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古代哲理故事(15篇)

欄目: 哲理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54W

古代哲理故事1

我站在山腳下,看着山頂,問當地人:“從山腳到山頂,需要多長時間?”

古代哲理故事(15篇)

當地人説:“少説也得兩個小時吧。”我説:“怎麼可能呢?山不高。”

當地人説:“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然,從山腳登上山頂,我花了兩個多小時。

我們用眼看到的,只是樹立的目標,只有用腳走到的,才是實現的目標。眼裏看到的目標是直的,而腳下走到的目標往往是彎的,其間的坎坷、挫折和障礙,不是我們能用眼看到的。

古代哲理故事2

馬車伕的故事

齊國的相國晏子有一次外出時,乘坐的馬車正好經過馬車伕的家門。馬車伕的妻子得到了這一信息後,便在家中打開一條門縫,向外觀望。她本來只是為了目睹一下當朝相國的風采,卻不想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國駕車路過家門時,竟是那樣神氣活現地坐在車前的大傘蓋下,洋洋得意地揮舞手中的鞭子,目無行人,昂然前進,好像替相國駕車,自己也成了相國似的。

晚上,馬車伕回到家中,白天那種自我陶醉的情緒還沒有消失呢,妻子就鬧着要與他離婚。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下子將馬車伕打入了五里霧中,半天摸不着頭腦。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問妻子鬧離婚的緣由,妻子餘怒未消地説:

“晏子是齊國的當朝相國,學問名望在各國諸侯大臣中間有口皆碑,如雷貫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車上,儀表端莊,態度謙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過是給他駕車的一個馬車伕而已,卻在車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自以為多麼了不起,在趕車時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這樣胸無大志的人,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所以,我要與你離婚!”

妻子的一番數落,使馬車伕發現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頓感羞愧萬分,無地自容。他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謙虛謹慎,終於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妻子的諒解。

馬車伕的變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詢其中的奧祕。馬車伕坦誠地將妻子的批評和自己的決心和盤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動。他不僅欣賞馬車伕的妻子志存高遠、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讚佩馬車伕知錯即改、從善如流的精神。後來,晏子果然在齊國國君的面前,推薦這位馬車伕做了大夫。

馬車伕的故事説明:只有無知無志之人才會盲目驕傲,而勇於正視自身的缺點並能認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

古代哲理故事3

秦士好古

秦朝有個讀書人非常喜歡古物,即使價值十分昂貴也一定要求購。

有一天,有人帶來了一張破席子。親自上門對他説:“過去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國事,就讓孔子坐在這張席子上。”他心裏非常高興,認為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換了它。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人拿了一根舊枴杖來賣,對他説:“這是周太王逃難時所用過的枴杖,它比孔子坐過的那席子要早幾百年,您用什麼來報償我呢?”他就把家裏所有的資金給了那人。又過了一陣,又有人拿來了一隻快腐爛的木碗對這好古的讀書人説:“那席子和枴杖還不算很古,我這隻碗是夏朝時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時要古得多。”讀書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東西都給了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資金和家產都已失去,無法解決衣食問題。於是,他披上哀公時的破席子,拄着周太王的枴杖,拿着夏朝時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討,説:“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鑄造的錢幣的話,請賜一文給我吧!”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為好古而好古,為崇洋而崇洋,不考慮自身的實際需要,就會產生拿着寶物討飯吃的悲劇。

古代哲理故事4

駝背翁捕蟬

孔子帶領學生去楚國採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着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對老翁表示稱讚後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麼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後,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九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捕蟬翁説到此處捋捋鬍鬚,嚴肅地對孔子的學生們傳授經驗。他説:“捕蟬首先要學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裏,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裏只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志,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那還能不手到擒拿,得心應手麼?”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議論説:“神情專注,專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學好任何本領都需苦練紮實基本功,專心致志,日積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古代哲理故事5

黃布染紅了水

——先秦·晏嬰《晏子春秋》

齊景公對晏子説:“東海之中有一片紅水,水中有棵只開花不結果的棗樹,這是什麼緣故?”

