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如夢令李清照

欄目: 李清照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如夢令李清照

1、作品原文

如夢令①常記溪亭日暮②

常記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⑤深處。

爭渡,爭渡⑥,驚起一灘鷗鷺⑦。

2、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③常記:長久記憶。

④溪亭:一説此係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大明湖畔;二説泛指溪邊亭閣;三説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説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遊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

⑤藕花:荷花

⑥爭渡:奮力划船渡過。

⑦鷗鷺:泛指水鳥。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3、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憶詩。她遭受了重大變故,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4、作品鑑賞

作品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着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名家評論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別見楊金本《草堂詩餘》’前集捲上,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詞,注“或作李易安。”(《詞林萬選》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又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捲上、《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唐圭璋: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並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後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着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麼辦”、“怎麼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脱。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羣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註》,“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林東海《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作“酒興”。其實,“酒興”二字並不怎麼切題,看來是後人所加。此詞確切地説不是寫酒興,而是寫“遊興”。在這首詞裏,詞人追憶往日遊覽溪亭的情景:曾記得(“常記”即“嘗記”,《全芳備祖》諸本徑作“嘗記”)那一天天色將晚,在溪亭遊玩飲酒,竟然沉醉不醒,自然也就不知該回去了。(“不知歸路”似應作“不知歸去”解,即不知歸。“路”字連帶而及,以便押韻。)待到醒來興盡,夜幕已經降臨,急忙解纜回船。倉促之間,誤劃入荷花叢中,船兒在荷花叢中打轉。糟糕!怎麼辦!(“爭渡”或解為“競渡”,未切原意,作“怎渡”解較勝。)在彷徨之中,驚動了灘邊的鷗鳥和白鷺,它們紛紛起飛,消失在暮色之中。全詞敍事寫景交織成文,記錄了女詞人青年時期的一個生活片斷。……這首《如夢令》最善於從各個角度抓住生活片斷的一瞬間。我們讀了這首詞後,彷彿看到她沉醉的瞬間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間。其情真,其興逸,而且帶點真趣和野味;彷彿看到回舟誤人荷花叢中的瞬間動作。之所以“誤”,是酒意未盡?是遊興未盡?是幕色迷眼?是迴歸心急?這一切或者是兼而有之,卻都在偶然一“誤”的動作中表現出來了;……全詞以悠閒的遊興始,中經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誤人藕花,最後驚起鷗鷺,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於節奏感。最後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恆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