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可能性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篇)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

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學習活動,調動興趣主動學習。

一、教學導入以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斷。

二、注重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以熟悉的遊戲活動“下跳棋前,摸棋子決定誰先走”的生活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地感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豐富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想去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讓學生充分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本節課一方面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過“摸哪袋棋子公平”的問題,引導學生用概率去猜測,通過思考驗證,總結得出可能性的大小與概率的關係,學生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遊戲的愉悦中鞏固了知識,增強了自信,掌握了所學知識。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2

統計與概率中的可能性的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二年級時,學習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三年級學習客觀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認識到可能性的大小與相關的條件有密切關係。(數量的多少和區域的大小)。四年級學習等可能性。就是説遊戲在什麼情況下是公平的。五年級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並且這部分知識教師可能涉及的較少。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變得非常關鍵。

而本課時則是用數字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對學生來説,十分抽象,難於理解。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是複習導入,揭示課題。通過複習“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物的發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喚醒學生對可能性已有的認知,然後出示4個黃球,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生成的過程,層層推進,並得出: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0,一定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性為1,讓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到新知的學習中。

第二環節是探索交流、體驗概率。首先出示3個黃球1個白球,先讓學生猜測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然後通過開展摸球遊戲,讓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中當摸球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不一定剛好是四分之一。然後通過白球個數不變,黃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越來越接近1;通過黃球個數不變,白球個數不斷增加,讓學生體會到摸到黃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越來越接近0。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第1題是基礎練習,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問題,思維含量比較高;第2題是拓展。先出示盒子中裝有5個黃球,20個白球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當學生答出摸到黃球的可能是五分之一時,我再追問,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一,是不是一定要放5個黃球,20個白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同時自然而然得到黃球的個數佔總個數的五分之一或總個數是黃球個數的倍都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提問並解決問題。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及各位專家的點評,收穫頗多。

1、在課堂上組織活動是手段,體驗感悟是目的。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沒有開展摸球遊戲(出示3個白球和1個黃球),因為考慮到實驗的結果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是四分之一,怕給自己的教學帶來麻煩。通過藍老師和兩位教研員的指導,明白了學生是主體,只為自己的簡單,不考慮學生的利益,這是不稱職的老師。如果不開展摸球遊戲,只停留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是白球佔總數的幾分之幾,只是讓學生用分數的意義來説明可能性的大小,數學味淡了,深刻性不夠了。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探討讓學生明白實際摸球活動中記錄的數據和標準概率四分之一是有差距的,並使學生明白當摸球的次數足夠多時,摸到白球的的概率越來越接近四分之一,上升到理性認識可能性的高度。

2、用簡單的材料上富有思考的課。看到好的材料就想用上去,但是事實並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一個材料可以落實的任務不要用多個材料去呈現。

3、數學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幽默風趣大氣是我努力的方向,評價語過於單一,枯燥,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是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後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後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數據分析,比較鑑別、彙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並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一。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的確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夠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確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不確定的事情。下到英牙鄉所執教的三年級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對推理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簡單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我利用教材創設的淘氣、笑笑、小明參加興趣小組的情境,組織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通過貼近生活的實例、簡明的表格記錄法以及生動的數學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並將推理運用到實踐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悦。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在藉助列表整理信息時,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了推理,培養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基本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4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比如:袋子裏裝的是5個紅球5個黃球,猜猜摸到哪種球。學生通過猜測,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可能性。這種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研究所得的,這樣比起教師直接單純地給出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在新課設計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在課題引入後,,我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兩個抽獎箱,一個摸出的都是黃球,一個摸出的都不是黃球,學生對抽獎箱產生了“懷疑”,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説一説,出示袋子裏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説一説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裏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裏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

3、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執教的班級是二年級一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課堂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創設了父親節給父親選禮物遇到難題,最後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學習趣味,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悦。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有小部分孩子參與遊戲環節的機會較少,沒有關注到全體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麪向全體,關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5

