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5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1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説法,“明亡於萬曆”。這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卻引起了蝴蝶效應,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以前就聽朋友誇張的闡述,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文風恣肆雍容,讓很多沒有飽讀史書的人,豁然開朗,一旦捧起來,就會陷進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態,我也試一試,原來歷史可以真的這樣好看呢,夾敍夾議夾評論,不僅能夠深入瞭解了明朝萬曆年間文化政治制度的癥結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讓我學習了一種大視野看問題的思維。

以前的史書裏,歷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屬於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設”並誇張處理,而這本書採用的卻是“聚焦”的寫法。萬曆十五年,這個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裏發生的林林總總,看似平淡無奇,卻已為大國本朝的衰頹埋下了伏線。怠政罷工的萬曆皇帝,雷厲風行卻悲劇收場的張居正,位極人臣卻未老先衰的首輔申時行,戰功卓著卻孤獨終老的將領戚繼光,剛正不阿卻爭議不斷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這些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角色,在《萬曆十五年》中一一出現。但是在這本書裏,這些歷史人物都是立體的、飽滿的、鮮活的,也並不都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的。認真讀下去,就彷彿在親歷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苦惱,他們的夢想,他們的野心,他們的無奈,他們不為人知的那一面。這種切入筆法細微得很,但牽動全文的是一條張馳自如的線:牽出這高拱、鄭貴妃、鄒元標,牽出耕織伍旅、財貸制度、民德風俗,牽出官場的陰與陽,皇尊的欲和權。合上書後我鮮明地感受到書中的裏承外合、互文相應的妙處。

黃仁宇寫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過萬曆十五年前後幾個典型人物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明朝錯過16世紀末改革機會的原因,不是官員陽奉陰違腐敗無能,不是皇帝怠政懶散昏庸無道,不是首輔拒絕改革無德無能,更不是將軍守土無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了生命力,這種單純以意識形態來約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將龐大的帝國拽入了深淵,還使16世紀末,萬曆御宇之下的每一個改革者,要麼身敗名裂,要麼壯志未酬。歸納《萬曆十五年》,黃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達:萬曆年只是明朝建國以來矛盾衝突的爆發點,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則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因為這個癥結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劇。

也許,對於一本好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讀法,每一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2

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在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書中着重寫了萬曆皇帝、改革家張居正、調和者申時行、清流海瑞、武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六人的事蹟和思想,從正面或側面描繪了該王朝的面貌,讓今人讀來,能夠感知那個年代,也對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一個較為直觀的認識。

對明王朝道德的認識:

明王朝沒有西方一樣強大的宗教力量,他們只有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規範着帝國的道德,儒家文化是明王朝的根本,成為指導人們的唯一的道德標準,進而成為治國標準。道德規定着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的行為和思想。地方鄉紳自治用傳統道德為標準;官員判案以“四書”為準繩;皇帝欲廢長立幼也要受到倫常的制約。道德綱常為國之根本,它不僅可以指導判案,甚至可以替代法律。用傳統的儒家道德文化治國,缺乏“公正性”。道德至高無上,它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替代行政。沒有了“公正”的法律,用“人治”的方式,社會的腐敗容易滋生,腐敗者本人,多數為人治的執行者。

對明王朝政治的認識:

儘管明王朝的皇權在歷朝中已經非常強大,但是書中則反覆強調文官集團和皇權的博弈,文官集團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萬曆皇帝坐姿不雅,他們會立馬批評,萬曆皇帝喜愛書法,他們會加以限制,萬曆皇帝欲立三皇子為太子,他們則堅決反對。以至後來萬曆僅為皇權的象徵,其權力的行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官的制約。萬曆本人可以免去或誅殺冒犯他的文官,但卻對整個文官集團無能為力。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因缺乏調和者而導致萬曆長達二十年的消極怠工。

《萬曆十五年》給予我的啟示: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2、一個國家體制僵化,發展停滯,沒有活力,必須改革。成功則興旺發達,不徹底則江河日下,不改革或改革失敗則墜入深淵。

3、人有兩面性,陰面和陽面,人是自私的。明朝一直依靠儒家思想、四書五經的原則來管理人民是行不通的。

4、歷史自古就是強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獄,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

5、當皇帝也有當皇帝的無奈,萬曆皇帝雖然為一國之君,但其實活的也很不自在。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3

讀史使人明智,初讀《萬曆十五年》,心中總是憤慨萬千,直至讀完才明白一些其中內容,説懂只能是貽笑大方,如下只能稱為一些個人心得。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敍,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從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再到萬曆皇帝、戚繼光、海瑞到最後的李贄,這一段幾乎在每章都有寫到。本書以六個歷史人物的失敗來起筆,然後以萬曆十五年為切入點,來映照整個明朝的命運。帝國的滅亡在這一些已經註定好了結局,失去了最後扭轉乾坤的最後機會。

