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寓言

古代寓言故事集合15篇

欄目: 寓言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古代寓言故事1

魯侯養鳥

古代寓言故事集合15篇

我國古代的那些國君,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裏都是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每天接受着至尊的膜拜,欣賞着最美妙的音樂,吃着最講究最豐盛的食物。這些人養尊處優,卻不見得有多少過人的智慧。

有一天,一隻巨大的鳥飛落在魯國都城的附近。這是一隻海鳥。它的頭抬起的時候,身高達8尺,樣子長得很漂亮,很像傳説中的鳳凰。因此,人們都把它當做神鳥。

魯國國君聽了臣屬關於這隻大海鳥的彙報,決定以盛大的禮節鄭重其事地迎接它。魯侯在宗廟裏畢恭畢敬地設酒宴招待海鳥。魯侯命宮廷樂師奏起了最高級的《九韶》曲。這是舜帝時在最隆重的場合下才演奏的樂曲,共有九章。他又派人給海鳥擺滿最上等、最神聖的“大牢”供品做食物,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盤子盛着烤熟的全牛、全羊和全豬。魯候侍立在海鳥旁邊,誠心誠意地請它食用。

海鳥看到這莫名其妙的場面,被嚇得有些發呆。它離開了遼闊的大海,失去了寶貴的自由,看着面前紛亂的人世,只覺得頭昏眼花,充滿了驚恐和悲傷。海鳥始終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之後,它便在極度的驚嚇憂鬱中死去了。

魯侯十分沮喪,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何處。

其實,魯國國君這是用供養自己的一套做法來養海鳥。他不知道世上萬事萬物皆有自身的特點和所應遵循的規律。而魯侯卻不看場合不分對象,只憑自己的想當然去辦事,他不懂得用養鳥的辦法去養鳥,結果事與願違,做出了適得其反的蠢事來。

古代寓言故事2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範的人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

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麼事都不做。

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裏充滿感激。

直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説:

“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説,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

於是,梁惠王馬上就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説:“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古代寓言故事3

有一位名叫董閼(e)於的人被派往趙國的上地去任地方長官。

董閼於初來乍到,他深入民間調查,訪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這一天,他來到石邑山,只見山中有一條深澗,澗壁陡峭,像斧削,似城牆;澗深百丈,十分險要。於是董閼於找到在當地居住的人,問道:

“這裏有沒有人掉進過這深澗?”

那裏的人回答説:“沒有人掉進過。”

董閼於又問:“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聾啞、瘋癲及反常的人,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那裏的人回答説:“也沒有。”

董閼於繼續問:“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人們還是回答説沒有。

董閼於想了想,説:“為什麼不曾有人畜掉進這深澗裏去呢?”

那些人回答説:“這深澗十分陰森危險,誰要是進去了,那還能有性命嗎?因此無論誰,走到這深澗附近時,都萬分小心,要麼繞道而行,誰也不敢去碰這個危險,連牲畜看到這深澗也止步不前的。”

董閼於豁然開朗,他深受啟發地拍手歎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嚴格的法制,又嚴厲地執法毫不寬容,讓人們知道違法就如同掉進這萬丈深澗一樣有生命危險,那就誰也不會去觸犯法律了。這樣,我還有什麼不能治理的呢?”

感悟:

聰明人總能從身邊的小事中受到啟發,獲得智慧。掌權的人從危險的深澗聯想到執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後必定政績卓着。所以不要高傲,需要不斷的虛心汲取人生經驗!

古代寓言故事4

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

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

因為這兩個人交情很好,所以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他們雖然是兩個人,但好像有一條心。

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

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政務中屢獲敗績。

一個叫密須奮的人對此感到十分痛心。

他哭着規勸兩人説:

“你們聽説過海里的水母沒有?它沒有眼睛,靠蝦來帶路,而蝦則分享着水母的食物。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們再看一看瑣吧!它是一種帶有螺殼的共棲動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當作巢穴。瑣飢餓了,靠螃蟹出去覓食。螃蟹回來以後,瑣因吃到了食物而飽,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這是又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例子。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不知你們聽説過蟨鼠沒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卭岠虛則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時卭卭岠虛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難,卭卭岠虛則揹着蟨鼠逃跑。它們也是互相依賴的。恐怕你們還沒有見過雙方不能分開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頭鳥。這種鳥有兩個頭共長在一個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兩個鳥頭飢餓起來互相啄咬,其中的一個睡着了,另一個就往它嘴裏塞毒草。如果睡夢中的鳥頭嚥下了毒草,兩個鳥頭就會一起死去。它們誰也不能從分裂中得到好處。下面我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北方有一種肩並肩長在一起的‘比肩人’。他們輪流着吃喝、交替着看東西,死一個則全死,同樣是二者不可分離。現在你們兩人與這種‘比肩人’非常相似。你們和‘比肩人’的區別僅僅在於,‘比肩人’是通過形體,而你們是通過事業聯繫在一起的。既然你們獨自處事時連連失敗,為什麼還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師聽了密須奮的勸解,對視着會意地説:

“要不是密須奮這番道理講得好,我們還會單槍匹馬受更多的挫折!”

於是,兩人言歸於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這則寓言通過密須奮講的五個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師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生物界中各種個體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爭生存、求發展的鬥爭中,只有堅持團結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古代寓言故事5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管莊子,另一個是管與。

管莊子是遠近聞名的勇敢的獵手,他常常一個人獵殺虎豹豺狼,無所畏懼。

一次,管莊子來到一座山前,見有兩隻老虎在那裏爭吃人肉,正在拼命廝打着。

它們時而舉起前腿互相猛撲,時而互相咬住脖頸不放,兩虎的咆哮聲震撼着山林。

管莊子舉起鋒利的獵叉,正要上前刺殺這兩隻老虎,與他同行的管與連忙拉住他,説:

老兄且慢!

管莊子説:還等什麼?現在兩隻老虎正在廝打,我得乘它們不備刺殺它們。不然的話,這兩隻老虎一會兒平靜下來,重新和好,我還對付得了嗎?

管與説:最好的時機還沒到。你想,老虎是兇猛的野獸;人肉,是老虎最美的食物,老虎很喜歡吃人肉,現在兩隻老虎都搶着吃人肉,它們為爭奪這塊食物正瘋狂搏鬥,不最後見一個高低,它們不會罷休,一定會爭得你死我活。

兩虎真的動怒拼打,弱些的肯定會被咬死,而強些的那隻虎也會被咬傷,傷痕累累。

等到它們死的死了,傷的傷了,你再行動,只需要輕而易舉地將受傷的老虎刺死,這兩隻老虎就都屬於你了。這不是做了一件事就能獲得雙倍好處嗎?

管莊子恍然大悟。原來管與給管莊子出的是一個只需付出刺殺一隻傷殘老虎的代價,卻能收到殺死兩隻老虎的主意。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果然,兩個人很輕鬆地就把兩隻老虎抓住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善於分析矛盾,把握時機,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寓言故事6

暑假中,我準備讀6本書,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裏面有一個個小故事,卻藴藏着一個個大道理,等着我們去探知。特別是書中的三個小故事,讀後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感悟也很多。

一個是薛譚學謳,主要講了一個叫薛譚的人跟秦青學唱歌,在還沒有完全掌握秦青唱歌技藝時,卻自以為學會了,告訴秦青他要走了,秦青也不阻止他走,只是為薛譚高歌一首。薛譚聽完以後,頓時恍然大悟,發現自己唱歌技藝跟秦青差的很遠。於是,他跟秦青道歉,繼續留下來學唱歌。這篇故事讓我懂得驕傲自滿、淺嘗輒止,只會半途而廢;知錯能改,也是一種好的品質。

再有一個是大鼠的故事,有很多隻貓都被它吃了,而貓卻吃不了它,最後它是被一隻叫做獅貓的給吃了,為什麼這隻獅貓來了之後,大鼠被吃了,其他的貓卻不能呢?原來是獅貓一直坐在地上,每當大老鼠來騷擾它時,它就是不動,最後等大鼠精疲力竭時,獅貓猛地把大鼠給吃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生活需要智慧,蠻幹不如智取。

還有一個是狼狽為奸的故事,講得是狼和狽,它們都是兇殘、陰險的動物,互相勾結做壞事,而且還知道互相配合,知道取長補短。我們做人一定不能像它們一樣,專幹壞事,危害人類。但我們也要學習它們團結互助,互相配合的精神。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則意味深長的故事,勝過一本厚厚的書。

