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生物説課稿(精選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生物説課稿(精選9篇)

生物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的課題點明瞭基因與DNA的關係,既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與提升,又為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這一節內容雖然不多,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本節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認識到:從化學本質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從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遺傳效應。運用數學方法推算鹼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內容,認同DNA分子結構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理論知識的奇妙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①舉例説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②説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係。

2.能力目標:①運用數學方法説明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通過了解DNA指紋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形成熱愛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説明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和説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係。學生雖對DNA分子有一定認識,但對基因的本質和特點仍不是很瞭解,而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基因與DNA的關係,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節課將上述兩個知識點設為教學重點。

(四)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去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這個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難度很大,需結合相應的探究活動來獲得感性認知。因此將這個內容設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1.啟發式教學:導入——創設樂學情境,啟動思維,激發學習興趣;過程——精心設疑,啟發思考,以趣激學。

2.合作-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問題,交流學習心得。

3.講練結合式教學:將講解與練習進行有機結合,及時反饋,鞏固新知。

三、説學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目的、有側重地閲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確立事實、推理和結論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得出結論。

3.構建數學模型法

結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將數學模型遷移到鹼基排列序列多樣性的問題中。

4.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瞭如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展示PPT,介紹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華裔首席刑偵鑑定專家——李昌鈺,觀察DNA指紋檢測圖,學生交流問題:DNA指紋圖上的片段代表什麼?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學生都會回答是基因)?繼續引出核心問題:基因是什麼?基因是否等於DNA呢?基因和DNA是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引用傑出華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引入新課題的學習。

(二)資料分析,解決問題

為解決導入環節提出來的問題,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兩次小組合作探究,對教材P55-56的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逐步構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①

指導學生閲讀新教材P55-P56的資料1和3,從數量關係上分析基因與DNA的關係,並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任務(如下表)。通過對比DNA的鹼基對總數和基因的鹼基對總數,得知基因並不等於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數 DNA的總鹼基對數

基因數 基因的總鹼基對數

大腸桿菌

人類基因組

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組合作探究②

閲讀資料2和4(從基因的作用進行分析),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為什麼海蜇這一熒光的性狀能在小鼠身上表現?(教師點撥:小鼠能夠

發光,説明海蜇的基因不僅傳給小鼠,而且能表現出來,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狀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效應呢?)

為何要設置3號小鼠?(教師點撥:我們設計實驗要遵循哪些原則?)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長胖嗎?資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麼作用?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派一個小組代表彙報結果——基因具有遺傳效應。

綜合以上4個資料分析,師生共同給基因下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討論、推理、分析和歸納,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得出結論,逐步確立基因與DNA的關係。這種合作型的學習模式,與傳統“自顧自”的學習截然不同,能夠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在協作中學會共享與分享,這是團隊精神的良好表現;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問題

前面的學習解決了基因本質的問題,接下來還要繼續深入探究DNA分子特異性和多樣性的問題。

先複習DNA分子的結構,DNA由4種去氧核苷酸組合而成,那麼,僅僅4種去氧核苷酸,它們的排列序列能夠滿足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物種需求嗎?PPT及時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生物圖片,引發學生認知上的共鳴。

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第三次小組合作探究,採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擬4種去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組合作探究③

小組長髮放數量充足的鹼基卡片①,各小組根據以下特定情境進行探究:

情境1:若1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1)

情境2:若2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2)

……

情境3:若N個鹼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個鹼基能形成多少種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決定臉型的一個基因有17個鹼基對,那可能有多少種排列形式?兩人臉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億種,1/172億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排卡片活動,感受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進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理性認識;同時,通過計算臉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獲得DNA分子具有特異性的認識。

在以往的教學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往往是“紙上談兵”,只講講理論知識,或畫簡圖解釋,甚少提供實物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夠提供諸如卡片之類的器具,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排列,縱使沒有正確,也至少可以在錯誤的經驗中收穫更為深刻的認知,這無疑比“紙上談兵”式的教學更加有效。