此時,帝國經歷了200多年的統治,文官集團已經達到了統治的巔峯,制度已經僵化,朝廷的管理已經失去了控制,而作為帝國的主宰萬曆皇帝也成為朝廷所需的一個吉祥物,以致帝國在缺少早朝的25年都能順利運轉下去。這一年萬曆皇帝即位已經15年,從9歲孩童,到如今正值盛年,終於有了清晰地感受,無能為力。這一年,張居正逝世已有5年,在這一個不需要丞相的時代,其人也是無可奈何。這一年申時行任首甫已有五年,依然用自己的“陰陽”之法來維持整個朝政的平衡。這一年萬曆皇帝才值24歲就已經成為了活着的祖宗。這一年一代清官海瑞溘然離世,堅守一生,卻始終遊離世界之外。這一年,一代名將戚繼光也走了,文武雙全,卻也逃不過這時代的軌跡。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4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命運。我覺得這句話適用於這本書裏面的每一個人。

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説。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裏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闢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閲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是只有歷史書上才真正靈動、有趣。

讀到張居正時,我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時,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後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採用現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並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着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後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治者萬曆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並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後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於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鑑今,通過讀《萬曆十五年》,我們瞭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不要片面瞭解歷史的一部分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每個人物與每個朝代又為何會發展成這樣。

——我們無奈與幽暗,也儘量做到讓幽暗無奈於我。

萬曆十五年的初中讀後感5

公元1587年,我國明代朝廷上發生了許多末節小事,殊不知,此後的王朝覆滅竟因此而起,可以説興衰取一步。黃仁宇先生以一種有別於其他史學文獻的寫法,從中折射中國16世紀的社會全貌。

黃仁宇先生將歷史編排成一部紀錄片,把當時的一位皇帝五位大臣的羣像刻畫,從各種細節中,究出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為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皇帝自然是萬曆皇帝,五位大臣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戚繼光,前雲南姚安知府李贄。他們或是失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功德圓滿,他們體現了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癥結。

自古以來,許多人的夢想便是回到古代,當一個皇帝,做一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擁有着無邊無際的權力,享盡榮華富貴。但我們可以從萬曆身上看到事實並非如此,如若想成為一個好皇帝,不僅要勤於朝政,更有無盡的束縛與管制。

許多皇帝年輕時都滿腔熱血,希望幹出一番大事業,在史書上名垂,萬曆也不例外,至少在他年幼時代,他是希望成為一代明君的,可越到年紀大了,就越感到無力,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並不是萬能的,還會帶來無數的煩惱。

明朝的皇帝自由就會受到嚴格的教育,萬曆皇帝的老師就有五個講經史的,兩個講書法的,和一個助教。從萬曆身上我們知道了,無論如何,只要一個人處在社會中,就會有各種束縛面對,這隻束縛我們只能去接受,若想不束縛,只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才做得到。

再看看餘下的五個大臣,也無一例外的被社會所束縛。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對待皇帝也十分嚴格,不僅僅因為他位高權重,更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定中的規矩,在他教導萬曆皇帝這十年,國家是富極一時的。

不幸的是,這位做事雷厲風行、教導有方的首輔,因為胃病僅享年57歲,更加可惜的是因為張居正的手段強硬,曾在其手下利益遭損的官員,便開始彈劾這位前首輔,在一柱柱石錘之下,還沉浸在巨大悲痛下的萬曆皇帝,想不信也難,最終還抄了張居正的家。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也作為萬曆從小的老師,相信這孩子應該會有所作為,做出一番事業。但與此同時,他也深刻認識到文官集團的重要性,一項政策是否能順利實施,極大的取決於是否影響到龐大文官集團的利益。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申時行便充當起了和事佬。

然而,這和事佬也並不是這麼好當的,由於立場不定,也並沒有什麼功績,文官集團開始批評他是一個賣友誤君的小人。最終申時行也只落得辭職回鄉的下場。

這個國家的主要矛盾,便是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文官集團的利益糾紛,而在另外三人:海瑞,戚繼光,李贄身上則恰恰反應了這些毛病。海瑞,一個清正廉潔,事事奉公,是當之無愧的良臣。但即使這樣,試圖以一己之力證明法律價值的海瑞,最終還是觸到了文官集團的利益,百官對他無可奈何,但也處處施壓,海瑞心想太平,卻只能鬱鬱而終。

戚繼光,可謂一代明將,他壓制了海外倭寇,但他卻動搖了明朝文壓武之局,也難逃被罷免後病死家鄉的命運。李贄,這最後一位也好不到哪裏去,他意識到某些道德的危害,但又與傳統難以割捨,只能目送王朝的滅亡。

社會的束縛,我們猶如在夾縫中生存,但做一個明眼人,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