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2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説課稿範文9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課文《再見了,親人》是魯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的編排主題是“他們讓我感動”。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在閲讀中瞭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見了,親人》是本組第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本文的編寫意圖: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認知方面: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生學組成的詞語。

(2)技能方面: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3)情感方面:體會課文重點此舉對錶達情感的作用,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且理論依據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點。但體會作者在課文中是選取哪些材料,是怎樣來表達中心思想的,學生是陌生和困難的,故此,“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則被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説教法:

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問導法、 暗示法、創設情景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內涵。

三、説學法:

根據上述教法,我採用相應的學法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採用學生“讀——思——議——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再見了,親人》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四、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首先播放《志願軍進行曲》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中感受志願軍戰士的豪邁之氣,並請學生介紹課前通過查閲書籍、網上下載收集的本課資料,讓學生感知時代,親近文章內容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後,我提出問題:“課文為我們講述了哪些親人?”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得通讀全文,瞭解課文大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着力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三)、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我先讓學生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邊劃使你最感動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為例。教師緊緊圍繞“雪中送炭”聯繫上下文,逐個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別指什麼?請學生聯繫實際體會志願軍處境艱難,大娘冒着生命危險來送打糕。再反覆朗讀這件事!

再讓學生説説還有什麼地方使你感動。教師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唯一的親人”,體會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再理解不同句子表達效果的強烈比較。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反覆朗讀感受,體會到了大娘對志願軍的情誼。

然後採用學習第1自然段的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然後由“扶”到“放”,四人小組討論學習課文這一部分。因為這兩段寫志願軍同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寫法與第1自然段相同,其內容順序可概括為“請求——回憶——讚頌”。根據這個內容順序,讓學生自學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分層訓練。落實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親人的內心世界。

(四)以讀激情 概括中心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充滿感情,作者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的運用了祈使句、感歎句的句式表達讚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上課時,要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段,讀中悟、悟中讀,以多次反覆的朗讀激發他們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 大娘

勝似親人 小金花

大嫂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第四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小學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在強調基本算法的前提下,還滲透了估算和簡算,把筆算,估算,簡算巧妙地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教學三算獨立的現狀,同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釋運用”中獲取知識。

3.教學目標:

根據<<標準>>第一學段在“數與代數”中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加強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樣化,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發展從表格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3)、經歷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4)、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養成與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感受數學的樂趣。

4、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資源:課件。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我採用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我創設了為災區孩子捐書的情境,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估算,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的遷移,猜想,探究,交流。比較每種算法的特點,突出豎式計算的優點,讓學生從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2)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學生的基礎和經驗,在探索連加算法時,採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相結合的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新知納入到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中,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識。

三、説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創設為災區孩子捐書的情境導入新課

(2)、探究新知:

1、看一看,説一説。

通過課件出示表格,讓學生從中捕捉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

2、想一想、做一做。

估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正確渠道之一,教師啟發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3、算一算,彙報交流。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肯定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計算方法上體現出的自主選擇。

四、學習擴展。

培養學生用已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五、感受與收穫。

成功和體驗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基礎,師生在交流中共享學習的快樂

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雖有嘉餚》 ,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 “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雖有嘉餚》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文言文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能準確地翻譯、背誦全文,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3)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可以通過自己閲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比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一定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

1. 目標教學法:針對“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目標教學法是課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學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學法: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

學法:

1、朗讀法:朗讀將貫穿整個課堂,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引起共鳴。

2、品析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品析文章的內涵。

3、討論法: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將從以下六個環節展開教學:巧引入、知作品、齊誦讀、釋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

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美食圖片,問學生的第一反應(想吃),再問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嗎?(不知道),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雖有嘉餚》,去品一品這節課要讓我們嚐到哪道美味呢? (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知作品

學生彙報課前預習蒐集到的有關《禮記》、《學記》的資料。

(這一環節能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培養了學生基本的自學能力以及蒐集資料的能力。)

3、齊誦讀

(1)範讀:(聽朗讀錄音)

(2)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3)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個人讀、師生評價)

(通過各種方式去讀,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對課文有了整體認知)

4、釋文意

生對照註釋試譯文章

出示重點字詞助理解

指名試譯並恰當點撥

同組互譯且參看譯文

(這一環節能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問題: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道理?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説明白這個道理的?(合作探究)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時本課要讓學生初步瞭解論證思路及類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過難,所以提問題的時候沒有“論證思路”這樣的字眼出現在題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慮到難度較大,所以這個環節安排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

(為了鞏固加深對“類比”的認識,及時做一道練習題:)

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後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於“教”與“學”的關係,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後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穫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最後教師明確:課文講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6、妙拓展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

(這一環節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能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 最後教師總結:在知識的盛宴中何止“教學相長”這一道美味!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品嚐到更多的“人間美味”,以它營養我們求知若渴的頭腦,讓它充實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繪我們燦爛無比的人生!

