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説課稿集錦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2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説課稿集錦9篇

説課稿 篇1

一、導入新課

(1)張家界森林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它與天子山索溪峪構成了山奇、水奇、石奇、雲奇、樹奇的武陵源這裏千峯竟立,爭奇鬥研,山勢之雄偉,山色之秀麗,讓人稱奇叫絕這裏哪兒都是一副如詩如畫的天然絕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別具一格,有着其他景點無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遊覽“索溪峪”。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看了課題,老師又讓大家預習了課文,誰能説説今天要學的課文是緊扣課題中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野)那麼,看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為什麼“野”字上要加一個引號呢?)

師:這個問題就等我們學完課文之後再請同學來回答

二、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邊讀邊想: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請你畫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

完成問題:

1、讀了文章後,索溪峪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小黑板出示難讀的詞語,請學生讀

3、學生彙報自讀後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板書:山、水、動物、人)

4、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過渡:通過自己讀,我們已理清了文章的結構,那麼作者是怎樣把這野山、野水、充滿野性的動物和人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呢?

三、合作探究,學習第二自然段

1、下面請分四人小組按要求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現在哪些方面?

(2)、小組內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2、小組彙報探究的結果

(1)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驚險、磅礴、隨心所欲、不拘一格

(2)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後請其他同學評一評,再分男女讀相關的句子

(3)老師讀寫山的驚險的句子,學生想象、評價

(4)全班配樂朗讀

四、學法延伸,自學描寫水、動物、人的段落

讀完這一段話,我們彷彿置身於索溪峪那驚險、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態的的山中,也不得不驚歎於她那純天然的、野性的美那麼,索溪峪的水、動物、人又是怎樣的呢?下面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學習但是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問一位同學:該採取什麼方法去學習你們喜歡的段落呢?

1、學生自學喜歡的段落,教師隨機指導

2、學習彙報:説一説索溪峪的水、動物、人的野各表現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彙報學習成果(如:做小導遊、當攝影師、有感情地朗讀等)

五、體會感情

同學們,那驚險的山、調皮的水、頑皮的猴子、率真的人們,你們喜歡嗎?那這種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野性、自然、純樸、純真)

現在,你們明白了課題中野字為什麼要加引號嗎?(野字的真正含義是指索溪峪的那種天然、野性、純樸的美)

那麼作者置身於這樣的山水中,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啊!作者在這樣的境界裏,完全被感染了,被淨化了,感覺此時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裏,索溪峪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寵兒,那麼你們讀了這篇文章,又有什麼收穫和感受呢?(學生暢談,教師點撥學生從文章的表達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風光兩方面談)

看得出來,此時的你們對神奇的張家界充滿了好奇,在上課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關張家界的資料,現在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七、總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瞭解了迷人的張家界其實,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很多風景名勝,如:夢幻的九寨溝,神祕而質樸的西藏,驚險的華山等等,願你們有時間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賞,更希望你們能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祖國壯美的山河。

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説課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材分析: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為有愛,才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遊,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文章處處洋溢着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啟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學情分析:二年級下學期是小學階段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重要時期。學生在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後,在識字量,自學能力和討論思考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了,所以在學習這篇童話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薩沙説的話,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感悟文章內容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單元目標、課時安排以及我們班的學情,我制定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具體如下:

【學習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瞭解,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歎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觀察力、想象力、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4、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向薩沙一家學習,自覺保護弱小者。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觀察力、想象力、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3、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向薩沙一家學習,自覺保護弱小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閲讀規律,本課教學採用圖文結合法、以讀生情、以情促讀、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本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指導。

1、自讀自悟法:以讀促講,以讀促悟,以讀悟情。

2、不動筆墨不讀書法: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勤於動筆,樂於思考。

3、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

【文章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閲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閲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讀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再問:“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髮探究問題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伊始,巧妙結合課題,以“我”入手,由表及裏。這樣既拉近師生之間的課堂距離,又自然引入語文教學的主題;既注重課堂説話的訓練,又有利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既是師生之間情感的紐帶與通道,又是實現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構建。]

二、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閲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為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脈絡,瞭解故事內容。

三、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1、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易理解,在教學時,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後,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才不同的感覺?”學生會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髮出“這麼美的花,多麼可憐。”、“多麼需要幫助呀!”的情懷。

