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諱飾修辭溯源(網友來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76W

江西省清江中學 李弗不

諱飾,其實就是封建時代的避諱

避諱,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們為尊敬君主、聖人或長輩而不直呼其名,設法避開或代替的一種特有的習俗。它淵源於周朝。《禮記春官》注:“先王死日為恐,名為諱”,最初的用意只不過是後代子孫不願直呼祖先的名字,用其他字代替,以表敬意。這種習慣秦代已形成制度,以後歷代相沿,直到民國以後才漸漸不為人們所注重,它是封建道德的產物。

避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筆等。

改字:如秦始皇名贏政,“正月”的“正”與“政”諧音,便被改為“端月”。漢文帝名“恆”,就要把“恆山”改為“常山”。蘇軾的祖父名“序”,他作序時,常改“序”為“敍”或“引”。這就是所謂的改字。

空字:是把要避諱的字空去不寫。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王世充就被唐人寫成王 充,後人印書時把兩個字連起來,變成王充。

缺筆:就是把要避諱的字改變筆劃。如孔丘是封建時代的“聖人”,為了避他的名諱,“丘”必須缺筆,寫成“丘” ,同時,還不能念“丘”,而要讀成某。

避諱的種類可謂多矣!

有的是避諱改姓。如宋朝有個名臣叫文彥博,他本姓敬,但因宋太祖的爺爺叫趙敬,於是他就改姓文了。

有的是避諱改行政單位名。如唐太宗叫李世民,於是民政部就改為户部。

有的是避諱改官名。如隋文帝的父親叫楊忠,隋朝的官“中書”就被改為“內史”,“侍中”也被改為“納言”。

有的是避諱改物名。如袁世凱稱帝,因忌諱下令把煤鋪牆上的“元煤”字樣一律塗掉,“元宵”也改為“湯元”,因為元與袁諧音,“元煤者,袁沒也”;“元宵者,袁消也”。這對這個迷信的竊國大盜的刺激太大。

還有的是因避諱捨棄科考。唐代詩人李賀,因為他父親叫李晉肅,“晉”與“進”同音,遂不去考進士。為此,韓愈專門寫了《諱辨》一文勸他應考,説:“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真是一語破的。

在封建時代,犯了諱,特別是犯了帝王的諱,是要受到處罰的。清雍正八年,有個叫徐駿的人,上書給皇帝,因為粗心,把“陛下”寫成了“狴下”,立即被革職了。後來在他的詩集中又發現“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這樣的句子,便以侮辱清朝的罪名處以死刑。

帝王的名諱犯不得,一般地方官的'名諱也犯不得。宋代詩人楊萬里作監司時,巡歷至一郡,郡守設宴,令歌伎唱《賀新郎》詞侑酒。因其中有“萬里風帆何時到”之句,他聽了很不高興,馬上接上説:“萬里昨日到”,搞得郡守很尷尬,因此監禁了這個歌伎。

避諱,已經成為一種修辭方法,就是我們通常説的“諱飾”或叫“婉曲”,即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把不便明説的意思暗示給別人的一種修辭方法。因為風俗習慣或個人的理由,説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説,就用別的話來表達。比如,從前人死了要説“老了”,《紅樓夢》第十五回裏有:“現今還有香火、地畝,以備京中人老了人口,在此停靈。”魯迅《祝福》有:“祥林嫂?怎麼了?”/“老了。”過春節時,為了求吉利,不説“完了”。結婚時,為了“早生貴子”,忌説“不生”。“吃醋”,有個意思是比喻男女關係上嫉妒,所以某些地區忌説“醋”,管“醋”叫“忌諱”。在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説話要小心,別犯他的諱。比如魯迅筆下的阿有“癩瘡疤”,他便諱説“癩”以及一切近於“賴”字的音,後來連“光”、“亮”乃至“燈”、“燭”也諱,有人犯了他的諱,“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恩格斯在紀念馬克思時説馬克思“睡着了”、“停止思想了”,都是這種諱飾修辭方法的具體運用。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