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精品】物理説課稿範文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物理説課稿範文9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向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着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説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向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向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説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説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説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着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台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台,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台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為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説課稿 篇3

《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為後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係、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於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後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初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並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於或小於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利用多媒體圖片、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這些物體處於什麼狀態?它們受力作用嗎?分別受哪幾個力的作用?討論總結出幾個力平衡和平衡狀態、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導學生從兩個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啟發學生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實驗裝置,討論操作方法。

歸納總結二力平衡條件: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把實驗結論概括為: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更為清晰明確,方便學生記憶運用。

(1)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比較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以便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正確的進行受力分析。

學以致用,物理課來源於生活應用與實際,關鍵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從平衡力的判斷、方向大小應用等方面設置了練習題,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

1、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異同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培養的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去粗取精,條理清晰,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邏輯關係理解,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一定數量的作業,有利於知識內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據課標、學情、學科特點談的我的教學設計,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分析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其在體現功能關係上是個很好的素材,它能夠充分地體現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既然學生已經從做功的角度認識了電動勢的概念,這裏仍舊通過功能關係的分析來建立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是可行的。在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時,先妥善解決對知識正確理解的問題,隨之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應用(設計簡單多用電錶),再讓學生獲得操作體驗。先了解《閉和電路歐姆定律》一課的教學目標。

2、三維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能夠推導出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理解 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知道這種關係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並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掌握電源斷路和短路兩種特殊情況下的特點。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熟練應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知道閉合電路中能量的轉化。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的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思路和方法;通過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教學,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通過探究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推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應用定律進行有關討論。 教學難點: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演示實驗、討論、講解法相結合。

三、教學過程的構想

1、導入新課: 前邊我們知道電源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只有用導線將電源、用電器 連成閉合電路,電路中才有電流。那麼電路中的電流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電源提供的電能是如何在閉合電路中分配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2、引導學生推導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電源電動勢為E,內阻為r,外電路電阻為R,閉合電路的電流為I。問題(1)寫出在t時間內,外電路中消耗的電能E外的表達式?(E外=I2Rt)(2)寫出在t時間內,內電路中消耗的電能E內的表達式?(E內=I2rt)(3)寫出在t時間內,電源中非靜電力做的功W的表達式?(W=Eq=EIt)

3、得出結論,拓展加深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可以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對這個結論加以推導,還可以得到哪些推論?(W= E外+E內 即EIt =I2Rt+ I2rt 整理得:E =IR+ Ir 或者 ) 結論:這就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適用的條件就是外電路是純電阻電路。

4、運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電路:路端電壓與負載的關係提問:對給定的電源,E、r均為定值,外電阻變化時,電路中的電流如何變化?外電阻增大時,路端電壓如何變化?(據I= 可知,R增大時I減小;R減小時I增大。)演示實驗:探討路端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投影實驗電路圖如圖所示;按電路圖連接電路;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外電路的電阻,觀察路端電壓怎樣隨電流(或外電阻)而改變。總結實驗結論: 當外電阻增大時,電流減小,路端電壓增大;當外電阻減小時,電流增大,路端電壓減小。就某個電源來説,電動勢E和內阻r是一定的。當R增大時,由 得,I減小,由U=E-Ir,路端電壓增大。反之,當R減小時,由 得,I增大,由U=E-Ir,路端電壓減小。

5、拓展:提問1:討論兩種特殊情況:請同學們思考:在閉合電路中,當外電阻等於零時,會發生什麼現象?(發生短路現象。)提問2:發生上述現象時,電流有多大?(當發生短路時,外電阻R=0,U外=0,U內=E=Ir,故短路電流I= 。)提問3:當外電阻很大時,又會發生什麼現象呢?(斷路。斷路時,外電阻R→∝,電流I=0,U內=0,U外=E。)

6、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應用(投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例題。關於“思考與討論”欄目,可以讓學生根據路端電壓和電流的數學表達式來畫U-I圖線,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圖線並結合演示實驗現象來討論,結合短路、斷路來討論U-I圖線的截距、斜率等的物理義。

7、課堂總結、點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①、電源的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源電動勢等於閉合電路內、外電阻上的電勢降落U內和U外之和,即E=U內+U外。②、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③、路端電壓隨着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隨着外電阻的減小而減小。④、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為U=E-Ir,其U—I圖線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8、作業佈置:P63 1、3

四、板書設計:

1、電源電動勢E=U內+U外

2、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

3、路端電壓隨着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隨着外電阻的減小而減小

4、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為U=E-Ir,其U—I圖線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物理説課稿 篇5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應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比牛頓定律發現的早,應用比牛頓定律更為廣泛,如可以適用於牛頓定律不能夠解決的接近光速的運動問題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頓定律的應用範圍內的某些問題,如碰撞、反衝及天體物理中的“三體問題”等,動量守恆定律也更能夠體現它簡單、方便的優點。

處理方法:雖然3-5要求低,但是動量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內容,做為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切來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課標和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定位為

