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梁實秋

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蘿蔔湯的啟示》

欄目: 梁實秋 / 發佈於: / 人氣:2W

引導語:不吃是為了吃,這就是一代文學大師梁實秋在吃上的一番高論。下文是小編收集他的《雅舍談吃》散文集中的《蘿蔔湯的啟示》原文,歡迎大家閲讀!

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蘿蔔湯的啟示》

抗戰時我初到重慶,暫時下榻於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飯時主人以一大缽排骨蘿蔔湯饗客,主人謙遜的説:“這湯不夠味。我的朋友楊太太做的排骨蘿蔔湯才是一絕,我們無論如何也仿效不來。你去一嘗便知。”楊太太也是我的熟人,過幾天她邀我們幾個熟人到她家去餐敍。

席上果然有一大缽排骨蘿蔔湯。揭開瓦缽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蔔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噠嘴。少不得人人要讚美一番,並且異口同聲的向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麼祕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説:“沒什麼,沒什麼,這種家常菜其實上不得枱面,不成敬意。”客人們有一點失望,難道説這其間還有什麼職業的祕密不成,你不肯説也就罷了。這時節,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了,他説:“我來宣佈這個烹調的祕訣吧!”大家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説:“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也許他説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於是座上泛起了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

宴罷,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問我方才席上所宣佈的排骨蘿蔔湯祕訣是否可信,我説:“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當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蔔的刀法也有講究,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

從這一樁小事,我聯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説廢話,這便是祕訣,和湯裏少加蘿蔔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讀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梁實秋先生出身於北京的書香門第,他從年輕時就飽覽京城景緻,遍嚐了京城的美食;加之他好學多才,隨手拈來,每吃必有品味之佳作,其作品融入了許多有趣的歷史掌故、名人佳句,以及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頗具飲食文化之品位。在京三十多年,樑先生去過許多名菜館、小吃攤,如八大樓、八大居、全聚德、烤肉宛等都曾留下過他的足跡。

梁實秋曾在一些名館就餐,並且還對一些地方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進行過考證和介紹,讀來十分生動有趣。比如他在介紹東興樓拿手名菜“芙蓉雞片”時,也介紹了東興樓的來歷:“東興樓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名為樓其實是平房,三進又兩個跨院,房子不算大,可是間架特高,簡直不成比例,據説其間還有個故事。當初興建時,一切木料都已購妥,原是預備建築樓房的,經人指點,靠近皇城根而蓋樓房有窺視大內的嫌疑,罪在不小,於是利用已有的木材改建成平房。據説東興樓廚師來自御膳房,所以烹調頗有一手,這已不可考。其手藝屬於煙台一派,格調很高。在北平山東館子裏,東興樓無疑當首屈一指。”

梁實秋曾常品食北平的“白切肉”,這道菜是京城“八大居”中砂鍋居的名品,他曾對其描述説:“砂鍋居是俗名,正式名稱‘居順和’,坐落在西四牌樓北邊缸瓦市路東,緊靠着定王府的圍牆。砂鍋居的名字無人不知,本名很少有人知道。據説所以有此名稱是由於大門口設了一個灶,上面有一個大砂鍋,直徑四尺多,高約三尺,可以煮一隻整豬。這砂鍋有百年的歷史,傳説從來沒換過湯!”

梁實秋在平日品吃之時,可謂是一邊“品着歷史”,“品着文化”。

《雅舍談吃》中,專題描寫了許多京城美食中的傑作,計有: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鴨;正陽樓、烤肉宛、烤肉季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鐵鍋蛋、核桃腰等;玉華台的水晶蝦餅、湯包、甜湯核桃酪;致美齋的鍋燒雞、煎餛飩、爆雙脆、爆肚;江興樓的芙蓉雞片、烏魚線、蝦籽燒冬筍、糟蒸鴨肝;忠信堂的油爆蝦、鹽焗蝦等。他描寫北京全聚德、便宜坊之烤鴨,就寫道:“北平烤鴨,名聞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鴨,叫燒鴨或燒鴨子,在口語中加‘子’字。”他還援引《北平風俗雜詠》中嚴辰的《憶京都詞·憶京都填鴨冠寰中》之詩句:“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間亦有呼名鴨,骨瘦如柴空打殺。”

