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1、五年級的“可能性”第一課時,屬於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統計與可能性》中的範疇。本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2、“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年級“可能性”初步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來體驗事件的等可能性,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從定性向定量過度。學情分析:同學們經常在玩遊戲,卻從不考慮輸贏的可能性,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為以後概率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學目標:1、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設計簡單的遊戲方案。3、通過多種活動,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用分數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根據制定的要求設計遊戲方案,並能對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教、學具準備:硬幣、實驗記錄表等。

1、指導看圖並提問:看過足球比賽嗎?怎樣決定誰先開球是公平的?

2、那麼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想不想自己尋找答案呢?指導學生做驗證可能性的實驗。

3/提問:99頁做一做的設計的轉盤公平嗎?然後請學生設計的一個公平的轉盤。

4、看過,他們在用拋擲硬幣出現地正反面來決定是公平的。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拋硬幣實驗,並做好記錄分別計算出正反面朝上的概率。

驗證結論。學生獨立思考並回答,交流設計方案。

1、通過生活中的事件來引出課題-“可能性”

2、通過老師的設“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3、通過學生不同的設計方案的展示分析,加強對學生的推理能力培養。

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利用生活實例使學生的知識變的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思:1、通過備課,對教材的有一定的理解與掌握。使自己對教學活動做到了心中有數。2、課堂中用實驗(學生拋擲硬幣各50次實驗數據的結果)來驗證可能性地結論。3、在課前雖然我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了的準備,但面對學生的時候,自己的處理依然有些不足。有的組的回答是正面次數多與反面,當時我也只強調各佔一半。卻沒説他們發現的也是對的。4、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更加關注課堂的細節,儘量關注到不同的結論。不斷學習與總結,來提升自己的水平。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本節課我就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裏,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然後通過摸球的遊戲,帶領學生進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課教學內容而言,哪種球的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而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推理。如果帶着一個毫無懸念的問題上課,就是再多的活動,再有趣的遊戲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動改成一次比賽。把全班分成兩個組,一組要摸黃球,一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黃球多還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組在不知道兩種球的個數的情況下,學生對比賽結果產生了質疑,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贏的一隊一定是黃球放得多,但這也僅僅是猜測,因為必竟誰也不知道這個袋子裏究竟有幾個白球和幾個黃球。帶着這樣一個懸念,學生走入了下一個探索環節,讓探索活動有了思考的內容,這次活動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動得出的結論,去解釋比賽輸贏的原因,解開袋子裏球的祕密。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反思”的過程,不僅增加了探究活動的神祕感,增強學生的探究慾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實驗是驗證猜想、獲得結論的重要策略之一。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但是在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兩個方面,做的還是不夠理想,需在平時的課堂中加強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的培養。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可能性》這節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隨機思維,讓其學會用概率的眼光去觀察大千世界,而不僅僅是以確定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事物。

1、在活動中領悟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並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特意結合學生熟識的遊戲、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試驗,在試驗的過程中直觀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探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與等可能性事件的關係,使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開始時,通過足球比賽片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接下來通過拋硬幣的方式來體驗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此展開本節課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猜想出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二分之一,讓後通過實驗驗證,由於實驗的數據較小,不容易發現,導入科學家的數據,最終感受到當次數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拋硬幣總次數的一半。可能性就是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讓每個學生感悟到遊戲的公平性原則,學會判斷一個規則公平與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悟到合作交流和閲讀資料都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 猜想驗證應用的數學思想。

2、讓學生喜歡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看世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學習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足球比賽、拋硬幣實驗、轉盤遊戲、飛行棋遊戲等遊戲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遊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數學不是機械和枯燥的,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最後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通過消費者、經理、中立者的角度去設計轉盤,靈活應用本節課所學到關於可能性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換位思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節課遺憾的地方在於第一個部分,拋硬幣實驗時,沒有針對學生的生成做出針對性的引導,導致學生在觀察數據時較難的説出正反面出現的情況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我應該在合併數據後重點引導學生觀察正反面出現次數與總數的關係,最好可以取整數,這樣比較容易比較,然後再與紅色部分的總次數一半作比較,這樣就應該較為容易的得出二分之一的結論。在後來觀察科學家數據時,如果也是這樣出力,能夠説出二分之一的學生應該會更多。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不確定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堂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能和同伴交換想法。可能性問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比較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初次接觸感到比較陌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張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堂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經歷可能性, 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本課中,張老師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以及生活經驗等因素,創設了讓學生摸珠子、擊鼓傳花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可能性的體驗。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這些新的教學理念。