(四)聯繫生活,拓展知識

結合教材P58的“科學技術社會”,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聯繫生活實際,簡要介紹DNA指紋技術(如右圖),讓學生嘗試扮演刑偵專家進行破案,以此瞭解DNA分子的結構特點在刑偵、醫學等領域的重要應用。並提供介紹DNA指紋技術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後拓展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從書本學到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學生未來更加努力學習,擴大知識面,體現STS教育。

(五)知識總結,堂上練習

1.知識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染色體、DNA、基因和去氧核苷酸之間的關係,並嘗試自己畫一個概念圖,總結染色體、DNA、基因和去氧核苷酸四者之間的關係。PPT展示供參考的概念圖(如右圖),對於學生的構思,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2.堂上練習

【1】下列有關DNA和基因的敍述,不正確的是( )

A.可以準確地複製

B.能夠儲存遺傳信息

C.是4種鹼基對的隨機排列

D.是有遺傳效應的去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選D。考查基因與DNA的關係,D不正確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沒有遺傳效應的去氧核苷酸序列。

【2】細胞內與遺傳有關的物質,從複雜到簡單的結構層次是( )

→染色體→去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體→去氧核苷酸→DNA→基因

→染色體→基因→去氧核苷酸

D.染色體→DNA→基因→去氧核苷酸

解析:選D。考查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包含關係。

【3】不同的基因攜帶不同的遺傳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鹼基的種類不同

B.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決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順序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D.鹼基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選B。間接考查DNA多樣性的原因。

3.佈置作業:複習第三章內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檢測”。

五、説板書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板書為左中右分佈,設計如下:

標題正中: §3.4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

一、資料分析:説明基因與DNA的關係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遺傳效應

小結 基因的定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關係,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遺傳信息

▲探究3:構建模型,探究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小結 DNA分子的特點:多樣性,特異性

三、DNA指紋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

四、總結歸納:染色體、DNA、基因和去氧核苷酸之間的關係

六、説教學反思

本節的課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一句話點明瞭基因與DNA的關係,這一表述雖然言簡意賅,但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基因等於DNA嗎?然後閲讀材料1、3,從數量上認識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後再從材料2、4上理解什麼是遺傳效應。用數學方法推算鹼基排列的多種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和特異性。通過介紹DNA指紋技術引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本節以學生為主體展開,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能得出準確、深刻的見解,這是出乎老師們的意料的,聽課的老師們一致認為本課的合作探究真正達到了效果。在介紹DNA指紋技術時,不僅提供圖片和材料,還介紹了相關的網站,學生也十分好奇和興趣,課後紛紛討論,並來向老師摘抄網址。所以,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我認為這堂課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課堂中並沒有照顧到全體同學,有的同學很想發言,但卻沒機會,這也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生物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為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説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説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説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閲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為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説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生物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繫,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繫、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繫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限於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於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於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説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説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採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閲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閲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説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繫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繫課件,並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着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後聯繫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麼,生物體內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

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聯繫?(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

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採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採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鑑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鑑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

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

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麪包鬆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説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説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説正確。

8、得出結論;

(四)、本節課小結:

(五)、關於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六)、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七)、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温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八)、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提出問題要求分析並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於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裏?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髮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場所反應物產物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複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麼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閲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並分析:

1、為什麼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麼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麼意義呢?學生閲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繫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

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後探究課題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製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製過程並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①加酒藥前為什麼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後為什麼還要保温?②加的酒藥是什麼?③既然是酒為什麼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麼?⑤釀製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後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生物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美術第16冊《海洋生物》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分析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

《海洋生物》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通過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力和個性的表現力;讓學生在暢遊海底世界的同時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進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學難點:能夠對海洋生物的某個特徵着重描繪,色彩亮麗,生動有趣。

