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如夢令》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夢令》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如夢令》教學反思

《如夢令》教學反思1

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所寫的這首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卻從未被超越,《漁歌子》教學反思。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本首詞內容淺顯,生字不多,詞意境很美,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那樣逐字逐句的翻譯,沒有一問一答讓學生回答,沒有過多講述,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恰當的引導,豐富的地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味,節奏,體驗詩人的情懷,“讀”“想”結合教導學生學習詩詞不但要讀還要思考,理解詞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開想象,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體會寫作意圖,從而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的形式,從一開始的指名讀,範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讀到後面的配樂聽讀,師生對讀等。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詩詞的學習中採用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的方法。問你看到了什麼景色?聽到了什麼聲音?聞到了什麼味道?在啟發想象下,學生的思維拓展了,教學反思《《漁歌子》教學反思》。回答的十分踴躍,不僅僅看到了詩詞中連綿的西塞山,自由飛翔的的白鷺,盛開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鱖魚,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細細的春雨;聽到了鳥鳴,聞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風聲,魚的遊動……學生陶醉的眼神,動情的描述,給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聲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畫面。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僅可以豐富對詞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古詩詞的學習一定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節課我對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進行介紹,出示了張志和的兄長張松嶺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均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力浪起且須還。)這首詞,並設計了和學生一起對詩詞的環節。學生完全被帶入了兩首詩的意境中,最後有介紹張志和是一名直釣者,又問:“張志和釣到了什麼?”學生立即答到:“釣到了快樂,釣到了閒適,釣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學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釣”中情。

總之,給全鎮老師上這樣的公開課,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處,開始的緊張,在上課環節上的不夠銜接,對學生語言評價的不夠豐富,自己教態的不夠自然,然而這節課我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感受此次公開課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我也將會以此為戒勉勵自己不斷去學習,在教育教學上取得進步。

《如夢令》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有這樣的論述:“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學生初學宋詞,首先是有趣易懂。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於理解;詞的畫面豐富多彩,有靜有動,學生易於想象;詞的語言精煉優雅,學生易於鑑賞。因此,讀通、讀懂、讀美就成為我整堂課的教學主線。課堂上,我與學生一起靜心品讀,推敲語言,想象畫面,力求使文字鮮活起來,畫面豐富起來,力求使學生的情感與詞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溝通、融合,最終達到美的薰陶和修養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詩詞一幅畫”的説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賞析經典詩詞的訣竅,也是教學經典詩詞的妙法。於是,課堂伊始,我便與學生一起伴着悠揚的古箏曲賞畫吟古詩,將學詩品詞的意境營造渲染起來。學習整首詞時,我也將引導學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畫面,並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述畫面,體會感悟意境作為學習的重點。學生或聯繫生活運用語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聯繫以往的古詩詞積累想像描述“藕花深處”的畫面,或通過想象“爭渡爭渡”,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深深感受到這首詞所表達的那種如詩如畫的美——美景,美酒,美麗的意外,美麗的生活。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將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於一個“醉”字,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篇帶多篇,幾乎是教古詩詞作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題,不同詩人的對比;有的是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對比;有的是同一詞牌,不同作者的對比。經過細緻考慮,我選擇同一詞人(李清照)、同一詞牌(如夢令)的組合,通過運用比較教學法,使學生對詞人、詞牌加深瞭解。而對於兩次“醉”所包含的情感體會,則讓學生更深的走近李清照,瞭解她的詞風。

從學生閃亮的眼眸,動情的描述中,我想,學生真實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真切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如果因為這堂課,有學生愛上了宋詞,愛上了李清照,那麼,我的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如夢令》教學反思3

詩詞得教學總是和作者的瞭解緊密聯繫,因為很多的詩詞和作者得生活經歷、時代背景、情趣心境有很大的關係,只有走近作者,才會為課搭建起豐厚得文化平台,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涵,使我們的教學更有厚度和力度。

《如夢令》得內容富有情趣,通過感情朗讀、隨文解詞、展開想象、描述畫面等手段,可以把這首詞學玩。但是我覺得,還有更可貴的東西可以呈現給學生。比如,李清照先甜後悲的生活經歷的確令人唏噓不已,而烽煙四起的生活背景又讓人憶起宋朝那段風雨交加的歷史。從早期生活無憂的富家小姐到後來動盪孤苦的遭遇,與其説是詞人的不幸,倒不如説是國家的不幸,民族的悲哀。這些都在李清照的作品裏體現得非常清晰。課文僅僅是個例子而已,課上,我讓學生聯繫起來反覆品讀練習冊上提供的材料《聲聲慢》和另一首《如夢令》,給學生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這樣處理,並不是要把拓展的詞學透,而是理解大概的意思和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方法不是比背出詩詞的意思更重要嗎?