師:發給每組一個盒子,裏面裝有14個球,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從中

摸一個,看出現什麼結果?(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指導)

生1: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生2:我們摸到的紅球多,白球少。

生3:我們摸球到白球多,紅球少。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摸球實驗,知道因為盒子裏白球多,紅球少。摸到紅球多的同學太幸運了,這種可能性極小。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體驗到生活中有"一定性"、"可能性"這些情況的出現,而且能用今天學習的數學推測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好,我們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這些現象。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裏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其中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數量越多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少發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對於這點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高於數學經驗,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説數量少的反而出現的次數多時,學生可能將生活經驗與之相聯繫,產生認識的迷惘,一旦處理不好會使整節課陷入混亂狀態。因此處理起來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學情分析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球”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認知的關鍵之處。因此,我採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組織小組摸球,比較、分析數據,體驗概括出當摸球次數少時,是有可能發生小概率事件的,但當摸球次數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顯,從而使學生站在了數學的高度。最後,通過“摸獎”遊戲,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創設了“闖關遊戲”,讓數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迴歸生活,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裏,主動的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 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通過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初步體會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3. 通過猜測驗證感悟,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4. 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感悟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況,並能作出判斷,進行描述與運用。

教學難點:當小概率時間發生時,如何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知道“當試驗少的時候結果可能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當試驗次數不斷增加時,結果會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過程

一、引入可能性大小

[課堂引入講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課題。“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祕感,引起興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二、探討可能性大小

1、小組合作驗證猜測結果:[這一環節的隨機性很強,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料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準備好比較合理的試驗材料,佈置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其次,就是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備無患。不斷地引導學生將猜想和試驗結果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猜想的正確性。]

2、體驗單次摸球的不確定性

[這樣設計,可以加大全班學生參與面,激發興趣,培養髮散思維。除了可以體驗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體驗到可能性大小中,質不變量變的情況。]

三、運用可能性大小

[這樣設計,除了調節氣氛,還可以預留懸念,為後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礎。]

四、總結:

1、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下,我們終於闖過了三關。能説説你現在的感受和你的收穫嗎?

2、師小結出示:知識會帶給我們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們人類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有可能的變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把獲取知識的可能性變為最大。加油吧!

[這樣設計,既可以總領全課,又可以將收穫延伸到知識之外。]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例1、例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初步應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培養學生的猜測、實驗和觀察能力。

4、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及反思追問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感知“可能性”

阿凡提冒犯了國王。國王大怒,決定將他處死。阿凡提被關進了死牢。按照國家當時的法律,死囚在臨刑前還有一次選擇生死的機會,那就是由大法官拿來一個盒子,盒子裏有兩張紙片團成的紙團,分別寫着“生”和“死”。阿凡提如果摸到“生”則生,如果摸到“死”就死。

1、你們認為阿凡提摸紙團會出現什麼結果?(既有可能生,也有可能死,看運氣了。)

2、可是國王偏偏要讓阿凡提死,於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換成了“死”字,而大法官並不知道。這下,阿凡提的命運會怎樣呢?(一定會死。)有可能生嗎?(不可能生。)

(板書:“不可能”、“可能”、“一定”)

3、有人知道這個不好的消息,並把這個情況悄悄地告訴了阿凡提。阿凡提想了一夜,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如果你是阿凡提,你會想出什麼好的辦法呢?(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

4、我們來看看阿凡提是怎麼做的:臨刑前,當大法官把盒子拿來要阿凡提選擇生死時,阿凡提拿起盒中的一個紙團,看也不看,猛地吞進肚子裏。在場的人全驚呆了,因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張紙。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個紙團,打開另一個紙團,只見紙上寫着“死”。法官説:“那個人一定吞下了‘生’字,他不該死。”(吞下了一個剩下的一定是死。)

