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認識角》教學設計(精選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角》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角》教學設計(精選5篇)

《認識角》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隨後的試一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徵。第二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3、學會用尺子畫角。

4、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實物角逐步抽象出幾何角,並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準備:

三角板、硬紙條、圖釘、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師問:平常大家喜不喜歡看動畫片?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就先請大家看一個動畫片(課件播放幾何王國動畫片)

2、師:動畫片看完了,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這些圖形分別叫什麼?這幾個圖形中有一個新朋友角,它也是幾何圖形的一種。那到底什麼是角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3、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們先來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請大家一起來讀學法指導。

二、小組探究合作

請大家以學法指導為方向,以你們的提前預習為基礎。三人為一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合作完成你們手中的小組探究合作卡。

三、小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認一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展2:

探究二:畫一畫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種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數一數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紅角的藍角相等嗎?

四、談談收穫

1、每一組的展示都很精彩,相信大家的收穫也不少,接下來誰來談一談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根據大家的收穫,在幾何王國中還有這樣一首兒歌,請你們看一看。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體驗知識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我做到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做到了內容多但有結構、有層次。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來説較大。要教會學生指角、認角、找角、比較角、分辯角等許多知識。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亂,並儘量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餘地,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於是,我在課堂中始終貫穿認一認,找一找,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動手操作以及培養初步實踐能力的培養。把能力培養納入課堂中。

3、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首先,練習的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增強形象感,直觀感。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當然,任何課堂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對學生整體照顧的不夠,尤其是在學生展示環節。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在練習的反饋上也不是很透徹和全面。另外教師的語言也有不恰當之處。教師在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還有所欠缺,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這些都有待於今後的不斷積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提高。

《認識角》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國標本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64—66頁的內容。本課是第1課時,主要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感悟角是有大小的,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3、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教具準備:活動角、多媒體課件、白紙等。

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張紙、一個圖釘、兩張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角

談話:數學王國裏住着一羣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們要來我們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大家歡迎嗎?(……)瞧!(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一羣三角形娃娃邊唱邊跳走過來的情形。)他們來了。(課件動畫:一個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條邊。)……咦?這個三角形娃娃怎麼少了一條邊呢……原來調皮的三角形把一條邊給弄丟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找“角”娃娃,並與“角”交朋友,好嗎?

二、探索新知,認識角

1、抽象角,認識角。

(1) 從實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幫我們請來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你們願意嗎?(出示多媒體畫面:長方形紙、三角板、鐘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這些小客人嗎?看誰的眼睛最亮!

誰來説説,你從哪裏找到了角?並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結:原來調皮的角就藏在這些物體中,小朋友真聰明。

師(驚喜狀):這會兒,角娃娃藏到教室裏來了,你能在教室裏找到它嗎?

生:……

(2)折角,體會角的特徵。

出示一張白紙。

師:角跑到老師這張紙上了,你能幫老師找出來嗎?

這張紙還能變出很多角呢,誰會變出一個角來?請小朋友拿出一張紙折一折。

請學生將紙對摺,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師:小朋友,用你折出來的角對着自己的手心或臉,戳一戳,試一試有什麼感覺。” (師邊説邊示範)

為什麼會有痛的感覺呢?(……)對,因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兩邊還戳人嗎?有什麼感覺?(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樣子。

小朋友,角的本領可大了,它不僅能藏在物體的身上,還能從物體身上走下來呢。(學生睜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課件動態演示角從剪刀、三角尺、鐘錶上移下來的情景)學生髮出驚歎聲。

2、演示畫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剛才小朋友找到了許多角,老師也找到了一個,並把它畫在電腦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師是怎麼畫的?(課件動畫演示“手握鉛筆”畫角的過程。)

誰來説説你看到老師剛才是怎麼畫角的,先畫什麼,再畫什麼。你能自己畫一個角嗎?指一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有意識讓學生畫開口方向不一樣的角。)

那你知道這個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線叫什麼嗎?它們就藏在數學書第64頁裏面,趕快去找一找吧。

學生交流後,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3、練一練,鞏固角。

a、數學王國的圖形娃娃聽説我們在學習角,都爭着説自己是角。誰説得對呢?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b、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想想做做”第2題。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

1、圖形王國裏兩個角在爭吵,都説自己大。到底誰大呢?請看屏幕。

學生爭議後,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兩個角重疊。(頂點對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 小結:看來我們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們學得這麼認真,給我們送來了一件禮物,看!(動畫演示鳥銜“活動角”的一邊不斷活動的情景。)

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老師也有一個這樣的角,因為它的兩邊可以活動,所以我們叫它——活動角。

拿出你們的活動角(老師和學生的活動角兩邊同樣長),誰能上來拉一個和老師同樣大的角。

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和老師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個同學再過來拉出一個比老師拉的角大一點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師小的角嗎? 小結: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師生比活動角的大小:邊一樣長的活動角相比,邊不一樣長的相比。交流:你有什麼發現?