《如夢令》教學反思:在學習這首詞前,我讓學生利用雙休日的兩天時間充分預習一下,特別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的經歷等作一下了解。星期一早讀課,當我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時,發現孩子們的書上都寫得密密麻麻的:對作者的一些介紹、字詞的解釋、詞的意思(這些大都是從《課課通》上抄來的)。看着這一切,我對他們説:“看來你們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了,相信今天學習這首詞會很輕鬆。”“是!”同學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對作者李清照的瞭解,很多同學都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後我話鋒一轉:“那你知道在這首詞裏作者向我們展現了哪些畫面呢?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或想象的畫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嗎?”學生的手明顯比剛才少了,有幾個雖然説了一點,但語言不流暢,也沒有條理。(顯然,學生在預習時沒有充分、投入去讀詞。)於是,我再讓他們去讀這首詞,靜心思考。過了一會兒,同學們的手逐漸舉起來了,感受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藕花深處”的清幽、“一灘鷗鷺”的驚慌,感受到了作者李清照“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於美景,以及她極度愉悦的心情。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逐漸進入情境。

《如夢令》教學反思4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敍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讓學生回憶並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後跟着音樂吟唱本詞。並且教師通過範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採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語文教師帶着學生一起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帶着學生進入到文字深處,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在引導學生找到本詞所描繪的三幅畫面之後,想法設法將學生引入到三幅畫所展示的意境之中。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後,再巧妙地把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於一個“醉”字,引導學生把這三幅畫聯繫在一起,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學生對三幅畫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課堂上能設計一段對此的寫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如夢令》教學反思5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師:咱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肯定是學了很多很多的古詩,對不對?誰是咱們這個班裏面古詩念得最有味道的一個?推薦一個?

師:(對着大家指出的學生)這樣吧,你帶着大家來念幾首古詩,好不好?

生:(學生領念)《春曉》、《望廬山瀑布》。

師:同學們腦海中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吧,今天時間關係咱們不往下唸了,這節課盛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寫的詞。知道詞嗎?

生:詞語。

師:哦,他説詞是詞語。盛老師告訴你錯了。古詩詞都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看!(媒體出示《如夢令》詞的內容)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的詞,詞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有什麼不一樣?

生:古詩每句字數一樣,詞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樣的。

師: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做長短句。

師:還有什麼不一樣嗎?

師:詞有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就是這樣的,同學們有興趣來讀讀這首詞嗎?請大家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裏,把它讀正確,讀流利。這個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開聲音自個兒讀。

生:放開聲音讀

師:聲音停下來了,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就請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讀詞)

師:謝謝你,你是第一個勇敢地站起來讀書的孩子,剛才她在讀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通順的,流利的是不是?你們有意見嗎?沒有意見,我有意見,這裏面有一個字是個多音字,“興盡”,

這個字又讀xìng又讀xīng,什麼時候讀xìng,什麼時候讀xīng你們知道嗎?什麼時候讀xīng?

生:興奮。

師:還有“大興安嶺”。但是這個“興”“高興”、“興致”的“興”卻讀第四聲,所以在這個地方你説應該讀第一聲還是第四聲?第四聲,咱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這一句)

師:不錯,咱們再讀讀這首詞,這回第一個舉手的是誰?又是一個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歡你,讀讀。

生:(讀詞)

師:聲音清脆響亮,口齒清晰。讀通並不難,但是,同學們,讀詞的時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奏來,讀出味道來了,比如説吧,第一句咱們可以這樣讀“常記/溪亭/日暮”。來,在位置上練讀一下。

生:(讀全詞)

師:節奏感把握得挺好。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師:同學們,讀詞,讀通,讀順還不算,還要讀懂它。接下來,請大家在下邊註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了,請你輕輕地讀,再用自己的話輕輕地説,看看能不能把話説順了,説通了,説明白了。好不好?開始吧!

師:你自己能夠讀明白哪一句詞的意思了?你站起來説給大夥聽聽。

生: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記得在溪邊黃昏的時候看日落。

師:在那裏看日落時的情景。是嗎?不錯的,她這麼説,咱們能聽懂她的意思嗎?能聽懂就可以了,來,往下説。你還能讀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歸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師: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師: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嗎?或者説是忘記(回家了)。

師:再往下説

生: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話我理解的是他開船的時候開到有荷花的地方。

師:對,划船的時候。那個時候船沒有機器的,劃的。劃到哪兒去了?

