過程”的原則,創新“校企一體、學訓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的“2+3+1”的教學運行過程,即:2個學期基礎理、基本技能培養;3個學期專業教學、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職業技能鑑定或資格證認證;1個學期頂崗實習。“2+3+1”的教學運行過程的具體實施思路:新生入校後,通過2個學期的文化基礎課、工程製圖、計算機等課程,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計算機應用、工程識圖與製圖等基礎能力;第3、4、5學期實行理論教學和校內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培訓各佔一半的學時,使他們在掌握水務管理專業職業技能課程的理論體系的同時,掌握水務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城鄉防洪排澇、供水、節水、水環境保護、水處理等涉水事務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第6個學期學生到相關企事業單位參加頂崗實習,培養學生對專業技術的靈活應用、在艱苦行業紮根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對就業環境的適應能力。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將用人單位的需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尤其是注重社會對人才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質的綜合要求,突出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獻身水利艱苦行業的遠大理想,將素質教育融於人才培養全過程,首先教會學生做人,然後學會做事,克服過去畢業生不願留在基層,不願紮根艱苦行業、不願從事一線工作的弊端。通過實施新的“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本文導航

1、首頁

2、校企一體,學訓融合

3.“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1)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學院擬成立水務管理專業政校企合作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強與永川區水務局、重慶市水環境監測中心、重慶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永川僑立水務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的`深度融合,企業與學校雙向互動,合作共贏。企業參與制訂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承擔工藝實訓、頂崗實習的指導和部分課程教學工作,主持教學質量評價工作。

(2)確立“基於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在水務管理專業政校企合作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據“崗位要求、工作過程”原則,參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企業規範、行業和企業的特點與需求,聘請水務行業企業一線的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審查和評估水務管理專業所設課程及其實施過程,調研、制定專業課程標準,對開設課程及內容進行整合,構建“基於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在構建課程體系的同時,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內容嵌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與面向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融通,逐步過渡到理論實踐融合,“教、學、做”一體化,使畢業生不僅取得學歷教育畢業證書,還至少可獲得施工員、監理員、製圖員、水處理工、泵站運行工、水質分析員和環境影響評價員等本專業職業資格證書中的一種,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同時學院骨幹教師與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企業專家共同研究課程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資源和課程考核評價標準等內容,編寫特色教材。通過實用、特色的課程資源建設和應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並與其就業緊密對接。

(3)構建真實情境和資源共享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根據“校企一體、學訓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基於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在校內建立生產與實訓一體化的“校中廠”,突出“真實工作環境”的特點,以校內水環境監測中心、生產性實習水廠為基礎,完善水務管理專業實訓條件,新建水務技術實訓中心,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進行實訓,達到崗位綜合實訓目的④;以“行業、企業、學校”三方合作為基礎,堅持“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深化現有校企合作關係,開闢新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為學生在頂崗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創造條件;創新實習實訓過程管理機制,確保校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質量進一步提高。進一步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加大投入進行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4)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體制。結合“基於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實施啟發、引導、研討、參與、交互、自學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研討法、項目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演示探究、操作示範等,重點應用“現場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考核方式上,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開卷、/文祕站-中國最強免費!/閉卷、筆試、口試、操作、論文報告與答辯等。實施“內外監控、多維評價”,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採取教師自我評價、同行評價、企業評價、學生評價的評價方式,做到企業、家長、學生三方滿意。

(5)創新頂崗實習過程管理機制。

“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校外頂崗實習階段的效果。頂崗實習與一般實習不同,

一是教學環境有變,由學校轉移到企業,學生要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進行綜合能力訓練,要將實訓中掌握的技能在生產中進行再實踐,要與管理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工作;

二是要善於發現理論和實訓與現實的分離與融合,從而完成對專業課程的補充學習。因此,頂崗實習的教學形式、內容、方法和手段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完成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機制研究。創新管理體制,配套相應的實訓管理體制作保障,充分發揮校企雙方潛力,建立校企合作共管的人才培養機制,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⑤

四、水利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學訓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1.實現了互利

共贏的人才培養目標。“校企一體,學訓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高職教育教學的各個過程和環節,實現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使職業教育真正進入了職業的教育,適應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實現了職業教育和行業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解決了職業學院學生就業的難題,培養的人才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從而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多方互利共贏。

2.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水務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相對艱苦,而且管理非常嚴格。學生進行業企業頂崗實習後,思想會發生很大變化,逐漸由稚嫩走向成熟。團隊意識、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質、協調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為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提升了學院的影響力。學生在職業崗位上頂崗訓練,接受企業化管理,絕大部分表現優秀,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企業的首肯,為學院贏得了聲譽,擴大了學院的影響。通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懂技術、會管理、人文素質高”的畢業生,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學生工學結合期間對企業生產情況、崗位要求、工資待遇、個人發展空間等情況有了較全面的瞭解,大多數學生通過實習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