設計意圖:這種設計,學生在反覆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為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後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使閲讀具有參差性。對比朗讀感悟薔薇花的嬌美和脆弱,更激發了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保護之意。

2、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

[設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堂應該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藉助讀讀、議議的閲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一方面凸顯“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樣的閲讀新理念,一方面主張通過閲讀使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為他的美麗與弱小後,引導學生自讀3~7段,問:“薩沙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麼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託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麼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

第二句:“這就是説,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才是因為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麼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後移植於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為自然中的和諧。

3、變換句式,迴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為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後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後的自豪與喜悦。最後,將本環節迴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才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設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堂應該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藉助讀讀、議議的閲讀策略,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的對話與有聲的交流。一方面凸顯“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樣的閲讀新理念,一方面主張通過閲讀使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這裏將教學的重點圈定於薩沙與媽媽的對話之中,要通過反覆閲讀,通過精細討論,體悟出薩沙三次説話的不同心境。]

4、拓展思維,昇華情感: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憑藉教材中的薩沙這個同齡人的形象,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來感受、體驗薩沙的話,就能讓學生和薩沙產生心靈的共鳴,滿懷和薩沙同樣的感情走出教材。]

“薩沙帶着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為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麼,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後,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着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5、説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八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後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再抓住野薔薇“無力地垂着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麼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麼做?”讓學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捨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有助於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為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板書設計】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讓雨衣:爸爸——媽媽——託利亞——薩沙——薔薇花

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設計意圖]

板書簡潔明瞭,突出重點語句,概括了課文內容。

説課稿 篇3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腦中有目標,彰顯文本德馨主題

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又根據文本特點及學情,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自主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2、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一)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多媒體輔助法

【設計理念】“朗讀是解讀文言文的金鑰匙”,本課中,我把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輔以適時點撥、多媒體手段,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學法

1、圈點批註法 2、誦讀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研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琅琅書聲中,品味,理解,感悟。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決難點問題。

四、胸中有流程,達到授之以漁效果

本節課以“讀”為本,引導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通過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探究,達成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走進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樂曲,多媒體播放“梅”、“竹”、“鬆”的畫面,教師吟誦經典詩句導入新課,然後教師破題,介紹銘文特點。

【設計理念】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所以,導入時詩句的點綴既營造了課堂典雅的氛圍,又激發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

(二)朗讀感知,踏訪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讀蓄勢:

1、初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找出韻腳,男、女生接讀)

2、譯讀(學生運用“替、留、調、刪、補”的翻譯方法,藉助註釋、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

3、疑讀(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4、暢讀(學生流暢的讀文後,積累重點文言詞句。包括:一詞多義、重點語句的翻譯等)

【設計理念】《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四個步驟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本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美讀品味,欣賞陋室

1、理內容

學生品讀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明確:

①環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話能統領全篇?

(2)教師補充介紹《陋室銘》的寫作背景,學生討論室主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明寫法

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託物言志)

【設計理念】“非讀無以訓練語感 ,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和品思結合的方式,品嚐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賞文賞情明寫法,邊讀邊思悟其間。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本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四)探究感悟,話別陋室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以“劉公,我想對你説……”為開頭説一段心裏話,暢談感受,話別陋室。

【設計理念】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五) 積累名篇,銘記陋室

學生賽背課文,積累名篇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設計理念】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五、課後談收穫,總結教學得與失

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沿着文本語言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過程,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內化為學生的情感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文本語言積澱為學生素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式學習,讀中培養語感,品中揣摩美詞,悟中昇華心靈,學生的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1、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愛好,繼續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有些討論會偏離中心,教師應適當的調整討論的進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後教學中繼續凸顯“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只有真正落實到“讀”,學生才能夠理解文章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4

活動名稱: 罐子滿滿

活動目標:

1、 通過裝一裝,比多少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物體的體積。

2、 探索出把一個容器裝滿且數量最多的方法。

活動領域:科學(中班)

活動準備:

盤子 玩具 棗 核桃 玉米 紙球 罐子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今天,張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樣東西(出示罐子)看,這事什麼?(罐子)

二、張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個罐子裝東西。

1.張老師準備了好多東西,小朋友看看有些什麼?

