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七年級下冊語文《童年的朋友》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6.42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童年的朋友》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童年的朋友》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生動傳神的人物描寫,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對高爾基的深遠影響。

3、學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品味優美的語言。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教學時數

2教時。

教學安排

第一教時側重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教時側重對能力的培養和遷移,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過程

一、引讀

導語設計:

朋友是一杯酒,越能是困難的時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誠;朋友是一盞燈,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候,是他給我們以無窮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陽,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是他們處處為我們驅散陰霾。真的,真摯的朋友給我們鼓勵,給我們力量。在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是朋友幫助我們登上成功的頂峯,到達理想的彼岸。童年的高爾基從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是他的外祖母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今天,我們就一齊來學習他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童年》中的《童年的朋友》。

(板書課題)

字詞檢查:

發綹馬鬃詛咒顫動敏捷兩頰

文學常識

高爾基蘇聯作家。代表作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長篇小説《母親》,劇本《小市民》。

二、初讀

我們平常所交的朋友,一般都指在學習上、生活上幫助我們的同學、同事、夥伴,但作者為什麼把自己的長輩稱為“童年的朋友”?

1、教師範讀課文

2、思考:

⑴我為什麼把外祖母稱為“童年的朋友”?她給我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⑵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⑶説説你對文中外祖母的印像,並請你為“外祖母”畫一幅肖像。

(通過解決三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結合學生所畫的肖像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

3、學生交流發言,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外貌描寫

朋友——外祖母:

語言描寫

三、品讀

1、教師:讀過課文,我們感覺到本文中的人物描寫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描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並選擇一至兩句並批註。

⑴學生朗讀,作批註;

⑵並小組合作學習,小組間交流,小組各成員輪流問,其它同學彙報學習的成果;

⑶小組選出精彩的批註,上講台作彙報;其它小組作評價;

⑷教師總結,重點強調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側面烘托在文章中的運用。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給作者哪些深遠的影響。

(通過外祖母的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板書:充滿愛心,慈愛和藹,瞭解孩子,尊重孩子,堅強、樂觀。)

四、遷移

1、我們學習了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瞭解到他的外祖母給他深刻的影響,你童年時代的最難忘的朋友是誰?你能學習課文的某些寫法,用簡潔的文字描繪出你心目中的好朋友的形象?

2、學習了本文,我們掌握了人物描寫的手法,尤其是通過描寫眼睛來表現人物性格,請你們學習這樣的寫法為你的同桌描繪出他的形象,表現他的性格。

4、你學過本文後,你學到了什麼?

(主要從人物描寫手法,側面烘托,語音、修辭等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五、鞏固

1、有感情朗讀課文,整理字詞

2、背誦課文最後一段

《童年的朋友》課堂檢測

1、給加粗字注音。

兩膝()懲()罰駝背()咕噥()()

兩頰()發綹()馬鬃()詛咒()()

鑲()銀顫動()胸脯()敏捷()()

2、文學常識填空。

高爾基是()作家。列寧曾稱他為“()”。1906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説《 》問世。本文節選自他的自傳體三部曲《 》、《 》、《 》之一的《 》。

3、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句是()。

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頭,皺着眉頭,老是自言自語地咕噥。

教學反思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

其次,應該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還有應該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孩子的説話練習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在執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裏,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裏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着雙手好似在為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後,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着激情,飽含着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説話練習,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得不夠,因此學生對於文中的重點句讀得不夠味。我的時間還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讀的次數和深度都沒有到位,也是因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學習環節中最後一個環節,複習鞏固來不及完成了。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