古代寓言故事7

從前,楚地有個人,財迷心竅,非常貪心,卻又不願意好好做事,自己養活自己,總想很容易地發大財。於是他找了一大堆講歪門邪道的書回來研究,還成天唸叨:“怎麼才能輕而易舉弄到一大筆錢呢?”指望能從這些書中找到不勞而獲的竅門。

一天,他正在看一本叫《淮南子》的書,已經看了很久了,還是一無所獲,不禁失望得很,準備乾脆睡覺去算了。忽然,他的眼睛落在隨便翻到的一頁上,定住了。只見書上有這麼一句話:“人如果能得到螳螂捕蟬時用來隱蔽自己的那片樹葉,就可以隱形。”

這個人信以為真,大喜過望,扔下書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山上樹林裏去找隱身葉。他仰着脖子到處仔細地看啊、找啊,幾個時辰下來,脖子痠痛痠痛的,難受極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在一片樹葉後面,一隻螳螂潛伏着,伺機撲向身前即將到口的蟬兒。這個人忙爬到樹上,把這片葉子摘下來,如獲至寶般地捧在手裏。忽然一陣風吹過來,葉子飄走了,落到地上,和早已落了厚厚一層的落葉混在了一起。這人跑過去,瞪大眼睛看了又看,怎麼也分辨不出究竟哪一片才是他剛才摘到的樹葉。無奈,他只得把這一大堆樹葉全都掃到揹簍裏帶回去。

回到家裏,他把帶回來的樹葉全都倒在地上,順手拿了一片擋在臉前問妻子:“喂,你看得見我嗎?”妻子正忙着做家務,隨便瞟了他一眼,漫不經意地回答:“看得見!”這人就又拿了一片葉子遮住臉問:“你看得見我嗎?”妻子還是回答説:“看得見!”

這樣反反覆覆問了幾百遍,妻子每次都回答“看得見”。到最後,妻子實在是不耐煩了,就隨口敷衍地説:“看不見了,看不見了!”這人聽了,以為終於找到隱身葉子了,欣喜若狂。他將葉子小心地藏在身上,手舞足蹈地對妻子説:“你在家裏等着吧,我們馬上就要發大財,過好日子了!”説完,也不顧妻子一臉的驚詫,就自個兒跑到集市上去了。

集市上做生意、買東西的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大大小小的鋪子裏各色貨物應有盡有:衣服、鞋子、首飾……真是琳琅滿目,這個人眼都看花了。終於,他選中了一件貴重的頭飾,取出葉子遮住臉,伸手就往櫃枱裏去拿。店裏的夥計先是吃驚地看着他,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猖狂,一會兒終於回過神來,一把抓住他的手大叫道:“來人哪,快來抓強盜啊!”附近的人們聞聲趕來,把這個人扭送到了縣衙門。

這個貪財的人利慾薰心,直至喪失了理智,可見貪心有多麼可怕。像他這樣被物質利益迷住了心竅,不惜去做損害別人的事,必然會得到一個被繩之以法的下場。

古代寓言故事8

燕王有收藏各種精巧玩物的嗜好。

有時他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東西,甚至不惜揮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聲不脛而走。

有一天,一個衞國人到燕都求見燕王。他見到燕王后説:

“我聽説君王喜愛珍玩,所以特來為您在棘刺的頂尖上刻獼猴。”燕王一聽非常高興。

雖然王宮內有金盤銀盞、牙雕玉器、鑽石珠寶、古玩真跡,可是從來還沒有聽説過棘刺上可以刻獼猴。

因此,燕王當即賜給那衞人享用三十方里的俸祿。

隨後,燕王對那衞人説:“我想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

那個衞人説:

“棘刺上的獼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誠心的人才能看得見。如果君王在半年內不入後宮、不飲酒食肉,並且趕上一個雨過日出的天氣,搶在陰晴轉換的那一瞬間去看刻有獼猴的棘刺,屆時您將如願以償。”

不能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獼猴,燕王只好拿俸祿先養着那個衞人,等待有了機會再説。

鄭國台下地方有個鐵匠聽説了這件事以後,覺得其中有詐,於是去給燕王出了一個主意。

這匠人對燕王説:

“在竹、木上雕刻東西,需要有鋒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體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鋒刃。

我是一個打製刀斧的匠人,據我所知,棘刺的頂尖與一個技藝精湛的匠人專心製作的刻刀鋒刃相比,其鋭利程序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棘刺的頂尖連刻刀的鋒刃都容不下,那怎樣進行雕刻呢?

