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6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可能性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篇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袋子,裏面裝的都是紅球,如果讓你任意摸一個,會摸出白球嗎?

生:不可能。

師:老師在袋子裏又放入一些黃球。這時候會摸出白球嗎?可能摸到什麼球?

生: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

師: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也猜測得非常正確。像這樣的可能性(板書課題),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遇到。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2

今天我在二班講了《統計與可能性》一節,這是作為平行班的第二節課,也是在上完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作出改進之後的一節課。

本節課的設計重點在於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來自主探索教學內容,從而主動發現統計規律。

記得第一次在一班上這節課的時候,由於事先對學生特點不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沒有充分估計到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致於在課堂教學時出現時間不夠用,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現象。這節課後,聽課的老師細心地幫我評講了這堂課,指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板書、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等,而且也就這些問題積極地幫我想解決的方法,這對我接下來進行平行班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第二次講這節課的時候,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摸球環節用時過多的情況,我採取了以下對策:首先,在摸球遊戲之前,明確摸球遊戲的規則;其次,讓學生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即小組長負責記錄數據,剩下的三個同學依次連續摸10次;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抓住這個年齡段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在全班8個小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個小組的成績。這樣一來,學生任務明確,在遊戲的過程中各有分工、各負其責,因此整個過程很順利,全班八個小組都按時完成了任務,而且好幾個小組提前就完成了。由於學生提高了做遊戲的效率,整個課堂教學在時間安排上就顯得比較充裕,從而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我自我感覺這堂課上的還可以的時候,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決了課堂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的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當速度快的小組提前完成任務的時候,學生只是單純的在舉着手等着其他小組的同學,而白白的浪費了這段時間,致使教學出現了空當。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顧及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特點來設置分層的教學任務,以便從不同層次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特長。

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和加強的,教學應該分層次,應該因材施教,應該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在不同層面的優勢,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3

《統計與可能性》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也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和感悟。

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本人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小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先讓學生摸球,在幾個學生試摸之後,都不能中獎,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為什麼那麼多的同學摸過後,居然沒一個能中獎?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箱子里根本就沒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礎上,再打開箱子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在教學實踐中,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教師只讓三個學生進行試摸,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獎”這個結論過於倉促,以致班上還有個別孩子心存疑惑,這個環節應該給多數學生提供試摸的機會,然後再產生疑問。在體驗“可能中獎”這個環節,教師對於課前需要準備的獎品未作研究,導致摸獎時出現獎品不夠,然後很生硬地把學生的興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個環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往往對遊戲本身更感興趣。這個單元的學習有很多是通過遊戲來完成的,比如書上安排了“轉盤”,“擲色子”,“抽卡片”,等遊戲活動,設計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同時也讓他們參與領悟事物發生的概率,並修正自己錯誤的猜測。我也在課堂上運用了這些遊戲,但總感覺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高漲是來源與遊戲本身的樂趣和刺激,黨他們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結果時,卻忽略了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這種新奇的過程中體會可能性,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我只好間歇性的透露知識,我告訴他們,每一個遊戲的開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祕感,學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態。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4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比如:袋子裏裝的是5個紅球5個黃球,猜猜摸到哪種球。學生通過猜測,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可能性。這種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研究所得的,這樣比起教師直接單純地給出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在新課設計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在課題引入後,,我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兩個抽獎箱,一個摸出的都是黃球,一個摸出的都不是黃球,學生對抽獎箱產生了“懷疑”,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説一説,出示袋子裏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説一説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裏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裏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

3、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執教的班級是二年級一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課堂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創設了父親節給父親選禮物遇到難題,最後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學習趣味,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悦。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有小部分孩子參與遊戲環節的機會較少,沒有關注到全體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麪向全體,關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5

《可能性》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尤其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概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

《可能性》這一節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説出一些與所學知識有聯繫的現實情境,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這節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紅色乒乓球和一個白色乒乓球放入黑色袋子裏,讓你摸一摸,它們的可能性相等這一場景引出課題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加 摸撲克牌活動,學生感受可能性發生的概率。因為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反思: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髮現不夠,得出的結論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説出來,而是教師説的多。

改善:

應該開門見山直接從情景圖導入,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爭取時間;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6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我通過玩一玩、猜一猜、説一説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確定與不確定的現象。

二、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1、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了學生喜愛的遊戲情境導入新課,遊戲活動結果淺而易見,便於學生回答問題,還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2、課堂教學活動化。

