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15篇

欄目: 哲理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34W

人生哲理故事1

一個憂鬱而迷惘的哲人步行至一片海灘。

人生哲理故事15篇

夜色將至,昏黑的海灘上聳立着一塊黑黝黝的礁石,孤零零地挺着千瘡百孔的身軀迎接狂嘯而來的海風。

哲人悽然地凝望着礁石,替它感到悲哀,長歎道:“可憐的朋友,你每日都經受着陽光曝曬,風吹雨打,忍耐着浪頭的拍打,潮水的沖刷,外加那大海的咆哮,這樣的日子怎麼捱呢?且待我明天把你帶回家做塊安閒的假山吧!”説罷,轉身而去。

入夜,哲人做了一個夢,夢中,海灘上的礁石在對他説:“感謝你的一番好意,我心領了,但請你不要移走我。”

哲人困惑不解地問:“為什麼?你喜歡這兒嗎?難道我眼中的痛苦對你來説完全無關緊要?”

礁石沉默半晌道:“不,惡劣的環境確實使我痛苦,生活在海邊,意味着日日曝曬於烈日,年年任風雨侵蝕,更別説被浪潮衝擊拍打的滋味,被大海咆哮怒吼的驚悚。這其中的艱辛與苦澀,一言難盡。可我,真心喜歡這裏。”

哲人更不解了:“喜歡?怎麼可能?”

礁石平靜地説:“對,我喜歡這裏,確切地説,是喜歡體驗這裏的一切。陽光燙得我發熱,我卻可以體驗甜蜜的期待,期待涼爽的到來;風吹雨打固然痛楚,我卻可以體驗忍耐,忍耐將給我帶來無比的豪氣和成就感;翻滾的海浪毫不留情地撞擊我冰冷的身體,我卻能從中體驗到大海的有力與壯闊,感悟出生活中的艱辛與挫折,以及我自巋然不動的驕傲……更何況還有氣候宜人、風和日麗的時候呢,那時體驗就更美好了。這些豐富的記憶與深刻的體驗不管好與壞、甜與苦,都充實着我的生命,都是我可貴的珍寶,都給予我生活的啟示。所以,我,愛這片海灣,因而不願離去,你明白嗎?”

哲人若有所思地咀嚼着礁石的話語,恍然大悟,喃喃自語道:“我懂,我懂……”

不過第二天,哲人仍帶着工具來到海灘,但不是為了掘石,而是為了刻字。他肅然地在礁石上銘刻了這樣一句話:體驗,只有經歷過,才能知道它是何其珍貴。

人生哲理故事2

一、一頭驢子不慎掉進了枯井,眾人設法救它,都沒有成功,就決定埋了它。驢子悲聲鳴叫,可當泥土落下的時候,它卻出乎意料地安靜了。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們踩在腳下,讓自己登高一點。就這樣,它隨着泥土的抖落不斷登高,最後竟在眾人的驚奇聲中走出了枯井。

啟示:關鍵時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二、師父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該怎麼辦?有的弟子説趕快去找,有的説去借,有的説去買。師父説:為什麼不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呢 ?

啟示: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三、 一個失意年輕人尋找成功,哲人給一顆花生説:“用力捏它。”年輕人用力一捏,花生殼碎了,剩下仁。哲人又叫他搓,結果搓掉紅色的皮,只留下白白的果實。哲人再叫他捏,不論他如何用力,卻捏不碎花生仁。哲人説:“雖然屢受磨難,失去了很多,但要有一顆不屈的心。“

四、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着挑水,挑水時惦記着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啟示: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

五、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覺得累,是因為你喜歡;抱着10公斤重的石頭,你堅持不了多久。

啟示:當一個人不喜歡做某件事,就算他才華橫溢,也無法發揮;當一個人喜歡上了某件事,他發揮出來的能力會讓你大吃一驚。所以,一個人沒有成績,不一定是他沒有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不喜歡。

六、二戰時,一猶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兒子和小兒子分別去尋求幫助。大兒子去找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小兒子去找自己曾幫助過的人。結果卻是大兒子獲救,小兒子被出賣。