出示棗 核桃

2.那小朋友再仔細看看,從大小上看,有什麼不同?

3.那小朋友猜一猜要裝滿這個罐子,裝大的核桃裝的多?還是裝小的棗裝的多?

三、把大小不同的物體各裝入同樣罐子,比數量多少?

1.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裝一裝,看看到底是裝大東西裝的多,還是小東西裝的多?

2.在操作之前老師提幾點要求:拿東西時一定要輕輕拿,小心灑在桌子上、地上,尤其使用罐子時要小心,罐子是用玻璃的,打碎了很容易扎傷小朋友的手,當小朋友操作完畢後,裝滿東西的罐子放在桌子右邊。

3.好了,現在請小朋友把輕輕拿出來。

4.小朋友開始操作。

5.小朋友都操作完了,挑小朋友説,你裝的是什麼?裝滿罐子裝得大的多?還是小的多?

小結:哦,小朋友都發現了,在一樣大的罐子裏,越大的東西裝的越少,越小的東西裝的越多。

四、出示三種材料進行比叫並且裝滿罐子,知道怎樣裝數量最多。

1.現在請小朋友把你們桌子上的罐子蓋上蓋子輕輕搖一搖仔細觀察罐子裏的東西有什麼變化?那你的罐子裏東西裝滿罐子了嗎?還能用什麼東西填滿呢?(拿與原來罐子裏一樣的東西裝)

小朋友會動腦筋説不行。得裝小的。

2.那現在老師又給小朋友準備了三種東西,用這三種東西裝滿罐子。看看咋樣裝數量最多?想一想要裝滿罐子大東西裝的多點?還是小東西多點?

小結:原來我們要在罐子裏裝最多的東西,大的東西一定要放的少,這樣就能放很多個小東西。

活動延伸:小朋友今天玩的開心嗎?老師把這些東西放在區域中,小朋友平時也可以去玩一玩。

説課稿 篇5

我講授的課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下面我從教學設計思想(含教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含教育技術的應用)四個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討這節課。

教材方面:

本課主要介紹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主要的思想家、軍事家和他們的思想 主張,以及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屬於思想文化史。在歷史的發展中,春秋戰國 時期正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動盪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爭鳴局 面的形成正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大變革時代的表現,同時百家爭鳴也為統治階 級選擇治國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礎。在教材上,本課既依附於了第7 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第8 課《大變革的時代》提供的時代背景,又為後邊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君 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和漢武帝的思想上的大一統做了鋪墊。諸子百家的思 想對古代社會和當今社會都有這重大影響。是本冊課本的重點。

教學目標方面:

知識與能力:掌握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孫武七個人所屬學派 及 主張,重點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通過列表培養學生用圖表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掌握列表梳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學習理解各大家的思想主張,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掌握從不同角度分析 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了解各家的積極進步思想,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成就。

2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 :

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教法和學法方面:

關於人物,重點在於對孔子的認識,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和資料,加深學生對 人物的認識。 關於主張,理論性很強又是生澀難懂的文言文,初一的學生理解很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在教法上突破難點的方法就是:通俗講解,精提煉,階段分解記憶, 降低記憶難度。指導學生學習要注重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在建立人物與主張之間的聯繫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記憶。

教學過程:

在導入部分我採用以舊引新的複習導入法,由第7 課《春秋戰國的紛爭》和第8 課《大變革的時代》的政治軍事紛爭,經濟社會的變革引出許多思想 家紛紛著書立説,發表自己治世治國的見解。這種導入從交代了歷史背景原因入手, 水到渠成。

新授部分,我主張按課本順序,先介紹孔子,因為孔子是本課的重點,在剛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好,有利於掌握重點知識,我們可以 用身邊的歷史激發學生整堂課的興趣。 關於孔子首先要將“孔聖人”,“世界文化名人”等信息傳遞給學 生。

其次作為思想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我們可以概括為“仁”、“為政以德”。講 解時強調:“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包含一切美德,如:我們現在所説的“尊 敬老師,團結同學,孝敬老人”等等,都是“仁“的範疇。“為政以德”就用“體 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來解釋,再加上“苛政猛於虎”的故事 來補充就可以了。