三、説教法

學法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談話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通過欣賞、感受、觀察、比較、想象、表現等方法相結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教具和學具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海洋生物》、勾線筆、油畫棒、彩筆,刮畫紙、紙盤、廢舊材料等。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而,新課伊始,師生共同欣賞一段《海底總動員》的動畫片,跟隨鏡頭去探索神祕又美麗的海底世界。觀看之後請學生談談觀看感受,學生對這種動畫片很感興趣,會紛紛發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隨機引導:“海底真美啊,那裏生活着數不盡的海洋生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底世界,去認識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時板書:“海洋生物”)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充分發揮了動畫的作用,讓學生欣賞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突破難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賞圖怡情,歸納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麗的,然而我們這個地區的孩子很少有親身經歷的,基本要通過電視或動畫片來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繪畫,有相當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突破此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多層次的欣賞環節。

1、邊猜謎邊欣賞。用多媒體出示有趣的謎語,學生猜謎的同時欣賞到海洋生物的圖片。兇猛無比的鯊魚,聰明靈巧的海豚,那豔麗無比的珊瑚?各種神奇美麗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欣賞之後我激勵學生説出“通過欣賞這麼多海洋生物圖片,你最喜歡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麼特點?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賞小朋友的美術作品,在欣賞之前老師提出2各問題共大家邊欣賞邊思考

(1)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麼樣?

(2)他是如何表現海洋生物的?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此環節的設計,

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3、創作思路。看了那麼多的優秀作品,有了這麼多的獨特感受。今天你們小組想要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你喜歡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請(各小組討論)説一説你們的巧妙構思。(學生談想法,教師引導,講解創作過程。)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欣賞,小組討論,歸納出作品的表現形式,這樣的設計,既尊重的學生的個性選擇,又達到了以觀察為鋪墊的教學目的。

(三)指導表現,鼓勵創作

這一環節中為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教師示範作畫,學生根據觀察以及之前的學習經驗自已嘗試着總結畫法,然後再由我適當適時的點撥。使學生對海底生物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發展,教學的重點很快被突破了。學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現技巧以後,最為急迫的是想給親自動手畫一畫。我沒有過多的言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而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我也將黑板創作成了一副海底藍圖,為下一環節的展示做好了鋪墊。

(四)評價總結,展示作品當學生完成圖畫時,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採用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及時地給予鼓勵性評價。評價之後,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評價和展示中個性得到發揮,充分體驗到美術活動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滲透德育

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大家都沉浸在這美的世界中。我在這時將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伴隨着敍述我將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邊。“瞭解到這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剛剛還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間化為烏有,孩子們的內心必然頓生出一股憤慨與惋惜之情,我便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並向同學們發出號召:“大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撿起一塊紙屑做起,從節約一滴水做起,為保護我們的大海、保護這些神奇又可愛的海洋朋友做出我們的貢獻。”

五、説板書設計

我號召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剪下來,並貼到黑板上。這樣,同學們的海洋朋友遊進了美麗的“海洋世界”,此時的黑板已經變成了一幅生動的海底世界圖。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創作得到充分的展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接着,又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效果預測海洋生物是學生一直感興趣的題材,但感興趣並不一定就能表現好。保持學生高昂的情緒,將學生模糊的記憶變成清晰的形象,轉化為個性的創作非常重要,因此,這節課,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並運用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相信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定能夠在輕鬆氛圍中感受創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悦。

生物説課稿 篇5

第一部分: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信息技術》第四冊"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內容,本部分內容為1課時。在學習本課時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因特網基礎應用等知識,高中的計算機網絡主要是以圍繞因特網應用為主線,深入細緻的學習計算機各部分的內容。通過對本課時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計算機信息資源的保護意識,能夠進一步有效的保護個人信息和各種計算機資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很重要,我們將以學習計算機病毒特點和瑞星殺毒軟件的使用作為依託,激發學生支持國產軟件的熱情,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自我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的是高中學生,計算機病毒對同學們來説並不陌生,但是我們很多同學缺乏網絡公共道德意識和網絡自我防護能力。為了讓學生能把更多學習內容應用到我們的計算機中來,樹立文明使用計算機的道德規範,我在分析了學生對計算機病毒認識之後,我選擇了計算機病毒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國產殺毒軟件的`具體應用。本着體現信息技術基礎性、綜合性和人文性來設計整個課堂教學,堅持自主學習的原則,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完成,同時結合課堂實際情況,教師適當給予指導,最終圓滿的完成整個課堂教學。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並根據定義歸納出計算機病毒的特點;能夠識別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蟲病毒,木馬等),並能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後能對自己和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2、掌握常用的防治計算機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裝和設置瑞星殺毒軟件,能夠查殺病毒和對殺毒軟件進行升級等操作。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並收集有效信息,通過相互討論,集思廣益,對信息進行組織,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

