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4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教學課題: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二節《非洲》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選編的“認識大洲”中的第二節內容。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地理位置、高原為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豐饒的物產和人口與經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運用地圖,瞭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②通過對地形圖及各種氣候圖的判讀,瞭解非洲的地形特徵和地形區的分佈及氣候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③學會用圖表、對比分析的方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

④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瞭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2、過程與方法:

①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

②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非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的大洲,通過教學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使學生掌握非洲海陸輪廓的特徵以及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徵。教學難點: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非洲以熱帶為主的炎熱氣候。

教學方法:

1.主要運用問題探究式學習模式,結合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綜合分析等。

2.採用多媒體演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的活動方式探討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科書、地圖冊、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上有一個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長的河流,並且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大洲,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個大洲嗎?(非洲)那這一節就讓我們向這個神奇的大洲進軍,一起去探索它的奧祕吧。

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二、自主學習

根據第一節學習大洲的方法,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動一:請同學們瀏覽教材P1617,完成下面練習。

1、讀圖,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非洲在(東或西)半球的西部,穿過非洲中部,、分別穿過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寫緯線名稱)。

(2)海陸位置:東臨,西臨,北隔及與相望,東北與之間隔着狹長的,並以為陸上分界線。

活動二:描畫非洲輪廓圖,並填出非洲周圍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討論: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

(設計思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的能力。)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活動三:讀非洲地形圖,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徵:

(1)讀P6圖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極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陸面積廣大,被稱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以上,東南部從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東南部分佈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陸邊緣的山脈外,大多是海拔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勢,。

(4)極具特色的地形(三個“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縱貫東部的。

(5)讀P18閲讀材料:東非裂谷帶及撒哈拉沙漠

簡單瞭解東非裂谷帶的分佈、成因及其地質地貌特徵;認識撒哈拉沙漠的範圍及地理位置。

(6)讀課本圖P21-1;P161-17比較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特點,並在非洲圖上找出:最大的半島_、最大的海灣、最大的島嶼_。

每位同學完成自主學習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

(設計思路: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畫圖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將圖像與課文內容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三)、炎熱的氣候

活動四:(1)讀非洲平均氣温分佈圖,分析非洲的氣温特徵: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絕大部分位於(温度帶),非洲平均氣温在攝氏度以上。非洲氣候特徵之一是氣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地區。

由此可得非洲氣温特點是:氣温高。這就是它被稱為“熱帶大陸”的原因。

(2)讀非洲年降水量圖,總結非洲降水特徵。

非洲赤道附近、幾內亞灣沿岸降水。北迴歸線附近的地區,降水;南迴歸線附近大陸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點是:降水很少,乾旱地區廣。

(3)讀非洲氣候類型圖,總結非洲的氣候特徵。

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是氣候類型。非洲熱帶雨林氣候

的南北兩側是氣候類型。南北迴歸線附近主要是氣候類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佈的是氣候類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氣候帶受因素影響,以為中心呈對稱。

(設計思路:繼續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歸納知識的能力。)

(四)、豐饒的物產

閲讀非洲主要的礦產與農產品分佈圖,並分類。

礦產資源:鉻鐵礦、金剛石、黃金、石油、磷酸鹽等。

動植物資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劍麻、花生、香蕉、棗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長頸鹿、斑馬、非洲雄獅等

水力資源:剛果河、尼羅河(讓學生通過閲讀圖

1-27,找出有關兩河的水文特徵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地圖,總結問題的能力。)

(五)、人口與經濟

非洲既然被稱為“富饒大陸”,按理説經濟很好,但為何又被稱為“經濟落後的大陸”呢?

(1)讀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個獨立國家,是世界上國家的大洲。

(2)據20xx統計,有7.94億人口,總數僅次於亞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壓力沉重的同時,經濟上受到幾個世紀以來的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部門單一,且以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樹立非洲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互相聯繫的觀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動題。

四、師生課堂總結:

五、佈置作業:課本P20——21活動題。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教學直觀、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體現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觀察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足之處在於:

1、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夠,學生的參與面還較有限,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意義的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

2、教具的運用比較單一,即使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個別同學脱離課本,完全依賴於課件,只注重了瀏覽課件這種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課件與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增長自己的教學能力,在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閲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佈圖”説明亞洲人口分佈,分析人口分佈不均的原因,學會閲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複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麼形狀?緯線又是什麼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佈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説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採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麼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麼?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説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並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瞭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説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佈、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麼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於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瞭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 日本的領土範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麼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麼?

③日本週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羣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峯在哪裏?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麼?

4. 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佈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麼?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 閲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於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 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穫。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説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説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説出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並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説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佈圖説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夠舉例説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週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徵、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徵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麼會日行八萬裏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着。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週正好是八萬裏。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着什麼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麼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裏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台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週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麼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説地球的自轉週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佈和範圍(指出哪裏是夜半球,哪裏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係。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説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麼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説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並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麼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於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6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瞭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鹹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請説説你瞭解西亞。(學生回憶,並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裏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遊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遊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説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於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範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説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説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徵、河流特徵、氣候特徵。

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瞭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徵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範圍

地形特徵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徵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説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説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麼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麼,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説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遊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後一幅是昆嵛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遊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裏,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遊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學習。(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麼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説説?(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瞭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瞭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麼?誰來説説?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説,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裏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主要從事什麼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説説?(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瞭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麼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麼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麼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佈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佈、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裏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裏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裏,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説一下理由?(A是乾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佈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於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於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麼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麼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佈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築。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習聚落與環境的關係。請同學們閲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築外貌有什麼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説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説!很好!最後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威海這裏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説説海草房的建築外貌有什麼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麼?(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雲南麗江古城等圖片並講解)。雲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於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並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於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築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學生對於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瞭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瞭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説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蒐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説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説是喜歡羣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麼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麼,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裏有哪些好處?