另外,關於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重點中的重點,他的教育成就可概括為:創辦私 學;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温故而知新四點。對其內容的解釋可讓學生聯繫實際發 表自己的認識,學生剛剛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應該能有所理解。隨後要不失時 機的號召學生去做,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後強調孔子還有很多優秀的思想都收集在《論語》中,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封 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倡導同學 們多讀《論語》。 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還有一位,被孔子稱為“能上天入海的的龍一般的人物” 那就是老子。介紹老子的思想主張,可概括為:事物有對立面,能夠互相轉化來記 憶。對於這兩句哲學觀點,學生很難理解,用《塞翁失馬》故事來説明。 孔子的言論收集在《論語》中,老子的言論收集在《道德經》裏,對比強化記憶。

第一部分講解完後,我們最好進行一次小鞏固,降低記憶難度。

講到第二部分百家爭鳴時,要注意過渡,孔子和老子開創了儒家和道家學派, 發展到了戰國時期,他們的主張引起了其他對時事有不同見解的思想家的爭議出現 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關於各思想家的主張我們可用表格概括

關於諸子百家的主張我們還要精提煉便於學生記憶

墨子的主張可概括為:“兼愛”、“非攻”,

孟子的主張可概括為:“春秋無義戰”,“仁政”治國,自然資源持續利用三點。

莊子的主張可概括為:“無為而治”。

韓非的主張可概括為:改革、法治。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孫武要記住著作:《孫子兵法》,和軍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分析觀點時,墨子的“兼愛”“非攻”用課本的話説明白就行了,不必拓展多,孟子的自然資源持續利用,需要拓展聯繫生活實際。關於莊子的“無為而治”理解起來有難度,需要老師講解通俗。 莊子的“無為而治”有積極的一面,它闡明事物發展要順其自然,我們應該按規律辦事,可用“揠苗助長”的故事來説明其正確性。 關於韓非的主張,要強調得到秦國國君的賞識。 對於孫武的軍事思想可作適當的拓展,因為那個征戰的年代,軍事佔有重要的 地位。 在逐個分析主張後再進行對比分析來體現百家爭鳴。 這正是爭鳴的具體體現,但這些思想家爭的是治世治國的道理,也正説明他們 都是有思想的心繫天下的勇士,都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倡導學生學習。

教學過程的下一環節是鞏固複習,在幫助學生記憶方面,不知哪些老師有記憶的高招。在學生鞏固之後,我們用探究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當時的社會,你認為誰的 觀點更適合當時的社會?哪些觀點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 關於課堂小結我主張採用根據板書梳理知識的小結方式。 關於板書用前邊我們所列的表格就可以了。課堂練習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們選題時要精。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的選擇

《剪枝的學問》一課是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課的道理寫得含蓄藴集,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學問》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選擇這篇教材,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課文敍述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便於學生模仿寫作方法

課文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將“我”三進桃園所見(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所聞(王大伯的話)、所悟(減少是為了增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剛起步,這樣的文章是便於學生模仿的好範文,學生能在閲讀過程中掌握敍述方法。

2.課文文字簡而不白,道理含蓄藴集,引發學生深思

這一課的道理寫得含蓄藴集,沒有直接的闡述,而是以對春天桃園花開爛漫,夏天桃園碩果累累極盡渲染,對課文的道理雖未一語道破,但讓讀者心中自明,讀後意味悠遠。

3.課文內容取之於生活,能激發學生關注生活

生活中我們常能看見剪枝,有的是果樹的剪枝,有的是花兒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樹等一些高大樹木的剪枝,常見了也就不會特別地去在意,去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常見,所以漠視。課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現象來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減少是為了增加。讀了課文後,學生靜下心來過濾生活中的場景,往往能將以往忽視的東西清晰呈現眼前,印證“減少是為了增加”這一道理。同時也引發學生去關注生活中的小細節,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

4.課文字裏行間充溢着情感,觸動學生心底的柔軟

課文以“我”的情感變化過程為線索敍述,以“我”的視角審視出現在自己

身邊的事情,在淺顯易懂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發現“王大伯”這位種桃能手在自己種桃領域的專業,對自己種桃這項工作的熱愛,一個“撫摸”讓我們看到了王大伯對自己栽種的桃樹的愛,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撫摸”中真情感人,觸動着學生心底的柔軟。

