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1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中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閲讀史實資料及學術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後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點聚焦於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着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着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為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後的法制體系,社會發展尋求不到創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境所扼殺:

萬曆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於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後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為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整強化軍隊建設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於傳統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為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觀念會認為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的關係。哲學家李贄發現文極必亂,亂而後治,由重文轉重質(“質”保障人民生活質量)。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2

讀到《萬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值》這一章,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對海端懷有散意,但卻不大讚同他的作為。海瑞作為這樣一個模範官僚,與當時的體制格格不入。

無疑,海瑞的道德責任感極高,嚴格按照四書五經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處事古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對於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斷標準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守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屬刁頑。”用這樣的精神來判案,顯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貧,敢於直言上諫,大膽對抗上級。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責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這種疏奏簡直是史無前例的,但海瑞取做,並且做了,並贏得了百姓的稱讚,成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場仕途幾經沉浮,由於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職一方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然不顧地方勢力與個人生死,最終因觸及大批人的利益捲入紛爭,他孤軍奮戰,終是寡不敵眾。在君子的世界裏,出任做官是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以這個標準來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輾轉各方,鐵肩擔道義,為百姓奔走呼號,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執拗,是官員眼中的難纏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3

萬曆即位之初被認為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曆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曆的兢兢業業好像並不是由他自己內心驅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裏不如一的現實被發現時,萬曆內心應該是充滿憤恨的。對於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處於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狀態,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為治國之根本。為了維護現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出和稀泥的姿態,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步張居正的後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裏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曆心中坍塌,結果落得個死後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4

我先讀了明朝那些事,因為筆法幽默輕鬆,所以是一氣讀完。讀的過程中查了很多資料,也偶爾百度,整個明史出場人物眾多,也讀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也有很多在歷史框架內左右掙扎,企圖掙脱時代的鐐銬,推進歷史政治軍事經濟的全面發展,卻始終領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歷史的發展受各方面影響的因數太多,黃仁宇個人經歷豐富,使他對歷史的認識有獨特的思考。萬曆十五年另闢蹊徑,企圖從大歷史的角度,節選幾個代表型人物,進行闡述。

以張居正為文官集體中的異端代表,企圖調整腐朽落後的政治體制,推進法制改革。以海瑞為道德文化堅守者代表,解讀了堅守陳例,缺乏法制規章的弊端。以申時行為例圖維持現狀左右疏通代表,卻功虧一簣,陰陽即導致了國家機構運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體。

武將戚繼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沒有從根本上動現有體制的手術,二是得到了張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後還是在張居正落勢後,隨着張居正改革的廢除,一同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藉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羣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於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5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別。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徵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寄託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係,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為張先生的安危着想,也許只是為了巴結張先生。但後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係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為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節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牢牢地刻入骨子裏,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