如果那衞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絕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現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這把刀能否刻出比針尖還小的獼猴。”

燕王一聽,拍手説道:“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衞人召來問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麼工具?”

衞人説:“用的是刻刀。”

燕王説:“我一時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

衞人説:“請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處取來便是。”

燕王和在場的人等了約一個時辰,還不見那衞人回來。

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來後説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這兩件事中的虛偽,在實際驗證之前即被一個鐵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從而顯示了勞動者的智慧;也嘲諷了封建統治者的無知無能。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正確的推理方法跟實踐活動一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法寶。

古代寓言故事9

烏戒

烏於禽甚黠,伺人音色小異,輒去不留,非彈射所能得也。關中民狃(niǔ,習慣)烏黠,以為物無不以其黠見得(用以它的狡猾無法識別的辦法),則之野, 設餅食楮(chǔ,紙錢)錢哭冢間,若祭者然。哭竟,裂錢(撒錢)棄餅而去。烏則爭下啄,啄且盡,哭者已立他冢,裂錢棄餅如初。烏雖黠,不疑其誘也,益鳴 搏爭食。至三四,皆飛從之,益狎。迫(近)於網,因舉(張網)而獲焉。

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保全自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潛藏)者,幾何其不見賣於哭者哉!

譯文大致是這樣的。烏鴉是鳥之中很狡猾的,惕查人的聲音動態的微小變化,就飛走不做停留,不是(用)飛彈射擊所能捕獲到的。關中的老百姓摸透了烏鴉狡猾 的性格,用它的狡猾無法識別的辦法,就是前往野外,弄些餅類食物和紙錢到墳間哭號,如同祭祀的人一樣。哭完,撒下紙錢留下祭餅然後離去。烏鴉就爭着飛下來 啄食,(這裏)就要吃完了,哭號的人已經站在另一處墳上,像開始一樣撒下紙錢留下祭餅。烏鴉雖然狡猾,不會懷疑這是引誘,更加鳴叫爭鬥搶食。到(這樣重 復)三四次(後),都飛來跟着他,越來越(與這人)接近。接近捕網時,於是張網就捕獲了它們。

如今的世人,自我感覺憑自己的智慧足以保全自身,卻不知道危機四伏,他們差不多都看不見會被(這樣的)哭號者所出賣啊!

人生處處有陷阱,有暗藏的羅網,有潛在的暗流,人們往往被誘惑、欺騙而不自知,還欣欣然痴迷於自己的聰明。當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時,後悔晚矣!人們 被欺騙,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陶醉其中,不知危險正在一步步逼近;當明白自己危險時,已經毫無辦法,只有聽天由命、自認倒黴的份。再聰明的人也怕被別人 死死盯住,一張張網,一個個局,在不知不覺中讓你深陷其中。所以做人需要大智慧、大格局,才能在紛繁的矛盾中,保全自己,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千萬不能自認 自己聰明、狡猾,而被人引誘、利用,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陷阱:貪婪、大意、輕信,或許烏鴉的悲劇,就在於把這三個佔全了。因貪吃而大意,因大意而輕信。被人挖個坑,自己高興地往裏跳。

這篇寓言與莊子的《庖丁解牛》可互為參照,讓我們從正反兩方面獲得人生的教訓和經驗。

彌子瑕失寵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衞君。衞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把腳砍掉)。彌子瑕母病,人間(從小路)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 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不吃完),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不滿足自己的口味)。”及彌子色衰愛弛 (弛,衰退。姿色衰老,不被寵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説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之矣。

譯文大致是這樣的。從前彌子瑕被衞國君主寵愛。按照衞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 詐稱君主的命令駕着車子出去了。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讚美他説:“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願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衞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 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衞君。衞君説:“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着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衞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後來得罪了衞君。衞君説:“這個人曾經 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的德行和當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後來被治罪的原因,是由於衞君對他的愛憎有 了極大的改變。所以説,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幹,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就愈加疏遠。因此,勸諫遊説的人,不能不調查君主的愛 憎態度之後再遊説他。

彌子瑕本是將軍,為衞國這個重口味國君的男寵。年輕時長得應該玉樹臨風,或許與“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的賈寶玉有一比。

年輕時,美姿容,受恩寵;所以做違規違法的事情,也被衞王認為是懂事、可愛。私駕衞王馬車,本應受斷足之刑,但衞王因為喜歡他,而被稱讚為孝子。年輕 時,吃桃子吃到一半,把剩下的一半送給衞王,不僅沒有收到責怪,還得到“你忍着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這樣的讚譽。