2、根據實際,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為我們教學提供的一個參考,我們只能是憑藉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學校實際等,合理地有效地組合教材。例如,張老師在教學時,就刪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佔篇幅的活動圖,猜什麼色的球的遊戲替代;自己根據實際自設一個動手操作性很強的例題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同時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3、緊密聯繫生活,突出學以致用。 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在教學這部分教材的時候,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親歷擲硬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體驗觀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用分數表示可能性,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XX均數,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拋硬幣、扔骰子、設計轉盤、小小設計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就是如果僅僅讓學生活動,有時可能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困難,因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實踐的時候還有一定的誤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難通過實驗來得出的。因為做試驗的話,一定要建立在實驗次數足夠多的基礎上,而在課堂上要做大量的實驗那是不可能的,學習了其他教師的課堂後,我想如果把拋硬幣這個實驗留在課前讓學生完成,課堂上讓學生理解他們發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後通過例題來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可能性”是實驗教材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範疇,由於概率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遊戲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激情地學習數學。教學中,我努力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主要在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我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粉筆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我先讓學生摸粉筆,凡是想摸的儘量讓他們摸,在許多學生試摸之後,都不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為什麼那麼多的同學摸過後,居然沒一個能能摸出其他顏色的粉筆?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箱子里根本就沒有其他顏色的粉筆。在此基礎上,再打開箱子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本節課教學由於沒有充分準備,還有幾方面有待改進:

1.應該將數學學習置於生活的背景之中。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學時,整個教學過程應該始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我舉出的例子如:美國發生大地震;每天都有人出生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太遠。應該放手讓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生活中的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正做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2.情感教育與評價激勵做得不夠。

在談到美國可能發生大地震時,沒有對地震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聯想到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一帶而過,沒有對學生適時的進行情感教育。

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應該適時的給學生課堂即時評價,如:“同學們真了不起”“你的推想能力太厲害了”“你的發言太精彩了”等,這樣會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積極的激勵作用。<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一定發生、可能發生和不可能發生是必然現象,只是確定性現象不多,而不確定現象(即隨機現象)普遍,這些現象發生的規律如何呢?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概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先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很好地整合數學資源。

“課標”教科書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學時基本採用了這些情境材料:如主題圖、例1、例2的情境圖以及練習題等,但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的規律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學資源。例1之前,我先設計一個體驗“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動再來解決例1的問題;主題圖的教學充分挖掘多種“可能性”。例如節目形式的可能性、選擇節目方式的可能性、每個學生選中節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還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內容,尤其“可能”、“不可能”與“一定”之間會因情況變化可轉變,使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隨機現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變性,感悟到自己身邊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節課就把兩節課的內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學生通過對比還掌握得更好。

2、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節課,我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幾次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比較、實踐中認識“可能性”。如課一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師的哪一個拳頭裏,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課中通過猜想、實驗、分析、運用,充分讓學生體會可能性的大小,並會判斷可能性的大小,還會運用可能性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愛好數學。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感覺本課最大難點是例題教學,而例題教學中的最大難點又在於花落在每個人手裏的可能性與落在男生組(或女生組)手裏的可能性的關係。

嘗試分析了一下例題難在何處?主要原因是這裏男生組與女生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難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遊戲中只有男生組和女生這樣,所以男生組(或女生組)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是1/2。(因為有兩個組,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佔其中一份)。例題如果採用直觀形象的色塊幫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難點,但主題圖中人數太多,用轉盤畫圖示來表示不方便。針對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設計時首先將觀察人數由例題的18人減少為(6人),這樣繪製轉盤時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學生觀察探究了;其次,我將例題的等可能性事件。當我對第一排的同學宣佈完遊戲規則後,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時,我就緊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最終從教學可能性的角度發現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組表演節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為什麼教材例題要以擊鼓傳花為素材來研究男生組與女生組的可能性呢?學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組或女生組為單位來進行表演的,他們缺乏這樣的遊戲經驗。其次,為什麼不能直接採用直觀形象的轉盤作為研究素材呢。