他談及吃魚,便描寫説:“故都雖然嘗不到黃河鯉,但是北平河南館子制魚還是有獨到之處。厚德福的瓦塊魚便是一絕……大凡烹飪之術,各地不盡相同,即以一地而論,某一餐館專擅某一菜數,亦不容他家效顰。瓦塊魚是河南館的拿手,而以厚德福的最著;醋溜魚(即五柳魚)是南宋宋五嫂‘五柳居’的名菜,流風遺韻一直保存在杭州西湖。《光緒順天府志》中載有:‘五柳魚,浙江西湖五柳居煮魚最美,故傳名也。今京師食館仿為之,亦名五柳魚。’北人仿五柳魚,猶南方人仿瓦塊魚也,不能神似。”

他在介紹北京的各種風味食品的同時,對各種美食的烹調方法和食用方法也進行了一些風格上的比較,其中不乏生動、幽默的文化內藴。

在談到北京的烤羊肉時,梁實秋就比較了正陽樓、烤肉宛以及烤肉季這幾家著名烤肉館吃法上的各自不同之處。他説:烤肉宛烤肉炙子特別大,“十幾條大漢在熊熊烈火周圍,一面烤肉一面烤人。”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而在正陽樓這座已經注入了近代北京士商階層悠閒氣息的飯館中,其所用的“烤肉炙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徑不過二尺,放在四張八仙桌上,都是擺在小院裏,四周有四把條凳。三五個一夥地圍着一張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説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之架勢”。在這裏,“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燒過除煙的松樹枝子,所以常帶有特殊香氣”。從上述描寫中,不是可以看到北京這幾家著名烤肉館的不同文化氛圍嗎?

在談及北京東興樓和致美齋的名菜“爆雙脆”時,梁實秋也信筆所及提起了北京的“爆肚兒”。他説:“館子裏賣的爆肚兒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鹽爆不勾芡粉,只加一些芫荽梗、葱花,清清爽爽;油爆要勾大量芡粉,粘粘糊糊;湯爆則是清湯氽煮,完全本味,蘸滷蝦油吃。這三種爆肚兒吃法各有妙處……東安市場及廟會等處都有賣爆肚兒的攤子,以水爆為限,而且草芽未除,煮出來烏黑一團,雖然也很香脆,只能算是平民食物。”不難看出樑先生對“吃”文化是頗有研究的。

梁實秋對北京各種風味小吃更是懷有特殊的情感。樑先生曾在青島住過一段時間,他在一篇文章中曾寫道:“我在青島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就饞涎欲滴。”又説:“離開北平,休想吃到像樣的羊肉。”他對北平的“豆汁兒”也很有情致,每離京師,他就因想喝“豆汁兒”而不能自已。1926年梁實秋赴美留學歸國,他在前門火車站一下車,“乃把行李寄存於車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齋獨自小酌,一口氣叫了三個爆肚兒,三個品種一個不落,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後一個青油餅,一碗燴麪雞絲……”他曾感慨地説:“這頓飯,乃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餘年猶不能忘!”

梁實秋自從1949年離開大陸在台灣生活近四十年,思念故鄉之情一直縈繞着他。細品其《雅舍談吃》諸多膾炙人口的談吃文章,可從中咀嚼出樑先生濃郁的鄉思和鄉情。

20世紀60年代,梁實秋在台北曾回憶説:“我如今閒時沉思,北平零食小販的呼聲儼然在耳,一個個如在目前。”他在《北平的零食小販》一文中,回憶了許多北京的美食美昧。如灌腸、羊頭肉、老豆腐、杏仁茶、豌豆黃兒、茶湯等小食品。據説,梁實秋在台北幾年來,早點一直都是油餅、油條為主,他説吃這些東西“天天吃也吃不厭”。對於北京的傳統小吃酸梅湯和糖葫蘆,梁實秋也是非常喜愛的。他説,信遠齋賣蜜餞、冰糖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為最出色。梁實秋曾感慨:“離開北平就沒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 他還對當年老北京的各種乾鮮果品也非常想念,“三白的大西瓜、蛤蟆酥、羊角蜜、老頭兒樂、鴨兒梨、小白梨、肖梨、糖梨、爛酸梨、沙果、蘋果、虎拉車、杏、桃、李、山裏紅、黑棗、嘎嘎棗、老虎眼大酸棗、荸薺、海棠、葡萄、蓮蓬、藕、櫻桃、桑椹、檳子……不可勝舉,都在沿門求售。”……

梁實秋深愛故鄉,更深愛故鄉的各種風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