晏子回答説:“從前秦穆公乘龍舟巡視天下的地理分野,曾用一塊紅布包了一些蒸熟了的棗兒,到了東海便把布包扔下了。由於那是塊紅布,所以把水染紅了;棗兒是蒸熟的,所以長出的棗樹只開花不結果。”

齊景公聽宴子答得有板有眼,就笑着説:“我不過是開個玩笑胡亂問問罷了。”晏子也笑着説:“我聽説過有這麼一句話:假問假答。剛才我也是胡亂答呀。”

楚人隱形

——魏·邯鄲淳《笑林》

楚國有個人,家境貧苦,卻整日挖空心思想着富裕。

一天,他讀《淮南子》一書,見上面有“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一句,頓時來了興趣。於是急忙來到樹下,全神貫注地仰起頭搜尋螳螂捕蟬時藉以隱蔽的那片樹葉。樹葉隨風落下,與原先落在地上的混在了一起,這人無法辨別,就把所有的落葉掃攏在一起裝了滿滿幾鬥帶回家中。

他一片葉子一片葉子拿在手裏,問妻子:“你能看見我嗎?”妻子接連幾次都説看得見。這樣下去,妻子終於被問得不耐煩了,就生氣地説:“看不見了!”

這人聽了,高興極了,以為樹葉的確能隱形了,就急急忙忙拿着那片樹葉來到集市上,竟當着人家的面直接拿人家的東西。吏卒們立刻上去把他綁到縣衙問罪。

縣官聽了這人的一番自白,被他的荒誕離奇逗笑了,也沒治他的罪就把他給放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

——魏·邯鄲淳《笑林》

平原縣有個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為妻。妻子年輕貌美,才藝過人,陶丘與她互敬互愛,感情一直很好。後來妻子生了個男孩,陶丘送妻子回孃家過滿月,他在岳母家見岳母已年老色衰,心中不快。等妻子從孃家回來後,陶丘就急着要把她趕回孃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麼罪,就很委屈地詢問原因。陶丘説:“我見你母親年老了,面目醜陋,大不比從前,恐怕你將來年老也肯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孃家,並沒有別的原因。”

失火奇事

——魏·邯鄲淳《笑林》

太原有個家裏深夜失火,慌忙從屋內往外搶救東西。他本想把一杆銅槍搬出來,卻誤拿了已燒熱的熨斗。他非常驚惋地對兒子説:“真是怪事!火還沒燒過來,銅槍卻已被燒掉了杆!”

拿火點火

——魏·邯鄲淳《笑林》

某人夜裏突然發病,他慌忙喊僕人鑽火燃燭。深更半夜,一團漆黑,僕人忙亂了好長時間也沒點着火,主人卻一遍一遍地催問。於是,僕人氣忿忿地説:“您催問得這麼急真是沒道理。現在漆黑一團,您為何不拿火來給我照照?這樣,我找到鑽火器具,不也容易了嗎?”

煮竹蓆

——晉·陸雲《笑林》

蜀漢之地有個人來到吳越之地,主人煮竹筍招待他,他吃得津津有味,就問這是什麼,主人告訴他説:“這是竹子。”

這人回到家後,就把竹蓆放在鍋裏煮,翻來覆去卻煮不熟,他氣忿忿地對妻子説:“吳人竟然如此欺騙我!真是可惱!”

古代哲理故事6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的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曾經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時就充分顯露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才華,十幾歲就在家鄉成為遠近聞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就連他的老師也不如他,一時間,他的家鄉找不出第二個比他學問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狹小範圍內,自己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説了。因此,他決定來都城長安,那裏是文人墨客匯聚的地方,一定能夠學到不少的東西,也一定能夠得到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

白居易在長安也沒有什麼親戚,靠着自己老師寫的一封推薦信,來投奔當時德高望重的顧況。顧況和白居易的老師曾經一同來京城參加科考,有過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當年顧況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師卻名落孫山,兩人當初還有些書信往來,可日子久了就斷了聯繫。白居易拿着老師的推薦信,來到顧況的府邸拜訪。書童把白居易帶到客廳,敬上茶後就離開了,白居易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顧況,只見客廳裏擺設的都是名人字畫詩句,知道顧況的學問非常的了不起,於是內心裏感到一絲不安。

