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姚鼐字號溯源(教師中心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       金文潮

姚鼐字號溯源(教師中心稿)

《登泰山記》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遊記,文章以如詩如畫之筆再現了泰山雪後初晴的景觀,膾炙人口。其作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號惜抱先生。作品有《惜抱軒詩文集》。這裏,筆者不揣譾陋,想就其字、號探賾索隱,雖為管見,或可引玉。

先説其字“姬傳”。我們知道,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補充解釋,是和名相表裏的(故也叫“表字”),像蘇軾字子瞻,實源於“登軾而望之”(《左傳長勺之戰》),曾鞏字子固,都屬於同義的;也有名與字義相反的,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光明,“晦”是黑暗。當然,姚鼐也不例外。

“鼐”,《詩周頌絲衣》:“鼐  及鼎,兕觥其斛。”鼐,即是大鼎。而在古代,鼎乃立國之重器。逐鹿中原,覬覦國柄,謂之“問鼎”;江山易主,輿稿換圖,謂之“鼎遷”或“鼎革”;新朝立國,謂之“定鼎”;天下三分,謂之“鼎立”。可見,“鼎”已成為政權的象徵了。這裏也與古史有關。

傳説大禹治水之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於是蒐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個州(《史記》載在“虞夏之盛”,“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着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蜮等各種各樣的形象,讓每個人都牢記這些形象,從而可以辨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人以此為德行標誌,照此做人行事。從此,九鼎就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延續相傳。據説,夏桀無道,商湯滅夏後,九鼎便飛向商都,後來,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伐紂滅商,九鼎便歸周所有,傳説九萬人方能拉動一鼎,周武王便發兵八十一萬才將九鼎運到都城鎬京。據文獻記載,在周代曾嚴格執行過“列鼎制度”。(當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至於一般平民百姓,是絕對不可使用鼎的,否則,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由此可見,雖有“禹鑄九鼎”之説,而真正形成制度,使鼎成為政權象徵的還是西周時期。

“鼎”與“姬傳”有何關係呢?原來,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後來因居住在姬水之濱,就改“姬”為姓。黃帝是上古傳説中最偉大的帝王,今天大多數姓氏都被説成是其後代。而周族的祖先後稷承襲了姬姓,他的後代後來建立了周朝,這就是周武王姬發。至此,我們就不難明白姚鼐緣何字“姬傳”了。

再談其號“惜抱先生”。在古代,除了有“字”,還愛用“別號”的往往是些文化人。號是由本人決定的,往往表示自己的志趣愛好或住所特徵。比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是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本人一老翁)。當然,也有別具特殊含義的,像明末清初畫家朱耷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似笑,表示苦笑不得。姚鼐之號實因其家建有“惜抱軒”,那麼,“軒”又何以名之“惜抱”呢?

這裏就不能不論及“桐城派”了。“桐城派”是有清一代最大的古文流派。也可説是歷代古文流派中最大者,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以陽剛陰柔分析文章風格。清初文學家方苞被稱為其始祖,而姚鼐則可説是桐城派在理論和創作上之集大成者。故而,對“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姚鼐必然心嚮往之,以踵武先賢為己任。

韓愈有一首《雜詩》,其詩如下:

    古史散左右,詩書置前後。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

    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纏。當今固殊古,誰與為欣歡?

    獨攜無言子,共升崑崙顛。長風飄襟裾。遂起飛高圓。

    下視禹九州,一塵集豪端。遨嬉未雲幾,下已億萬年。

    曏者誇奪子,萬墳厭其巔。惜哉抱所見,白黑未及分。

    慷慨為悲吒,淚如九河翻。指摘相告語,雖還今誰親?

    翩然下大荒,被髮騎騏麟。

這首詩先言自己用功讀書忽然厭煩無聊起來,要開開眼界,換換空氣。後説自己“遨嬉”的過程。根據錢鍾書先生的意見,“誇奪子”是跟“無言子”對照,指那些類似自己的誇多逞博的學者。“萬墳厭其顛”是申説“生死文字間”的“死”字。“抱所見”就是甘心“愚蠢”和“包纏”,不肯走出文字間;“白黑未及分”是説一輩子也搞不明白“古史”和“詩書”裏的道理。“誇奪子”指他平時的`志同道合的同夥而言:那些人給書本子糾纏住而又不想擺脱,害得他沒有“欣歡”“遨嬉”的伴侶,只好另找“無言子”去,不過,假如他們都死了,他就更加淒涼寂寞了,所以,“淚如九河翻”,所謂物傷其類也。

作為當時古文寫作之巨擘,姚鼐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一生治學以經為主,不僅創作了不少古文佳作,還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另外所編《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綜其一生,也算是過着“古史散左右,詩書置後前”的孜孜石乞石乞的學者生活的。他從韓愈的這首詩中拈取“惜抱“二字名其軒,實在也是在自我砥礪:博覽羣書,筆耕不輟,潛心治學。

由姚鼐的字與號,我們再次感受到古代文化人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志趣。沒有這種素養和志趣,今天的我們就不可能享受到這麼多澡雪心境,頤養精神的精美的藝術品。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