但衞王喜歡的是年輕貌美的彌子瑕,而不喜歡人老珠黃的彌子瑕,那麼,問題來了。“色衰愛弛”是最經典的概括。等到彌子瑕年老的時候,再得罪衞王時,這些 曾經令衞王稱讚的事情,就成了衞王討厭、討伐的事情,成了他年輕時就不地道的罪證。原因是因彌子瑕“色衰愛弛”,衞王不再喜歡他了。

這個寓言,本來要説明的問題是,勸諫遊説的人,先要搞清楚君主的愛憎,找到突破口,以便勸諫遊説成功。

這個寓言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説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衞靈公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特殊愛好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這則寓言和《人有亡鈇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寓言故事10

高山流水

《列子》

原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説:“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着流水,鍾子期説:“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瞭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歎地説:“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裏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古代寓言故事11

越人與狗

越國有一個人出外經商,在返家途中遇見一條狗。

這條狗跑到越人面前,搖首擺尾地對越人説着人話:“我很擅長捕獵野物,只要你對我好,我願意將獵獲的東西與你平分。”

越人見有這等找上門來的好事,不要白不要,於是,很高興地把狗帶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飯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禮節款待這條狗,指望狗將來會好好回報自己。

可是這狗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它受到越人這般優待不但不存感激回報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驕橫起來,每次捕獵到野獸,都是全由自己獨吞,把越人忘在一邊。

於是,有鄰人譏笑越人説:“你供給那狗好吃好喝,客氣得不得了,可它眼裏根本沒有你,它獵獲的野物,從沒你的份,你還要這狗幹嘛?”

越人一聽,醒悟過來,也很生狗的氣。於是等狗捕獵到野獸,就跟狗平分獸肉,並且每次都給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終於翻了臉,它不願越人分享它的獵物。

一天,它突然撲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腦袋,撕斷了他的脖子和雙腿,然後便離開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識破這條兇殘貪婪的狗的真面目,開始還一味嬌寵它,終至這條惡狗翻臉不認人。

越人招進強盜,自食惡果的教訓是深刻的。

古代寓言故事12

龍猴鬥虎[1]

話説玉帝下懿旨,要招募十二生肖大使做為人間的屬相。這不,生長在懵海的龍帝和生長在懂山的虎怪還有花果山的猴荻都獲知了消息,正準備起程趕往天庭呢。

龍帝想反正我只要坐我的祥雲騎去,先把它好好餵飽睡好再説。這祥雲騎可是龍帝的祖傳寶貝呢,只要坐上去,可謂萬事無憂,不出半刻鐘就會達到目的地,可且安全可靠。由於這頭祥雲騎是龍帝的爺爺騎過的,年齡也大了,身子骨也不行了,龍帝打算坐完這躺就讓它退休怡享晚年,自己再煅煉下一隻祥雲騎,這練出一隻來可不容易喲,不僅要世間罕見的四大珍寶,還要在深海練上三年的時間,所以懵山的歷代龍主人都是小心使用,不敢半點損壞。

這猴荻是花果山第十代主人了,正想大幹一番呢,一聽到玉帝招屬相的消息,馬上召集羣猴商量怎麼去天庭。手下猴將們提了許多建議,有的提議借牛山的神梯去,有的建議借鄰山壽翁的仙鹿去……最後一隻老猴開腔了:“我看呀,你們的建議都沒用,你們想玉帝這是公開招屬相,哪家哪山不想爭先啊,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後天就是佛祖來咱們桃花庵誦經的日子,不如坐佛祖的神棍去,又快又方便。”這位老猴説的佛祖不是別人正是花果山的開山鼻祖孫悟空,孫悟空自從跟唐僧西天取經回來後就被封為鬥戰聖佛,如今在東方無量山坐法念經,每月的初十他都要來花果山給他的後人們傳授經法。老猴説的神棍正是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借來如意金箍棒。

猴荻一想,這主意不錯,一來不用去麻煩別人,二來還可以從佛祖那學點騰雲駕霧的本領,“好,就這樣,等後天佛祖來了咱們請他幫忙。”説完,露出舌頭扮個鬼臉大叫一聲:“孩兒們,摘果子去吧。”於是羣猴跟着他後面,向着花果山最高峯望天峯跑去。