學生們的疑問與爭議:在課後,要求學生將可能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他們談到了商場購物後的促銷活動等級常常是分散重複排列的,如: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如果把轉盤中所有一等獎的區域都集中到一起,那麼這時獲獎的可能性是不是會有變大呢?近1/2的學生指出:可能性變大。因為以往轉動轉盤時,由於獲獎區域較小,所以指針很容易因偏離獲獎區域一點而與大獎失之交臂。可如果將其放在一起後,發生偏離的可能性會變小,那麼或獎的可能性就增加了。還有近1/2學生從面積的大小來思考,認為可能性不變。當然也有少數“兩面派”,他們認為從理論上來説,獲獎可能性不變,但在實際操作中,應該可能性增加。通過討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獲獎可能性的大小應該不變。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今天上午,在學校錄播室觀摩了三節數學課,可以説這是一次視覺與聽覺的盛宴,讓我收穫頗豐、受益匪淺,也深受感動。下面就《可能性》一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學數學裏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屬於“統計與概率”的概率範疇,概率的'基礎是隨機現象,這就要涉及到確定事件與不確定事件。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詞語描述這些事件。

本節課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總的來説有幾大亮點:

第一、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

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秦老師緊扣教學目標創設了一連串的活動:猜硬幣、石頭剪刀布、抽籤、摸球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藴藏其中,深刻體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籤表演節目環節,秦老師説“讓我們走進現場直播,觀看小明、小麗、小雪會抽到什麼節目”,秦老師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第二、重視學生實踐操作,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開始,秦老師讓學生“猜硬幣”,“猜猜硬幣在老師的左手還是右手”,體會硬幣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認識可能,接下來抽籤表演節目,三個節目抽之前、抽之後的結果進行對比,你會發現什麼?逐漸讓學生認識到不確定的事情應該用“可能”來描述,能確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來描述。知識結構安排合理,教學環節緊湊,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尤其是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塗色),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練習鞏固中,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極大地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在各種遊戲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領悟數學魅力,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親和力,語言平緩清晰,速度適中,非常從容的教態,讓我們感知秦老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在“做數學”。

縱觀這節課,秦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個人認為,秦老師如果能把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及與評價激勵語,做得更到位的話,本節課會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到遊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並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盪鞦韆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瞭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 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麼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遊戲直觀感受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並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我通過玩一玩、猜一猜、説一説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確定與不確定的現象。

二、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1、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了學生喜愛的遊戲情境導入新課,遊戲活動結果淺而易見,便於學生回答問題,還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2、課堂教學活動化。

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玩一玩—猜一猜—説一説”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徵。這節課的設計着眼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儘管本節課比較成功,但由於缺乏教學經驗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説,在提出每個問題後應該多指名學生問一些為什麼,又比如在一次學生判斷並説明理由後教師沒有及時總結出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再比如説沒有總結出“一定”、“不可能”用來描述確定事件或現象,而“可能”用來描述不確定事件或現象等等。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我今後的努力方向是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思考,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多多地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少走彎路,不斷的提升自己。謝謝!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可能性與公平性》這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已嘗試定性描述及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通過 “拋硬幣”、“玩轉盤”、“擲骰子”等遊戲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體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過程,既興奮又遺憾。

在第一環節當中,由摸球遊戲輕鬆進入課堂。學生一聽要玩遊戲,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在簡單介紹遊戲規則之後,我隨機叫學生摸球。通過遊戲,學生髮現,總是老師贏。於是產生疑問:為什麼會這樣?學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紅球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設疑:怎樣就公平了,為什麼?在討論中得出:紅球和白球同樣多時,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樣大了,這樣的話就公平了。總體來説,第一環節還是進行得比較順利,學生們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環節的探究活動當中,學生們的參與度也非常高。在小組長的明確分工下,學生們進行了實驗,並及時總結出了實驗結果。在總結匯報自己實驗得出的結論和觀察數學家的實驗數據之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通過做實驗,你們認為拋硬幣決定誰先開球公平嗎?為什麼?在這裏,我只是讓一位同學説了原因,我覺得如果多讓幾位同學説一下的話,學生們對為什麼公平也會理解得更透徹了,這節課的重點也會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環節是練習。在練習當中,學生們雖然能準確地感知遊戲是否公平,並會設計出公平的遊戲。但是學生們不會用準確,條理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與我在課堂上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很大關係。在以後的教學當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經過這堂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自己在課堂的有效調控及有效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方面都有較大的欠缺。今後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課堂生成的資源,並進行利用,因為課堂生成的資源是源自於學生,是最直接、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情況和掌握情況的資源。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學生説的,對於一名年輕教師來説,更應該多學習,多反思。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內容:課本第71-74頁的內容。(獎牌給哪組)

知識目標:

1.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 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

1. 讓學生通過討論“獎牌給哪組”,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平均數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備註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兩個小組在相同的時間內進行投籃比賽,最後老師把比賽的結果用簡單的統計圖表示出來,並提出思考:到底獎牌要分給哪一組?