啟示:愛你的人會一直願意為你付出,你愛的人卻不一定願意為你付出。在現實中,真正對你忠誠的都是曾經給過你恩惠的人、愛你的人。

七、烏鴉往東飛,遇到鴿子。都停在一顆樹上休息,鴿子見烏鴉飛得很辛苦,關心地問:您要去哪裏?烏鴉忿忿答: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棄我的叫聲不好。鴿子好心地説:別費力了,如果你改變不了你的聲音,飛到哪都不會受歡迎的。

啟示:做事也是如此,改目標,不如改方式,改環境,不如改自己。

八、年輕人不小心將酒店的地毯燒了三個小洞,退房時服務員説根據酒店規定,每個洞要賠償100元。年輕人:確定是一個洞100元嗎?服務員:是。年輕人點燃煙頭將三個小洞燒成一大洞。

啟示:1。考核標準在哪裏,人們的行動就在哪裏;2。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訂立標準;3。漏洞有時是致命的。

九、一士兵遭到敵軍突襲後逃到了山洞。敵軍在身後緊追,他躲在洞中祈禱不被敵人發現。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蟄了一下,原來是隻蜘蛛,他剛要捏死,突然心生憐憫,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織了一張新網,敵軍追到山洞見到完好的蜘蛛網,猜想洞中無人就走了。

啟示: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十、父親丟了塊表,他抱怨着翻騰着四處尋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找到了表。父親問:怎麼找到的?兒子説:我就安靜的坐着,一會就能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啟示:我們越是焦躁的尋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靜下來,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

人生哲理故事3

弟子問老師:“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

老師答道:“他們急於成長,然後又哀歎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着彷彿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彿從未活過…… ”

人需要沉澱,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五彩人生!

人生哲理故事4

下鄉插隊的時候,在青年點宿舍沒蓋好之前,我和幾個知青住在一位姓錢的老鄉家裏。由於房東是錢姓家族中的長者,又知書達理,村裏人都尊敬地稱她錢奶奶,遇到難辦的家長裏短,都願意同她商量。

錢奶奶有個小孫子叫小勇,大概有四、五歲,那年夏天又從城裏到農村的奶奶家來玩。

有一天,小勇興致勃勃地對錢奶奶説:“我長大了也要來農村,種莊稼!”

“那,你想種什麼呢?”錢奶奶笑了。

“種西瓜。”

“唔,”奶奶快活地眨了眨慈祥的眼睛,“那我們就趕快播種吧!”

奶奶幫小勇從鄰居姑姑家要來了五粒黑色的大西瓜籽,取來了鋤頭,在房後一棵大樹的樹蔭下翻鬆了泥土,然後教小勇把西瓜籽撒了下去,培好了土。他們做完這一切,奶奶對小勇説:“接下去就是等待了。”

當時小勇並不懂“等待”是怎麼回事,那個下午不知跑了多少趟,去看他種的西瓜;也不知澆了多少次水,把西瓜地變成了一片泥漿。一直到傍晚,小勇連西瓜苗也沒有看到。

吃晚飯的時候,性急的小勇問奶奶:“我都等了整整一個下午了,還得等多久?”

奶奶笑了笑,沒説什麼。

第二天早晨,小勇一睡醒來就往瓜地跑。咦!一個大大的、滾圓滾圓的西瓜正瞅着他笑呢!小勇興奮極了,一邊跑一邊喊:“奶奶!我種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西瓜!”