2、通過具體的情景模擬,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交流平台,獲得知識並能對知識進行創新。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讓廣大同學在十分寬鬆的環境來完成整個學習,增強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自己具有網絡防範意識,培養學生計算機及網絡道德,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掌握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以及特點和計算機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殺毒軟件的安裝和設置的學習。

第二部分 説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典型任務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在老師積極引導下去探索和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獲得知識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創造,從而體現了"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為此,本課採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務驅動法"、 "示範操作法"、"情境模擬法"等。

第三部分:説學法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要求我們不僅僅是教會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很重要。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需要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 "接受任務--分析體會--合作探究--綜合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對於提出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啟發,總結完善,實現信息與思想的交換,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和認識的深入,並能鍛鍊學生歸納、分析和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敢於探索的優良品質,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第四部分: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特點和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結合廣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二) 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三) 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具體闡述: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通過向同學們提問的方式:詢問同學們有沒有碰到過計算機病毒或聽説過什麼樣的病毒,以及是否見過計算機病毒發作時的樣子。鼓勵學生討論並暢所欲言,通過這種方式給學生以引導,讓學生感知本節課教學內容。接着給學生演示我國在2003年的一段關於計算機病毒對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危害一則新聞,演示完畢,讓學生知道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同時提出計算機病毒產生的影響等問題。

以上即為創設學習情境,通過提出學習問題和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本環節分兩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

讓學生收集有關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計算機病毒的定義,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整理。其步驟如下:

1、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通過網絡來查找和搜索計算機病毒的相關信息,積極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後在課堂上全體師生一起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以達到預期的結果。

例如:我會對以下學生可能採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和總結,引導學生來得到計算機病毒的定義。

(1)、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代碼

(2)、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複製能力

(3)、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

(4)、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5)、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的程序

計算機病毒定義: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2、對計算機病毒的定義進行分析,抽取每個小組的代表出來進行交流和評價,同時積極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並給予鼓勵,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如通過討論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計算機病毒的定義得到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分析: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一個重點部分,因此,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應用學生前一階段學習的計算機知識,達到本節課需要達到的目的。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

第二層次:

1、利用我們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藥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把計算機病毒和生物病毒進行類比,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區別他們:(1)、定義;

(2)、特點;

(3)、依附體;

(4)、防治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回答和比較,教師給予引導和補充,然後通過根據採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區別表格:

生物病毒和計算機病毒的區別:

生物病毒計算機病毒

定義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生物體的微小生物(其實因為病毒本身不能進行新陳代謝,所以某種程度上還不能説病毒是生物)。()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特點傳染性,潛伏性,危害性潛伏性、傳染性、程序性和破壞性

依附體生物體軟盤,光盤,硬盤,網絡

防止方法吃藥或者醫療救護軟盤:外來軟盤要查毒,殺毒,重要軟盤要防寫,重要數據要備份; 光盤:使用正版光盤軟件; 網絡:安裝公安部的KILL實時監控,並及時升級(一月2次); 硬盤:安裝硬盤保護卡,病毒防火牆(瑞星)

在完成以上區別,採用設疑的方式讓學生考慮除了以上的防治辦法以為還有什麼防治方式,引導學生利用殺毒軟件來進行病毒的查殺與防護。(重點強調並引出殺毒軟件)

2、重點介紹如何使用殺毒軟件。通過已經做好的課件中的圖片演示,學生通過小組團結協作自己動手安裝和設置國產經典殺毒軟件-瑞星殺毒軟件,並備有CAI學件隨時幫助學生完成安裝、設置和升級等操作。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重點部分,因此,我以示範操作和情景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和觀察,帶動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整個操作和任務。示範操作和情景模擬可以很快的讓學生掌握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熟練使用軟件的同時自我探索和發現軟件中的竅門、在不斷的使用和操作中尋找和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 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1)學生交流對本節知識學習的心得

