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9.18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説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範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2

第一、二課時

課題: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位臵和範圍

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臵。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範圍。4、瞭解亞洲的地理分區。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位臵和範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並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峯,又有世界最低窪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敍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於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後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二)亞洲的地理位臵和範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臵,搞清楚範圍、邊界。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陸位臵、經緯度位臵[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臵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範圍》,瞭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臵和範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臵。2.説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臵。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説出它們分別位於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臵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臵和範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臵和範圍。大洲的地理位臵,可以從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位臵和範圍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我們的環球之旅已經到達了我們祖國所在的大洲——亞洲。亞洲在許多方面值得亞洲人自豪。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眼睛來驗證亞洲之最。二、活動內容:

(一)算一算——世界第一大洲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説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組討論]

1.計算: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4《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麼説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緯度最廣(跨寒、温、熱帶)2.東西距離最長

3.面積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亞洲的分區

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區域。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學生讀圖分析:看圖6.6景觀圖,描述圖片中居民的生活。圖1西亞——遊牧——穿着寬鬆的長袍圖2北亞——狗拉雪橇——皮衣圖3南亞——捕魚圖4東南亞——長屋

四幅圖説明由於面積遼闊,亞洲各地的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很明顯,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異。三、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的旅程即將結束,請你們談談有什麼收穫。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課題】第二節自然環境(地形和河流)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難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指導法、練習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3

初一地理教案——工業的分佈與發展

第三節工業的分佈與發展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繫。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係。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佈”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後聯繫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説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並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佈現狀有一個總體瞭解。然後,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佈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後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繫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説明。處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採礦產,採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製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製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繫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係。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傢俱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繫,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繫。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瞭解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我國的工業分佈,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佈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佈”)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佈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瞭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佈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鍊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佈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係,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於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9.教材在最後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閲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於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裏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説説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閲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説説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説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温,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説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説出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説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佈圖説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夠舉例説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週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徵、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徵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麼會日行八萬裏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着。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週正好是八萬裏。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着什麼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麼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裏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台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週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麼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説地球的自轉週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佈和範圍(指出哪裏是夜半球,哪裏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係。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説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麼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説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並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麼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於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6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徵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後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説明了什麼?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板書 1.氣候複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温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温、熱且地形複雜,除温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佈。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乾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徵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並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温。温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於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温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温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温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結論 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特徵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徵,那麼歐洲的氣候特徵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徵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温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徵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徵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徵。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複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複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徵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7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經緯線的特徵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徵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佈

標度的範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徵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練習,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麼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繫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裏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颱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後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並説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佈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8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地形和河流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説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臵和海陸位臵及範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臵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臵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臵。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臵。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臵還要了解其海陸位臵。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臵和海陸位臵。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臵,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

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臵、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於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於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於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臵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峯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臵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閲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一、位臵

緯度位臵: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於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邊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佈

第一節自然環境

複雜的氣候

教學目標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9

教材分析

《東南亞》一節教材,介紹了東南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等。教材利用“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的國家”、“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幾幅圖和對應的活動,介紹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範圍和主要的國家,特別突出了東南亞處於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眾多地處熱帶的臨海國和島國,形成高温多雨的氣候,進而影響到東南亞的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分佈。教材在介紹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熱帶氣候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了東南亞農業生產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教材在介紹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後,聯繫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分析了影響人口和城市分佈的條件和因素,歸納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教材介紹了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為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東南亞眾多沿海國家風景秀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對七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容易,尤其是農村學生,見識較少,對東南亞的位置的優越性、氣候的分佈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來引導學生漫遊東南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佈;瞭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佈、人口構成;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發達的旅遊業。

2.能力目標:學習蒐集資料,製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佈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學過程

師曰:關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地區,同學們認真閲讀教材,上網查資料,十分投入地製作演示文稿,現在很多同學已躍躍欲試向大家展示製作成果。我們就把這次學習當做是一次東南亞旅行,依次請各組代表來當嚮導,帶領我們瞭解東南亞的地理環境,領略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説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羣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理解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師適當補充。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佈”,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説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於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温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佈在馬來羣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佈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導遊: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閲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佈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佈”

文字説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佈;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佈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師曰:我請大家欣賞陳毅元帥的一首詩《贈緬甸友人》,從詩中我們可以瞭解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脣齒相依的鄰邦關係。

