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9W

論文摘要:打造高職教育特色,關鍵在於其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技術人才。探索和實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就如何加強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需求的結合,加強校企合作,進一步改革和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試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改革和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證。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道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已成共識。

江西科技師範學院是我國首批建立的高等職業技術師範院校,是教育部重點建設的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養職教師資和應用型專門人才。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特色專科(高職)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多層次、多規格的辦學格局。近幾年來,全國本科院校舉辦的高職教育在規模上逐步減少,江西科技師範學院的高職教育也是如此。按照學校的總體改革發展規劃,學校的高職教育規模將逐步減少並儘量穩定在3000人左右。作為學校的高職教育教學單位―職業技術學院,沒有因為辦學規模在逐步減少而停步不全,而是積極依託本科院系雄厚的教育資源優勢與豐富的高職教育辦學經驗,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大膽改革、鋭意進取,沉下心來狠抓內涵建設,在打造高職特色上狠下功夫。打造高職教育特色,關鍵在於其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技術人才。

2007年,原南昌高等專科學校整體併入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後,為進一步適應社會和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職業技術學院確立了專科的改革方向,打破了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模式,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求辦學,實現了專科教育向高職教育的成功轉型。按照“面向市場、理論必須、突出實踐,形成特色”的原則,認真組織並完成了新一輪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確定了學院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要培養服務地方區域經濟,掌握相關職業崗位或職業工種羣所需的技術與技能,能夠勝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各類高素質、多技能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本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現了“四個轉變”:由專科教育向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轉變,由本科壓縮型向高職特色型轉變,由注重理論和學科體系向注重實踐和就業能力轉變,由單純依賴課堂教學向注重實習實訓轉變。強調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加大了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時比重,每個專業除最後一個學期的半年頂崗實習外,每個學期均安排了1-3周的集中實訓環節,基本保證了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學時不低於總學時40%的比例。

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從2008年起開始實施,至今已執行了三年,總體上説,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缺乏足夠的校內外實驗實訓條件,實驗、實訓開出率不足,出現黑板上開機牀的現象;由於實訓教師比較缺乏,部分教師自身沒有實踐操作能力,滿足於傳統的學科本位的教學方式,有些實踐教學流於形式;有些專業的理論課時仍然太多,課程體系的整合還不到位;有的課程設置不符合市場需求和專業要求;人才培養的途徑還比較單一,沒有形成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特色不明顯等。為進一步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高等職業技術專門人才的需要,職業技術學院審時度勢,居安思危,把握機遇,尋求對策,積極探索高職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真正實現專業設置市場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社會各種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和複雜。職業的市場化、社會化更加明顯,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和良好的機遇。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學校辦學條件,圍繞市場需求進行高職專業結構調整,實現與本科專業融會貫通,資源共享。

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緊緊把握職業人才市場的脈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對各種職業人才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細緻調研,科學預測,適時、超前地開辦有發展潛力的專業,調整不符合市場需求與社會需要的專業。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學院運用靈活的辦學機制,面向市場開設專業,調整現有專業,開發設置新專業,真正實現按需培養,注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克服人才培養方面的盲目性和盲從性。

二、貫徹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設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在某種意義講是學院和專業的“憲法”,是學院建設特別是專業建設的主要核心內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就必須貫徹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

一是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科學界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二是根據崗位能力的確定和分解,明確核心課程,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遵循行業規律、高職教育規律、學生自身成長規律,確定培養崗位能力所對應的核心課程、主要課程、支撐課程及主要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上不求全,以職業需求為原則,在此基礎上,重構理論教學體系,夯實實踐教學體系,職業素質教育融於其中,進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三是按照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整體設計優化教學、實訓、實習等人才培養環節。各專業都要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結合理論教學儘可能的對學生進行模擬仿真訓練,達到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操作的教學目的,設計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保證有1年左右的頂崗實習,實習遵循“實習崗位與就業崗位相一致原則”;四是積極實行“雙證制”。學生不僅應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應具備從事某個職業或技術領域實際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資格。統籌兼顧學歷和職業要求,專業核心課程和教學內容應覆蓋相應職業資格要求,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把相關專業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一個條件,充分利用學校的實習實訓基地、校內職業技能鑑定機構等基礎條件,在頒發專業學歷證書前,使符合條件的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鑑定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競爭能力。五是改變“2.5+0.5”培養模式,嘗試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2年在校學習,再利用1年的時間到企業的真實工程環境中進行訓練,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環境的優勢,真正打造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與企業共建合作型的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

實驗、實訓條件一直是制約學院發展的薄弱環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走校企合作、校內校外結合的雙軌建設之路。一是積極爭取學校投入,着力建好校內各專業實驗實訓基地。到目前為止,學院設置了金工實訓室、數控模擬實訓室、電工基礎實訓室、單片機實訓室、電子商務實訓室、會計模擬實訓室、藝術設計實訓室等近40個功能齊備、設備先進的實驗、實訓室,另有5個實訓室正在建設之中。二是大力建設滿足各專業頂崗實習需求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院“走出去”,廣泛聯繫、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單位。將教學實習基地與學生就業基地相互結合,同步建設,建立了學生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與就業三位一體的實施運作機制。目前學院已擁有廣東省華僑建築裝飾公司、江西潤田飲料有限公司、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江西分公司、南昌雷式外語專科學校等40多個比較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四、依託企事業單位,探索學生培養和就業的“訂單式”

高等職業教育,其實質就是培養合格的高等職業人才,真正滿足企事業單位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學院積極與企事業單位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建立供需合作關係,構建“按需培養,合同送培”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切實解決學生的培養與就業問題。開展“訂單”培養是加強校企合作的一種極其有效的形式。學院正在與蘇寧電器有限公司共同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成立“蘇寧班”,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成為企業的員工。學院和企業共同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同時根據企業崗位能力發展變化要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做到零距離培養,學院和企業共生共榮。

五、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具有“雙師”資格是高等職業教育對專業課教師的一項特殊要求,“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落實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提高高職學院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改革和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定期到企業進行學習與培訓,以增強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時,要積極聘請行業、企業和社會上有豐富實踐管理經驗的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在教師中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進理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職業素質的養成。從目前情況來看,學院的教師隊伍無論就數量還是層次結構,均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尤其是實踐技能而言,離“雙師型”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主要表現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較差,教學大量使用的是課堂理論講授的形式,方式、方法單一,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是加大送培、進修、引進和外聘的力度,依託人才市場和企事業單位來改變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儘快建立起一隻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