小勇長大些以後,自然知道了那個西瓜是奶奶特意讓人放到房後樹蔭下面的。

我們幾個知青曾好奇地問錢奶奶:“為什麼不告訴小勇,八月不是種西瓜的時節,而且樹蔭下邊也不宜種西瓜……”

錢奶奶説:“我是想在一個不懂事的孫子心中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讓孫子體驗一下播種與收穫、希望與成功的滋味。”

【教育哲理】: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受到各種外界條件的限制,然而,給他人快樂、希望、夢想和愛心,卻可以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

人生哲理故事5

對於人生,證嚴法師有一個充滿智慧、警醒人心的算法——“倒算”。

證嚴法師認為:假如一個人的生命有70年的話,他一出生就是70歲;一年之後,他只剩下69歲,如此逐年減少,便是“倒算人生”。

這跟常人的算法截然不同,甚至有人覺得這很荒謬。我們常説人是一年一年長大的,從襁褓小兒長到古稀之年,是一歲之上加上一歲,人既不會突然多加一歲,也不會忽然多減一歲,既不會突然老去,也不會忽然返老還童,這才是自然規律。那麼,證嚴法師這樣説究竟有什麼深意呢?

人是充滿惰性的,如果沒有深刻的覺悟,不會充分認識到時間和人生的短暫和寶貴,讓他“當勤精進,慎勿放逸”是很困難的。他甚至常常想:今天過了,還有明天,明天過了,還有後天;我今年還年輕,距離成年還有很多年可以等待,一年一年地加上去,我才會長大,才會成熟,才會擔當責任。這些想法都是逐年增加的思維習慣,似乎時間和歲數越過越富足而無窮無盡,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於是,今天能做的事情非要拖到明天不可,現在擔當的責任非要拖到將來不可,卻不知所有的拖延最終都要趕到一起上門收債,一樣也不會少,一樣也不會心軟,正所謂“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其實,時間不是加出來的,生命也不是加出來的,而是當下利用和發揮出來的,此時就是此時,此刻就是此刻,今日就是今日,明日就是明日,是絕不能混淆和代替的。今日的事情今日必須做,明日又有明日的事情,明日絕不是什麼垃圾簍,可以無限制地將今日的遺留裝進去,再傾倒進更大的垃圾箱裏。認為時間越加越多、生命越加越多的人是會變得很盲目和消極的,他會盲目等待,消極揮霍,既不珍惜今日,也不看重明日,如一條懶洋洋遊玩在裂紋之缸的金魚,絲毫不知道時光如水,正一點一滴漏走減去,而不是一點一滴增生加上。時間和生命確實是用一點少一點,躺着什麼也不用幹,它們照樣如此,而且是雙重的損失,你不但減少了時間和生命,而且減少了在時間和生命中創造的財富和幸福。

因此,佛教徒做晚課時,都會念到一段經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種自省覺悟可以避免讓一個人變成漏缸之魚,趁着水滿和有水之時抓緊時間惜福造福,“確切發揮人生的使用權”。

證嚴法師告誡我們説:“我常聽年輕朋友説,‘我今年19歲,明年20歲’。其實這種‘多加一歲’的算法是錯的,人生應該要倒算,若有倒算的觀念,就會變得很積極。”

人生哲理故事6

有一位非洲的酋長去英倫三島觀光,回來後,別人問那裏的情形怎樣,酋長想了想,回答:“那裏的人都説英語,連小孩子也在説。”酋長説的'並沒有錯,他所注意的只是這些,其他的或許被忽略了。

這就是眼界。

正像鷹即使高翔萬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龜子眼裏只有草原上的糞球。

眼界決定了價值取向。站得高,看得遠,是民間對於豪傑人物的讚譽。事實上,豪傑人物即使逼仄於別人的屋檐之下,心胸照樣懷抱天下。劉備種菜的時候,不是被曹丞相窺破了英雄真相嗎?

