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1

到上一搜,有關這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説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介紹中還引用了一句温總理的話(真實性值得懷疑):“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温總理都百讀不厭,定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之作了。

因此就買了這兩本書。至此兩本書我也已看完。

萬曆雖然沒有我想像的精彩,讀起了也沒有甘之如飴般美妙,但至少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三綱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層百姓中運行的規則,或者是統治者控制中下層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卻是全然不顧這一套的。在萬曆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君為臣綱”,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問題上都是那麼地無奈,更不用説在立儲這樣的大事情上了。

當然皇帝有強弱之分。但對已是中後期的大明王朝,又不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此時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螞蟻憾大樹,是何其之難!所以萬曆再一次告訴我們,單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還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來管理國家,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萬曆改變不了,只好消極怠工。張居正積極變革,但並未力挽狂瀾,最終還被斷棺戮屍。海瑞一生剛直不阿,甚至犯顏強諫,但也只是給烏煙瘴氣的大明王朝吹來了一陣夏日的涼風,而他背後卻悄然颳起了凜冽寒風。

書中還有一個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那就是戚繼光。在歷史書中我們只知道戚繼光是一個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但從萬曆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闇然神傷。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縱然有英雄蓋世,也只能是浩氣長存於天地,而不能力挽狂瀾!

所以,萬曆還是有些看頭的,對於明歷史、觀當今、思未來應都是頗有受益的。一本書能這樣讓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書了!

《沉思錄》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垃圾書。此書所有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人為善。而這句話二千多年前的孔聖人早就開始教導咱炎黃子孫。所以,咱中國人不必讀了!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2

《萬曆十五年》經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曆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敍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後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後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後,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並且執法不阿,可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統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能夠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德”字何解,就是執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當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遊手好閒,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於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終,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所以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曆皇帝萬世傳承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齊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3

真是好喜歡這本書,相見恨晚。

合上書本才知道,曾經學過的那種固話了的歷史教科書原來那麼的扁平。比如萬曆皇帝,在我原來的認知中他只是個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沒有什麼影視作品願意去闡述他的故事

讀過《萬曆十五年》才明白,在萬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對自己身份的無奈和痛苦。皇帝在體制中逐漸成了一種象徵,他的身份帶給他的限制完全不少於任何一個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據自己的心意去立儲,正是意識到了自己只是這強大體制中的一個象徵,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極怠工,這是他反抗的一種方式。而和皇帝對立的文官集團,他們信仰道德禮教,相信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規矩禮法,而在皇帝“無為”的統治之下,他們一腔熱血毫無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間長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漸加深,最終成為雙方皆敗的悲劇。

另外還有張居正和戚繼光,他們是那個時代中璀璨奪目的人,就如黃仁宇先生所説,他們有造反的能力,但沒有造反的心思。但是這種能力終究是讓人忌憚的,因此他們最終也是樹倒猢猻散的結局,只能感歎一句“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還有海瑞,以前他給我的映像就是個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海瑞的侷限,真的有點可憐,不合時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動體制,但最終因為能力和智力都不夠,只能活成一種正義清廉的象徵,而將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塗。李贄就更復雜了,我大概還要去多看一些書才能真正讀懂他。

最終,黃仁宇先生這本書裏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但在個人之上還有體制,體制之上還有更大的命運,人們身處其中無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歷史遺憾。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歷史觀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他説“人世間很多殘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義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所以在一個法制不健全朝代中,皇帝和官員只能以聖賢的“道德”標準去行事,在這樣強大的道德壓力之下,每個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徵,而非有血有肉的靈魂,於是大家被禁錮的姿態都顯得異常絕望。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4

《萬曆十五年》共分為7個章節,除了第一章外,後六個章節每一章都講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他們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在作者的眼中,他們是時代的佼佼者,通過他們自身遇到的問題來反映當時的國家的狀態。

一個王朝的興衰和百姓有着莫大的關係。如果一個王朝的政治能夠適應百姓的需要,那就可以創建輝煌時代,反之則逐步走向沒落。比如唐朝出現過盛世的情形。唐朝的魏徵説過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講的就是王朝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係的問題,魏徵説的是兩個極端。在百姓擁護的時候,可能就是物產豐富勞動量大的時候,勞動被積累起來,形成國力。而百姓不擁護的時候,可能就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矛盾尖鋭的時候,也就會出現種種問題,直到統治階級被推翻。

《萬曆十五年》講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政治,軍事,思想,官吏制度所出現的現象。不同的歷史人物代表的是不同階層的矛盾。在具體的矛盾中,如果可以解決,則説明統治階級是被認可的,進而可以得出結論王朝的統治是適應百姓的,也就是可以繼續下去的。可是書中講的矛盾中,幾乎都是無法解決的矛盾了。對於當時的歷史走向,可能已經是岌岌可危的時候了,體制不能改變了,改變就會出現自殺的悲劇,同時這個體制能保護既得利益者,但是這個體制是要觸礁的。因為種種跡象都表明了前途茫茫了。要洞察到歷史趨勢了。可能王朝的統治像一艘漏洞百出的船,馬上就要觸礁了。這就是問題所在。而對於道德的褻瀆就更加證明了歷史的發展已經不能再容忍了。

當年的孔子,如今的海瑞,都是個人英雄,是不能改變體制的,因為不能保護階級的利益。道德是發自內心的還是表面的文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書中通過不同的矛盾展示出的是王朝和百姓的關係已經到了最後,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改變了,王朝是窮途末路了,是夕陽時代了。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5

這本書有多麼出名就不必説了,以往我有在聽書中聽過兩個版本的講述人講過,這次是因為一個《一本好書》的綜藝節目引發看全書的想法,所以轉了一本回來看。

書不厚,但是內容很多,每次看萬曆的故事總感覺他就是個巨嬰,作為一個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發點竟然是和大臣們置氣,所以即便不是從現在回看,在那個當下看,他也不是一個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氣用事。但是換成一個青年人來看,他又是可憐的,可以被理解的,從小周圍所有的人對他均有所圖,大臣們圖名,以一個道德模範要求他,小人們圖利自不必説。他的日常就是壓抑和被騙。

這種奇異的矛盾點也讓我看書的時候覺得作者切入點真準,萬曆的糾結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糾結,到底是規則重要還是個人喜好重要?不過明朝確實給我們一個切實的結果,當規則不被遵守,帶來的只有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