5、你認為阿凡提聰明嗎?師小結引導,從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為更具童趣的“阿凡提的故事”,設疑激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6、追問: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首次追問,查找知識的起點,通過不同學生的描述,幫助一部分不知的學生初步感知。)

二、遊戲探索——理解“可能性”。

1、遊戲一:“不可能”。

師出示摸獎箱,裏面裝的8個白色的乒乓球(學生不知道)。

⑴説明遊戲規則:從箱子裏任意地摸出一個乒乓球,如果為黃色,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品。

⑵體驗。讓學生從箱子裏任意地摸球。

⑶推想。為什麼從箱子裏任意摸一個,而且有那麼多的同學摸,都沒能中獎呢?

⑷驗證。打開箱子,倒出乒乓球,讓學生看到箱子裏面根本就沒有黃色乒乓球。

⑸分析。因為箱子裏面沒有黃色的乒乓球,所以從箱子裏任意摸一個,而且隨便摸幾次都不可能摸出黃色的。(板書:不可能)

2、遊戲二:“可能”。

在摸獎箱中換入3個黃色的乒乓球(學生知道)。

⑴猜測。任意摸一個,可能會摸出什麼顏色,一定能中獎嗎?

⑵推想。為什麼從這個箱子裏摸出一個乒乓球可能中獎,也可能不中獎?(因為箱子裏的乒乓球既有黃色的,還有白色的。)

⑶體驗。讓學生實際地摸一摸。

⑷分析。因為箱子裏裝的乒乓球不只是黃色的乒乓球,還有白色的,所以任意摸一個,既可能會摸出黃色的,也可能會摸出白色的。(板書:可能)

3、遊戲三:“一定”。

摸獎箱中全換成黃色的乒乓球(學生不知道)。

⑴猜測。學生隨意摸球,老師猜它的顏色。(老師都能夠猜對。)

⑵推想。老師每次都能猜對乒乓球的顏色,這是為什麼?(因為盒子裏裝的都是黃色乒乓球。)

⑶驗證。打開盒子,讓學生觀察到盒子裏裝的都是黃色的。(驗證自己的推想。)

⑷分析。因為盒子裏裝的全都是黃色的乒乓球,所以繼續摸下去的話,摸出來的一定還是黃色的。(板書:一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創設學生熟悉的摸獎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並在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發展。從“不可能”到“可能”,再到“一定”,隨着球的變化可能性逐漸增大,也讓孩子初步感知“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4、遊戲四:兩個注意點。

⑴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黃球和2個白球(學生知道),説一説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當學生前一次摸到黃球后,可能猜下一次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再猜一猜,摸一摸……

⑵“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黃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再一次摸球的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説,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刻。)

5、遊戲五:按要求塗一塗

(設計意圖:第二次追問,讓學生進行初步的歸納,有助於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走進生活——應用“可能性”。

1、設計抽獎

元旦的時候,你們在商場裏看到有摸獎活動嗎?現在這裏有個商場要搞抽獎活動,如果你是活動的策劃者,你會怎麼設計呢?

設計要求:在箱子裏放4個球。(白球和黃球顏色由你確定)

摸一次,凡是摸到黃球就有獎品。

你會怎麼設計呢?説説你的理由。

(可能出現的情況:4黃 一定得獎;3黃1白,得獎的可能性大;2黃2白,白球和黃球的可能性一樣大;1黃3白,得獎的可能性小;4白,不可能得獎。)

(設計意圖:這個設計抽獎的活動是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一個綜合應用,但又不是上面遊戲環節的重複,而是一個逆向的裝球訓練,並且滲透可能性的大小與各種球的個數有關,從而促進孩子對可能性的認識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2、拓展應用。

剛才我們通過一些遊戲,知道了 “一定”“不可能”“可能”這幾種情況,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幾種情況。

⑴在下面的句子裏填寫“一定”、“可能”、“不可能”。

太陽( )從東方升起。

時間永遠( )停止。

今天老師( )要表揚我。

爸爸的年齡( )比我小。

摸彩票( )中獎。

⑵判斷下面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三天後下雨。

太陽從西邊升起。

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

水是鹹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⑵你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生活中的事情嗎?(先和同桌説説,再指名説。)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從數學的學習中獲得的思維方法又能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生活。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説一説生活中的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藴藏着豐富的數學問題,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真正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觀。)

3、梳理小結。

追問:現在你能談談你對“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認識嗎?