五、説板書設計

雖有嘉餚

《禮記》

類比引入

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引用作結

本節課的板書是本着簡練、直觀、大方的原則來設計的,體現了本文學習主要內容及道理,使學生一目瞭然,明白易懂。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在教學時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於學生的閲歷,他們還無法在學習與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裏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隨着閲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閲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學生能在輕鬆、愉快地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並從中有所收穫,這才是高效課堂追求的最終目標。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説課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準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為克服重難點採取的教法和學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音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的一節歌唱課。《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2/4拍,一段體,曲調清新、優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進行,自然、流暢,似傣家小姑娘與小孔雀那輕巧的舞步,姿態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二、説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樂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聲音進行模仿,能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學生樂於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能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中。但是由於存在着個體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會指導他們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對能力稍弱的學生需要多鼓勵、多引導,評價標準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夠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熱愛民族文化。

過程與方法:通過拍手打節奏,增強節奏感。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用歡快活潑的情緒,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並能做幾個簡單的傣族舞蹈動作。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難點是掌握歌曲強弱規律,並能合着強弱表演歌曲。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與學法分別有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示範法。

學法:視聽結合法、小組合作表演法。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鞏固提高——課堂小結。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導入環節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

上課伊始,我會以一段孔雀舞作為切入點,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們大膽説出這是什麼舞蹈?模仿的是什麼動物?隨後在大屏幕中播放傣家風光及金孔雀起舞的視頻。當同學們被眼前的傣族風情所深深吸引時,我將加以渲染引導,孔雀生活在被稱為“動植物王國”“藥材之鄉”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裏也是“孔雀之鄉”。傣族人民把孔雀認為是美麗、善良、吉祥的象徵,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民族舞蹈家楊麗萍曾將孔雀的動作編成舞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傣家樓閣的金孔雀。從而揭示課題並板書——金孔雀輕輕跳。

這樣設計,既能讓情景深入人心,又能給孩子們充分的想象空間,快速切入主題,為後續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初步感知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為同學們完整的播放歌曲《金孔雀輕輕跳》,鼓勵學生們隨着歌曲伴奏音樂搖晃身體做動作,多次聆聽的過程中分別去思考如下幾個問題:(1)歌曲的速度如何?(2)歌曲有多少個小節?(3)歌曲是几几拍子的?(4)本首歌曲的強弱規律是什麼?對於第一和第三個問題學生們並不難直接回答出是中速四二拍,而第二個和第四個問題略顯新了一些,我會在大屏幕中出示竹節的示意圖,引導學生們形象的認識小節、小節線、終止線,再去數出小節線20小節,強弱規律是強弱,隨後我將趁熱打鐵,以拍手為強、攤手為弱來感受一下強弱規律,進一步加入到我的範唱中。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歌曲的音樂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歌曲學唱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歌曲學唱環節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發聲、教師彈唱歌曲、學生跟琴哼唱、模唱、領唱、齊唱、表演唱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為生動,讓學生按照學習“旋律—歌詞—加歌詞完整演唱”的步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節奏不夠準確情緒不夠飽滿的問題,因此我會反覆進行示範強調,引導學生想象置身於傣家樓閣的場景中,感受演唱。安排學生們以練習糾錯並以個人表演的形式進行突破,鼓勵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入動作來表現,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最後我還會在教唱環節,請同學們來談一談這首歌曲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思想主旨是什麼?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教學推進,學生能夠理解這首歌曲表達了情感思想。