(二)教學目標

1、 理解動量的概念,知道動量是向量,

2、 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培養守恆思想。

3、知道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並會用它解決問題。在講解例題2時和學生探討一下車輛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4、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等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動量、動量守恆定律

難點是動量守恆條件的確立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問題導學,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學生提出疑問,在自主學習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再進行達標訓練起到鞏固的效果。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示碰撞動畫)、實物展示台(供學生展示用)、學案(課前要求預習)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流程

1) 整體設計

安排“知識鍵接(創設情景)----展示目標——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訓練--課後鞏固訓練”進行,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主導地位。

2) 環節設計(主要是知識鍵接引入和重難點突破)

情景鍵接導入,通過兩小球的一維碰撞,V2>V1,發生碰撞,問碰撞後有幾種可能情況?並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樣的規律?(從不變量引入守恆並導出了動量的概念)

重點(1)討論動量概念,我設計如下知識點填空,可以概括其要點。1、定義2、表達式3、單位4、方向,5,動量變化

這些內容在引入動量概念後可以輕鬆自主解決。

重點、難點(2)理解動量守恆定律及條件

自學問題:1、什麼是系統?什麼是內力和外力?

2、分析上節課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氣墊導軌與兩滑塊間的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説1和2系統不受外力,或説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3、動量守恆定律的內容 4、表達式

5、適用條件

在例題2的分析中可設計如下問題:1、是否滿足守恆條件2、選擇正方向3、碰前動量4、碰後動量,5根據動量守恆定律列式計算

1、學生活動:

討論(-)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彙總

展示交流(1) 教學把巡視中遇到的問題和重點問題提出來,先讓或者引導其他小組會的同學給與解答,不會的教師才再給與解答。然後教師給與延伸 (例題分析)

2、 當堂達標訓練(10分鐘)學生展示答案與標準答案比較。解答有異議的問題。

3、 課後設計專門的鞏固訓練

總結語:應及時説明:這是課前的設計,還有待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並且將在具體實施中結合課堂實際及時應變調整

物理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物質的物理屬性》,下面,我將通過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這節課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五節的內容,是新課程實施後增加的一節內容,知識相對獨立,內容對應於物理課程標準中物質(一級主題)的一個二級主題,本主題所涉及的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密切相關,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有重要聯繫。學習這些內容能讓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自主的發現物質的一些屬性,如:密度、透光性、彈性、導電性等,目的是希望強調物質屬性的多樣性。接着將硬度作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屬性,通過探究活動的形式對物體的硬度進行比較排序,在比較的時候用到了刻劃法。最後談到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等。教材整體內容特點是知識比較淺,但內容可以鋪的很開,教師設計的空間大,同時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説,處於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思維已逐步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隨時發表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實驗,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密度,對鑑別、區分物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物質物理屬性的理解(由於其概念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導電性、彈性、磁性等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會描述物質的這些屬性。

②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嘗試將物質的一些物理屬性與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繫起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導熱性、導電性、硬度等屬性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歸納的能力,並體會比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能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在實驗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愛護公物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分析:

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瞭解物質常見的屬性,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難點確定為:如何通過實驗發現和認識物質的物理屬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在實驗中突出重點,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5.實驗器材:

保險絲,回形針,塑料勺,金屬勺,鉗子,火柴,牙籤,肥皂,鋼針,乾電池,小燈泡等,學生自帶物品。

二、説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實驗中,既能滿足初中學生的操作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的體會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在討論中,既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又能展現個性,學會交流,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讓學生在啟發、觀察、實驗、討論中,眼手共用學動手,手腦共用學動腦,在動手動腦中完成對知識的自主構建,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説學法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獲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因此指導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手腦共動,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體驗等,瞭解物質的物理屬性,體會這些屬性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知識和方法隨着課堂的進展逐步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

四、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設置、 教學評價、板書設計)

1.説教學環節設置

物理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1.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發現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提出問題是探究的開端,所以我設計了以實驗引入,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中,自然進入本節的主題。

實驗一:兩個不同的回形針(買來的回形針,用保險絲做成的回形針),分別進行打開拉直、拉斷、用火柴燒斷、燒不斷用鉗子夾斷等實驗過程,體會硬度、韌性、熔點等屬性的不同,在對比中讓學生髮現不同,從而自然引入對物體屬性的研究。

物理説課稿 篇7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

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説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通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説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複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閲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説明;學生閲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説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二級主題“機械能與能源”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內容的條目是:“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該條目要求學生理解什麼是重力勢能,並能從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出發,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勢能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重力勢能的學習對以後相關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

“勢能的改變”是下節“能量守恆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為下節講機械能守恆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通過彈性力做功來判斷彈性勢能的變化。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並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4.知道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WG=Ep1-Ep2 關係的得出及應用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採用:理論探究法、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通過的雪崩及水庫等圖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重力勢能與高度和重力的關係,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來學習體驗應用“控制變量法”與“比較法”定性研究;通過設計物理過程體會“理論探究法”定量研究。通過實例計算來認識重力勢能的相對性以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功和能的關係,推導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教學流程】