而過了大概一個時辰左右,顧況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來,白居易一看主人出來了,納頭便拜。顧況一見這個後生不過十五、六歲的樣子,心想這小子這麼年輕就敢來長安闖蕩,真是勇氣可嘉啊,當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時,覺得非常有意思,於是就對白居易打趣説道:“年輕人,你知道長安是個什麼地方嗎?這裏可是藏龍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沒有解釋什麼,而恭敬地遞上了自己的詩集。顧況翻看後,態度頓時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尤其是當顧況看到詩中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禁不住對這個少年大加讚賞,説“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華,能寫出這麼好的詩句來,將來肯定會有大出息的,看來你在長安城住下去是不會有什麼困難的,呵呵!”

於是白居易就在顧況的家裏先住了下來,每日讀書寫字,吟詩作畫,還結交了不少的青年詩人和當時的文壇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漸漸地傳開了,沒過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長安城出了名的大詩人,他的名字傳遍長安城的時候,白居易才不過*歲。

古代哲理故事7

薛登是宰相的兒子,自幼聰明伶俐。當時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薛登的父親,但苦於無從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羣孩子玩耍,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忙喊道:“薛登,你像個老鼠一樣膽小,不敢把皇門邊的桶砸掉一隻?”

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裏的雙桶砸掉了一隻。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飛報皇上。皇上大怒,立傳薛登父子問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卻若無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膽薛登,為什麼砸掉皇門之桶?”

薛登毫無懼色,抬起頭反問道:“皇上,你説是一桶(統)天下好,還是兩桶(統)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説。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皇上説得對!一統天下好,所以,我把多餘的那隻‘桶’給砸了。”

皇上聽了轉怒為喜,稱讚道:“好個聰明的孩子!”又對宰相説:“愛卿教子有方,請起請起。”

金盛一計未成,又生一計,下堂後把薛登拉到背後,假裝稱讚他説:“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隻也砸了嗎?”

薛登瞪了他一眼,説了聲“砸就砸”,便頭也不回,奔向皇門邊,把剩下的那隻木桶也給砸了。

金盛又飛報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頑童!這又作如何解釋?”

薛登不慌不忙地問皇上:“皇上,您説是木桶江山好,還是鐵桶江山好?”

“當然是鐵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説得對。既然鐵桶江山好,還要這木桶江山幹什麼?皇上快鑄一個又堅又硬的鐵桶吧!願吾皇江山堅如鐵桶。”

皇上轉嗔為喜,下旨封薛登為“神童”,但薛登聽後並沒有馬上謝恩,卻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説:“金盛兩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豈肯罷休?與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賊之手,倒不如請皇上現在就下旨治我死罪為好!”

皇上聽了,頓時醒悟,立即將金盛斬首示眾。

古代哲理故事8

1、華佗拜師

華佗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他技術全面,精通醫道,尤於外科,曾發明全身“麻沸散”用於剖腹開背、切除胃腸等大手術,特別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謙虛好學。華佗拜師學藝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一次,華佗給一個年輕人看病,經望、聞、問、切之後,認為患者得了頭風病,可是他一時又拿不出來治療此病的藥方,急得束手無策,病人也很失望。

後來,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醫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華佗聽後很是慚愧,便打聽到老中醫的住處,決心去拜師學藝。但華佗當時名噪四方,唯恐老中醫不肯收他為徒,於是改名換姓,來到老中醫門下,懇求學醫。老中醫見華佗心誠,就收他為徒。

從此,華佗起早貪黑,任勞任怨,虛心好學,終於獲得了治頭風病的絕技。當華佗滿師歸來時,這位老中醫才明白眼前這個徒弟就是名醫華佗,他一把拉住華佗的手説:“華佗啊,你已是名揚四海,為何還要到我這裏受苦?”華佗把來意告訴了老中醫,並説:“山外有山,學無止境。人各有所長,我不懂的地方就應該向您學習。”