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學會歌曲學會知識,更能夠真正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升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學幾個簡單的傣族舞蹈動作,同時採用組內合作表演的方式進行開展,隨後我還會請同學們在小組之間進行自由的展示,最終選取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討論。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又可以讓同學們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鞏固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課堂小結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再來説一下我今天的板書設計,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説課稿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胡楊贊》,我的説課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説教材、説教法、説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説農村遠程資源的應用。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胡楊贊》西師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讚揚了胡楊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讓人感到震撼,更讚揚瞭如胡楊這般可敬的人,表達了作者對胡楊無比敬佩之情。全文既有蓬勃的激情,又有優美的文筆,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適合朗讀,誦讀訓練。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①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鍾情於胡楊的原因,感受胡楊頑強的生命力和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精神。③探究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①根據文本的描寫,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深理解與感悟。②通過自己的語言讚美胡楊,進而昇華文章中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胡楊頑強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獻的精神,激發學生對胡楊的讚美之情,對像胡楊一樣在惡劣環境中奉獻着的人的崇敬之情。

3、教學重難點:①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鍾情與胡楊的原因,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對像胡楊一樣在惡劣環境中奉獻着的人的歌頌。②探究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二、説教法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本課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精心編輯文字、圖像、音樂等,創設了一個輕鬆活潑的學習語文的良好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2、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想像。老師引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説教學過程及設計理念

(一)創設情景,引入文眼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請孩子們猜猜: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後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錚錚鐵骨千年鑄,不屈品質萬年頌。關於胡楊,許多人留下了讚美的文字,今天我們學習其中的一篇(揭示課題。師板書、,生齊讀)此時出示胡楊的圖片讓學生説説第一眼看到胡楊,給你的留下了什麼印象?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用這種方式引入,目的是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出課題。

(二)緊扣文眼,整體感知

過渡:讀讀這篇讚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鍾情於胡楊的哪些地方?

①生自主渡課文三遍(出示閲讀要求)。

⑴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連貫、流利。

⑵同桌讀(齊讀,分段讀),糾正字音,聯繫上下文交流新詞的意思,説説每段的意思。

説課稿 篇6

我説課的內容是四年制初中美術課本第七課《敦煌藝術中的彩塑》。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多媒體教學過程演示四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是知識傳授與欣賞融為一體的綜合課,主要是對敦煌藝術中的彩塑作較為系統的介紹。使學生在對敦煌大背景的瞭解下,重點突出彩塑藝術的知識。本顆將以彩塑圖片和學生的分析回答為主線,教書的引導講解為輔,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瞭解到敦煌彩塑的發展及其獨特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辨別能力,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瞭解敦煌彩塑在中國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並掌握其發展的歷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敦煌是一個藝術寶庫,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①敦煌的位置:對敦煌藝術作綜合的介紹

②敦煌彩塑的地位: 表現主體:佛教偶像

表現對象:佛、菩薩、天王、力士等

③敦煌彩塑的發展史:

早期:從北朝前期繼承秦漢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渾樸單純,到北魏後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風格風靡北方;

中期:隋唐兩代,彩塑規模宏大、造型生動、絢爛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卻了盛期的活力。

結合中國歷史的發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與中國佛教藝術的變遷是一脈相承的。

五、敦煌彩塑的功能和特點

1、功能:既是宗教藝術品展示的殿堂,也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

2、特點:塑繪結合市融合多種藝術語彙的造型藝術。

六、思考題

1、敦煌彩塑是怎樣以自己的造型特點,在中國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敦煌彩塑雖然都要受到佛教模式的制約,但藝匠們還是發揚了我國民間雕塑藝術的優秀傳統,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理想,塑造了大量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使敦煌彩塑在中國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敦煌彩塑藝術經過怎樣的發展變遷?

發展初期:從北朝前期繼承秦漢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渾樸單純,到北魏後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風格風靡北方;

鼎盛時期:隋唐兩代,彩塑規模宏大、造型生動、絢爛多姿;

衰敗時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卻了盛期的活力。

説課稿 篇7

一、關於教材

我所説課的篇目是兩千年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二篇。該單元所選中國古代古體詩8首,其中《詩經》中3首,漢魏晉五言詩3 首,《孔雀東南飛》並序以及《離騷》節選。在該單元中,《離騷》節選佔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是繼

北方黃河流域出現《詩經》之後,在南方長江流域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新詩體,其本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辭作品,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從詞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鮮明,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從作品的內容看,《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偉的政治抒情長詩,全詩373句2400餘字,既具有詩人自傳的性質,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成分,整首詩歌感情迴環激盪,撼人心魄。課文節選了長詩的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二、關於教學方法

結合作品特點,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閲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以下兩點:

一是瞭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評價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評價能力,但對於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評價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鑑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關鍵詞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麪臨的具體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