生:(齊説:荷花深處去了。)

師:是的,荷花深處去了。

師:接着説。

生:我理解的是興(xīng)盡晚回舟

生:興(xìng)

盡晚回舟,他高興盡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結果到了荷花的深處。

師:他這麼説咱們明白嗎?他説“高興盡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麼叫“高興盡了”,你能不能説明白點?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經看得差不多了,她的興奮已經沒有了。

師:興奮沒有了,你們有不同的意見嗎?他説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覺得是幸好有晚回來的船隻。

師:還有不同的説法嗎?你怎麼理解?

生:我覺得是應該朝霞沒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

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師:她看着看着,陶醉在裏邊了,但是,天都黑下來了,這個時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實這個“興盡”是興未盡,但是因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師:還有最後兩句沒人説,誰來説?

生:我解釋的是驚起一灘鷗鷺。意思就是她在開船的時候不小心進入了荷花的地盤。然後荷花裏邊有許多的鷗鷺,被她船一開進來就全部飛走了,就是驚起一灘鷗鷺。

師:荷花深處,不是荷花的地盤。然後划船怎麼會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爭渡,誰讀明白了?

師:怎麼出去啊,怎麼出去啊?在搶着划船,這個時候把一灘歐鷺給驚起來了。

師:同學們很能幹,不知不覺地把這首詞給讀胖了。(板書:讀胖)同學們,如果説把咱們剛才説的話寫下來,你説長不長?

生:長

師:可是這一首詞才用了多少字就把這一次作者郊遊的經歷寫清楚了,你數一數。

生:33個字。

師:是啊,33個字就把作者那次郊遊的經歷寫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遊的時間是(日落)就是我們説的黃昏、傍晚;地點是在(溪水邊的亭子裏)對,溪水邊的亭子裏。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咱們讀一讀整首詞,體會、體會。

生:(讀全詞)

三、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師:光讀懂還不夠,還要把這一首詞讀活了。讀得很美很美,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咱們自己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生:(小聲讀詞)

一)畫面1:“溪亭日暮”

師:咱們先來讀讀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讀。

生:(讀一、二句)

師:“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生:我想起小溪邊有座亭子,那位詩人就站在亭子裏面看太陽的日落。

師:太陽的日落。這話怎麼説,説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黃昏時的景色。

師:對,什麼景色?

生:美麗的景色。

師:太陽落下來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剛才的畫面當中有人、有亭子,那個亭子是幾個角的?噢,是個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別緻的。你想得這麼美,肯定能讀好它。你來讀一讀。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你腦海中的畫面當中還有什麼?

生:我看到一個亭子,然後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後,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層紅紅的晚霞,一條小徑通向遠方。

師:哦,你還看到了一條小徑。落日餘輝,晚霞籠罩天空的情景,你們看到過嗎?怎麼美?誰來描繪給大夥聽聽啊。

生:天邊都是紅顏色的,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上……(學生覺得詞窮。)

師: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語言的蒼白,是不是?來,你就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盛老師,幫助你一下,你們看啊(媒體播放黃昏情景,配樂)

“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後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餘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沉醉不知歸路。她是這樣讀的,你也來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深情朗讀。)大夥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盛老師彷彿看到那樣的情景了,再來一次。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裏幹什麼?大聲地、七嘴八舌地説出來吧!

生: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生:一邊吃菜一邊看。

師:哦,是在郊宴。

生:他們可能會下下棋。

師:對,詩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你想她還會在幹什麼?

生:我想他們還會在看景色。

師:看景、吟詩、作對,然後是聊天、下棋,眼睛裏看的是美景,嘴裏品的是美酒和佳餚,鼻子裏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們再讀這兩句,讓我們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生:(讀兩句)。

二)畫面2:藕花深處

師:除了這個溪亭日暮讓你想起了這麼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哪個詞也讓你想起了美麗的畫面了?再讀一讀,品一品。

生:“藕花深處”。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師:滿池都是。怎麼美,你能説得美一點嗎?

生:下面是綠綠的荷葉,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師: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吧,把優美的句子吟誦一句到兩句給大夥聽聽。

生: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着。

師:你們彷彿看到了那滿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師:這就是寫黃昏時候荷花的情景的。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祕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請讀讀第三句、第四句。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三)畫面3:一灘鷗鷺

師:你還從哪些詞語中聯想起畫面來了?自己讀下去。

生:“一灘鷗鷺”。

師: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生:他們可能在説,讓我先走,讓我先走。

生:怎麼辦呀,劃不出去了。

生:我聽到了歐鷺翅膀拍打的聲音。

生:還聽到了非常急的“嘩嘩”的划船的聲音。

師:你從哪個詞語中聽到這樣的聲音的?