啟示:我們要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個人與羣眾的關係,要虛心向人民羣眾學習,汲取人民羣眾的經驗和智慧,才能不斷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華佗拜師學藝,不恥下問的故事,就體現了這一點。

2、人生如玉

從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個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能講講我的價

值嗎?”老師拿出一塊石頭,説:“你先幫我做件事,,我再告訴你人生的價值。你把這塊石頭拿到集市上賣,可別人無論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拿着石頭到集市上去叫賣,有人願意出2塊錢買這塊石頭。這個人剛出完價,又來了一些人,大家紛紛説這塊石頭真光,都開始抬價,一直把石頭的價抬到10元錢。學生高興地回去和老師説:“老師,你這塊石頭居然能賣10塊錢呢!”老師説:“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到了黃金市場,有個老者看了這塊石頭的成色,説裏面一定是塊寶貝。大家開始競爭這塊石頭,抬到了1萬塊錢的價格。學生有些動心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去對老師説:“您這塊石頭居然能賣到1萬塊錢,真是想不到啊!”老師笑着説:“你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

學生拿着石頭到了珠寶市場,剛一叫賣,就有人出到10萬塊價格。一眨眼的功夫,石頭的價格已經升到了30萬塊錢。學生忍住了極大的誘惑回去了,對老師説:“想不到您還有這樣一塊寶貝呀!我的任務完成了,您該告訴我這塊石頭的價值了吧。”老師對學生説:“這塊石頭真的是無價之寶,它裏面有名貴的玉,但你不識貨,它頂多值10塊錢。”

啟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玉,我們要以珠寶商看玉石一樣去審視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價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輩子都不打磨,他一輩子就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這則案例啟示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的內涵,即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3、海鳥的墳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個馬裏恩的島嶼,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從19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踏上這塊處女地之後,不長時間,情況就發生了急轉直下的逆變。

原來,伴隨着科考隊員的上島,探險隊運輸船上藏匿着的幾隻老鼠也乘機溜上了島嶼。上島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為島上食物豐饒的驚人,又沒有天敵,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瘋狂無度地繁殖起來。8年後致使全島鼠滿為患。科考隊員覆上此島後,發現情況不妙,於是一紙電報發回大本營,要求總部速送幾隻壯貓來抑制鼠患。豈料,隨後發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來到島上的五隻壯貓,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災,反而使島上那些長期以來不知恐慌的海鳥一下子就成為了貓們輕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餚。這下,貓們便開始徹底改行了——不願意再去奮力搏擊那些壯碩兇頑的大鼠,而是一味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對平和得多的海鳥。若干年後,“肥吃海喝”的五隻“始祖貓”一舉繁殖到了2500只的驚人數目。而每天落入貓口的海鳥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60

萬隻之多!“海鳥世界”從此淪為了“海鳥的墓場”。

啟示:科考隊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於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按常規而論,貓與鳥原本並非冤家對頭,貓與鼠才是真正的勢不兩立;可一但周圍環境發生了特殊的變化,事物的特殊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於是才出現了“貓改行”。

4、善待“對手”

日本北海島出產珍貴的鰻魚,海邊漁村的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人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後全部都是死的。由於鮮活的鰻魚的價格要比死鰻魚貴一倍以上,因此沒幾年的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翁。老漁翁臨終時把祕決傳授給了兒子。

原來,老漁民保證鰻魚不死的祕決,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狗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死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為了求得生存,便在鰻魚堆裏四處亂竄,這樣反而把整倉死氣沉沉的鰻魚給救活了。

啟示:狗魚與鰻魚的“死對頭”關係,成就了魚倉中鰻魚的生存;反之,沒有鰻魚,漁倉中的狗魚也是死氣沉沉。

5、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買了一座房住了下來,想在那兒安靜些寫回憶錄。開始的幾個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個男孩放學後來這裏玩,他們把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很是開心。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出來和他們進行談判。他説:“我很喜歡你們踢桶玩,如果你們每天來玩,我每天給你們每個人一塊錢。”三個小青年很高興,更加賣勁地施展着他們的腳下功夫。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説:“通貨膨脹使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給你們5毛錢。”小青年很是不開心,但還是答應了。每天放學後,繼續去進行他們的表演。