有一次,哲學家池田大作問歷史學家湯因比:“如果您可以選擇出生的時間和地點,您怎麼選?”湯因比説,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願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歐亞大陸的交匯點。那時古埃及文明、歐洲文明與亞洲文明在這一區域匯聚並擴散到全球,親歷其問,可以準確地觀察到各種文明形態對世界的影響。

湯因比不愧是大師,眼界超越古今,凝注於歷史的蒼茫之處。

斯諾問毛澤東:“如果您卸去領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澤東不假思索地回答:“騎馬沿黃河流域考察。”毛澤東為祖國興衰奔走,但內心深處仍有詩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觀黃龍東去,謀劃天下利害。他的眼界廣闊、深遠,又具有瀟灑風采。

有眼界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一個人與一個時代的結合,很大程度取決於眼界。打開了眼界,自然就打開了心胸。看一個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人生哲理故事7

人們遇到困難與挫折之際,偶爾總是會感歎:人生好苦呀!嬰兒呱呱落地第一聲哭啼,也有人詮釋為:人們面對苦難人生的徵兆。而宗教則希望解脱六道輪迴,並且嚮往極樂世界,或是避免墮落地獄,而能夠追求天堂之永生。那麼以這樣的邏輯推論,難道生命終究是一連串的苦難和折磨嗎?果真此身為人就得承受悲情的宿命?

日前看到媒體一則報導,內容提及少數民族的生活觀,或許可以為生命的本質,以另外的層面下一個批註。

居住在西南高麗貢山,與怒江畔的慄粟族人,是一個樂天知命的快樂民族,正如全世界諸多地區的少數族羣一樣,他們喜愛唱歌、生性和善、生活簡樸、個性樂觀而知足,過着極其優閒的山居生活。

慄粟族人生活在高山上,幾千年來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學到如何沿着山勢,開闢梯田種植農作物,而單純的農耕生活作息,造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慄粟族人非常熱情,經常在工作之餘,面對着遙遠山坡上,依稀可辦的人影引吭高歌;而遠方的族人,也會熱情的大聲回唱,一來一往的熱鬧景象,彷佛是在迴音谷裏,舉辦演唱會一般。”在一個介紹慄粟族人生活印象的節目裏,主持人以歡欣的口吻予以詮釋。

節目主持人接着説:“喜歡唱歌的人,簡直就是在享受快樂生活,尤其從內心裏面,自由自在而隨興歡唱,更能夠顯露出優閒、自然和歡喜人生。”

其實他的批註,倒是有幾分道理,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分析,想必是身心愉快的人,才能夠高歌一曲;相反的,如果心中有所牽掛,而身體又有微恙之際,恐怕沒有興致唱歌吧?

説的也是,唱歌竟然也可以讓身體狀況透露祕密!

然而大家都知道,少數民族所處的地區,大都屬於比較封閉,尤其在物質生活方面,比其它地區更為缺乏,而日常生活之所需,總是在周遭環境中取得,因此,諸多生活習性,便和大自然保持高度和諧。

當他們處於極為簡樸的環境裏,只要一點點物質需求,便可以高興大半天,於是樂知天命的態度,總是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過多的慾望,會掩蓋內心的靈性,一味被物慾所控制的情況,到最後總是無法滿足需求,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大概就是這得道理。

當然不只是居住在怒江峽谷的慄粟族人,才是愛唱歌的民族,從很多人文報導影片和實際觀察結果,大部份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是喜愛歌唱的民族。

他們也都是天生樂觀、個性和善、生活簡單,但是卻容易知足惜福的族羣,而其天生一副高亢、嘹亮的好歌喉,更是讓許多人聽了之後為之動容!

那是從內心所油然而生的感覺,或許他們的歌聲,不盡然可以媲美職業歌手,但是卻多了幾分自然和真誠;當然歌曲和歌詞不是很精緻,但是其樸拙的神韻,卻更容易令人覺得感動。

而其隨時、隨地和隨興的歌聲,或許沒有先進科技予以包裝,但是卻更接近人們內心深處的天籟。

現代人覺得生活壓力過大嗎?除了工作不順心之外,是否也感到前景茫然呢?在汲汲營營的日子中,會不會感到人生到底在追求 什麼?甚至對於生命的意義興起懷疑心情呢?在焦慮、鬱卒和瀕臨憂鬱症的臨界點,生活是不是感到更懊惱和無助?