二、教材的解讀

1.把握內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獨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讀課文,查找相關資料,找到震動讀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學問》一課取自生活中的常見事例,講述的對象“王大伯”也僅僅是一個普通又平凡的勞動者,但是就在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在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課文描述王大伯的話語不多,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種桃技術精湛、視桃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話,簡潔、生活化但卻意藴深遠。所以,對本文的內涵把握,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層面,也要走進“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體會他之所以能成為種桃能手,不僅是技術精湛,更是他對種桃本身的情有獨衷。在王大伯身上,“勞動的快樂”與“剪枝的學問”緊密結合。

2.理清脈絡

課文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將“我”三進桃園所見(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所聞(王大伯的話)、所悟(減少是為了增加)以5個自然段敍述出來。第一自然段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剪枝的學問》“種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寫“我”在果園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瞭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第五自然段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話:減少是為了增加。

3.剖析重難點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脈絡之後,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點、難點所在。

1.通過對人物語言、行為的朗讀感受王大伯對種桃的鐘愛與技術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敍述主線,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剪枝是為了來

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課文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4.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認識生字,藉助語言環境理解詞語;

(2)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生抓住表示時間的關鍵詞,按事情發展順序把課文分四段。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兩種方法(段意合併法,以“我”心理變化為線索來概括)。

過程與方法:

(1)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

(2)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生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感受“我” “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

(2)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3)大伯”對種桃的情有獨衷。

5.語言特色

每篇課文的語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暢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樸素簡潔,有的華麗優美……根據不同的語言特點,在教學中要設計不同的語言訓練。《剪枝的學問》的文字比較淺顯易懂,在文本中比較有表現力的是課文第四自然段對春天桃園景色的描寫、課文第五自然段對夏天桃園碩果累累的描寫,思考在這些地方可否設計一些語言的訓練點:

(1)桃子的香甜引來了?

模仿的句式為: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

(2)將信將疑:剪去這些枝條,來年真的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嗎?

結合課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將這句疑問句改成陳述句。)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1.講讀教學:

(1)多種形式、多層次朗讀指導,朗讀中感悟,朗讀中提高。

(2)抓住重點字詞句,想象與説話訓練結合。

(3)課文與生活緊密結合,拓展思路。

2.問題探究: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

(2)合作交流討論,在積極的思維中解決問題。

3.多媒體輔助:

(1)利用網絡蒐集相關的“減少是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適當輔助運用。

四、學習方法指導

1.以朗讀為抓手,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

2.以想象為輔助,自主閲讀中有問題的發現,有文字的流動,有畫面的呈現。

以情感為線索,重點詞句中體會真情。

説課稿 篇7

《我們的班級》一課是《品德與社會》(上教版)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準備期中的第二課。

從本課的課題上理解,《我們的班級》重在強化“集體”的概念,因而我們的教學設計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維目標也應圍繞“集體”展開。一年級的孩子在上這一課時才成為小學生沒幾天,他們對新的生活環境一定還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許有些孩子已經交到了新的朋友還想認識更多的朋友,也許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卻還沒有機會或者勇氣,作為學習準備期的這一課正好可以從此入手,依次從“認識集體環境”——使剛成為小學生的孩子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級的名稱、人數和環境;“認識集體成員”——通過師生、生生間的相互介紹,認識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學;“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知道教室的設施,初步形成能為班級出一份力的概念。這三點逐步將“集體”的概念形成於孩子們的心目中,既而達成教學目標——熟悉班級的師生與物品,喜愛自己的班級。

達成這樣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採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形式,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童趣,孩子們懷着積極參與的心態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大家都動起來,在課堂中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教學活動來介紹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認識集體環境