[啟發]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築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説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台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佈,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着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説一説你認為城市存在着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瞭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佈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佈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佈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佈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築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築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麼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築物下刻寫“X到此一遊”,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麼?(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於: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着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係,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於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築密而高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資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9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複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範圍:9°W~66°E;緯度範圍:36°N~71°N。

(2)全部位於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瞭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瞭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0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恆河B.布拉馬普特拉河C.紅河D.印度河

2.下列關於印度自然地理特點的敍述,正確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國都屬於熱帶季

風氣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恆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東臨阿拉伯海,西臨孟加拉灣

3.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是()

A.温帶大陸性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4.給印度帶來豐沛降水的季風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風B.6—9月盛行的東南季風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東北季風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風

5.下列情況中,易形成印度水災的原因是()

A.東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

C.東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D.西南季風來得早或結束晚

6.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A.小麥、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麥、穀子D.水

稻、小麥

7.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是()

A.加爾各答B.新德里C.孟買D.班加羅爾

8.印度水稻主要分佈在()

A.恆河上游地區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東北部和恆河中下游地區

9.印度農產品的產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業發達,農業原料消費多B.畜牧業發達,飼料需求大

C.人口眾多,消耗農產品多D.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質量

不合格

10.以下關於印度的説法正確的是()

A.獨立後大量引進國外人才,發展本國工業

B.鋼鐵、機械、化學和紡織工業具有一定的規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軟件大國

D.印度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所以幾乎沒有高科技工業

二、綜合題

11.讀印度略圖7-8,回答下列

問題:

(1)把圖中代號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稱填在下面相應的空

格上:

鄰國名稱:①②

③④

河流名稱:⑤

地形區名稱:⑥首都名稱:⑦海、灣、洋名稱: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12.讀圖7—9,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圖所示國家

是。該國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該國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

心應該是圖中城(填數

字),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是圖

中城(填數字)。

(3)該國的主要礦產有等,主

要集中分佈在(地形區)上。

(4)圖中的陰影區為該國的主要工業區,試分析該國工業區的分

別與原料、燃料產地之間的關係?

(5)圖中④是該國的計算機軟件的生產基地

13.讀南亞地區風向圖7—10”,回答問題:

(1)圖A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

向,稱為季風。

(2)圖B中的箭頭表示的是(方向)風,此風從吹向,稱為季風。

(3)能給印度帶來豐富降水的是

(4)在這兩種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氣候,這

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是~。

(5)在圖A中季風的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進人季,該季

節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圖B中季風的

影響下,印度大部分地區進入季,時間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請把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變化關係用直線連接起來

A旱災B水災

①來得早②來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風力不足⑥

風力強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恆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2)喜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鐵錳德干高原(4)工業區主要集中分佈在工業原料和燃料產地(5)班加羅爾

13.(1)東北大陸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陸夏季

(3)西南季風(或夏季風)(4)熱帶季風全年高温,一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

一、情景導入

見書問題

二、用座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座標系後,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座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座標系.

思考:

以什麼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座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於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並標明它們的座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座標原點;

(2)座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座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座標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佈。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説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複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範圍、地形等方面説明亞洲氣候複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温、熱三帶,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

2、亞洲分佈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温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佈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佈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麼複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係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係)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閲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佈,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範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複雜多樣,温帶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温帶海洋性氣候分佈。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等地理特徵,説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繫埃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説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

3、運用課本文字和圖片資料,説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4、瞭解尼羅河和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文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聯繫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徵,簡述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和現代經濟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埃及歷史遺蹟和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羅河及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通過埃及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圖片播放,讓同學們感受埃及,並用關鍵詞談談對埃及的印象,以此導入新課。

二、探祕自然,走近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

讀課本76頁圖8-13,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有關埃及自然地理特徵信息?請小組長把你們組找到的相關信息用序號標出寫在白板上,寫對一點且內容不重複得一分。4分鐘後,小組交換白板,看哪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組的組員上台展示。小組展示完畢後,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並給每個小組加分。

三、探尋人文,走進埃及

學習形式:情景教學,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及開羅附近建築物等圖片,讓同學們説説埃及的基本人文情況。接下來,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了如下的情景設置:假設同學們要前往埃及參觀考察,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遊覽埃及部分名勝古蹟。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遊覽亞歷山大港—開羅—盧克索—阿斯旺水壩

第二天:遊覽尼羅河流域,考察周邊的農業發展。

第三天:參觀國際航道—蘇伊士運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礦產資源及工業、經濟發展

這四天的行程,讓幾位同學扮演的導遊帶領同學們參觀考察埃及的工農業發展情況及遊覽埃及的名勝古蹟,以瞭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進一步走進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祕埃及

學習形式:小組合作探究

在前面瞭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兩題探究題,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1、讀圖探究:尼羅河對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有什麼影響?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國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經濟的?

五、課堂反饋

學習形式:小組競賽限時搶答

通過小組競賽搶答加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檢測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六、課堂小結:

學習形式:組內交流、組員評價、老師整體評價

每位小組長組織組員在組內交流,並把組員的發言,在白板上歸納,以梳理這節課的知識脈絡,同時對組員進行評價。

七、佈置作業:配套的知識能力訓練

必做作業:選擇題

選做作業:選做題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裏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説説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閲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説説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説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温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温,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

《地圖的閲讀》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複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説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並向學生説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座標,按指向標方位標註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係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説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