從“歌唱人生”的角度來看,原來生命不盡然是苦難,也毋需以悲情的心情感歎,更不必因某種不平之宿命而有所怨懟,或許這就是“返璞歸真”的真諦。

因此人們也許可以試着這樣的情況:每當遭遇困境之際,是否讓紛擾的心情先行沉澱?可否把情緒作適度紓解?然後以靜靜的、輕輕的心情,選了幾首好聽的曲子,讓跳躍的音符流過心扉,也讓它洗滌內心之塵垢。

當然如果興致來的時候,何不放鬆自己跟着引吭高歌?何不把胸中的鬱悶之氣,藉由歌聲而打散?就讓它消失在歡喜人生門後吧!

人生哲理故事8

生存競爭,誰也不能把對手全都消滅,漫漫征程,誰也無力將坎坷全都踏平。學會擺脱,在許多時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擺脱需要力量,你跑得快,才能擺脱追趕。非洲草原有一種獵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為食。但它的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維持100米左右。而健壯的羚羊在這個距離內比它跑得還快,且耐力更強。當獵豹風馳電掣般發起攻擊時,羚羊同樣風馳電掣般逃避,只要100米內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擺脱厄運。

擺脱需要智慧,你方法得當,才能擺脱糾纏。如果方法不當不但達不到擺脱的目的,反而弄得糾纏不清。有一次,泰森與霍利菲爾德對陣,老霍採取糾纏戰術,一旦距離對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將對方摟住。摟得泰森火冒三丈,無法擺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塊,痛得老霍滿台蹦高。這下子,擺脱是擺脱了,泰森也受到了嚴厲處罰,得不償失。

擺脱需要意志,你挺得住,才能擺脱困境。張學良年輕時,曾經吸毒。深受其害後,決心戒毒,於是,他命人把自己五花大綁在牀上,牢固得絲毫也不能動彈。他又嚴令衞士荷槍實彈把住門口,不管他難受得如何嘶喊號叫,任何人不許動他,違者格殺勿論。靠着這近乎殘忍的舉措,他硬是咬緊牙關,挺過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終於戒毒成功。

人類世界,比動物世界複雜得多;現代社會,比古代社會紛紜得多。

物質世界高度發達之後,人們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祥和安寧。

善於擺脱,是營造和諧的精神家園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用自己的力量、意志、智慧、豁達、寬容、忍耐,鍛造打磨出斬斷亂麻的利刃,為你的精神家園引來綿綿春雨,招來煦煦夏陽,蓋起冬天的塑料薄膜大棚,讓綠意永遠盎然。

人生哲理故事9

一個哲學家,思考人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有一次,他要做主題演講,很困惑,兒子在一旁不停的搗亂。

他隨手翻到一本雜誌封底的一張地圖,撕下來,撕成碎片,説你能把地圖拼上我就給你獎賞。他想孩子能安靜兩小時了。不到半小時孩子把地圖拼成了,他大吃一驚,問其原因,孩子笑嘻嘻地説,我是照圖後面那個人的頭像拼的,如果這個人像拼好了,圖可能也就拼對了。

哲學家恍然大悟,馬上知道演講主題。一個人正確了,他的世界也就正確了。

【哲理感悟】:只要有心智有感悟,啟迪和幫助無處不在。

人生哲理故事10

有位老者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沒多久便釣上了滿簍的魚。

老人見小孩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詫地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説:“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此時,你一定會感歎——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麼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釣竿是沒用的,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路上的釣竿,可以無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在泥濘中。如同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了釣竿就會有吃不完的魚,就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滾而來的財源。

人生哲理故事11

有一個人,他僅有的財產是一頭驢子、一條狗、一盞油燈以及一本書,書名是《希望》。

有一天,他帶着所有的財產出了遠門,袋裏裝着書,左手提着油燈,右手牽着驢子,身後跟着狗。

到了夜裏,他在路邊看見一間草屋,決定在草屋裏過夜。

由於時間尚早,他點起油燈,開始讀書,沒想到突然颳起狂風,把油燈吹熄了。

他只好躺下來睡覺。

沒有多久,狐狸跑來,咬死了他的狗。

又過了一會兒,獅子跑來,吃了他的驢子。

他早上醒來,大吃一驚,立刻拿着書跑出了草屋。

當他到達鄰近村落時,更為吃驚,因為夜裏來了一羣盜匪。

如果驢子活着,就會騷動,自己因而會被盜匪發現。

如果獅子選擇了吃人而不吃驢子,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全。

正因為失去了一切,性命才得以保全;反之,如果性命不在了,一切都保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生哲理故事12

