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戰國策翻譯和原文

欄目: 古籍 / 發佈於: / 人氣:3.29W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説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説是遊説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戰國策翻譯和原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1。齊助楚攻秦

【提要】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有關國家和個人的重大決策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步走錯,謬以千里。如果沒有采納有關國家存亡的關鍵大計而導致重大決策失誤,那麼國破家亡也很正常。楚懷王是戰國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與秦國分庭抗禮的楚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滅亡。

【原文】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説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大齊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説,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纐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裏。”使者月:“臣聞六百里,不聞六裏。”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馳。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過聽,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曲沃(秦地)。後來秦想要報仇進攻齊國。可是由於齊、楚是友好國家,秦惠王為此甚感憂慮,於是秦惠王就對張儀説:“寡人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係正密切,請賢卿為寡人考慮一下怎麼辦才好?”張儀説:“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南方遊説楚王試試看!”

於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楚懷王説:“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於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於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於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於齊王。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説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討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裏商、於土地。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號令。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於600裏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楚懷王一聽,非常高興,就趕緊在朝宣佈:“寡人已經從秦國得到商、於600裏肥沃的土地!”羣臣聽了懷王的宣佈,都一致向懷王道賀,惟獨客卿陳軫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這時懷王就很詫異的問:“寡人不發一卒,而且沒有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於600裏土地,寡人認為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賀,偏只有賢卿一人不道賀,這是為什麼?”陳軫回答説:“因為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600裏,反而會招來禍患,所以臣才不敢隨便向大王道賀。”懷王問:“什麼道理呢?”陳軫回答説:“秦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秦國還沒把地割給大王,大王就跟齊國斷絕邦交,如此就會使楚國陷於孤立狀態,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如果先讓秦國割讓土地,楚國再來跟齊斷絕邦交,秦國必不肯這樣做;要是楚國先跟齊國斷交,然後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麼必然遭到張儀欺騙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張儀的欺騙,以後大王必然懊悔萬分;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後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將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説:“我的事已經辦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再多説,你就等待寡人的吧!”於是懷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宣佈跟齊斷絕邦交,還沒等第一個絕交使者回來,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與齊國絕交。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秦王就趕緊派使者前往齊國遊説,秦齊的盟約暗暗締結成功。果然不出陳軫所料,當楚國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時,張儀為了躲避楚國的索土使臣,竟然裝病不上朝,楚懷王説:“張儀以為寡人不願誠心跟齊國斷交嗎?”於是楚懷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齊國罵齊國,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後,才勉強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説:“敝國所以贈送貴國的土地,是這裏到那裏,方圓總共是6裏。”楚國使者很諒訝的説:“臣只聽説是600裏,卻沒有聽説是6裏。”張儀趕緊鄭重其事的巧辯説:“我張儀在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怎麼能説有600裏呢?”

楚國使節回國報告楚懷王以後,懷王大怒,就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這時陳軫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現在我可以説話了嗎?懷王説:“可以。”於是陳軫就很激動地説:“楚國發兵去攻打秦國,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實在不如趁此機會,不但不向秦國要求商、於600裏土地,反而再送給秦一個大都市,目的是跟秦連兵伐齊,如此或許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裏的再從齊國得回來,這不就等於楚國沒有損失嗎?大王既然已經跟齊國絕交,現在又去責備秦國的失信,豈不是等於在加強秦、齊兩國的邦交嗎,這樣的話,楚國必受大害!”

可惜楚懷王仍然沒有采納陳軫的忠諫,而是照原定計劃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組成聯合陣線,同時韓國也加入了他的軍事同盟,結果楚軍被三國聯軍在杜陵打得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並非不大,而人民也並非比其他諸侯軟弱,但是之所以會弄得幾乎要亡國的慘境,就是由於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實良言,而過於聽信張儀詭詐遊説的緣故。

【評析】

張儀這次充當了一次國際騙子,把楚懷王騙得既失去了友邦,又丟失了土地。然而國家之間是非道德的,絕不象人與人之間有温良恭謙讓,國家之間暴力、詭詐經常使用,一切踐踏道德的舉動在國家利益這個大前提下獲得了正義性。象意大利政治學者馬基亞維利,他最先將政治從世俗道德中脱離出來,第一次讓世人明白:政治中自有道德,但絕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情理。我們不能指責張儀,只能怪楚懷王政治上的幼稚和愚昧。