三、關於學法指導

1、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篇課文儘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2、 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多農村少,礦區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 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澱。課外的閲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並做好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後作業均要體現教師的這一教學思想。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奏等特徵,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四、關於課堂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

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並舉。

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註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

第一步,範讀——讓學生耳順。教師範讀,學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澱語感。

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後再欣賞詩句。課文註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第四步,課堂練習。可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並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

第二課時

第一步,鑑賞課文。

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後,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課時板書設計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麗華彩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 憂國憂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

嫉惡如仇,鄙視羣小

實現理想,不懼危難

説課稿 篇8

説課內容:小數乘法教材40頁-41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教材分析:

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教材通過購物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對“買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元?展開討論。由於是求4個0.2是多少?,這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學生列出算式是沒有問題的。再讓學生探索0.2×4等於多少,學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材中呈現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義,分別運用連加,元、角、分的轉化,幾何模型得出了結果。教師對於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不要侷限於某種方法。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由於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對整數乘法的意義基本上掌握了,而小數乘法的意義只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原有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對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具備的。對於0.2×4等於多少的計算方法,利用整數乘法的意義寫成0.2+0.2+0.2+0.2的連加算式,小數加法學生已經學過,計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也可以元、角、分來計算,即0.2元=2角、再寫成2×4=8角=0.8元。這也沒有多大問題。利用幾何模型來計算,由於學生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意義,讓學生塗出4個0.2,然後再看一看塗了多少。也比較好理解。由於學生原有的知識對學習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再加上教材中情境圖,學生學習興趣一定會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問題。

教師出示課件教材中商店購物的情境圖,學生進行觀察,然後提問:”從圖.......看到了什麼?”學生以小組或全班進行交流圖上的信息。接着教師再提問:“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多讓學生提一些,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的提問,對於有助於本課的問題教師要板書。

二、建立數學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學們提了這麼多問題,咱們一個一個來解決。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怎樣列式。

先讓學生獨立列式。學生列出算式,

2、討論計算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計算方法。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全班反饋。

3、試一試

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求出來了,現在老師想提一個問題,同學能不能幫助解決?每千克蘋果3元,2千克多少元?1.5千克呢?

同學們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蘋果的單價,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計算。那麼怎樣計算?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計算,然後交流計算方法。在讓學生獨立解決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説一説是怎樣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釋應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學生獨立解決“練一練”第一題。

2、“練一練”第二題。先讓學生説一説這道題是什麼意思?然後再讓學生動手塗一塗,根據塗的結果,你知道了什麼?全班進行交流,

3、“練一練”第三題。交流後教師引導學生計算,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學策略的選擇。

1、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

2、資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小黑板等。

3、評價方式:激勵性語言、自評、對照學習目標評價、教師評價等。

教學反思。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的結果,書上的方法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第四種方法,他的方法是:老師我先把小數中的數當成整數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等到一個整數積,由於算式兩個因數中有一個因數有一位小數,所以積也應該有一位小數。我感到算法多樣化,對學生的思維非常有益。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説課稿 篇9

一、説對教材的解讀

首先向老師們介紹一下我對教材的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説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説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繫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因此,依據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這樣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對重點詞語能夠理解體會意義。

2.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在教學中,我把在閲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重點。再依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作為本文教學的難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我為攻破這一難點,我準備先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 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緊扣“中華不振”這四個字,通過朗讀找出體會中華不振的語句,來體會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學好課文,在課前我做了這樣的準備:

教師準備:周恩來同志的圖片,及有關周恩來生平和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並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

2.收集有關周恩來同志平及當時社會狀況的資料。

二、説教法學法:

由於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與人物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打算採取以讀中悟,悟中讀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在讀中想,想出情境來;想中讀,讀出感情;讀中悟,悟出東西。這樣層層深入,從而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去思考自己為何讀書,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閲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説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因此,我想抓住這一重點進行教學,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並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這段話,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中國婦女的可憐、洋人的可恨、中國巡警的可惡以及圍觀羣眾的可悲。從而體會到隱藏在背後的“中華不振”。

三、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的理解和認識,我設想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共包括這樣六個環節)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檢查詞語,整體感知;三、交流資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四、研讀課文,體會中華不振;五、感情朗讀,感受周恩來的偉大志向;六、深化感悟,明確讀書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説課稿

Tags:範文 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