直到此刻,才厭倦,這種戴着面具生活的日子。

一直在隱藏,一直在躲避,總是努力給同學們老師們家長們呈現一個沒事樂呵呵、上課不聽講並且衝動的我,總之是有很多很多缺點。原本想就這樣過完初中生活,可是這樣堅持下來,實在太難了。

已經倦了,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已經怕了,在一次次的誤解中。得到了想要的,也失去了想要的。可是,已經是習慣,習慣帶着一張面具,隱藏真實的我,真實的心靈。不知哦那個何時開始的,也不知為何開始的,只知道,這樣做讓我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朋友,錯失了太多太多的機會。可是,我依舊義無反顧的隱藏自己。因為不想讓大家看到我脆弱但真實的一面,因為在我生活的環境中,能夠懂我的人太少太少......

面具,遮住了臉,遮住了心靈。看透世間百態,卻沒有人能看透我......路上行人依舊忙碌,卻沒有人發覺,隱在面具後的那張臉,在流淚......

人生哲理故事13

不久前,我和兒子去龐普維爾打獵。當時已是嚴冬季節,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我們本可以同其他打獵的人一起住在有取暖設備的汽車拖的活動住房內,我兒子卻説:“不,爸爸,咱們就住在帳篷裏艱苦一下吧!”

起初我們讓火燃着,然後火慢慢熄滅了,於是我們進了帳篷睡覺。半夜兒子醒了,他的睡袋濕了,他的哈氣在臉旁結了冰。他索性起牀,拉開帳篷拉鍊走了出去。他喊道:“爸爸,快起來,你看看,這多美啊,我能看得見所有的星星!”他的喊聲中充滿驚奇。

我把頭伸出睡袋。天上的星星極其明亮,看上去好像降低了,離我們更近了。地上的餘燼還在閃爍,火堆四周圍了一圈石灰石。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真是美妙無比。

在我看來,這就是生活。那一夜所感受到的快樂就是生活的真諦。雖身處逆境,但因為有美在生命裏,有温暖有親情的陪伴,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明快,不帶一絲一毫的灰暗。

野生動物學家西爾維斯特·索羅拉認為,生活中每件事的發生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選擇愛、克服畏懼的機會。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是由於選擇了愛的結果。我所説的愛指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歡樂、希望和對精神上的追求持認可態度。屬於畏懼的情緒有: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的功勞不夠大,社會告訴你成就來自獲得物質的東西。但是,在內心深處你認識到生活的意義不止於此,而這種渴望就是對愛的渴望。

我主持過一個受害者與罪犯對話的節目,17歲的少女對那個4年前把她打得面目全非、以為她已死而拋下不管的人説:“我不恨你,我曾不得不學會寬恕你,這樣我才得以繼續活下去。”這是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最強大的力量。在那一刻她表達了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了學會愛。活着,是為了愛,面對困境甚或死亡,從中學會愛,並懂得如何珍惜愛。於是,當我們有所經歷時,更多的會抱有一顆惻隱之心來看待我們生活着的世界,更多的會出於愛的原因而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

人生哲理故事14

有一回,老友出現在我家門口時,是這樣一副打扮:穿一件灰色多口袋的馬甲,脖子上掛一隻軍用水壺,揹着一個碩大的旅行揹包,一雙沾滿泥巴的解放鞋拴在揹包帶上,直晃盪。

他是萬水千山都行遍的資深驢友。他把那些人滿為患、過度商業化的景區景點,過度開發的城市地區都統稱為“死地”。近些年來,他只在那些偏遠的、我們聞所未聞的地方一個人遊蕩。

那次,是他在神農架的山裏呆了數天後,順道來我家拜訪的。

洗漱完畢,他把毛巾掛在爐子邊。同在我家做客的一位親戚,便看到了那塊年頭頗久、稀紗透光的毛巾,私下悄聲問我:就他那樣,還有空到處閒晃?

