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

因為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麼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裏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雲,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並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裏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慾綁架,於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歎,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佔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佔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着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麼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麼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為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裏靠着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着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為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聖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聖誕節。這不過又是衞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麼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裏,家裏、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説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為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才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2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裏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才是感悟。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於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願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受着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並非人們自願,而在於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於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為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既有賴於個人的勇氣,也關係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台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雲先生致力於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後記的題目,熊培雲在後記中也闡明瞭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着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着那個方向努力,向着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

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後,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裏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後才是感悟。

這本書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識的累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不同的時期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兩年前的我讀這本書,肯定會覺得熊培雲不錯,觀點很新穎、獨到,文化素養高,是本好書。但現在看這本書,更多的不是對其觀點的認同或反對,就像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在不觸及法律、道德的層面上,觀點是可以千差萬別的。正如胡適所説,感謝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可以容忍的國家,允許多種觀點的存在。陳虻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侷限性,生活觀點的淺薄,讀了這本書,感到了一個永遠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現在的讀書,更多的讓我感受到的,並不是一定要從書中獲取到某種知識,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後能夠“砰”的一下敲響你心裏的某些東西,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有很多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知識,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現在,越來越覺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許,這是我近期讀書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4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衝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説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5

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成器—易卜生!

我們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課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時工作而不自責,行人的"中國式"過馬路,可以在公共場所噴雲吐霧,城市內各式違章建築也常見於報端,變通、"潛規則"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流行詞彙。

同時,我們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學習的不自由,小學生放棄了快樂的童年,被一個個補習課外班壓得呼吸不得,就業來自由,採訪不自由,言論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還要開胸驗肺……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衞兵不能進"體現着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説出你的不高興。龍應台:"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衞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説。"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説,"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創造一個激活自由的機制。目前中國從上至下都在開展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活動,目的是更好地弘張揚優良傳統,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活動年年都在強調,隔幾年都要搞運動,這也許是適應中國當今社會的實際。調整單位負責人,作風建設會隨之改變,這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但要解決用調整負責人來改變作風,必須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環境,保障決策、執行、監督的順暢運行。

Freedom is not free。用你的勇氣、拼搏及執着去爭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6

《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面對,打開胸懷,擁抱世界,也會有滿滿的收穫。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