(2)讓學生拉一個和老師一樣大的角,提問:如果老師把你的活動角的兩邊給剪掉一段,你還敢和老師的角比大小嗎?

討論:你認為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小結: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沒有關係,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4、活動角的應用

你在生活中見過像這種大小會變化的角嗎?説給同學聽聽。

你知道剪刀、扇子設計成活動角有什麼作用嗎?

四、鞏固拓展,應用角

1、拿出兩支鉛筆擺角

⑴擺出1個角⑵擺出2個角⑶擺出4個角

學生擺,師指導。

2、數一數有多少個角?

3、最後“角娃娃”送給我們一把金剪子,讓我們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掉一個角,看看還剩幾個角?我們動手做一做吧。

五、總結評價,延深角。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學得快樂嗎?你能用角説一句話嗎?

《認識角》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發現角、知道角、初步認識角

2、動手畫角、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並能比較角的大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準備課件、正方形紙片、三角尺、小鬧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春天來了,天氣暖了,大雁從南方飛回來了,它們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這時大雁飛行所形成的圖案是什麼圖形?

生:角

導入:對,是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圖:剪刀、鐘錶、紅領巾

告訴學生:剪刀上有角。學生模仿説除鐘錶、紅領巾上的角

2、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

(1)請各小組同學拿出用紙做的角,摸摸這裏,有什麼感覺?(刺人、很尖)對了,也就是説,尖尖的,這裏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作頂點。

(2)再摸摸這裏,又有什麼感覺?(很光滑,很平)對,也就是直直的,我們也給它們取個名字,叫邊。

《認識角》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內容設計

這部分教材是初步認識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2道例題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並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着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3題,主要是從圖形中辨認出角或數出角的個數,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4。5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二、編寫特點

1、初步認識角時,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實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然後,讓學生從教材所給的圖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這樣,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2、教材設計了做一個角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活動。活動編寫開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彈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每個學生都能給出想法、做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既可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

3、教材加強與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繫,體現綜合性。比較角的大小時選擇“鐘面”作為學習素材,通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而且也深化了對有關鐘面的認識。

4、教材結合已經初步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其他的多邊形,讓學生數出這些圖形中角的個數,引導思考“你發現了什麼?”。這樣既鞏固了對角的初步認識,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多邊形的認識。這些安排對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數學內容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很有意義的。

5、例題的編寫有層次,有一定的彈性,條理清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等啟發性的語言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例題和習題可操作性強,調動了教師的能動性,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真正體現了《標準》提出的教材編寫思想。

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判斷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角。

2、並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樣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一些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課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實物素材(鍾、瓷磚、五角形、三角板等)。

1、導學:瞧!同學們,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禮物,喜歡嗎?請每個小組拿出這些禮物摸一摸,看一看,他們各是什麼樣兒的。(學生觀察、相互議論、師參與)

2、展交:你們發現了嗎?這些禮物裏藏着一些新的幾何圖形,瞧!(課件演示抽象角的過程)我們把這些圖形就叫做“角”。

這些角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請仔細觀察、找一找,是幾部分組成的。(先讓學生説,如有困難教師幫助。)

3、組織互學:你還能找出這些禮物的哪些地方還藏着角嗎?(自己找一找,然後在小組裏指一指、説一説。小組長彙報學習情況。)

4、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後指給同學或老師看一看。(相互評價)

[設計思路:教師提供各種典型的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參與性。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豐富對角的表象積累,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動手做角,加深認識

5、導學:從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中我們認識了角,你能説一説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嗎?(相互説説後指名説)你能想辦法做一些角嗎?請動手試一試。

6、組織展示。(教師評價、鼓勵)

7、引導自學:看看蔬菜老師們又是怎樣想辦法做角的(引導學生讀圖)?你也拿出自己的學具學一學,做一做。做出後相互看看。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我在教學中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然後組織展示,給學生創設充分表現自己的環境,讓學生變“聽眾”為“主人”,由消極接受變為積極發現,並在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肯定自我傾聽他人意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觀察比較,感悟大小

演示活動:教師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叉開的大小,感知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與角的大小的關係。

1、導學:剛才我們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看出兩針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説説自己的體會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2、展示交流:根據你的想法判斷教材74頁四個鐘面上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判斷後在小組裏説一説,相互評價。)

3、導學: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先判斷教材75頁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然後再看看蘿蔔老師是怎樣比較的。(課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較方法)

用這種比較方法比較老師給你們畫的兩個角的大小,並給你的同伴説出比較的結果和比較的方法。

導學: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請想一想,試一試。(學生探索討論後組織展示交流)