生:爭渡

師:因為她們在搶着划船。真會讀書。

生:還聽到溪水聲。

師:溪水被船槳擊起的聲音。

生:我還聽到鷗鷺在叫。

師:鷗鷺叫聲響不響?

生:響。

師:你怎麼知道有這麼響啊?

生:因為上面説驚起一灘鷗鷺,是“驚起”的,又不是憑空飛起來的。

師:是啊,它是一下子受驚了之後,突然“撲拉拉”飛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驚起“一灘”鷗鷺,一羣鷗鷺全部被驚起,一起叫所以很響。

師:你想啊,她們叫哇,笑哇,聲音那麼響,那麼喧譁,這個時候把棲息着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拉拉”一聲,一羣鷗鷺衝破夜幕,飛上藍天,那情景該多麼壯觀啊!這樣的情景她平時能看到嗎?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觀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這樣划船能把歐鷺驚起來嗎?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劃得再有勁一些,你再來試試。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你想此時此刻,詞人的心情是多麼的……(指名説)

生:多麼開心。

師:是啊,那是一種意外的開心,意外的收穫。

生:驚喜。

師:這個“驚”字,既是指鷗鷺給驚飛起來了,又向我們傳遞了詞人驚喜的心情。寫得多好啊。再來讀一讀。

生:讀最後兩句。

四)一幅流動的畫

師: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麼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其實整首詞就是一幅流動的畫。你們看,因為是觀賞“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是誤入“藕花深處”,所以才會驚起“一灘鷗鷺”。來,一起讀整首詞。一邊讀一邊想像這幅活動的畫。

生:(讀全詩)。

師:聽你們讀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來讀一讀,可以嗎?(師深情朗讀)

師:來咱們再來讀一讀,盛老師跟你們一起讀。

(師生齊讀)

四、瘦讀全詞、品味語言。

師:同學們真能幹。讀着讀着就把這首詞讀胖了,讀美了。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板書:瘦)

師:你能不能讀着讀着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裏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生:我覺得是一個字“美”。

師:確實是美的,可惜這裏邊沒有直接寫“美”字。

生:醉

師:你説説你的理由。

生:因為只有美景才能讓她沉醉,我認為是醉。

師:你從哪些地方讀出醉來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還有一灘鷗鷺。讓人沉醉在裏面,所以我認為是醉。

師:那就請你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生板書:醉)

生:我覺得這個字應該是“夢”,“如夢令”的“夢”。

師:盛老師告訴你,“如夢令”是個詞牌名,它分開來是沒有特定的意思的。不過我想聽聽你説夢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寫的這首詞像夢一樣的很美。

師:你説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覺得是“記”,因為整首詞都是在寫她記着的東西。

師:她回憶怎樣的美景?

生:她記得溪亭日暮,記得藕花深處,還記得一灘鷗鷺。

師:你們覺得這個“記”字有道理嗎?(有)請你去寫在黑板上。(生板書:記)

生:我認為應該是“暮”。

師:你説説你的理由。

生:因為她看了日暮以後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後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為留戀剛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劃到了荷花的深處。然後才清醒過來。

師:她為什麼要這麼着急地劃出來啊?

生:因為她覺醒過來的時候已經入的很深了,所以這麼着急。

師:白天的話用得着這麼着急嗎?(不用)還是因為“暮”對不對?請你寫在黑板上。(生板書:暮)

生:我認為是

“興”,因為她興致很濃,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記了回家的路,所以後來才誤入了藕花深處,驚起了一灘歐鷺。

師:有道理。其實她是興未盡,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時候有了意外的收穫,其實一“興”未平又起一“興”。請你也寫在黑板上。(生板書:興)

師:同學們品出了那麼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記”也好,“醉”也好,還有“興”也好,老師認為都有道理,因為“暮”所以“興”,因為“興”所以“醉”,因為陶醉了,所以常常記得不能忘記啊,(師連線)。李清照留下來的詞並不多,但是

“無一首不精,無一字不妙”,這裏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師:這次郊遊的經歷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還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鷗鷺飛起來的時候。

師:美景中。

生:記憶裏。

生:還陶醉在日暮裏。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誤入藕花深處(的快樂中。)

師:是的,詞人深深地陶醉了,讓我們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讀出濃濃的醉意來好嗎?再讀這首詞。這回你能背下來的,咱們就背下來了。

生:(讀、背全詞。)

五、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首詞。

生:如夢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師:盛老師把兩首詞放一塊兒,你發現這兩首詞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生:字數一模一樣,都是33個字。

生:我發現它們同行的每個字都是對應的。

師:句式一樣的,是嗎?