(3)組間互動: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31活動內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分別位於哪條河流的沿岸,分別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4)組織討論教材P32活動內容2。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遊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2)教師介紹。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0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複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1

《地圖的閲讀》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複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説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並向學生説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座標,按指向標方位標註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係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説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2、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蒐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對學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學習地理是學好地理的重要途徑。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媒體素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學習地理應注意蒐集身邊的地理信息。電視中的各種節目、報刊雜誌、圖書館的藏書,互聯網站等都傳遞着許多地理信息,我們要逐步學會蒐集地理信息並思考相應的地理問題,本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地理的途徑、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課前熱身

學生分組討論:看哪位同學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並且分組記錄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蒐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提示:要學好地理,首先要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再學會思考地理問題,最後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或生活圈子,從實踐中去學習。

2、四邊互動

互動1:教師對學生蒐集的地理信息進行整理,而且要求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然後提問:

(1)為什麼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連續發生地震?

(2)為什麼我國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區常發生水、旱災害?

(3)為什麼南方能大面積種植柑橘,北方卻不行?

(4)為什麼吐魯番的哈密瓜那麼甜?

(5)為什麼南極洲藴藏着大量煤炭資源?

明確:觀察和了解地理現象,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其成因和規律,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對比、分析、綜合、觀察、聯想等方法將有助於我們學習地理。

互動2:要學好地理,我們單靠坐在教室裏是遠遠不夠的,要深入周邊的環境,走進大自然,通過野外旅行,學會觀賞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內容豐富多彩,如遊園、滑雪、探險、狩獵、海濱休閒、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包括步行、騎自行連、乘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

學生分組討論活動,教師用投影出示討論問題:

1)你曾經外出到過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內容和目的是什麼?

3)採用什麼交通工具?

4)時間如何安排?

5)旅行路線如何?

學生討論完後,教師選一兩名代表彙報。

進一步提問:野外旅行要準備好哪些物品呢?

明確:地圖、指南針、筆記本、望遠鏡、照相機等。

強調:還要學習並掌握一般的地理觀察、地理攝影、地理素描、地理標本製作等技能。

俗語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野外旅行能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增長地理知識。地理學習的特點就在於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應用它;我們身邊就有地理知識,只要留意就會學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識。

四、達標反饋

討論:學生分組設計一條附近地區野外旅行線路,內容包括:地點、旅行線路、開始和到達時間、旅行內容、交通工具、物品準備、注意事項等。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學生先小結本節課內容。教師點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學好地理,懂得了學習地理的方法途徑,進而發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識和創新精神。

(2)方法小結

本節課主要採用討論法學習。

六、作業

設計一條最好的旅行路線,最好的地圖,進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書設計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3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麼形狀?緯線又是什麼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佈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説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採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麼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麼?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4

第二章 瞭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瞭解東南亞的範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繫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河口三角洲的分佈,馬來羣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瞭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和分佈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佔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佈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佈。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佈特徵,瞭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 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及人口分佈的特徵。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雲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揶風海韻”是這裏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

一、 位置和範圍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範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部分組成。並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 結合世界政區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徵: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 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 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並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麼流向?為什麼?

C 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佈着什麼地形區?它們在分佈上與河流有什麼關係?(山河相間)。

D 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麼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 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因此,這裏河流的 什麼資源豐富?

F 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為什麼?

D 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 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山河相間,縱令列分佈。

三、馬來羣島的地形特徵

1. 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羣島,並設問:

A 從整體上看,馬來羣島地形以什麼為主?平原主要分佈在島嶼的什麼位置?

B 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麼特點?

C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羣島位於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説理論,馬來羣島有什麼特點?

2.小結馬來羣島的特徵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各是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各是什麼?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麼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徵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佈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 一 節 東南亞

一、位置和範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範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徵:山河相間、眾列分佈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佈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羣島的地形特徵

1. 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 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兩季 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穫

馬來羣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温多雨 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穫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 二 課 時

(複習提問) 東南亞的範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各有什麼地形特徵?其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各分佈着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於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並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並提問:

(1) 東南亞處於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 東南亞處於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麼部位?

(3) 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説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並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繫着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過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瞭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並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佈圖”説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並設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 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佈在哪裏?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麼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並結合有關資料説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五、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 馬來羣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六、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15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於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於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於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峯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閲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