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39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可能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可能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可能性》教學反思1

激發學生興趣故事導入。不確定事件和確定事件學生早有很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知道事件的發生有確定和不確定性,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這些事情,通過實驗活動列表統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不確定事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與物體的數量有關。”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通過抓“生死”籤的故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摸球的遊戲“5紅1藍”在摸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與球的個數有關係,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球的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進行摸球的實驗,意圖通過摸出球的次數的多少推測出袋子中哪種顏色的球多,哪種顏色的球少?最後設計了練習環節。

整節課學生都處在活躍狀態,興趣性很高,同時也湧現了很多個善於發現和思考的學生,張洪偉提出了“摸出的紅色球的可能性大,並不是説下一次摸出的一定是紅球。”給這節課帶來了深刻的思考,讓學生對可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的練習題“紅燈40秒,黃燈10秒,綠燈60秒”提出綠燈和紅燈的時間差距太大,不符合生活實際。

給我一個提醒,設計練習題時不應該只從數學角度去思考,還應該練習生活實際。

《可能性》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瞭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整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猜一猜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着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抽籤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先讓學生猜測3名同學會抽到什麼節目,再親自去抽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之後又讓學生帶着要求去摸球,引出、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並會聯繫生活實際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説一句話。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選擇。練習設計貼近生活,

在給小球塗色時,讓學生當小設計師,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教學反思3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斷,並能簡單的説明理由,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由於這方面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教學為主。在本課的教學中一開始由猜謎的形式導入,當同學們猜中後,以此作為獎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以週二班會課選節目作為情境創設,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這三種情況,明確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接着出示分別裝着黑白棋子的盒子,通過操作,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明確事件發生可能性與其數量多少有關。通過這兩個活動後,趁熱打鐵,進行鞏固練習,從同學們的反饋情況來看,掌握效果教好,就連平日裏幾乎不回答問題的同學都在積極的舉手發言。

課後回顧整節課也存在着諸多問題:

1、導入環節用了兩個謎語,略顯多餘,可將後面的小謎語去掉。

2、舉例應切合實際情況,對於例題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優化。

3、課堂看似熱鬧,實則是説的太多、做的.太少。數學課堂應注重於教會學生方法,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進一步引導分析、得出結論。如果將第二個猜黑白棋子的活動讓學生自己進行分組操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4、鞏固練習不在於多而在於精,題型設計應有針對性、層次性。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教學反思4

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親和性”的學習材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僅習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在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喜悦的同時,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後歸來,細細回想,本節課有幾個讓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本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創設不同層次的有趣的遊戲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課一開始,我設計了“轉硬幣”活動,讓學生猜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步接觸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有趣的“摸球”遊戲中,我把兩個盒子裏放進各種顏色的小球,並將放小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然後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如“在一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來摸一摸,如果再請同學來摸,還會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在二號盒子裏會摸出什麼顏色的小球?誰願意實際摸一摸?”這些問題情境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説一説等一系列探究活動,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條件,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如,在四個袋中摸球,在哪個袋中一定或可能摸出什麼顏色。這幾個遊戲活動環環相扣,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在學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後,又讓學生運用它們進行解釋和描述生活中的現象,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每一個環節的設計,既富有情趣,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那麼學生對這三個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課堂教學活動化。

“以活動為中心”,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課中,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和遊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説一説等活動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量觀察、猜想、驗證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的體驗。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教學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充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間,如根據要求塗色,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明白了一題有多種塗法;再如出示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通過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説明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並能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維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對新知識的理解體驗一次比一次昇華,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看他人,照自己。反思實際的課堂教學,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進一步。

在整堂課教學過程中,我圍繞教學重點進行設計,抓問題的“關鍵點”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遊戲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生形成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意識;體驗到了身邊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以及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身邊事物的能力。為學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整節課中,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體中感悟,應用中昇華,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與智慧,知識、技能、情感得到同步發展。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

《可能性》教學反思5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並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並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並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並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鬆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並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採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遊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遊戲轉盤,讓遊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遊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後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後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後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於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裏,受用終身。

《可能性》教學反思6

《統計與可能性》這一課教學目標中要求能夠藉助實驗,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況,本節課是用實驗來驗證可能性相等這種情況的,但實際上通過實驗基本上是不可能來驗證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讓學生做的實驗:袋子裏三個白球,三個黃球,每次摸出一個球。

最後學生摸出的白球個數與黃球個數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訴學生説可能性相等,總覺得不妥,在摸之前讓學生猜的時候學生都説摸到白球和黃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實驗做下來反而學生髮現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應把驗證相等與不等兩個實驗合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比較發現:白球黃球摸到的次數相對於驗證不相等這個實驗的結果比較接近,間接説明相等。再讓學生拿出小正方體自己計劃看到1——6的數的情況,再根據計劃在6個面上標好數,投擲正方體,統計結果,與計劃比較。讓學生説説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由於教學學具準備不恰當,影響了教學效果,給學生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如果能為每組準備一個紙盒,這樣就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了。

從開始備課到正式上課為止,自己對所預設的教案始終都沒有肯定,覺得教材裏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有挖掘出來,上完之後再進行反思,覺得這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究的樂趣,思考的樂趣,抉擇的樂趣,猜測與驗證的樂趣……因此,我想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充滿猜想、驗證、推理、探索、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他才會有參與的興趣,也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可能性》教學反思7

這節課我是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後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後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數據分析,比較鑑別、彙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並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