(設計意圖:再一次追問,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反思和小結,從而提升認識水平,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有意義建構。)

4、課堂作業。

課本P108頁練習二十四 1、2、3

簡 約 而 不 簡 單——“可能性”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標準》在課程內容裏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而概率已成為未來公民應該掌握的重要知識,它是培養學生以隨機觀點理解世界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我們以“猜想—體驗—驗證—推測”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學知識生活化。“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不僅捕捉“生活現象”,採擷生活中的數學事例,同時還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2、課堂教學活動化。“以活動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個中心論”思想體系之一,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猜想—體驗—驗證—推測”,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操作活動實質化。整節課有多次的操作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非常重視活動前的猜測與活動後的分析,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可能性”的概念。如果忽視了這兩點上出來的課也許就成了 “體育活動課”,而有了這“兩個重視”,活動才具有了價值,從而將操作活動“從形式引向實質”,操作才具有了思維價值,活動才具有了“數學味”,上出來的才是“數學課”。

4、學生學習自主化。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這節課的設計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綜觀整節課的環節設置,我們在努力追求一種簡約化的課堂教學,整節課就三個大環節(故事引入、遊戲探索、走進生活),便於教者把握。但是這種簡約又不是一種簡單,譬如:課的主體部分設計了多回合的摸球遊戲,看似簡單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複,每一次的遊戲的背後都有明確的目標。摸球這樣的遊戲活動設計:一是課前準備不多,可操作性強,二是活動設計新穎有趣,能夠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三是活動設計環環相扣,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四是遊戲活動結果淺而易見,便於學生回答問題。每個活動的背後都有思想在支撐着,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既能認真地聽課,又能盡興地遊戲,並且能透過遊戲快速地得出結論。整節課的設計我們在努力追尋教學目標的全方位達成,同時又想讓教學變得更簡單些,這節課不需要投影儀,也不需要多媒體課件,簡簡單單就可以把課上得紮紮實實,這就是我們的追求——追尋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8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瞭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瞭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為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於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瞭解信息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為切入點,整節課圍繞着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

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近於平均線,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説一説、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遊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着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説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9

可能性的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基礎上是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還要學會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初步體驗隨機事件的可能性。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指出:“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例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在追問中,通過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足球比賽決定由誰開球的視頻,由一句“你認為拋硬幣決定由誰開球公平嗎?”引出教學內容。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從而説明在比賽前用拋硬幣的方法來決定由誰開球對比賽雙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讓學生感知遊戲規則公平性的含義,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斷追問中引發矛盾衝突,在試驗中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課標指出:“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問中,通過每組每人拋兩次硬幣的試驗,出現了三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引發矛盾衝突,使學生開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對問題開始進行理性地思考。然後通過數據的繼續累加,使學生由原來的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試驗結果與1/2相差較大,逐漸開始認同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這一試驗結果。學生開始由“半信半疑”轉為“逐漸接受”。學生再一次經歷了數據的累加,以及歷史上著名的試驗,已經由“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轉化為“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了1/2”,這一變化不是教師生拉硬拽,強行讓學生認同所要的結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問中,一次次的數據累加中,積累學生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認同。通過學生的比較和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在數據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真正明白“相等,原來就存在於不斷逼近一半的過程之中”,實現了由上萬次的“試驗頻率”向“一次”試驗概率的迴歸,同時也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

