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32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範文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1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閲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的閲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説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説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瞭解,學生的閲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語言的推敲錘鍊、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瞭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鍊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鑑其由表及裏的藝術手法。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閲讀和寫作上的啟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

為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閲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

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閲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後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為“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眾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説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藴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麼?為什麼説它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並啟發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誌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於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創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説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説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新,並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於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着豐厚的文化意藴,適當地運用亦能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説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並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閲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樣的態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為在閲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並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説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態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閲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説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並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後習題的閲讀資料,先由學生説,師最後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於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説的咬文嚼字,是説“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説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説的是博覽羣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説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為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後作業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説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採用了反問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讚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脱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雲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

↗↘

文字關係着思想情感文字增減動文字即動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藴豐富

↘↗

文字的兩種意義:直指意義、聯想意義

濫用→套板反應

設計體會:

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表達交流和寫作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構想設計,本案採取的是啟發、探討式教學,重在學生參與,主動地協作解決問題,並要聯繫自己的閲讀寫作實踐。

本設計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受文章內容,重點理解分析前三個事例。分析過程中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他們個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賈島“推敲”的事例。第二課時重在誤用字的聯想意義而產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應”,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設法引導學生的專心投入,去聯繫自己的閲讀寫作實踐,真正意識到寫作應創新的必要性,從而推陳出新,不斷自勵,逐步趨於用字藝術的完美。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後進行反思,“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會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本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誘導學生方面應嘗試多種方法,靈活一些。

課堂教學就應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其實有很多東西學生是完全能解決的,只需要教師稍微一點,即點化式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説得很好,我們做教師的就得充分意識到這點,及時恰當地給予指點,把教學這條路走好,把學生帶到光明而有價值的地方。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2

【教學設計思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結構謹嚴、內涵豐富的文化隨筆。朱光潛先生旁徵博引,講述了寫文章時應該煉字的道理。讀者從中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隨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鍛鍊自己的質疑能力。本節課力求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經典詩句,感受煉字的妙處。嘗試運用課文的觀點解決在文藝欣賞創作方面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

學習本課,引領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在事例前後均有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綜合提煉作者的觀點。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目的。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的內容,並自覺運用本文的觀點進行鑑賞、修改、創作練習。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語句可能失之偏頗,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跳出來,對某些字句做出評價,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精神。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首次接觸文化隨筆,對文中豐富的詩句、成語、文化現象感到陌生,在閲讀上產生排斥感,進而也就不能深入鑽研課文。針對此種狀況,教師引領學生通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抓住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義,概括總結課文觀點。

能力目標:從作者的觀點中獲得啟示,品味煉字的妙處。體會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張,並將其運用於修改和創作練習中。

德育目標:培養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從課文中發現疑點,培育質疑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概括總結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品評詩句,體會作者觀點。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修改和創作練習。

【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ppt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二、創設情境具體分析煉字煉意

1.話劇《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離開屈原,嬋娟斥責宋玉的戲。屈原的侍女嬋娟怒斥宋玉時有這麼一句台詞:“宋玉,我特別地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導,你是(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如果你是導演,你會選擇哪種説法,為什麼?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2.李廣夜獵時,見到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射箭,結果射中石頭,箭深深地插進石頭裏面。李廣天亮時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進去了。下面描述李廣射虎的三段話,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A.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B.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C.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從中我們獲得怎樣的啟示?

3.你更喜歡詩中第三句的哪一個版本,為什麼?題李凝幽居賈島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找出作者對這個實例分析的語句。這又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4.以上是三個咬文嚼字的實例。你對“咬文嚼字”有什麼認識?

三、提煉觀點

1.作者對“咬文嚼字”有何種理解,其實質是什麼?

2.再一次選美大賽上,兩位選手即將登場。下面是主持人對她們的介紹,你更期待見到哪一位?

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閲讀第六、七兩段講了什麼問題?兩個例子從什麼角度闡明道理。

3.默讀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態度、方法、目標是什麼?

四、運用

1.比較下列句子,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麼?A.紅杏枝頭春意濃B.紅杏枝頭春意鬧

2.欣賞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

早梅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為第四句填一個字。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界定必修課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評論,屬議論文範疇。本文告訴人們無論閲讀或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學會咬文嚼字以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對議論文有所瞭解,但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謹嚴精神。大多數學生鑑賞能力有限,對文藝評論的閲讀存在困難,因而更需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閲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關係”的主張。

2.教學難點:在鑑賞與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還記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這樣寫雪的“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作者為什麼不用“大”而用“緊”呢?一個“緊”字不僅表現出當時氣候環境的惡劣,還渲染出事發之前的緊張氣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寫出了雪下得大,還寫出了當時的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魯迅曾評説“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真可謂一個“緊”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煉字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怎麼教我們咬文嚼字的。

二、學案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含義: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也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學上,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運用哪些例子來説明文學上必須“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詞(2)王若虛改《史記》一段

(3)韓愈改推敲(4)蘇《惠》詩(5)“西施”等套語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説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閲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着變了。

3.韓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蘇《惠》詩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藴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藴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西施”等套語。

答: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張咬文嚼字但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説: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語説:“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説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明確: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説的咬文嚼字,是説“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閲讀説,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説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侷限性。對於學生來説,應以精讀為主。

2.作者説:“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説明這個論斷。

明確: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才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結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説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用兩個事例和幾組詞語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善用聯想意義,是正面,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套語濫調,落入下乘。寫文章時要求煉字,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當堂檢測

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明確: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鑑賞劃線的詞:

1、紅杏枝頭春意。—一宋祁《玉樓春》

明確:“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2、春風又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確:“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九、佈置作業

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説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