懂山的虎怪也得到了消息,立即召集手下熊臣相和豹將軍來商量如何趕往天庭拿下一個屬相。豹將軍剛從外面掠食回來,身上血跡未乾,爭着兩隻大眼説:“大哥,這可是好事啊,能拿下一個屬相,對咱們懂山來説就光宗耀祖了。”“三弟,説是這樣説,可你們也知道自從咱先祖因搶吃唐僧肉犯下天規,我們這懂山也被玉帝貶為妖山,天庭這麼高這麼遠,咱們的法寶都被收回去了,怎麼去呢?”眼珠子在一邊轉個不停的熊臣相開口説:“大王,咱們雖沒去天庭的法寶了,咱可以借別人的一用啊!”“噢,二弟,願聞其詳。”三隻妖怪把頭湊到一起,熊臣相嘰哩呱啦的説了一通……説完之後,虎怪露出詭異的笑容,“此事要千萬小心。”“是,大哥你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説完熊臣相便退了出去。

這兩天可把龍帝忙壞了,為了給老邁的祥雲騎找好吃的,龍帝親自帶領手下龍馬來青竹山摘新鮮的竹筍。這祥雲騎吃的竹筍可挑剔了,要那種早晨剛鑽出地面而且晨露灑過的幼筍。為了採到這種幼筍,龍帝提早三天便來到山裏,還臨時搭了個休息的草棚,第一天,由於天下雨,幼筍沒有長出來,第二天又由於長出來的幼筍沒有受到晨露的浸灑而不行,還好到了第三天,起了霧夾着清晨的露水,龍帝總算摘到了合適的幼筍。高興的龍帝帶着這些幼筍回到懵海,剛走到宮門口,只見海龜管家急匆匆跑來報告:“王爺,不好了,剛才我去察看停玉廳的時候,發現老祥雲騎不見!”“什麼,怎麼回事?”龍帝一聽心急火燎地衝向關祥雲騎的洞穴,果然發現除了祥雲騎佩帶的飾玉掉在地上,老祥不見了蹤影。龍帝立刻命令龜臣相將東西南北四個宮門關閉,同時令龍馬帶領御龍軍在龍宮各主要宮路進行盤查搜索。而一下午過去了,沒有任何有關老祥的消息。

初十這天,花果山好不熱鬧,因為羣猴們按慣例要舉行儀式歡迎他們的佛祖孫悟空來傳法誦經。整個花果山花旗飄展,綵帶飛揚,鮮桃美酒數不勝數,猴子們整齊的排成幾列站在桃花庵門前等着聖佛的到來。猴荻今天格外精神,穿着當年孫悟空穿的官服,神情嚴肅的站在羣猴前,因為按照慣例,孫悟空會從東北方向坐莆葦雲而來,然後停在桃花痷的上空徐徐降下,開始傳法誦經。可今天,孫悟空直接從天降到猴荻面前,還未等猴荻張口,孫悟空便説:“荻孫,我已知道玉帝招屬相的事,此事甚好,如果成功對我花果山將是很好的事情,但萬事必須身踐親行才可,就像祖當年去西天取經一樣,不經一番苦難不成正果。”“是,佛祖,孩兒明白,只是孩兒功力微簿,連上天庭的本事都沒有,只望借佛祖當年的神棍一用,助孩兒成功。”“神棍可以借給你,只是現在不在我處,當年成佛之後,我便將它歸還龍宮,你可去懵海問一下龍帝。”“是,多謝佛祖。”猴荻高興地答道。 鬼故事