生:題目一樣,作者也一樣。

師:題目你還記得叫什麼?就是咱們説的?(生齊説:“詞牌名”。)你還發現什麼了?

生:我發現格式都一樣。

生:最後一個韻母都是“U”

生:都寫到了醉。

師:哪一句?

生:“濃睡不消殘酒”

師:李清照的詞中還有很多也寫到喝酒了,有興趣可找出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發現的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這首詞咱們以後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師:古代的詞譜成曲可進行演唱,你們想不想聽一聽《如夢令》這首詞譜成曲子後,唱出來是什麼感覺的?(放音樂)

師:有味道嗎?它是用崑曲來演唱的。有興趣可找一找別的譜成曲的詞來聽一聽。

《如夢令》教學反思6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敍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本課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以上就是如夢令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夢令》教學反思7

經典宋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並不多見,對李清照的偏愛讓我《如夢令》是一見鍾情,再加之還從未上過古詩詞公開課,所以沒有斟酌,沒有猶豫,就定下了上這一課。

真正備起課來才發現,《如夢令》真的不是那麼好講。雖然之前我聽過這一課,但要變成自己的課堂,結合自己學生的`情況,講出自己的風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樣才能把零亂的片段拼湊起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緊扣學生的心絃呢?怎樣才能體現新課堂呢?為了解開這種種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思路才漸漸清晰。我先是沉下心來,鑽研教材,研究《如夢令》,研究李清照。讀詞就是在讀背後的詞人,反之要讀懂這首《如夢令》就得先讀懂詞人的心,詞人的情。幾天裏,再次走近李清照——這位立於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淺唱《如夢令》。於是有了“興盡”其實是“興未盡”,“沉醉”不僅僅是醉在美酒中,還醉在美景中,醉在美麗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爭渡”是少女們搶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對清照思想情感的準確把握,對《如夢令》的深入解析,對學生情況的瞭如指掌,此時的我底氣足了,思路明瞭。於是整理思緒,把自己的教學理念、自己的教學風格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拋卻浮躁,找回本我,終於“吹盡黃沙始到金”,一份《如夢令》的教學設計誕生了!

學會品詞,重要的是其過程和方法。我先讓學生以彙報預習情況的方式瞭解作者,學會生字,自己品讀。然後小組合作理解詞義,同時,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並聯系詞的內容説出自己的體會。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説明為什麼好,具體表現在哪裏。學生所列舉的“常記”、“沉醉”、“興盡”、“爭渡”等詞語,體現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並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還讓學生把這些詞逐一在黑板板書。板書已不僅是我對文本解讀的體現,還是學生學習心得的交流。在這基礎上,我再引導更欣賞的是“醉”字,並説明“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我的組織引導恰當好處。此外,在品讀語言過程中,始終伴隨着誦讀,邊讀邊思,邊讀邊悟,使學生誦讀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語言理解基礎上。 學生深情地吟誦《如夢令》,從我的解讀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設置了三個畫面聯繫供學生選擇——“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樣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目標的出示,也是學習方法的出示,成為板書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規,新穎有效。知作者,讀詞文,品詞意,悟意境,誦詞文。

靜下心來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整堂課的課堂容量還是有點大,在時間上把握不太好,以至當堂檢測沒有進行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加註意!

《如夢令》教學反思8

如何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語文課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王瑛老師所執教的這節《如夢令》就充分地回答了上述問題。這節課解決了“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寫?”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就是每一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的。三個問題中,對學生指導、幫助最大的就是“怎麼寫的”。王瑛老師緊扣學案中“讀讀《如夢令》這首詞,想象它所描繪的景象,寫下來。”的作業設計把它細化成“想象理解詞的內容,扣住詞中對時間、地點、景物介紹的詞語,結合插圖進行合理的想象領悟詞的意境,並能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細化,學生有了操作的依據,讓學生指導即便是“想象”也要有理由據。

如果説,王瑛老師的教學第二板塊凸顯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話,那麼第三板塊的教學就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作為婉約派的創始人,這首詞充分體現了她的“詞風”。然而,如果不補充詞人人生經歷,學生就讀不懂“常記”,讀不出“含淚的微笑”。更妙的是王老師聯繫《練習2》中李清照所寫的《夏日絕句》,讓學生認識了一個真實的李清照——既有小女子的温婉又有大丈夫的豪情。這就把文本讀厚了。

《如夢令》教學反思9

一、在逐層誦讀中明晰故事,感知詞人

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詩詞傳達情韻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過誦讀過程中的音律、聲調營造出相應的意境。因此,讀得正確、流利、富有節奏是古典詩詞教學的保底工程。在誦讀過程中瞭解詞人的故事,是學生讀出古詞韻味的重要方法。