課的開始,教師可以帶一個玩偶進入教室創設情景,並向孩子們介紹——這位是我們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請大家帶着客人蔘觀一下我們的教室吧!孩子們一定會被這樣的活動設計吸引住,隨着孩子們以班級主人的身份一一解開:“你們是幾年級幾班?”“帶我參觀一下你們的教室吧!”“剛才有好多小朋友給我介紹,你們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諸如此類的疑問,教學目標中所提及的班級名稱、環境和人數也得到了落實,有兩點需要強調:首先在介紹班級環境的時候,一定有許多孩子有能力並且也想介紹,而有些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有限不敢介紹,為了鼓勵所有的孩子,可以請孩子們離開座位,給孩子們時間先繞着教室自己介紹一翻,然後再請有意願的孩子介紹,之後,告訴孩子們老師會把教室的圖片傳輸到家校網上,鼓勵孩子們回家將自己的教室環境介紹給長輩們聽,這樣每個孩子都得到了鍛鍊的機會,同時心中也滋生出了身為班級主人的驕傲。其二,有關班級的人數,孩子們可能只算了在班級內孩子的數量,作為教師必須還要強調在這個數字上加“一”,這個“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級成員之一,孩子們對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玩偶之口在總結這個教學環節時幫助孩子們理解,簡單地告知孩子們——我們的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師就是像爸爸媽媽一樣關心愛護着大家成長的大人。用這樣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了這個難題,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認識集體成員

班主任作為班級成員之一究竟能參與班集體的哪些活動呢?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認識集體成員”的教學環節了。先引導孩子們回憶班主任家訪時的情景,馬上就會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產生熟悉的畫面,他們都有能力説上幾句,在温馨的氣氛中,打開書本看圖説説圖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課堂中現場模擬開展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比如“現場排隊”,已經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時間孩子們是很願意動動手腳的,乘這個機會活動活動從而又重温了集體活動的快樂,當然在這個活動中,無論孩子們的隊伍排的好與壞,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主要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的活動是需要每一個人努力的。聊完了書上的內容,還可以請孩子們回憶回憶自己與班主任之間發生的事情,譬如: 打掃衞生、佈置教室等等,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們與班主任的感情又進了一步。此時,開場白中的玩偶作為過渡角色再次出場,引導學生介紹班級中的其他成員,也就是他們自己,通過三個闖關遊戲,再次激發起他們參與的興趣,闖關遊戲第一關: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誰?第二關:比聽力——矇住眼睛,聽聲音,説説同學的名字。第三關:比一比誰的朋友最多?在裏的“比一比”與第一課《我上學了》的認識新朋友是有聯繫的,我們這裏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課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礎上,相處後已經有過交往的朋友,換句話説,也就是這一關也就是對第一課“找朋友”教學活動的反饋。最後在《找朋友》的音樂中請孩子們邊唱邊跳與朋友玩在一起,結束這個教學環節。

三、喜愛參與集體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為集體出上一分力,這樣的成就感是會給孩子巨大愉悦的。雖然新的集體才成立不久,雖然孩子們年齡很小,但他們一樣有能力能為集體作貢獻。因此,第三部分“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的教學環節我們就從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入手。説到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我想班級的第一次環境佈置就是很好的契機,事先收集一些孩子們的作品、照片來佈置教室環境,課上將有學生作品和沒有學生作品的環境進行對比,孩子們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為集體出力,藉着這股力,引導孩子們觀察教室,看看自己還能為集體做些什麼?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圍繞着“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教學目標,以“聘任會”的形式依次從定下“小崗位”名稱、要求以及人員進行,在整個聘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整堂課都是模擬“聘任會”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佈置上要與“聘任”有聯繫,譬如可以課前在黑板上寫上“小崗位聘任會”幾個字,予以氣氛的渲染。其二,“小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儘量體現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這樣他們才能在今後的“崗位”中發揮最積極的作用。其三,應聘“小崗位監督員”時,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們全員參與,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平時比較內向,但卻非常想為班集體做事的孩子。如果應聘同一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輪流的形式,階段性地評比,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的班級”是個集體,集體的建設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參與到集體中來,就達到本課的預期教學效果了。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在浙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美術這課本第八冊第四單元第十課安排了“巧折巧剪”教學內容,內容主要是進行圖像剪紙。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民間剪紙藝術美,發揚我國民族、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目標:

1、低層次目標:

(1)學習摺紙的基本方法,能初步運用對稱剪紙的方法創作一幅剪紙作品。

(2)感受剪紙的趣味和美感,體驗快樂,激發對民間藝術的熱愛。

2、高層次目標:

能設計製作一幅對稱剪紙作品,學習團花創作技法。

三、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欣賞剪紙的藝術特色,學習剪紙折剪的基本技法及陰剪和陽剪的組合等。

