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易經

《易經》的智慧與養生

欄目: 易經 / 發佈於: / 人氣:1.04W

《易經》原理告訴我們,形神之養其實就是動靜之養,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動一靜萬物生。

《易經》的智慧與養生

《周易・象上載》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黃帝內經》也告訴我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萬物茂盛,心神之氣處於內應狀態,養生應以養心為主,並使得氣發散開泄。夏天屬陽,陽主外散,如果夏季人們不能大量排汗就極易損傷心神。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言,夏三月要夜卧早起,不要怕陽光,心情要愉快,不要閉汗,經常到户外活動。立夏一過,就意味着炎夏即將來臨,清熱消暑自是重中之重,但同時按照中醫養生學理論之説要注意飲食,以免傷了脾肺之氣。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進辛味。中醫五行學認為,夏時心火當令,而苦味食物儘管有清熱瀉火、定喘瀉下等功用,卻會助心氣而制肺氣,因此不建議夏季多吃,以免心火過旺。由於心火能夠克肺經,而辛味歸肺經,所以在夏季,儘管天氣熱,人們可以適當多吃些辛味的食物,如辣一些的蘿蔔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發散、行氣、活血、通竅、化濕等功用,可補益肺氣,尤其是肺氣虛的人更應如此。

人與天地相應。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週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天人歸一的思想要求我們在養生上做到防補自然,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互補養生的方法。

一 防環境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儘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能給患者造成痛苦,形成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Tips: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要感覺適宜就可以了。這些也是傳統風水學的範疇。

二 防情志刺激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志意和則精神專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羣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從而表現在對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發生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而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Tips: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所以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這也符合了夏季養心的原則。

三 防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養生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如《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至於近代採用藥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內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Tips:薰治養生

古人薰治消毒常採用的藥物有艾草、蒼朮、貫眾等。端午節前後,古人有用蒼朮“闢疫邪”的習俗,或用蒼朮薰屋,或以蒼朮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掛於室內、佩於身上,達到闢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Tags:養生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