在執教《如夢令》時,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以下誦讀過程。

1.在最短的時間內讀正確流利,教師相機教學“興”“藕”的讀音。

2.以《人間詞話》中“詞之為體,要眇宜修”的論述引領學生感受宋詞的精妙和韻味。

3.標出此詞節奏,依託註釋掌握詞中的故事。

縱觀以上三個步驟,學生對宋詞的誦讀並不只停留於篇數的累積,更不是枯燥單調地重複,而是有較強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的誦讀。

二、在想象體驗中再現畫面,揣摩詩人

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古詩詞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對詩詞中的畫面進行想象體驗,讓學生逐步朝着詩詞的內藴出發。在《如夢令》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李清照筆下生動的畫卷。

1.詞人乘着小船,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通過對“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等關鍵詞進行想象)

2.組織學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黃昏的景象,引導學生藉助插圖描述,並激情誦讀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處”:藉助“深”字想象詞人被各種形態的荷花所包裹的畫面,體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灘鷗鷺”:引導學生從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入手,感受別樣的動態畫面,並想象鷗鷺齊飛、雙槳划水、詞人叫笑的各種聲音。

經歷了這樣的想象過程,學生才能深刻品悟詞中的語句,才能還原詞人真實直觀的經歷。

三、在資料介入中掌握背景,體悟詩人

古詩詞由於其用詞的語法習慣和藴含的情感思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給詩詞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怎樣才能讓天真爛漫的孩童,洞察詩歌中藴藏着的豐富的情韻,真正感受詞人獨特的心境呢?筆者在執教《如夢令》一課時,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將詞人的生平事蹟,尤其是這首詞的創作背景進行整合處理,將其運用在課堂教學的關鍵之處。

1.緊扣“興盡”“沉醉”感受詞人當時豪放豁達、開朗樂觀的心境,從而推測感知詞人是個怎樣的人。

2.教師補充李清照的資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響下能詩善詞,生活優越自在,可在“靖康之恥”後,李清照揹負着國亡家破的陰影,生活陷入孤苦淒涼之中。

3.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讀這首詞作,特別指出由於作者年輕時的愜意悠閒已經不復存在,才用“常記”一詞。

此時,詞作中的語言文字已經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藴含着作者生命氣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從而為學生體驗詩歌內在的情韻提供了幫助。

四、在比照閲讀中辨析異同,洞察詩人

對比是生命個體認知事物發展過程的思維方法,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最佳方法。在詩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閲讀,就是讓學生補充相同主題或者內容相近的詩詞、同一作者不同時間的作品,在學習教材詩詞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些補充詩詞進行比照性學習,從而觸摸詩人的情感變化,明晰詩人生命的特質,真正與詞人實現精神對話的過程。在執教《如夢令》時,筆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詞作《武陵春》。

1.教師出示《武陵春》,要求學生對比兩首詞不同的行數以及每行的字數,以強化學生對不同詞牌名下詞作的文體格式的認識。

2.扣住關鍵語句“載不動許多愁”引發學生對《武陵春》情韻的體驗。

3.列舉兩首詞的相同因素:舟——有乘興之舟與載愁之舟;花——有勃發之花和敗落之花;詞人——一個是開朗豁達的少女,一個是愁緒滿腹的老婦。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到同樣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詩詞的教學應該撥開文字的藩籬,讓學生直接與作者對話,實現精神的有效對接,從而更好地從詩詞中汲取營養。

《如夢令》教學反思10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敍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朗讀一副對聯,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後跟着音樂吟唱本詞。並且教師通過範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採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學時,我抓住一個“醉”字切入,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悦身心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我的美好願望並沒有實現,因為好多學生並沒有進入詞的意境,沒有充分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只是成了少數優秀生的殿堂。

《如夢令》教學反思11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約女詞人李清照的佳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外遊的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荷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是小學階段極其少數的詞,學生憑藉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詞的理解的少之又少的。因此,課前是非常有必要先介紹有關詞的基本知識,諸如什麼是詞、什麼是詞牌、詞的格調指的是什麼,要使學生對詞“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韻”的固定格式有所瞭解。在此基礎上,對作者的理解也是相當的重要。往往作者會把此情此感會滲透於詩詞的字裏行間,這有助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詩詞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詞的相關知識後,可以進入本詞的教學了。古詩詞的教學,應突出一個“讀”字,為此,在簡要介紹詞人與作詞背景以後以“四讀”來組織《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教學。

教學“第一讀”:力求讀好詞作節奏、停頓,讀得連貫、流利。可以先由教師範讀或聽錄音朗讀,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二至三遍。