難點: 抓住動物和人物的特徵設計造型紋樣,構思剪紙作品。

四、設計思路:

1、通過欣賞民間剪紙藝人郭秀麗徒手剪紙的短片,創設審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較易於學習掌握的對稱剪紙為主線,經過學生初步嘗試折、教師講解演示、由淺入深,逐步掌握剪紙的折法,體驗剪紙的樂趣。

3、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創作要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夠剪出一幅完整的剪紙;鼓勵部分優秀學生嘗試設計製作較具象、繁複的剪紙。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首 先欣賞影片,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剪紙。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種,它以獨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紙上用剪刀、刻刀以陽刻或陰刻的形式表現出個性化的裝飾紋 樣。並瞭解剪紙中常用的紋樣:小圓紋、月牙紋、鋸齒紋、柳葉紋等。由此使學生對剪紙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與瞭解,並激發學生的創作衝動。

(二)大膽嘗試,發現問題。

在 折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大膽巧妙的折法。教師在學生試折以後,自己也折一種方法,並在摺好的紙上任意畫上較簡單的紋樣,讓學生觀察剪除的作品為何 會是不相連的,問其原因。然後講解正確的畫紋樣的方法,並把其剪下來,展開讓學生欣賞創作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着重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大膽的進 行剪刻。雖然在這個階段學生的還沒有任何剪刻技法而言,但在這個階段卻能使學生對剪紙產生很濃厚的興趣。一部分學生能夠剪出效果不錯的窗花,從而更加增強 了自信心。同時教師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在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協助學生歸納總結以下兩個可能出現的問題:

1、圖案單一,裝飾味不濃。

2、如何使形象不會斷裂。

三、教師引導,講授技法。

1、剪紙從結構處理上分為:陰刻法、陽刻法。

陽刻:保留輪廓線,剪刻去輪廓外空白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連”。陰刻:剪刻去輪廓線,保留輪廓以外的部分。要求做到“剪剪相斷”。

2、剪紙的步驟:

(1)摺疊:在剪對稱的形象時需要對紙張進行摺疊。摺疊分為對摺、多次對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等。

(2)起稿:用鉛筆在紙上或摺疊好的表面上進行圖案的臨摹或創作。畫稿未定前切莫急於動手剪刻。

(3)剪刻:遵循“先繁後易,先主後次,先裏後外”的原則。外輪廓和較簡單的部分用剪刀剪,內部鏤空部分用刻刀刻。

(4)貼裱:平整的粘貼、裝裱在對比強烈的稱紙上。

3、剪紙中常用的紋樣:小圓紋、月牙紋、鋸齒紋、柳葉紋等。

月牙紋:先剪刻內圓弧,再剪刻外圓弧。

鋸齒紋:先剪刻直線或弧線,再用剪刀移動着剪出鋸齒。

4、團花的設計要點團花一般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折法,分別能夠剪出不同個數中心對稱的圖形

通過課件演示,與教具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了剪紙的技法、紋樣以及窗花的設計要點。

四、嘗試練習,形成技能。

1、課件展示幾個較簡單團花紋樣,學生在摺疊好的紙上畫出自己創作的團花紋樣;然後進行剪刻;最後把作品粘帖到裝飾背景紙上。

2、課件展示幾幅稍難度的不同折法的剪紙作品,由這個剪紙作品中找出剪紙常用紋樣——月牙紋、鋸齒紋,再次加深學生對剪紙紋樣的認識。在學生進行創作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可能有部分學生子連接處會出現不連接的現象,教師要給予指導。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旋轉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大班幼兒好奇、好問,有一定的探究欲和求知慾,對身邊的各種旋轉現象充滿興趣。本節活動巧妙地藉助小風扇為工具,截取紙盤旋轉為切入點,以分組合作、闖關的形式,讓孩子在大膽的操作和探究中進行觀察、比較、總結規律,在發現小紙盤旋轉祕密的同時鍛鍊了幼兒判斷、推理、驗證等思維能力,增強了幼兒的團隊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對旋轉的東西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幼兒對活動的需要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因此,結合大班科學活動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紙盤旋轉後,顏色、形狀都可能會發生改變。