不足之處: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與1/2相差很大,與1/2接近,與1/2相等三種不同的結果呢?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這樣幾種情況:有可能拋硬幣時用力不均勻;有可能是硬幣正反面的質量不同;有可能拋硬幣的手感不同,但是沒有談起有可能拋硬幣的次數太少的原因。

改進之處:

在教學中,要多傾聽學生的想法,要適當地給予學生思考的一些時間和空間,如果在課前告知學生每人拋10次硬幣和每人拋兩次對比,學生也許就能想到是由於拋硬幣的次數不同導致出現的結果不同。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0

師: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盒子,盒子裏放有9個黃球和一個白球,如果讓你從中摸一個,可能摸到什麼球?先把你的猜想寫下來(師發紙)。想不想驗證你的猜測,每個小組選出1名組長負責。遊戲的規則是:先請第一個小朋友摸出一個球,看準顏色後在記錄單上作記錄,如果是白球,就在記錄單上寫A,如果是黃球,就寫B。然後放回去,再讓別的小朋友摸,摸的次數要達到20次。注意:一個同學摸完要做好記錄,再放回盒子;摸的時候,輪流來,不要爭,更不要把球掉在地上,要團結協作,互相謙讓。

師:當遊戲停止時,各組統計一下黃球、白球分別摸到了幾次,填在記錄單上。看看通過摸球,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

(一)、小組活動開始,學生輪流摸球,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二)、彙報。每組派一名代表彙報摸球結果。

生1:我們組摸出的黃球次數多,白球次數少。

生2:我們組摸出的黃球次數多,白球次數少。

生3:我們組和他們的結果一致。

師:通過剛才的遊戲,我們發現了盒子裏因為黃球與白球的個數不一樣多,摸出來黃球與白球的可能性就不一樣。黃球多,摸出來的次數就多;白球少,摸出來的次數就少。也就是説,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書------大小)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1

本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屬“統計與概率”知識領域的“概率”範疇。由於概率的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內容為主,目的是滲透一些概率的思想。為了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我原來設計思路是讓學生通過遊戲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體驗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猜想、觀察、分析、驗證等思考方式親自體驗、感知,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可以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

11月份,我試教了《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節課,課後數學科組圍在一起進行了評課,各位老師都分別提出了優點作為鼓勵,也很誠懇地提出了一些值得我思考的不足之處。本以為試教完這節課,我會輕鬆許多,可是恰恰相反,心裏悶悶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反覆反思自己,感覺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感覺自己對數學本質性的東西缺乏深度的理解,感覺自己理解數學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感覺自己對教材的把握過於膚淺。例如:(1)例題的呈現,我原本是設計了讓第一行學生拍掌傳球而沒在電腦上呈現,結果一開始學生都沒能數清幾個男幾個女就結束了。鄺主任聽了就提建議把在電腦上呈現情景讓同學們數一數幾個男幾個女,這樣清淅明瞭。(2)例題中,我把男女人數設計了6:2,原本想着讓學生從例題中分析遊戲是否公平,為什麼?體會當遊戲不公平的時候怎樣修改。經試教發現這樣的設計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應該把難度進行分散,因此把設計修改為例題是4男4女,公平的,然後再從“做一做“的練習中體現不公平情況。這樣修改後,經試教,學生對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樣判斷一個遊戲公平的知識點理解得很好,效果不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在練習設計上,考慮到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我們要創造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每一個環節,我都設計成生活中的遊戲,例如引導學生設計“轉盤實驗”,促使學生調動生活中的所有經驗和所學的“可能性大小”知識,將其融入設計轉盤的活動中。我想當數學與生活攜手共進的時候,我們的數學也就擁有了活力、擁有了生機。經課後檢測反饋,學生掌握得相當好。回顧一節課,反思優點如下:

1、層層深入設置環節,環環相扣、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分散解決了難點。

以複習舊知喚醒經驗,用可能性相等的知識與新知識自然銜接,同時又可與本課內容形成對比,突出新課內容——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例2探究用幾分之幾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通過多人發言,教師板書,小組交流,對比發現,自主小結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並學會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突出了重點(1)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點(2)怎樣判斷一個遊戲是否公平;重點(3)如果不公平,怎樣修改會變成公平。突破了難點(1)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難點(2)怎樣判斷一個遊戲是否公平。緊接着安排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練習鞏固新知。最後總結全課,從總結中瞭解到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較好。

2、從學生現實生活經驗中取素材,為學生架起知識遷移的橋樑。

這一堂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這堂課我設計了“拍掌傳球”“抽獎活動”“設計實驗”等情景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加活動,學習感受怎樣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因為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能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本課對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進行了充分挖掘,既有修改也有補充。如例練習一,設計讓學生摸數字卡片、讓學生設計實驗等,不僅讓學生想、聽、説、讀、寫,還讓學生設計規則,把教材提供的素材變靜為動。使課堂更加生動,學生學的更加有趣。

4、關注學生髮展,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

從例題到練習設計,都是讓學生猜想、討論、分析、彙報、評價等活動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參與,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他們積極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做數學的價值。

課後反饋,學生在學得輕鬆、愉快的同時對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效果非常好。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2

在學生學習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這時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用描述性語言説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會用分數描述可能性的大小,體現數據表示的簡潔性和客觀性。

1、能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學生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先從“猜左右爭奪發球權”的遊戲活動展開,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又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對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礎上,有意義地接受“猜對或猜錯的可能性都是1/2”。

2、教學過程中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摸球的遊戲這一情境讓學生有目的深入研究、逐步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使枯燥的知識趣味性,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就要為其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讓學生去經歷、去研究。

3、藉助摸牌遊戲情境,讓學生收集數據,並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探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並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應用學習過可能性的知識解釋一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提出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所增強。

4、通過練習,讓學生判斷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使學生進一步積累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經驗,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通過計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斷遊戲規則是否公平,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總體來説,本節課達到了教學目標,特別是對於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這一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還是較落實到位的。但課堂氣氛以及老師調動性的語言可以增加一些,使師生之間能感覺到一種熱烈的交流。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3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四、組織調控不到位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合理。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4

第一次區公開課

11月中旬一天,紀校長放學後對我説:“12月初在我們學校將舉辦一次新秀班區公開課,你和孫倩各上一節課。”當時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鍛鍊的機會的。第二天我就找師父熊老師幫忙選定課題,最後決定上《可能性》,這是一節活動課,以前沒有上過,心想對自己也是一個挑戰,每一次我上學校公開課或者片公開課,我都會選擇不一樣類型的課,因為這樣會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我的前期準備:

數學課程標準降低了第一、二學段關於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一學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學要求,第二學段刪去了“會求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為了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套教材對原實驗教材有關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作了比較大的調整,第一學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學內容,第二學段不再安排用分數描述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教學內容,並把相關的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個單元,只要求學生能對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讓學生了解簡單隨機現象的特點,感受簡單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點。所以這節課之前學生沒有學過關於可能性的知識,僅僅只是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第一次試上: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準備很多學具,於是我在網上買了很多球,圓片,大的撲克牌等,還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讓學生將摸到球用對應顏色的圓片貼到板子上,然後再貼到黑板上,再根據摸球的情況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試上,結果課都沒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動課,課堂的氛圍很活躍,所以學生對於摸球等活動都很活躍,課堂紀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來感覺很糟糕。

第二次試上:

經過幾天琢磨,總結在四(1)班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決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這次請來師父幫我聽聽,這一節課是上完了,但是課還需要磨,課的設計不怎麼好,特別是開頭和最後,下課後師父一句一句幫我磨課,這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每次我上公開課,師父都會幫我很用心的磨課,所以我很幸運,遇到這麼好的師父,雖然我上的差,但是師父還會給我鼓勵,再磨個兩三次就可以了。這節課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課的開頭和結尾。