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玩一玩—猜一猜—説一説”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這節課的設計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儘管本節課比較成功,但由於缺乏教學經驗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説,在提出每個問題後應該多指名學生問一些為什麼,又比如在一次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後教師沒有及時總結出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再比如説沒有總結出“一定”、“不可能”用來描述確定事件或現象,而“可能”用來描述不確定事件或現象等等。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我今後的努力方向是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思考,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多多地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少走彎路,不斷的提升自己。謝謝!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7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遊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着摸一摸,結果學生髮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裏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後又放回去,學生髮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説一説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説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瞭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瞭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説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並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瞭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工。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裏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其中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數量越多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少發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對於這點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高於數學經驗,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説數量少的反而出現的次數多時,學生可能將生活經驗與之相聯繫,產生認識的迷惘,一旦處理不好會使整節課陷入混亂狀態。因此處理起來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學情分析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球”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認知的關鍵之處。因此,我採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組織小組摸球,比較、分析數據,體驗概括出當摸球次數少時,是有可能發生小概率事件的,但當摸球次數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顯,從而使學生站在了數學的高度。最後,通過“摸獎”遊戲,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創設了“闖關遊戲”,讓數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迴歸生活,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裏,主動的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 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通過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初步體會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3. 通過猜測驗證感悟,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4. 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感悟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況,並能作出判斷,進行描述與運用。

教學難點:當小概率時間發生時,如何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知道“當試驗少的時候結果可能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當試驗次數不斷增加時,結果會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過程

一、引入可能性大小

[課堂引入講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課題。“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祕感,引起興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二、探討可能性大小

1、小組合作驗證猜測結果:[這一環節的隨機性很強,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料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準備好比較合理的試驗材料,佈置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其次,就是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備無患。不斷地引導學生將猜想和試驗結果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猜想的正確性。]

2、體驗單次摸球的不確定性

[這樣設計,可以加大全班學生參與面,激發興趣,培養髮散思維。除了可以體驗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體驗到可能性大小中,質不變量變的情況。]

三、運用可能性大小

[這樣設計,除了調節氣氛,還可以預留懸念,為後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礎。]

四、總結:

1、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下,我們終於闖過了三關。能説説你現在的感受和你的收穫嗎?

2、師小結出示:知識會帶給我們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們人類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有可能的變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把獲取知識的可能性變為最大。加油吧!

[這樣設計,既可以總領全課,又可以將收穫延伸到知識之外。]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9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把9張數字卡片打亂順序後襬在桌子上,隨機抽取一張,抽到每張數字卡片的可能性都是1/9,而單數有1,3,5,7,9,共5個,所以抽到單數的可能性是5/9,同理,抽到雙數的可能性是4/9。可見,這個遊戲對小芳而言是不公平的。那麼小芳一定會輸嗎?有的聰明的孩子馬上想到:雖然遊戲規則對小芳不利,但根據隨機事件的特性,小概率事件也是會發生的,所以在一次試驗中並不能斷定小芳就一定會輸,這裏的可能性5/9和4/9都是一個理論值,是在大量重複試驗下抽到單數和雙數的頻率的極限,只能説明小芳輸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該遊戲大量重複進行試驗時,這一點會表現得更明顯。

因此,在獨立的一次遊戲中,小芳還是有可能獲勝的。那怎樣設計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呢?很多同學想到:可去掉一張單數卡片或再增加一張雙數卡片,從而使得摸到單數和摸到雙數的可能性都是1/2,就實現了遊戲的公平。那是不是隻有這種加卡片和減卡片的方法呢?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1-9這九個數,發現5正處在中間位置,5前面的有4個數,後面也有4個數,聰明的孩子馬上想到:如果摸到大於5的卡片小明贏,如果摸到小於5的卡片小芳贏,如果摸到卡片5遊戲重來。通過這樣一番思考學生真正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遊戲公平性,加深了對可能性的理解,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0

1.一開課,通過學生的"摸球猜球"遊戲,很容易就達到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教會學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為新知做鋪墊,起到"引路導航"的作用。

2.對兒童來説,動手收集數據的過程常常體現為令人愉快的遊戲。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感悟、體會到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學習的形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促進學生個人的完善與發展。

3.有了"可能性的大小"的初步知識,通過練習,加深了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從學生情感體驗看,他們仍對小組合作的摸球遊戲意猶未盡,再次摸球,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4.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遊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1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 這一教學內容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概率知識內容,是課程改革後首次在小學數學課程中(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06~107例3、例4、例5;北師大三年級上冊第84、85頁)出現的,從而相關的教學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以往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學思路大同小異,基本是通過“猜想—驗證”這一模式來進行教學,主要是“猜想‘哪種顏色球多,摸到可能性就大’→驗證‘果然如此’”,以此讓學生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並且為了防止試驗的意外,刻意迴避小概率事件的發生,老師準備材料時特意讓學生從“黑球9個、白球1個”這樣特殊情況中摸球,以此來驗證黑球多所以摸出來的黑球果然也多。

二、案例片斷簡述

[現象]真的意外嗎?

老師在一個盒子裏放入3個黃球和1個白球,問:如果連續摸10次,你覺得會出現什麼情況?

生1:7次摸到黃球,3次摸到白球。

生2:我猜是8次黃2次白。

生3:我覺得是9次黃1次白。……

師:你們為什麼這樣猜?

生:因為盒子裏黃球有3個,而白球只有1個,所以我覺得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師: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誰猜得合理?(生齊喊:摸摸看!)