2、能仔細觀察、大膽推測,並積極的動手探索,求證答案。

3、體驗與朋友合作參與競賽遊戲的樂趣。

三、説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各色的紙盤,為幼兒人手準備了一個小風扇,在拆除了風扇頭的基礎上,我給風扇頭做了簡單的設計,讓幼兒在使用風扇的基礎上更具有安全性。同時,為了配合我的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我還製作了課件,插入了一些正在旋轉的視頻,讓幼兒有效的進行探索。

四、説教學方法:

1、觀察法:

科學活動是一個注重觀察的活動。本活動就是引導幼兒在觀察視頻中旋轉的紙盤顏色、形狀的變化,以此來讓幼兒感受、探索顏色及形狀可能會發生的變化。

2、遊戲法:

結合我園的課題研究《幼兒園遊戲化的實踐與研究》,我在本節活動中採取了競賽的遊戲方式,設計了一個闖關環節,這個環節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大班的孩子喜歡以競賽的模式開始的活動。通過這個模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以便於更好的開展活動。

3、探索操作法:

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闖關活動和一個設計紙盤的活動,分別讓幼兒探索紙盤在高速旋轉中產生的顏色變化,在操作活動中引導幼兒更進一步的瞭解旋轉中色彩的變化,讓幼兒自主探究並發現旋轉中顏色的神奇變化。

五、説教學流程:

1、關注興趣點,激發幼兒興趣:

結合季節特徵,夏天小朋友們都會用到電動小風扇來解暑,孩子們也很喜歡這種工具,大多時候孩子們只是用風扇來解暑,沒有想到過利用小風扇來感受色彩的變化。通過本次活動,我以改裝的電動小風扇為工具帶動紙盤旋轉,能夠有效的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及探究慾望。同時,在提供的各色紙盤中,能夠幫助幼兒在玩玩轉轉的過程中發現不同顏色、不同面積、不同形狀、不同圖案在旋轉之後的所發生的變化,為闖關遊戲環節做好經驗準備。

2、創設遊戲化情境,增強探索慾望:

以情景化、遊戲化競賽模式開展活動,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學習特點,使整個活動充滿趣味,比較容易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闖關遊戲,相互協商、分工協作、取長補短,最終完成任務,在鍛鍊幼兒合作能力的同時使合作既成為學習的手段,又成為學習的目的。每一次的闖關活動,都是在孩子們的猜想和實踐中完成的。有人會獲得成功,也有人可能會面對失敗。但是教師最重要的設計意圖是想幫助孩子們學習用一種科學認識周圍事物的態度來觀察生活,學習運用進行驗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形成一種"尊重事實,讓事實説話"的科學的態度。整個活動以競賽為主線,共安排了四次闖關遊戲,每次闖關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環環相扣,逐步深入,使難度不斷加深。同時每次闖關都分為"呈現問題"-"提出假設"-"動手驗證"-"交流討論"四步驟,始終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走入活動,帶着問題離開,以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興趣和願望。

3、選出"旋轉王",滿足好勝心理:

不管在什麼時期,對於孩子的自信、好勝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活動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都是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都是靠自身的心理力量來啟動熱情、鍛鍊意志、發展智力、獲取知識的。有了好勝心孩子才可能步步攀高。本環節,我請幼兒在小組競賽後,分別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使幼兒意識到顏色的變化,從而引出對顏色的認識,掌握一些常見顏色間的變化,最終選取遊戲的"旋轉王"。

六、活動綜述:

在整節教學活動中,我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有效調動後,引導孩子們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以此來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操作之後我請每組幼兒説説自己看到的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知道紙盤旋轉後,顏色、形狀都可能會發生改變。能仔細觀察、大膽推測,並積極的動手探索,求證答案;能夠體驗競賽遊戲的樂趣,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

一節好的科學活動不僅需要老師的有效引導,更需要良好的教學氛圍。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情境與自主探索活動中探尋旋轉及色彩的變化,有效的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根據視頻提供的旋轉中的紙盤,自己設計與旋轉方式一致的紙盤,則是本節活動的一個亮點。

在科學活動中,我們要讓幼兒利用發散性思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幼兒用眼睛看、用腦袋想、用雙手做、用嘴巴説,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感受到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Tags:説課稿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