第三次試上:

這一次,我決定找來呂主任和紀校來聽我的課,上完了發現問題還蠻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問題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他們聽過後就給我提了一些建議,我也對着這些建議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試上:

教研員戴主任要聽我的課,當時就覺得很害怕,感覺自己上的不好,還是硬着頭皮堅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學生還比較配合,主要是我的設計方面的問題,比如沒有將可能性與生活相結合,從四張撲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張,可以先讓學生用剛才學過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説一句話,複習學過知識點,本來最後我設計的是根據生活情境讓學生製作轉盤,但是我怕時間不夠就將最後改了,所以導致我這節課剩下5分鐘的時間,於是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了很長時間。

我又聽了一節孫倩上的課《解決問題的策略》,聽完她的課我就能明顯感覺到我們倆之間的差距,她的課會讓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層次越來越高,講解特別細緻,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他們班學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邏輯思維能力,最讓我佩服的是這節課是她自己設計的,因為這節課很多人上過,我也聽過很多節,但是我都覺得別人上的課太注重形式,根本沒有達成目的,而這節課非常能夠打動我,雖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導學生理解。

接下來,戴主任的評價讓我特別有壓力,他先評價的是孫倩的課,而我的課評的很少,我能夠意識到我的課上的不是很好,所以這無形之中給我製造了不少的壓力,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什麼都做不好一樣,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第五次試上:

紀校星期一和我們講,請來了詹明道特級老師知道我們的課,當時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們班紀律不好,之前上過課學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當時很有信心,覺得自己會上好,因為週末的時候沒有出去玩,一直在練課,為了更好地練習上課,我還自己週末去學校班級裏去練,這樣會更有感覺。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後,我徹底崩潰了,整節課都是我在拖着學生走,學生不講的話我替他們講了,學生該答到的點完全答不上來,而且時間還不夠,當時真的有種不想上的感覺,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差,一般我上完一節課如果自己覺得還不錯那就上的比較好,但是如果自己覺得很不好,那實際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師在點評我的課與孫倩的課時,着重講了孫倩老師的課,因為她的課很打動人,符合生態結構性課堂的特點,我當時也感謝他能給我評個良,但是這樣的評價讓我覺得很難受,因為我這個人太好強,或者説太好面子,不喜歡比別人差的感覺,所以晚上在家我會想很多,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鬱悶。接下來的幾天裏,我一直是在高壓狀態下,因為上完那節課,我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會上那麼差,我最後一次能上好嗎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飯不吃,坐在電腦前看教案和ppt,以前從來沒有過不想吃東西的時候,而這段時間真的什麼也不想吃。

最後一次上課:

終於,等來了這一天,前天晚上我9點多就睡覺了,但是半夜一點多又醒了,滿腦子全是上課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課,後來逼着自己睡覺。我是第一節課,本來計劃是在8:10開始上課的,但是第一節課聽課的老師沒有來全,所以等了20分鐘,在等待的過程中我一點也不緊張,可能是自己班的學生,或者在自己的學校,經常在這裏上課,所以很熟悉。時間到了,我開始上課,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導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摸之前不確定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紅球也可能摸到黃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課前也預設了很多,根據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對應的引導。

這節課上下來,我對自己比較滿意,語言也很簡潔,學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組合作也很有序,時間也差不多,與我之前上的課相比進步比較大,最關鍵是我上完課比較開心,就覺得不會太差,下課後我問了我們班學生,他們覺得這節課很有意思,還怪我沒有提他們回答問題,這也是我的遺憾,孩子們都很想表現自己,以後要多給孩子們去表現自己,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他們。

可能性的教學反思15

本課題我曾教學達8次之多,因為要參加市教研會賽課活動,所以在本校一遍遍地試上、反思、修改,到最後決定。期間,有許多困惑與茫然,對領導、專家、老師的建議難以取捨。但正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才終於不負眾望,獲得了一等獎,而且是第一名。我想説感謝團隊,感謝大家!一路走來,有太多的辛酸和感慨。現對本課最後一次執教作以下反思: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整合信息