“第一讀”之後,師生共同理解詞作中有關詞語的含義,弄懂各句的意思,要使學生真正掌握本詞所寫的內容。為了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先複述後概括本詞內容。然後進入教學“第二讀”。此時的“讀”是在學生對詞作內容掌握之後的讀,可以採取分組讀、男女組接力讀的方式進行。此番“讀”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二至三遍。

“第二讀”之後,師生共同體會、揣摩詞作的豐富意味。可以提問:詞人為什麼“常記”溪亭日暮,沉醉晚歸,迷路驚鷗這樣一件生活事件?只要給予學生啟發和鼓勵,學生定能品味出各種不同的意味來。

此時,創設情境,感情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 “ 境 ” ,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學生每找出一種答案,教師均予以及時評點、肯定,學生自然倍受鼓舞,積極思維,爭先恐後舉手答題。在興趣盎然的熱情探討中,學生對詞人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體會到女詞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熾烈情懷。於是,進入教學“第三讀”:要求通過自己的朗讀,力求讀出女詞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這樣讀上一兩遍便有學生自動合上書本朗聲背誦了。

“第四讀”,在學生理解李清照此情此感後,進行課外的延伸,品讀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體會李清照在晚年時,因外族入侵中原,她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愛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可以説是孤苦伶仃。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詩詞的字裏行間都寄託着作者的不一樣的情感,領略中華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夢令》教學反思12

上完這節後課,自己覺得觸動特深,為什麼天妒英才,讓才女李清照的後半生如此的悽苦哀傷?倘若太平盛世,她的人生該是多麼完美與幸福。

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用一個“醉”字做總提領,將三處重點描述的情景利用品讀、想象的形式讓學生進入文本。還有就是自己唱詞環節,也是這堂課的亮點,自己編曲子唱,一是培養了他們的創作能力,二是有利於孩子們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對於詞中的意境,帶領學生品的還不深,還處於淺顯的狀態,可能還是老師引導的不夠。

關於吟誦,今天發現了一個問題,儘管説吟誦無關個人唱歌天賦,但對於唱歌好的同學,吟誦出來就是好聽,所以,以後也得跟音樂老師多交流探討一些音律方面的知識,在學科滲透方面多下點功夫,想讓學生唱的動聽,作為五音不全的老師我,則是先要唱的動聽,至少讓人聽了願意聽,才能願意去學。

《如夢令》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為了尋找標準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歡着李清照,對她沒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記住了她的幾句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是最先進入我靈魂深處的,但那時是不理解她“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後來漸漸知道了她少年時的快樂,新婚時的甜蜜,中年時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為了尋找標準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歡着李清照,對她沒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記住了她的幾句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是最先進入我靈魂深處的,但那時是不理解她“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後來漸漸知道了她少年時的快樂,新婚時的甜蜜,中年時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也許是過分喜歡吧,當學生無法確定“如夢令”詞牌名還是題目時,我就隨手在黑板上寫下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告訴他們這是李寫的另一首《如夢令》,學生咿咿呀呀地讀着,一臉的笑意説是詞牌名。我也不急,進入了課文的教學。

由於預習,詞早就會背了,詞意也早就寫在書上了,孩子們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沒關係”的感覺。於是我檢測了幾個重點字詞,逐句讓他們説説意思,可他們搬來的要麼是《課課通》上的,要麼是拓展閲讀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詞”,學習底子薄的同學就只有聽的份了,於是我直接進入了下一步教學:仔細觀察畫面,按照你的觀察順序用自己的畫描述畫面。嘰裏呱啦,全員參與,每每説到我的困惑處,我就説“是嗎?”請了三四個同學説過後,他們叫了起來:到是喝醉了“不知歸路”還是天晚了“不知歸路”?“興盡”到底是高興極了,還是興致未盡呢?其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我進教師前,依然不明確,網上關於此的爭論也很多,我似乎無法定奪。

於是他們再讀詩,靜心思考,原來在“溪”“亭”“夕陽”“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遊,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於美景,陶醉於濃情。在美景中和知己遊賞,心情愉悦到了極點,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猶未盡、戀戀不捨地回家了。這因為這份“愉悦至極”和“意猶未盡”“戀戀不捨”,詞人在事隔許久後依然“常記”。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更多程度上説,是孩子們開闊了我的思維。我覺得只要進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麼標準答案了!因為我覺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標準的!