教師指名讓一個學生上來摸,其他學生記錄。最後,大大出乎意料,結果竟然是7白3黃。

教師非常尷尬……

[分析]實際上摸球意外結果的出現,這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正是學生對於“可能性的大小”與“可能性”辯證理解的契機,難道這一結果真的大大出乎意料嗎?--沒有,從可能性的角度去看,這一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於10次摸出來全部是黃的都有可能。試問:如果這10次摸出來結果真的是黃的要多,那麼學生就驗證了黃的摸出來可能性要大嗎?學生就沒有問題了?難道用摸10次的結果就能説明可能性的大小了嗎?

[現象]“統計”是好辦法嗎?

1、教師在盒子中放入1個白球和3個黃球,請學生猜想一下,摸球10次的結果會是怎樣?

2、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後問:要知道誰的猜測比較合理該怎麼辦?

3、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摸10次,請先摸好的組上台將數據填到彙總表中。

4、觀察彙總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統計總數後你又發現了什麼?

[分析]用全班彙總結果分析而把某一組出現的小概率事件掩蓋起來,這樣的教學表面看似乎沒有了問題,學生不管摸出來情況怎樣,只要最後一統計彙總,你的個別意外得服從全班統計的結果;但是從可能性的角度看還是存在摸出來白的反而多這種可能,這時老師該怎麼辦?同時也忽視了對學生出現的偶然性現象的分析與研究,這對學生可能性以及大小的深入理解不能説是一大遺憾。

三、教學思考

1、“可能性的大小”能“猜想--驗證”嗎?

概率是一個既難教又難學的內容,畢竟因果關係更習慣,邏輯思維更清晰。對錯誤概念的研究顯示,一些錯誤概念(如預言結果法:將概率很大等同於一定會發生,概率很小等同於一定不會發生,50%概率等同於“不知道”或“不能決定”。)都與因果思維有關,它們頑固而難以改變。

學習可能性的大小不宜簡單地用解決確定性問題的“猜想-驗證”模式教學,因為從理論上説,實際上黑球可能性大,所以摸出來的黑球要多,但實際上師生希望用有限的摸球次數球來驗證是驗證不出來的。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2

我的這節課是人教版第五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瞭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雖然老師沒有更多的講解,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撲克牌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着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猜寶盒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後又讓學生帶着要求去摸球,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判斷。

不足之處:

教學的梯度體現不明顯。第2個遊戲如果放在最後就會更好些,因為設計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本節課還有不足之處的是教師,可能是我的經驗有限,應變能力較差,學生表現的那麼好,老師表揚鼓勵的話不到位,沒有一份獎品獎勵給他們,這也是我以後要學習和注意的地方。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3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四、組織調控不到位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合理。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我是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後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後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數據分析,比較鑑別、彙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並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一。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的確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夠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確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不確定的事情。下到英牙鄉所執教的三年級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對推理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簡單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我利用教材創設的淘氣、笑笑、小明參加興趣小組的情境,組織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通過貼近生活的實例、簡明的表格記錄法以及生動的數學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並將推理運用到實踐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悦。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在藉助列表整理信息時,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了推理,培養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基本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

統計與概率中的可能性的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二年級時,學習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三年級學習客觀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認識到可能性的大小與相關的條件有密切關係。(數量的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四年級學習等可能性。就是説遊戲在什麼情況下是公平的。五年級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並且這部分知識教師可能涉及的較少。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變得非常關鍵。

而本課時則是用數字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對學生來説,十分抽象,難於理解。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是複習導入,揭示課題。通過複習“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喚醒學生對可能性已有的認知,然後出示4個黃球,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生成的過程,層層推進,並得出: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0,一定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1,讓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到新知的學習中。

第二環節是探索交流、體驗概率。首先出示3個黃球1個白球,先讓學生猜測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後通過開展摸球遊戲,讓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中當摸球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不一定剛好是四分之一。然後通過白球個數不變,黃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越來越接近1;通過黃球個數不變,白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越來越接近0。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第1題是基礎練習,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問題,思維含量比較高;第2題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裝有5個黃球,20個白球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當學生答出摸到黃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時,我再追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個黃球,20個白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同時自然而然得到黃球的個數佔總個數的五分之一或總個數是黃球個數的倍都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提問並解決問題。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及各位專家的點評,收穫頗多。

1、在課堂上組織活動是手段,體驗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沒有開展摸球遊戲(出示3個白球和1個黃球),因為考慮到實驗的結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給自己的教學帶來麻煩。通過藍老師和兩位教研員的指導,明白了學生是主體,只為自己的簡單,不考慮學生的利益,這是不稱職的老師。如果不開展摸球遊戲,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佔總數的幾分之幾,只是讓學生用分數的意義來説明可能性的大小,數學味淡了,深刻性不夠了。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探討讓學生明白實際摸球活動中記錄的數據和標準概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並使學生明白當摸球的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的概率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認識可能性的高度。

2、用簡單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課。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實並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個材料可以落實的任務不要用多個材料去呈現。

3、數學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幽默風趣大氣是我努力的方向,評價語過於單一,枯燥,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