反觀張儀之所以能將楚懷王玩弄在股掌之間,説服一國之君就象哄小孩一樣,關鍵在於他已經揣摩到楚懷王的貪慾、眼光、意志及智力的多寡和大小了。楚懷王不知道張儀分化瓦解之計,圖謀幾句空口的承諾,就自剪羽翼和自棄依靠,而且不聽智者的存亡大計,其智力的低下讓人吃驚,但是想想巧舌如簧的張儀對他的利誘,就知道原來是利令智昏!愚昧的根源在於心貪,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他誘惑得連盟友都出賣了。因此,要想説服對方,先要作好揣摩對方的功夫,然後對症下藥、以明顯的利益誘惑之,如此就能在説服他人的過程中始終佔主動、控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人打算給你明顯的利益時,你也一定要好好的分析一下,對方到底要得到什麼,其後果意味着什麼?

2。楚攻魏張儀謂秦王

【提要】

張儀畢竟是具有遠見、富有智慧的人,他預測的事情的未來發展幾乎都能與事實吻合。這些都建立在他對事理的正確認知和判斷上。

【原文】

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戰勝,復聽於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儀言,取皮氏卒萬人,車百乘,以與魏。犀首戰勝威王,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譯文】

楚國攻打魏國,張儀對秦王説:“您不如幫助魏國,以便強化魏國的勢力。假如魏國能戰勝,從此就會更加聽命於秦,一定送來西河之外的土地;假如魏戰敗,那魏國就不能守住邊塞,大王就可以將魏國奪取過來。”

於是秦王就採納張儀的獻策,調派皮氏之軍1萬人和戰車100輛,支援給魏將孫衍。結果魏國戰勝了楚威王的軍隊。得勝的魏軍已是疲憊不堪,害怕秦國,就果真把西河之外地方獻給秦國。

【評析】

説服他人的根本還在於打消對方的各種疑慮。要將事情的'各種可能性都講出來,如果各種可能性都是有利於你的觀點的,那麼對方就不得不對你心悦誠服。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

【提要】

張儀有時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他時常喜歡玩弄些陰謀詭計。聰明過分,就顯得奸詐,如何對付這些智商很高、富有心計的人物,確有一番學問。看看陳軫(著名辯士,初在秦國作官,後離秦去了楚國)是如何對付張儀對他在背後的誹謗的。

【原文】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走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聽乎?”

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譯文】

張儀又在秦王前面誹謗陳軫説:“陳軫奔走於楚、秦之間,但現在楚國不見得對秦友好,反而卻和陳軫的關係非常親密。如此看來,陳軫一切舉動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秦國。況且陳軫又企圖背叛秦國而投奔楚國,大王為什麼不明察此事呢?”

於是秦王就問陳軫説:“我聽人説你準備背秦而去楚國,有這回事嗎?”陳軫回答説:“有這回事。”秦王有點生氣地説:“那麼張儀所説的話是真的了?”陳軫回答:“何止張儀知道這件事,就連路人也知道這件事!常言道:‘由於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順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兒子;由於伍子胥忠於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賣僕妾時如果能賣到本鄉,那就證明是一位好僕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鄉,那就證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愛國,忠誠於秦王,那麼楚王又怎麼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遺棄、被放逐,我不去楚國又去哪裏呢?”秦王感動地説:“賢卿言之有理。”於是就把陳軫挽留下來。

【評析】

“謠言止於智者”,陳軫沒有在秦王面前直接指出張儀是小人,是在造謠,而是迂迴曲折的講了許多民間流傳的諺語,以説反語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使張儀的讒言不攻自破。如果陳軫一開始就指責張儀,那麼效果反而不好,給人一種犯錯之後為自己推卸責任、辯護的感覺,倒會加重他人的疑心,而如果先是主動承認讒言是對的,他要去楚國,然後再説出去楚國的複雜緣由來,揭示出與他人所説的讒言的本質不同之處,這樣就會消釋他人的敵意和誤解,並且顯示出自己的光明磊落出來。

陳軫“欲擒故縱”、先順着對方的話語展開然後反戈一擊的辯解技巧,實在高明,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