(2)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第五部分:説教學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力圖體現以下思想:

1、體現新課標理念,重視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課平台。如重視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的開放性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

2、優化教師輔導策略。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講台上的聖人"轉變為知識的"導航者",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為了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及時開展教學評價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不僅要進行結果評價,而且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的評價,重視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評價。

生物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二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中的第四節。本章在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基礎上,先講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再講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讓學生知道了生物體有多細胞的動物體和植物體以後,告訴學生生物體也有單細胞的,它們沒有複雜的結構層次,是否與多細胞生物體一樣,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呢?因此,第四節以典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為代表,具體介紹了單細胞生物雖然只有一個細胞,但也有較複雜的結構,能夠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然而本節課由於沒有辦法安排實驗觀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單細胞生物,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觀察、探究、討論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説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舉例説明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係。

難點: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四、教學方法

設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媒體播放豐富的視頻和圖片。整個課堂設計以“生物夢語”情景引入,暗示並肯定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明確學習目標,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特點。

五、教學程序

1、多媒體播放視頻1《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看完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並彙報:從視頻中能夠獲取到什麼信息,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順勢引入學習主題《單細胞生物》。

2、多媒體播放視頻2《眼蟲》,要求學生帶着思考去觀看:人體的細胞如果離開人體就很難存活,眼蟲也是一個細胞,它為什麼就能夠獨立生活呢?引導學生向邁向第一個知識目標——單細胞生物是怎樣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

接着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眼蟲是單細胞生物,請指出它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自由討論後彙報交流,教師指導後得出較為全面的認識。

再接着展示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以此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精神。

3、多媒體播放視頻3《草履蟲》,完了再播放3個flash動畫,補充展示草履蟲的結構、收集管和伸縮泡以及消化食物的過程。草履蟲也是單細胞生物,要求學生看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出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用畫圖或列表等方式,在發給他們的白紙上用黑色和藍色的筆,表示出眼蟲或草履蟲能夠進行獨立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可以2選1)。

5、多媒體播放視頻4《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展示多幾種單細胞生物的圖片,繼續激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查找相關資料,揭示它們的奧祕,接着進行小組探究學習,然後彙報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後進行知識梳理,歸納總結。完畢後展示第4步小組合作學習的作品,並進行民主投票,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生物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表裏的生物》一文,敍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説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説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敍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説。

二、説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2.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

3.學會“蠍、蟋、蟀、蟈”4個會認字。

三、説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

四、説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説的表裏有個小蠍子在裏面。

2.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爸爸。課文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我”和父親的對話描寫;“我”的心理描寫。

(二)深入學習課文,在感悟刻畫人物方法的同時,體會人物的個性。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和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然後帶着自己的理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生獨自畫句子、思考、朗讀。

3.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

“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説一邊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強烈的好奇感,渴望打開那塊表探個究竟。

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裏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

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裏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學們在一邊朗讀一邊點評的過程中,體會人物情感,逐漸讀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讀。

6.從剛才的朗讀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個性了嗎?

7.“我”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裏的生物》是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馮至寫的一篇散文。還有哪些描寫讓你很欣賞?找到之後好好讀一讀。

五、説板書設計

表裏的生物

表的神祕:秒針走動發出聲音

美麗世界:寶石齒輪“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蠍子”

生物説課稿 篇8

一、 説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説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説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説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説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葱葱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説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

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

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脱,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並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

⑵實驗用具選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佈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豔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着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生物説課稿 篇9

説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嚐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閲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瞭解,為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説,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説,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説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蒐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説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蔔、酸蘿蔔、白豆腐、黴豆腐、生麪糰。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麪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蒐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為顧問,學校為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着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為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着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嚐,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嚐的慾望。

2.品嚐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嚐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嚐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嚐,要在品嚐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嚐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嚐,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醃製泡菜時為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罈子,有的想了解為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鹹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蒐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蒐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彙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蒐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説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為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閲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蒐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閲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閲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説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閲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