1、 開始,播放圖片,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導出概念:重力勢能Ep。時間5分鐘。

2、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Ep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交流互動,猜測,建立假設。

實驗定性檢驗,得出結論Ep與g 及h 有關。時間5分鐘。

3、 教師引導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思考,並從理論上定量推導Ep與g 及h的關係。時間5分鐘。

4、 教師創設實例,學生思考分析,教師輔導總結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關係。時間10分鐘。

5、 教師創設實例,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時間5分鐘。

6、 最後讓學生自主討論多米諾骨牌現象及斜拋物體運動中重力勢能的變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個問題,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知識應用,提升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時間10分鐘。

7、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重力勢能 符號:Ep

概念:物體處於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


相對性:h為物體相對參考面的高度


系統性:是地球表面附近物體與地球間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教學媒體及手段】

圖片

實驗

視頻

物理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恆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並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恆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於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後,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恆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於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並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1.教學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着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並在解釋功能關係上有着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義,區別共點力作用與多方物理過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恆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複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二、教法、學法和教具的選擇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於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相關內容的把握”、“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對物理現象的認識以及對物理場景的提煉與物理規律的深化性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採取有軌嘗試和探究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採取:任務驅動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選取多媒體演示動態物理過程、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三、教學程序

為此設計成9個教學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反饋練習,有軌嘗試;合作探究,指導監控;釋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饋練習,自我評價;內化反思,自我小節;教師總結,佈置作業。

基於舊知的複習,提出以下問題: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通過橡皮筋對小車做功,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關係”,得出了,但具體的數學表達式應當是什麼?本節課我們將一起探討這一問題。板書1

【任務驅動,感知教材】給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教材,並帶着這些問題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合作性學習,進行兵教兵,實現基本問題學生自學掌握。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巡迴指導個學習小組的討論與合作性學習,以學生的身份認真積極地參與討論。教師要收集一些問題,為釋疑解惑收集素材,進行有效地點撥服務。時間控制在10min內。為此設計了四個程序性問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感知與理解。

1.動能與什麼有關?等質量的兩物體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試比較兩物體的動能?如果甲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曲線運動呢?

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狀態是否相同?動能呢?

車以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車內的人以相對於車向車前進的方向走動,分別以車和地面為參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説明了什麼?通過以上問題你得出什麼結論?

2.動能定理推導時,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運動,摩擦力為,如何推導?

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時間,發生的位移,爾後撤去,再運動停下來,如何表述?

3.試採用牛頓運動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題1,並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

4.做正功與做負功表現的現象是什麼?本質上是什麼?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時間控制在8min內;

〖有軌嘗試〗教材:1.2.3;時間控制在4min內;

【互動交流,填寫教學案】時間控制在3min內;

【精講點撥,釋疑解惑】着眼於知識內容的挖掘與適當的拓展。時間控制在6min內。

⑴的理解:如果物體受到多個共點力作用,同時產生同時撤銷,則:;

像例題1所給出的物理場景下,運用動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過受力分析圖又可以進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學們對教材68頁“動能定理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的加速度和時間,因此用它處理問題常常比較方便”。

如果發生在多方物理過程中,不同過程作用力個數不相同,則:

⑵對純量性的認識:

⑶對“增加”一詞的理解;

⑷對狀態變化量與過程量的理解:

⑸對的理解;

⑹適用範圍的理解;

熱門搜索
最新安徽經典導遊詞 電子方向相結合專業-電子簡歷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方案 在中英文合同中可運用的句子 火神祝融的傳説 寒冷高中作文 謝謝你陪我長大優秀作文 我的暑假英語作文過去式 雙語詩歌:通達的乞丐 青春日記作文500字 與荊南樂秀才書的閲讀和答案 大自然的作文初中 心有靈犀四年級作文450字 女教師申請產假請假條 開心快樂的聖誕節作文通用 爸媽不是我的傭人三年級讀後感 計算機類求職簡歷表格式 母親作文700字小學生作文 愛如月光作文700字 我希望的房間200字作文 高一説明文:雁蕩山 印度瑜珈與中國氣功閲讀練習及答案 我要考研的主題班會策劃書 東門 綠色在我心四年級作文 做筍乾四年級作文 落葉的啟示五年級作文 記憶高三作文高中作文 弟子規信篇讀後感 SEO老師12月工作總結 你是我的閨蜜小學作文 學生空白個人簡歷下載 不必執着優秀作文 假如我有克隆機-小學生作文 二年級暑假作文:媽媽 祖國在我心中初中優秀作文700字 簡短的美好的早安QQ祝福語摘錄52條 小公園裏有童年作文 細味 發現了小貓小學生日記 成功的求職信要這樣寫 打造專業水準簡歷的建議 《濫竽充數》初中的讀後感 適合早上發的早安微信問候語31條 忤逆玫瑰的成長作文 給老師的簡單祝福語 《搭石》課堂練習題 擁抱春天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