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1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2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Self-made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如果硬要做煞風景的懶漢做的事,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那麼這個書名和封面圖就足夠了: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

還是從“Self-mademan”説起,這個概念是美國社會運動家、廢奴主義者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Frederick·Douglass)在1859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的,也是那次演講的主題。他本人就是個毋庸置疑的自我塑造者,作為曾經的黑奴,他用自己的成功向支持奴隸制的那些人證明了奴隸也具有行使美國自由民權利的充分智力——這個在今天看來不言自明的公理,在當年卻是需要用戰爭來下結論、甚至連戰爭都無法終結的爭議。

當代中國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爭議,其中不乏關於自由的爭議:兩個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閒場所親熱的自由嗎?(《為情侶求饒》)中國人有過洋節的自由嗎?(《今夜,誰在逮捕聖誕老人》王帥有在網上發帖討論非法徵地,而不被跨省追捕的自由嗎?(《救故鄉,救公共精神》)維權者在自殺式維權或稱“暴力抗法”之外,還有別的維護自己權利的自由嗎?(《屋頂上的礦難》人類有廢除死刑的自由嗎?(《死刑是個笑話》)……這些爭議中,有的即使現在看來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來則是任重道遠,還有的彷彿是無解的悖論。

這些年來,時評大行其道,討論的問題不出上述三類,從來就不看時評的人自不必説,就是時評的忠實讀者恐怕也快要審醜疲勞了,這也是《自由在高處》中所説“現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真相”的道理:事情我們已經知道了,問題是怎麼辦?

在這一點上,《自由在高處》可能能幫上一些忙。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時評,讓我們知道一些事情;後三分之一是演講與獨白,給形形色色的問題一個總答案:你即你自由。也就是“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這不見得是唯一的答案,卻是作者深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答案。從某種角度講,他和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一樣,都是自己理論的最好例證:弗雷德裏克從奴隸主手中逃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的公民;熊培雲秉筆直書,以此謀生也以此幫助自己留學深造。他們都始終堅信,自己有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由。這個自由既不會危害他人,也不需要他人賜予,只需使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就能獲得。

熊培雲説,“……獨立與自由都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要爭取這個自由,是為了更好地成就我們自己,更好地交往,藉此獲得一種持久的創造、有保障的幸福。”這本書的讀者,大多也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前行時發現了障礙物,在清除障礙物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由”這個工具,所以才翻開了這本書。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對他們説一聲“恭喜”了。能看到自由——哪怕它是在高處——已經比原來離幸福近了一步,這不值得高興嗎?再進一步看,撕下形形色色的誤解和矇蔽,就會發現獲得自由其實是個只涉及自己的意願和努力的簡單命題,還有什麼理由不樂觀呢?熊培雲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並非沒有道理。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更重要的是,“不自由,毋寧死”也不見得永遠成立。熊培雲的看法是“不自由,仍可活”。當然,這種想法容易被理解為苟且偷生,自欺欺人,委曲求全,犬儒主義,阿Q精神……但是聖雄甘地也説過“……自由和奴役是精神的狀態。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説:‘我將不再接受一個奴隸的地位,不再服從與我的良心相違的命令。’”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仍然有呼救的自由,最起碼,仍然有不用枷鎖的利角刺傷周圍難友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不認為自己身為奴隸,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不鼓勵個人犧牲,大家都來擔起責任、積極行事的世界會更好”。畢竟,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並沒有走到在生命和自由之間選擇的絕境,而只需要對自由和時間、自由和金錢、自由和地位……各種代價進行換算。讀過《自由在高處》,就會明白這些換算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自由也並非想象中那麼稀缺的資源。

將來的人們回望現在,也許會為我們今天的糾結忍俊不禁,或為我們走過的冤枉路感到忿忿不平。但要知道,這些糾結和彎路自有其意義,每一個思考都是我們自我塑造的一步。再回想“Self-mademan”,他不僅從石頭中賦予了自己希望擁有的形象,也將送給自己一雙能奔善跑的腿腳;他從石頭中誕生的那一刻,不僅是他完成對自己的塑造的一刻,也是他從桎梏中獲得解放的時刻。讀過《自由在高處》並不能使你自由,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獲得自由。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3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温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説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為,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4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衝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説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5

其實許多令人感到不自由,個人價值無法實現的時代,都會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們曾經有改變社會的熱情,但許多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打消了,許多大膽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他們為自己戴上了許多枷鎖,這些枷鎖讓他們認為自己的自由被社會限制了。更為糟糕的是,這些學會自我逮捕的人還會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勸誡他人,告訴他們不要膽大妄為。所以,一個人無論有多大地熱情,多高的能力,都會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別人戴上了枷鎖。相比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枷鎖,這些自己的製造的枷鎖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們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再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時代在不斷前進。

書中提供了一種卸掉自己內心枷鎖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維定式,換個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比如書中寫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代表整個中華民族;比如火星文並不是對文字規範性的破壞,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比如新聞報道的大部分是負面新聞,但那只是對現實生活的部分取景,我們不能因此而對社會全盤否定書中還以全新的角度對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讀。

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的監視者,努力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會驚喜地發現我們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後我們儘自己所能去衝破那些看得見的枷鎖,對自己進行自救,每個個體的自救才會讓整個社會從枷鎖中脱離。柏林牆不也是在無數個東德人的自我救贖中倒下了嗎。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讀過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對自由的嚮往是誰也無法剝奪的。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人為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説: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