輕鬆學完,還剩十幾分鍾呢!於是趕緊拿出家作本,開始默寫,正確率較高,我也就放心了。時間多餘,我們在讀讀李的另外一首詞吧!學生開始想剛才那樣快樂地“昨夜雨疏風驟……”因為這幾天江南春天的確是“昨夜雨疏風驟”學生對於理解詞意還是沒有太多障礙的。我問:為什麼你讀得那麼快樂?學生説春天景美呀,早晨醒來心情愉快,“海棠依舊”心情愉快……我問真的嗎?詞人也認為“海棠依舊”嗎?不如我們把兩首聯繫起來看看呢?“常記溪亭日暮”先寫沉醉,次寫晚歸,因人醉,天晚,才“誤入藕花深處”。誤入引起心亂爭渡,又引出鷗鷺驚飛,這首詞富有生活情趣,的確讓我們感受到詞人對生活的讚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而“昨夜雨疏風驟”卻讓我們進入了淒冷的場景,似乎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所以我們分明是傷感愁情甚濃。李清照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她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着,以寫“愁”稱著。這首“昨夜雨疏風驟”雖不知寫於何時,但“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的春景是令人傷感的,詞人不是還反問了:知否?知否?真的是“海棠依舊”嗎?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詞吧,這次顯然是讀得傷感了。不敢多讀李清照,怕愁緒從中來,所以準時下了課。

回顧這堂課,覺得我和學生似乎一直在尋找着標準答案,有幾許累,有幾許樂,有幾許“牽”,有幾許“引”,重要的是我們走近了詞人,走進了詞。

《如夢令》教學反思14

今天我翻開《如夢令》準備上校級教研課。首先,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這樣建議:“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認真思考了如何體現“減負增效”的課堂模式,並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註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於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於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註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請學生説説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遊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別林斯基説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領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並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後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餘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着天,欣賞落日餘暉;時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並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紮紮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並聯系詞的內容説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説明為什麼好,具體表現在哪裏。學生列舉了“醉”、“誤”、“深”、“驚”等詞語,我並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而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肯定了大家説的都有道理,告訴學生李清照留下來的詞並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這首《如夢令》裏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並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藉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於永正曾這樣説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不僅能輕鬆愉快地學好這首詞,而且能通過朗讀、練寫、背誦等形式紮紮實實學語文,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夢令》教學反思15

週一下午是關於六年級下冊《如夢令》的錄課。當下課時間一到,我便意識到自己失敗了。

我很沮喪地走下講台,非常愧疚地對熱情直爽的孫曉霞老師説:“孫老師,我講亂了……”孫老師安慰我説:“沒事,沒事。”但我還是覺得臉紅得發燙,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我在講台上的後半節課自己都不知道囉嗦的什麼,完全亂了方寸,也忽略了學生,只顧着時間不要拖堂,然後轟隆隆地往後講……

走出多媒體教室,陰霾的天氣已經停止了冷雨,但我還是木然而習慣性地撐開傘,一個人默默地走着,想着課堂上的一幕幕,一一分析着自己的失誤。

第一、沒有充分誦讀。因事先沒有讓學生預習,這也是我事先安排的,沒有告訴學生我要講什麼,想給他們一種心理上的新鮮和期待,想讓他們的思想的翅膀不受參考書的約束,而是在課堂上從零出發,自由馳騁。同時,我覺得《如夢令》這首詞很短,意思應該比較好領會。但是我錯了,課堂上我給予學生品讀文本的時間太少,導致學生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便開始了這堂課的探究學習,故而探究不深,啟而不發。

第二、環節不清,設置失誤。自始至終,對於這節課內容的解讀,我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只是任憑學生説到哪就講到哪,我沒有起到一個清晰的導向作用,而是設計有些凌亂。歸根結底,我還沒有那種熟練駕馭課堂的功力,所以才如此無頭緒。更蹩腳的一處設計是,我設置了學生身臨其境的“穿越”,去感知李清照寫這首詞當時的場景,想象女詞人和“捲簾人”的對白,但是由於把握不當,臨時興起加了一個“小尾巴”,沒想到成了畫蛇添足,顯得十分牽強。

第三、只顧把握時間,導致師生脱離。因為中間我自作主張多設置了一個環節,自己立時意識到了設計的失敗,於是開始有些慌張,只顧時間上不要拖延,能把內容完美結束,於是就有點“趕”,忽略了師生之間關於文本的交流,成了我在講,學生在聽,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就是一塌糊塗……

這次講課,終於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原來我需要努力的還有太多太多,在各位老師面前,我需要的仍是不斷地學習,學習,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

想着想着,抬頭一看,我已經走出了實驗中學的大門,這時才恍然意識到天已經無雨。於是收起傘,腦中瞬時清醒了許多,失敗讓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會朝着方向去彌補。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