聽完佛祖誦經後,猴荻直奔懵海龍宮,在受到龍帝的隆重歡迎後,猴荻開門見山的説:“不滿龍兄,我這次是來借回一件寶貝的。”“噢,花果山奇珍異寶數不勝數,猴弟還要向我借嗎?”“龍兄有所不知,此件寶貝是我佛祖孫大聖當年從寶地所借而後又歸還的。”“你是説定海神針——如果金箍棒吧!”“正是,只借一用便歸還。”“當年我先祖已將此寶鎖進深海煉丹房中,並規定除非緊要情況不得再外借。”“龍兄,你就念在當年我家佛佛祖與先祖白龍馬的交情上借小弟一用,確有急事。”“好吧,那我帶猴弟下深海去看看吧。”一陣玄耀的水波之後,猴荻隨着龍帝來到深海煉丹房,就在門口卻發現守門的衞士已經昏死過去,兩人迅速上前察看,發現他中了攝魂散了,攝魂散是妖界常用一種毒藥,聞着香,可能讓人輕則迷,重則睡死。再進丹房察看,發現神棍早已不見了。“怪了,剛剛我處丟了坐騎祥雲騎,這會連神針也丟了。“龍兄,怎麼回事?”於是龍帝將這天發生的怪事原原本本地説給了猴荻聽,猴荻聽完後分析首:“龍兄,這事很蹊蹺,你想你的祥雲騎和我的神棍都是用來做什麼的?”“是啊,咱們不都是用來去天庭爭屬相的嗎?”“對,肯定跟這有關,我想定是這妖乘你處防守鬆懈,使用障眼法,用攝魂香迷到守衞牽走祥雲騎盜走神棍。”“這會是誰呢?”“這使用攝魂香這種下三爛招數的在這龍宮附近的還會有誰?”“你是説懂山的虎熊豹嗎?”“肯定是他們,不信咱們現在就去懂山看看。”“哼,沒想到他們這麼欺人太甚,平時你來偷個蝦摸個魚的,我都可原諒,這會倒好欺到我龍宮來了。不行,我要去削平了這懂山,龍馬,立即召集御龍軍全副武裝,把懂山給我圍起來。”“是”龍馬將軍應聲而去。

就在龍帝和猴荻率領大軍趕到懂山腳下時,發現漫山遍野的獸軍已做好了戰鬥準備,正中高聳的大城門上站着虎怪熊臣相和豹將軍。“哈哈,你們才來呀,不好意思,我剛從天庭回來

已經獲得屬相之位,我看你們趕緊回去想辦法,不然來不及了。”“你個卑鄙小人,還我們寶貝來。”猴荻怒斥道。“寶貝你們是要不回了,我已經拿它們換掉了。”龍帝急了:“什麼,你換哪去了?”“哈哈,你們現在兩條路,要麼留下來血戰,要麼趕快去牛魔山找牛魔王,看看你們的寶貝還在不在。”猴荻低聲説:”龍兄,沒辦法,天庭的事要緊,這虎怪咱們下次收拾它。”龍帝無奈地點點頭。”好吧,倘若你再騙我們,我定率軍蕩平你這妖山,哼!“龍帝説完命令軍隊撤回。

就這樣,虎怪耍陰謀獲得了屬相的位子,可是也只是排到了第三名,因為前二名被鼠神和牛王奪去了,至於怎麼奪的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後來龍帝和猴荻找到牛魔王,要回寶貝,原來牛王因為喜歡奇珍異物的性格將自己的神梯跟祥雲騎和神棍對換,原以為佔到便宜,沒想到換回來的都不會使用,只好將它們歸還物主。並打算聯合二人共同進剿獸王山。

由於時間的延誤,龍帝只拿到第五的位置,猴荻只拿到第九的位置,但他們成為了後兩個小隊的隊長,成為玉帝十二生肖大使的得力干將,至於其它生肖大使是怎樣獲得屬相位子的,那就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了。

古代寓言故事13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説:“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着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説:“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善於總結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古代寓言故事14

小豬愛母豬

春秋時期,衞國有個名叫哀駘(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雖然很醜陋,可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非常喜歡和他交往,相處親近隨和,捨不得離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説:“與其做別人的妻子,還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無權位二無財產,也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和顯赫的功績,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揚的這位醜人卻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和讚美,這使得魯國的魯哀公驚異不已,於是就派人把他從衞國請回魯國加以考察。

相處不到一個月,魯哀公覺得他在平淡中確有不少過人之處,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魯哀公便讓他上任管理國事,可他卻淡淡然無心做官,雖在再三要求下參議了國事,但不久他還是謝辭了高位厚祿,回到他在衞國的陋室中去了。

對此,魯哀公求教於孔子:

“他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經在楚國看見一羣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都驚恐地逃開了,因為小豬發現母豬已不像活着時那樣親切。

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主宰它形體的精神,愛它內在的品性。

哀駘它這個人雖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內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許多人才喜歡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內在的美才可靠長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雖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風采和權位、財產等也很吸引人,可內在的品德、學識、才能和真誠、自信等給人的感受則更有魅力

古代寓言故事15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説:

“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説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説:“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説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説:“我聽説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Tags: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