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迴歸文體,追本溯源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獲嘉縣第一中學 原永泉

近幾年來,學生作文越來越多地出現“四不象”的情況,究其原因,恐怕是為近年來新概念作文的不斷湧現,以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上“求新”,鼓勵學生隨意去寫,不顧文體,只求意真;當然,高考作文文體不限的要求,也使一些學生忽視了文體的訓練,只要把自己心中的意圖表現出來,管它是什麼文體,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文體。新教材2000年版,單元選文中,也打破了文體界限,將不同文體的文章安排在一個單元,突出一種能力訓練,比如説揣摩語言,概括分析等,也將分體放到了不被人重視的地位。到了2003年,新的語文教材又出現了變化,重新按照文體編排,突出了文體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只出重視文體,緊扣文體教學,是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學具體過程中,我認為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根據文體理思路

“言而有序”是文章所遵循的規則,“序”就是思路,是文章發展的脈絡。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選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方面,要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記敍性文章主要看事件的先後發展順序,起因,經過,發展,結局,包括人物在事件命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祝福》六個部分,“我”到魯鎮,是文章的序幕,描繪故事發生的背景;祥林嫂慘死,是故事的結局,揭示人物悲慘的命運;祥林嫂初到魯鎮,是故事的開端,表明人物的身份;祥林嫂被逼改嫁,是故事的發展階段,人物命運由平靜向悲慘的轉折;祥林嫂再到魯鎮,是故事的高潮,描繪激烈的矛盾衝突和揭示殘害祥林嫂的.根本原因;祥林嫂被人遺忘,是故事的尾聲,在“我”對魯鎮祝福氛圍的感受中突出了祥林嫂的卑微和人們的冷漠。《荷花澱》是夫妻話別、探夫遇險和助夫殲敵三個部分,講述了農村家庭婦女成長為抗日戰士的過程。

議論性文章主要看觀點和材料的關係,文章、段落層次之間的結構方式有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閲讀時要概括出推理過程和邏輯關係,畫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沒有中心句的,要概括段意,歸納作者寫作的思想流程。

説明性文章的條理順序比較清晰。一般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只要理清了時間、空間、邏輯順序,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當然,在這裏要注意三者並不是孤立單一的,有時一篇文章中綜合運用多種説明順序。《南洲六月荔枝丹》先按空間順序由外到裏寫果實,再按邏輯順序由果實寫到習性,種類。

散文,無論是敍事還是抒情、寫景都有一條線索。這條線索或是一件事物,或是一種情感,或是遊蹤……抓住了散文的線索,也就等於抓住了文章的意脈。《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就是一個情感線索。

再如:2001年的高考題《門》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説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着何等樣的奧祕;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藴含的人生哲理。這樣,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

二、根據文體明主旨

文章的思路梳理出來,前後因果關係也就明確了,作者的意圖就可以在相應的段落裏尋找到,因此主旨也就不難歸納了。

《祝福》第五部分,高潮,衝突表現,柳媽,四嬸,取笑她的人。是社會。為什麼笑。改嫁。不合禮教。

《荷塘月色》出現了一些爭論。文眼是“這幾天心頗不寧靜”,文章也正是以此為線索展開的,如:獨自一人走幽僻的路;看過河塘美景之後的喜悦隨即消失,體味到的仍是失落;轉而又想早年的樂事,但和眼前對比,又增添了寂寞;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是何等惆悵。可是幾年來的教材,在定位作者的感情時,一直是“淡淡的哀愁”,這合適嗎?

三、根據文體析涵義

具體語句的理解,也應根據文體,結合主旨來把握,因為它要圍繞主旨進行。

如《沁園春長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詩,那麼景物的描寫就是為了抒情言志,據此,找尋景物特點,根據景物特徵,便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突出景物特徵的詞語有:獨、寒、紅、染、碧、爭、擊、翔,作者的情感變化就體現其中。

又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為什麼説“今晚卻很好”,是今晚的景緻好,還是心情好,還是因為環境符合了自己的心境?環境有什麼特徵呢?陰森,幽僻,環境悽清悲冷,作者什麼心境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由此,作者的認為“好”的原因是景物照應了自己的心境,心情併為改變,仍是“哀愁”。後文一句“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也是同樣的情緒的流露。

再如《我與地壇》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內容是園中沉思,追尋生命真諦;後一部分是回憶母親,謳歌母愛。這兩部分內在的聯繫是什麼?

(2000)21.這篇散文中,(1)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2)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的現實的?(6分)問的是觀點。

(2001)22.第三段中,作者説:“玻璃門根本不是門。”請聯繫“門”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這樣説的原因。(4

答:

23.請分別説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羣。 (比喻論證) (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

(3)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觀點)

(2001春季)22.請結合閲讀材料,簡要分析文中“父親”這一人物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20.知音的傳説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