2. 學生討論並彙報。有的學生説,第一組投中的總數多,應該發給第一組;有的學生提出相反意見,因為第一組的人多,第二組的人少,不公平。從而得出應該要看平均每個同學投中幾個球。

3. 揭題。

二、探索新知。

1. 讓學生嘗試解答。

2. 生彙報。

第一種解法:分別用“總數÷人數”的方法,計算兩個小組平均每人投中籃球的個數。

第一小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個)

第二小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個)

第二種解法: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3. 師小結:通過研究獎牌發給誰這道題,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如何計算平均數?

4. 拓展:生活中,應用平均數解答的數學問題還有很多,誰能舉例?

三、鞏固練習:

1. 做書本第72頁試一試。

本道題解題的關鍵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銷售量與今天的進貨

量之間有什麼聯繫。根據前三天賣出冰糕的平均數來進貨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聯繫氣温的升高,可以聯繫休息日等問題。

2. 做書本第73頁練一練第一小題。

先讓學生嘗試解題,再彙報交流。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可以在統計表上直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統計與可能性》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也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和感悟。

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本人創設了讓學生摸各種不同顏色的小球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先讓學生摸球,在幾個學生試摸之後,都不能中獎,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為什麼那麼多的同學摸過後,居然沒一個能中獎?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箱子里根本就沒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礎上,再打開箱子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在教學實踐中,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教師只讓三個學生進行試摸,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獎”這個結論過於倉促,以致班上還有個別孩子心存疑惑,這個環節應該給多數學生提供試摸的機會,然後再產生疑問。在體驗“可能中獎”這個環節,教師對於課前需要準備的獎品未作研究,導致摸獎時出現獎品不夠,然後很生硬地把學生的興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個環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在具體的試驗與操作活動中往往對遊戲本身更感興趣。這個單元的學習有很多是通過遊戲來完成的,比如書上安排了“轉盤”,“擲色子”,“抽卡片”,等遊戲活動,設計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測―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試驗結果”的過程,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事物發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觀體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分析試驗結果,並將所得結果與自己的猜測進行比較。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最初猜測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同時也讓他們參與領悟事物發生的概率,並修正自己錯誤的猜測。我也在課堂上運用了這些遊戲,但總感覺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高漲是來源與遊戲本身的樂趣和刺激,黨他們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結果時,卻忽略了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這種新奇的過程中體會可能性,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我只好間歇性的透露知識,我告訴他們,每一個遊戲的開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祕感,學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態。

《可能性》教學反思_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在二班講了《統計與可能性》一節,這是作為平行班的第二節課,也是在上完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作出改進之後的一節課。

本節課的設計重點在於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來自主探索教學內容,從而主動發現統計規律。

記得第一次在一班上這節課的時候,由於事先對學生特點不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沒有充分估計到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致於在課堂教學時出現時間不夠用,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現象。這節課後,聽課的老師細心地幫我評講了這堂課,指出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板書、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等,而且也就這些問題積極地幫我想解決的方法,這對我接下來進行平行班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第二次講這節課的時候,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摸球環節用時過多的情況,我採取了以下對策:首先,在摸球遊戲之前,明確摸球遊戲的規則;其次,讓學生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即小組長負責記錄數據,剩下的三個同學依次連續摸10次;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抓住這個年齡段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在全班8個小組中取完成最快的前五個小組的成績。這樣一來,學生任務明確,在遊戲的過程中各有分工、各負其責,因此整個過程很順利,全班八個小組都按時完成了任務,而且好幾個小組提前就完成了。由於學生提高了做遊戲的效率,整個課堂教學在時間安排上就顯得比較充裕,從而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我自我感覺這堂課上的還可以的時候,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在解決了課堂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的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當速度快的小組提前完成任務的時候,學生只是單純的在舉着手等着其他小組的同學,而白白的浪費了這段時間,致使教學出現了空當。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顧及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特點來設置分層的教學任務,以便從不同層次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特長。

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和加強的,教學應該分層次,應該因材施教,應該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在不同層面的優勢,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