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6.74K

一、課前交流

上課前先送給大家一句盧梭的名言:上帝創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哪位同學來談談你的理解?自己是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是絕版的。

二、新課導入

都説實驗班的學生特別的優秀,我就先出幾個題目考一下大家。

(一)下列句子中,紅色的字詞用的恰當嗎,如不好,請修改。

1、春風又過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學生髮言後教師總結:其中“綠”字改過十幾次,先後曾改為“到”、“過”、“入”、“滿”等字,都不滿意,最後定為“綠”字。“綠”字為何精警?因為它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為鮮明的視覺形象,寫出了春風的效果,春風的精神。描繪了春過江南後的效果――綠滿江南。

2.、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濃。

--宋祁 《玉樓春》

學生髮言後教師總結:一“鬧”字表現出兩個sheng字(1)“聲”,鬧字使我們聯想到杏花盛開的枝頭,蜂飛蝶舞的生動景象。(2)“生”,“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盡,黃河流入海。

       --王之渙《登鸛雀樓 》

學生髮言後教師總結:“入海流”這一倒裝有一股強勁的力量,“流”字發音舒緩綿長,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黃河寬廣遼遠、浩蕩千里的形態;“入海”這一瞬間景象可以想見黃河驚濤駭浪、奔騰咆哮的氣勢。

這裏學生首先説的肯定是對仗的問題――“流入海”和“依山盡”不對仗,教師引導進一步探討,如果把“依山盡”改為“盡依山”如何?而且我們平時説“小河流入海”,而不説“小河入海流”(教師故意拖長音)。從而逐步引導學生明白這裏只所以用“入海流”主要是表述對象――黃河的緣故,理解黃河的寬廣遼遠、奔騰咆哮的氣勢。

(二)一次,歐陽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韁的奔馬踏死一隻狗。你認為下面哪種表述較好。 

1、逸馬殺犬於道 。

2、有犬卧於通衢,逸馬蹄而斃之。

注(1)逸:馬脱韁奔跑。(2)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學生髮言後教師總結:1、視點不同,(1)以馬為主角,(2)以犬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體,“殺”不及“蹄而斃之”準確、精彩。

過渡:做這幾個題目,我們其實是在――咬文嚼字。

投影課題――咬文嚼字(朱光潛)

課文賞讀

[問題一]:何謂“咬文嚼字”,同學們可以查工具書――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重精神實質)。

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而朱光潛先生的這篇《咬文嚼字》,卻賦予了這個成語一種新的含義,它對我們養成良好的閲讀和寫作習慣有着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問題二]:朱光潛給咬文嚼字賦予了怎樣新的含義?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前半部分,找出關鍵語句。

(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教師提示:關鍵詞處,用轉折連詞表明自己的觀點)在文學,無論閲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何謂謹嚴――謹慎、嚴密。如治學謹嚴。

也就是説作者認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板書:觀點――謹嚴

[問題三]在閲讀和寫作中,我們為何要有這種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或者説咬文嚼字的實質是什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板書:實質――調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我們説,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關係,文字的背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們閲讀文章時,要品味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問題四]對於這個觀點,作者並沒有進行枯燥的説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舉了三個例子來加以説明,三個例子,分別從哪個角度説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係。

例子一、郭沫若改台詞――句式;

例子二、王若虛改李廣射虎――繁簡;

例子三、韓愈推敲――煉字。

句式、繁簡、煉字三個方面的確是語言表達應該就注意的三個問題,而且這三點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問題,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

[問題五]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閲讀文章時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那麼我們就以這種精神對“李廣射虎”的一段文字來推敲一下,看看是否有問題?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1、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2、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其實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李廣所看到的是石?是虎?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朱光潛説史記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

我們先來看發現錯誤這四個字,用數學的推理的方式來判斷:

原來   現在

錯誤   正確

 

虎    石

試想如果李廣知道是石頭,或前文出現石這一字,就不再有驚訝之意味。先前見“虎“後知為“石”方能形成一個較為強烈的反差。

2、李廣為何先前能“中石沒鏃”而後“終不能復入石矣。

想象李廣發現“虎”之時的思想及心理――緊張、害怕,這緊張情緒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會有集全力於一箭“中石沒鏃”的情形。

可改為:廣出獵,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此“石”字可去,亦可留)矣。

 [問題五]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為何會把石當作虎,豈不成為笑談?

僅僅只是有草嗎?

草淺,則石現;草深,則連石也無法見。可見李廣以石為虎還需要有其它的外在的條件――風、時間(光線)等。

關於李廣射虎的故事,好多作品都提及過,但最著名的還是唐代盧綸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問題六]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種情境: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李廣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便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着。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着一隻老虎,便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李廣的隨從便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呀!大家全都驚呆了,原來李將軍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

――蘇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數字化資源第六冊  第8課《李廣射虎》

可見同一件事,不同的作家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表述,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中間選擇一個最好、最準確的表述。

[問題七]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詩,看是“推”好,還是“敲”好。

題李凝幽居

賈 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以動寫靜,有了敲門的動作和聲響,更顯出四野的靜謐荒寂。

而這首詩寫李凝隱居處的荒寂清幽,引導學生結合詩歌題目和首聯來加以評述。這“推”字的靜更顯示出環境的冷寂與清幽。

朱光潛的觀點: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

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説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

[問題八]我們就以這個觀點來從意境及字詞與整首詩的調和上來分析來看下面這首詩的空缺中應該填哪個字?

早 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千枝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萬枝開?既然是《早梅》,前一句又是‘深雪’,可見‘千枝’、‘萬枝’、‘百枝’都不恰當。

三枝開?因為’在古代可以是虛指嘛,古人説數目的時候,往往就是‘三’啊,‘九’啊什麼的,像‘三生有幸’,‘九死一生’等等,所以我覺得應該是‘三枝開’。

數枝開?--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幾枝開?在經過了一夜的飄雪後,大地白茫茫一片,詩人在這樣一個寒冷的清晨想象着,不知昨夜的風雪過後,早梅開了幾枝呢?就像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我們也可説“花開知多少”?

半枝開?因為是‘早梅’嘛,所以梅花肯定不會開很多,我覺得‘半枝’能恰當地表現梅花將開未開,含苞欲放的姿態。而且‘半’這個字嘛也很有詩意,古詩裏面也有很多用‘半’字的。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鄭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將其中的“數”字改為“一”字,一字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