設計思路:我先讓學生看角的大小,然後用比較的方法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新的比較方法,同時也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並組織交流,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流中拓寬知識,發展數學思考

四、應用拓展,積累經驗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同學們表現真棒,從叔叔阿姨們送來的禮物中學會了這麼多的數學知識,老師也想考考你們,請完成第1題。

組織交流,評價鼓勵。(作出判斷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判斷的理由。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自己測試。

完成“想想做做”2、3題。(老師報結果學生自己評價)

引導思考:“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組織全班交流。

按規律判斷。(師説圖形生判斷,相互評價)

3、玩一玩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紙扇和剪刀按老師的要求玩一玩。(師説要求,生親自操作。)

多玩幾次後組織説説得出的結論。

根據剛才的結論你能很快判斷一些角的大小嗎?請試試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區別的角。)

4、總結評學,拓展延伸

總結評學。

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設計思路:認識角後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積累活動經驗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應用:“導學、展交、訓練”教學模式,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認識圖形、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巧妙地把導學、展教、訓練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課堂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展開教學。課堂活動中把課件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對角的認識,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和意圖選擇合理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突出了‘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做到為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真正體現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認識角》教學設計5

本課時《認識角》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觸摸和體驗中學習新知,就是要求教師依據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進入實質性的、體驗性的學習進程,讓學生自己多實踐、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正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典型體現。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比較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幾何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參與數學教學,提供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的圖象能促進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並培養空間想象力。小學中的幾何初步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們在獲得空間觀念的過程中,視覺、觸覺、聽覺及其相互結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間想象力是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空間想象是高一級的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現思維過程,以促進學生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説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獲取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都首先是在對現象感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表象從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課的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從圖形王國裏的圖形元遊戲導入,讓學生找到躲在實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這個圖形,從而揭示課題。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關。鼓勵他們,只要課上能積極動手、動腦,用自己的智慧順利地闖過三關,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為學生打開"學習闖關"這扇窗,為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新奇鮮活的數學世界,進而在挑戰和體驗中學習新知。

第一關: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認識角。我將出示一些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如三角板、剪刀、數學書等,讓學生找實物圖中的角,由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於學生理解,同時滲透了"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繫"的啟蒙教育。接着,通過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讓學生親身感受一下角的特點,聯繫觸摸時的感覺,從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稱,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然後通過一些判斷練習,進行辨析,可以説學生對角的學習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觸摸式"、"體驗式"、"建構式"的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説:"只有要求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關:做角。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裏,我將充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去經歷一個過程,因為過程肯定和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聯繫在一起的。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説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第三關:比較角的大小。這部分內容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在上課前,我反覆研究教材,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猜測到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有關;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怎樣能直觀的將這兩種情況演示給學生看,並能驗證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緊跟着展示角這個環節,我選兩位同學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個是活動角)。即而提出問題: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呢?學生果然出現兩種答案。這時候,我不急着判斷,我出示一個實物鐘面,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學生很容易發現,時針和分針構成的角在逐漸變大,於是我追問:"可是,時針和分針的長度並沒有變化呀!這説明什麼問題呢?"自然地,將學生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生將更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將學習的角度重點指向了學生,俗語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這一角度的轉換。在學生順利地闖過了這三關以後,我設計了一個"角樂園"的情境,伴隨着輕鬆的音樂,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準備好一個帽子,帽子裏有三角形,長方形、五邊形、圓等各種圖形,老師走到某個學生身後,他將有機會在老師的帽子裏摸一個圖形,只要他摸到的圖形上有角,那個圖形就送給他了。我將再一次讓學生體驗觸摸的感覺,而這次是有選擇性的,因為一不留神就會摸到圓這樣沒有角的圖形。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我想讓學生與數學知識來一次親密接觸,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觸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縮短與數學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履行了課一開始自己的諾言,大家闖過三關以後,將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師的諾言,對孩子們來説,是異常重要的,而這些五顏六色的圖形,在孩子們心裏已經是個不錯的獎勵了。短短几分鐘的輕鬆,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有益又有趣。

本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三種。第一:在初步認識角之後,隨之出現5個圖形,讓學生判斷該5個圖形是否是角。這個練習我把它叫做"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圖形之後,緊跟着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為主的練習。第二:在完成認識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學之後,設計了一次練習,我把它叫做"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並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第三:在課的最後,留下課後練習,我把它叫做"開放"練習。題目是這樣的:試着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看看還剩下幾個角。比一比誰的方法多。這個題目不止一個答案,是留給學生課後做的,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完成。

以上就是就《認識角》這節課進行的教學反思。更多的是想將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實驗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幫助,以此來更好的完善我們的教學。

Tags: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