在備課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

學習心理,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由“狄青百錢定軍心”故事導入,通過教材例1教學用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過往布袋中放球,教學用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通過例2摸撲克牌教學用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再通過“幸運大轉盤”、“小小設計”活動進行了挖掘、拓展、延伸,使整節課有跌宕起伏,有出彩之處。

二、教學流程清晰,環節銜接自然

由於是賽課(要借班),心想只要按教學預案正常進行即可,所以儘管下面幾百人聽課,我也無暇顧及,完全進入了狀態。借班自然少不了課前溝通,我讓學生介紹自己學校,並播放我校開展一系列活動的幻燈片,相互瞭解,並通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再通過讓學生判斷某一種現象是“可能”、“一定”還是“不可能”,並用它們説一句話,引入今天要探討的課題。

上課伊始,播放““狄青百錢定軍心”的故事,激起學生興趣,提出問題:同時拋100枚銅幣有沒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從而引出“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學新知時,通過猜球、摸牌等活動認識用幾分之一、幾分之幾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實現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畫,然後通過幸運大轉盤的直觀演示,讓學生體會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接下來的“小小設計”活動(按要求在盤子中放棋子),學生積極思考、操作、交流、彙報,體會到有很多種不同的放法。拓展延伸部分呼應開頭,為學生釋疑解惑。課堂小結簡明扼要,板書完善適時、適當。總體看,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完整。

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尤其是“幸運大轉盤”教學中,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明紅色區域為什麼是一等獎,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分析能力,體會兩種極端可能時,由猜想——發現——逐一逼近,學生感到非常開心,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操作中,人人蔘與,各有各的放法,逐一彙報,達成一致結論,體會到數學多元化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語言有待進一步錘鍊,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風趣幽默,又要簡潔精煉。儘管教學環節中的過渡語都進行了精心預設,過渡連貫、流暢、自然。但總感覺到臨時性的激勵性評價語言不夠靈活、多樣,態勢語言也顯得稍有欠缺,語調單一,語速還是有點快。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有凝聚力的教師,必須在語言上千錘百鍊,必須關注一些小的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總之,本節課教學效果還不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教學之路長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立志做一名樂於思考、勇於探索的智慧型教師。只要堅持不懈,夢想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熱門搜索
汽車工藝與維修專業簡歷表格 人生的標點作文600字 五年級難忘的童年400字作文 未來的海底房子想像作文 四年級作文可愛的小烏龜 初二夕陽的優秀作文600字 我可以理解愛情詩歌 第一次月考後教學反思 黃昏時分 固守心靈的風景議論文 東北農業大學 電氣工程員個人簡歷 用人單位勞動合同 《二十四個比利》讀後感 《分餅》的教學反思 寓言優質教案 宜賓市中考滿分作文:感悟生活四川卷 第一次買東西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夏夜》 經典適合早上發的早安朋友圈問候語 我的詩歌鑑賞口訣 孔子真的打敗了韓寒周杰倫了嗎閲讀理解答案 美麗的雪景優秀作文600字 新年心願五年級作文 農村土地租賃合同 哭了又笑了作文700字 校園一角美景作文400字 印象深刻的老師作文 蜘蛛織網的啟示作文 校園的春天的小學生作文 小學一年級作文:節約 觀看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 外婆的粽子的小學優秀作文 優秀作文之好的習慣 責任小學生六年級作文 做個精明旅遊者教案 讓我激動萬分小學作文 最新的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有健康真快樂一年級作文 以生活花絮為題的作文400字 劉杳字士 我愛我家作文1200字 時間的作文500字左右 課程的教學計劃 小學四年級照片裏的故事作文 想象作文:未來的鋼筆 老公沒有接老婆電話的檢討書 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