一個星期後,老人愁眉苦臉地説:“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對不起,每天只能給兩毛了。”

“兩毛錢?”一個小青年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的兩毛錢而浪費寶貴的時間為你進行表演呢,不幹了。”

如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啟示: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靜地寫些回憶錄,結果被放學後頑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靜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據退休工資及福利只漲不跌及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採取欲擒故縱,拐彎抹角的方式,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見,辦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人對三個年輕人的玩耍吵鬧沒有開門見山地批評,而是抓住了他們的心理特點,採取了欲擒故縱的方式,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9

北宋學者丁謂拿着詩文去拜訪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賞他,認為其文采與才子孫何不相上下,可與韓愈、柳宗元相提並論,賦詩一首:“五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自此,丁謂便以孫何為對手。

同年參加科舉,孫何高中狀元,丁謂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無幽默地對丁謂説:“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該得第四,無須抱怨!”

古代哲理故事10

莫問前程

【戰國】鄭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辭·卜居》

【背景介紹】

楚國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卻受到奸黨的陷害而被放逐他鄉,連着三年都不能見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該何去何從,於是就向太卜(負責占卜算卦的官員)鄭詹尹詢問自己的前程。

屈原問道:“我到底該如何?是該為國家盡忠,還是為名利奔波?是該仗義執言,還是苟且偷生?是該潔身自好,還是同流合污?是該像駿馬一樣昂昂千里,還是像水鳥一樣泛泛波中?是要與鴻鵠比翼,還是與雞鴨爭食?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鄭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雖長,但有時卻會覺得它短;一寸雖短,但有時卻恰恰覺得它長。先生自然不必多慮,按照你自己的意願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隨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長長短短誰又説得清?鄭詹尹並沒有給屈原答案,其實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去算命的,因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運屈服,而只要向命運屈服,就難免受到命運的捉弄。

燃起燭光

【春秋】燕相:“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背景介紹】

春秋時候,有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宰相寫信。因為天色已晚,他便對僕人説:“舉燭”。由於他寫得太專心,將這兩個字也寫在了信裏。

燕國的宰相收到信後,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舉燭”二字,很是奇怪。經過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釋道:“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舉燭就是要提倡清正開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賢才!)”於是他帶着這封信向燕王稟告。燕王一聽也很高興,於是就按照“舉燭”的理解任用賢才,實行開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國治理得很好。

【隨感】

燕國最終能實行開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樂業,絕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國全體百姓的品德、智慧和福報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其實,早在這封信到達燕國之前,燕國的燭光就已燃起。

人師難遭

【東漢】魏昭:“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

——《尚友錄》

【背景介紹】

東漢著名的博學大師郭泰,自幼刻苦學習,博通經史,且為人剛直。其眾多弟子中有一個來自陳國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見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腳下請求道:“晚輩願跟隨在先生的左右,灑掃服侍!”郭泰説:“你應當到課堂上好好地讀書,大老遠跑來跟着我做什麼?”魏昭答道:“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能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見,但是能教會如何做人的老師太難得了。我願意用自己純潔的本質,來接受先生的薰染!)”

於是郭泰就收下了這個侍者。一次,郭泰生病,幾次三番為難魏昭,魏昭都沒有一絲怨恨。郭泰這才説:“我過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從此,郭泰就把魏昭當作了真心的朋友。

【隨感】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要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課堂上就能完成,但是個人的薰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恐怕很難有效果。

古代哲理故事11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説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台,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着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着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着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説:“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説:“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讚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古代哲理故事12

鴆鳥和毒蛇

鴆(zhen)鳥和毒蛇都是帶有劇毒的動物。鴆鳥的羽毛可以在酒飯裏下毒,能夠致人死命;毒蛇一口下去,牙裏的毒液也足以使人死亡。

有一次,鴆鳥和毒蛇相遇在一起,鴆鳥撲打着翅膀,準備把毒蛇啄起來吃掉。

毒蛇急中生智,趕緊説:“喂,別吃我,快別吃我!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有毒的東西,你身上帶有劇毒,都是因為吃了我們毒蛇的緣故。我的毒是沒有辦法除去了,可是你還有機會,只要你不吃我,身上就不會再有毒了,人們就不會厭惡你了!”