他哪樣?我反問。親戚一指正往揹包外掏鋁製飯盒、弄出一陣叮噹亂響的友人:就那樣!

我很想告訴他,這位朋友是位非常富裕的人,轉念又覺得親戚根本不理解這種富裕,於是沉默。

曾跟老友論什麼是富裕。他説小時候家裏窮,兄弟姐妹六七個,父母忙生計,兄妹們都是大的帶着小的。每天黑透,父母收工回家,數一數,孩子個數還是那麼多就行了,什麼興趣啊,特長啊,心靈啊等等,都忽略不計。

就這樣的條件,全家不餓肚子,已經很好。某年,父親欣喜地説:“日子越來越好了,咱們也算富裕人家了!”原來,以往二三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而那年,父親發現,布口袋底還有幾碗玉米。

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顯然稱不上富裕,但畢竟有剩,又可以説是富餘。

朋友繼續説,那之後,有一次有個要飯的老太太經過我家,舉着破陶碗,衝我媽露出了乞求的神色。那真是衣衫襤褸,風一吹就要倒的可憐人。我媽思想鬥爭了很久,舀了半碗玉米倒在老太太牽起的衣襟裏。那,可以稱得上富裕了。

又談起他的旅行。他説他帶一隻飯盒、一隻勺子、一雙筷子、一隻水壺,再帶一塊香皂,洗衣洗臉洗澡都是它,儘量不產生垃圾。實在有,一定收拾好帶走。他不寫遊記,有些地方很原生態,他不想因為他,對這個地方產生影響,對那樣的地方,他要力爭做到幾乎沒有去過一樣。

晚飯桌上,家裏的臘肉非常好,他吃了讚不絕口。我母親提議讓他帶點回家,看得出來他心動了,説的確非常想帶點回去,給母親和老婆嘗一嘗,大城市裏的餐廳,吃不到這樣美味的臘肉。取捨半天,他説還是算了,接下去還有旅程,説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好東西,再多的口袋也裝不完,為了輕裝上陣,必須捨棄這些東西。

晚上,我們在院子裏喝茶。月亮升起來,我們話很少,對坐半晚。第二天他便告辭了,後來短信給我,説那晚蒼山幽幽,月光清澈,讓他十分感動……

人家説,一山一水,一花一影,在平常人看來都是再尋常不過的景,對於有些人來説,卻是一陣靈魂的震顫。我想,要時常擁有這種感動的時刻,需要人輕裝上路、精神富裕得一塌糊塗吧。

人生哲理故事15

因為大雨,一位徒步旅行者和隊友走散了,獨自行走在戈壁荒原上。他的儲備糧吃完了,水也快沒有了。這時,前面來了個樵夫,他便上前索要食物。樵夫説:“實在不好意思,我也沒有帶吃的,這裏有一擔柴,不如你拿去,也許會有用。”徒步者搖搖頭,拒絕了樵夫,繼續向前走。走了一段路,他更加飢渴了。這時,他遇到了一個牧人,便再次上前要食物,牧人搖搖頭:“我身上也沒有吃的,不如把我的佩刀給你吧,它十分鋒利。”要刀能幹什麼呢?徒步者失望地拒絕了。

接着,他又遇到了一個農夫,他想:這回總可以要到吃的了吧。可農夫説:“我身上也沒有帶吃的,不過,這裏有一盒火柴,也許你可以用上。”一盒不值錢的火柴能幹什麼呢?徒步者再次失望地離開了。天快黑了,徒步者終於來到了一條小溪旁。他發現,岸上還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兔。可是,沒有柴、沒有刀、沒有火,如何將野兔變成食物呢?

抓住每一個機會,才能登上人生的頂峯。

Tags: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