鴆鳥冷笑了幾聲,開口説道:“你這條可惡的毒蛇,少在這裏花言巧語,我不會相信你的鬼話的!”

鴆鳥加了把勁,把爪下的毒蛇按得更緊了,接着説道:“你説得很對,我的確有毒,但是人們所厭惡的只是你,而並不是我。你的毒牙裏帶有劇毒,專門用毒牙去咬人,置人於死地。你是主動去害人,人們自然痛恨你。而我就不同了,我從不用毒去害人,就是偶爾有人用我的羽毛去做些圖謀不軌的事,也只是極少數心術不正的人所為,並不關我什麼事。我不但不害人,還是毒蛇的天敵,我幫助人們消滅你,所以我是人們的好朋友,人們餵養我來捕殺你。你才是真正的害人精,今天我決不會放過你的!”

話音未落,鴆鳥就猛地啄了下去,把毒蛇吃掉了。

鴆鳥和毒蛇都是有毒的動物,後者死有餘辜,前者卻深得人們的喜愛,這是因為它們一個是用毒來害人,一個是為了幫助人才會有毒。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僅從表面上去區別,而應該深入其本質,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古代哲理故事13

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卧在牀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莊子·蝶夢》中有一段妙語:“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清人張潮寫的《幽夢影》,可稱得上是一副供燥熱的現代人服用的清涼散。禪不可説,清言不可譯。《幽夢影》中有這麼一句妙語,可謂是點出了莊子哲學的精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莊子以故事的形式對此進行了如下闡述:“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選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

其大意就是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裏,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古代哲理故事14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學家。他在四川當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後,陳子昂準備進京去闖一闖。陳子昂的家境還不錯,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買了一所宅子。可是家裏卻沒有什麼讀書人的親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陳子昂已經到京城多時了,他一沒經驗,二沒親戚朋友,想拜見哪位有名的學人都師出無名,人家也不會願意見他。陳子昂很是鬱悶,自己空有滿腹經綸,卻得不到施展的機會。這天,他正在大街上閒逛。看見有一羣人圍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麼,於是懷着好奇心走了過去,擠到人羣中才發現,原來是個賣胡琴的,這人手中的胡琴據懂行的人説,是把少見的好胡琴。人們都紛紛觀賞,賣胡琴的要價一百萬錢,圍觀的人嘴裏不住的讚歎:“好胡琴,好胡琴。”還有幾個想買的人過來傳看,他們一個接一個的拿在手中,仔細把玩,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可是一聽到要價一百萬錢,又覺得價錢太高了,捨不得;或者囊中羞澀又愛琴如命的,看着那麼一把絕世好琴,自己又買不起,不禁暗自傷心,不住的

歎息:“唉,好琴啊!”陳子昂看圍觀的那些人傳看了很久,就是沒有人肯買,於是擠到賣胡琴的那人跟前,對他説:“到我家取一千緡錢,這琴我買下了。”賣琴的和圍觀的人都以為自己聽錯了,怎麼會有人出這麼高的價錢,於是賣琴又驚又喜的問:“公子,您是説一千緡錢嗎?”陳子昂大方的説:“沒錯,一千緡錢,快和我去取吧。”賣琴的高興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準備和陳子昂回家取錢。圍觀的人一方面為自己沒有得到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驚奇,有幾個好事的問陳子昂為什麼肯出這麼高的價錢。陳子昂回答説:“千金難買這樣一把好琴,我善於演奏這種樂器,當然不肯錯過了。”圍觀的人以前都沒有聽説或者見過陳子昂,還當他真是個拉胡琴的高手,於是大家都説:“公子,我們可否聽聽您演奏樂曲呢?”陳子昂得意的説:“當然可以,不過這個地方太吵鬧了。這樣吧,明天中午你們可以到宣陽裏陳府也就是我的住處來聽我演奏。”説完,大搖大擺的走了。

圍觀的人紛紛到處宣揚説長安城新來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請大家到他府上聽他演奏樂曲。這消息不到一天,就傳遍了整個京城。第二天,待到將近中午飯的時間,陳府內外聚集了許多來聽琴的人,這裏面還有許多文人雅士。大家來到陳府,看陳子昂已經將酒菜準備齊全,胡琴就放在席前。陳子昂招呼客人們不要客氣,先請大家吃飯喝酒。客人們本來是來聽胡琴的,心裏還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沒什麼心思吃飯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盡快聽陳子昂拉琴。陳子昂慢條斯理的捧着胡琴對眾人説:“我陳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風塵僕僕來到京城,卻不被人所知。我手上這胡琴只不過是低賤的樂工所演奏的,我怎麼會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呢。”説完,舉起琴將它摔在地上,客人們不禁發出陣陣歎息聲。陳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寫的文章給客人們看,客人們看過之後,無不讚歎他的文章好,就這樣,一天之內,陳子昂的名聲傳遍了整個長安城。

古代哲理故事15

郭文本是唐文宗時皇宮內一名普通的士兵,可是這個人很聰明,懂得巴結主子和上級官員,因而上下關係搞的非常好。不久就被分配到皇太后宮中當差,成了皇太后的親兵。為了博得皇太后的歡心,他硬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送進了宮裏。他就有這麼兩個女兒,他老婆因此和他大鬧了一場,可是郭文有自己的打算,他罵老婆頭髮長見識短,心想我還要指望着這兩個女兒升官發財呢。郭文的兩個女兒也被分到皇太后身邊做侍女,臨進宮前,郭文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女兒們如何在宮裏當差,如何討皇太后歡心等等。

皇太后得知郭文把自己的一對女兒也送進了宮裏,心裏很是感激,親自接見了郭文,對他很是客氣,還賞賜了他不少的金銀財寶。郭文更是趁此機會拼命的奉承皇太后,並且表達自己對朝廷的一片忠心。皇太后見他這樣忠心耿耿,就許諾説將來一定要給他一官半職。郭文心中竊喜,可嘴上還是説:“太后,小人沒什麼本事,書讀的也不多,不能勝任啊。”皇太后越聽他貶低自己越覺得此人是個人才。不久,皇太后就和皇帝唐文宗説了郭文一家的事,要求皇帝給郭文賜個官。唐文宗也是個大孝子,看到母親這樣欣賞郭文心想一定錯不了,於是就派郭文去某地做了縣令。

朝中的大臣們聽説了此事,紛紛議論,大家都説郭文用兩個女兒換了個縣官做,不合朝廷禮法。於是工部侍郎柳公權對唐文宗説:“皇上,凡是朝廷命官,都必須是經過嚴格考核的人才,絕不能採用不正當的途徑任命啊。”唐文宗有些為難的説:“寡人知道,可是郭文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獻給皇太后,皇太后很欣賞他,而且皇太后還親自接見了郭文,説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我也不願違背皇太后的旨意啊。”柳公權説:“皇上,即使郭文有再大的本事,沒有經過考核就任命他官職,人們也會説他是沾了兩個女兒的光啊。”唐文宗面有難色,不知道該怎麼辦,心想,柳公權説的不錯,可是也不好違背皇太后的意願啊。柳公權看到唐文宗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就説:“皇上,古人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説,在經過瓜田地的時候不要彎腰提自己的鞋子,當走到李子樹下的時候不要抬手整理自己的帽子,以免人家懷疑你是在偷瓜摘李啊。”唐文宗聽到這,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心一橫,也顧不得皇太后高興不高興了,毅然罷免了郭文的官職。

Tags: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