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精選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精選10篇)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1

從“堪笑榮華枕中客,對蓮餘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嚮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理解的自由卻是不盡相同的:小時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學後,發現逃離學校和家長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來,又覺得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等於自由。但是《自由在高處》一書的作者——熊培雲,想要為讀者呈現的是:如何超拔於一望無際的物慾與喧囂之上,得物慾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歷史的長卷,人類為了解放肉體而寧死不屈,為了解放思想而奮勇向前,為獲取“自由”不斷經歷着“攻擊”和“反抗”。為什麼“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永恆話題,甚至為了它不惜以血為代價?作者引用了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類,作為自然界中最具靈性的生物,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高級的思維與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錮在有形有體的物質世界之中不得釋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這樣,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觀點,你的世界在於你如何選擇。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不久前我認識了一位律師,他人到中年,在律師這個行業已小有聲望,但他卻跟朋友分享説,當面對世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改變不了。細想,人有時候是多麼的脆弱啊,可能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打倒;面對環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環境的主導者?與其憂慮這個社會的走向是不是越來越壞了,不如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才更切實際!

你須尋得所愛,並且為之守望

最近,因為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把那個曾經在中國廣西農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眾的視野裏。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國人,來到中國旅遊之後,毅然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願者。十年如一日,他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時代。盧安克感動了許多中國人,當然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雲説:“在盧安克看來,現代人大多過得可憐,因為他們天天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然後用錢買回一堆其實並不十分需要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生命長遠,但若是為了得到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永遠要做不願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暫,做了自己願意做的事。”

我還記得當年柴靜採訪盧安克的畫面,柴靜問:“你為什麼生活?”盧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説:“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後來他又説,我的命就在這裏了,離開這裏,就是沒命了。距離我看那期採訪節目已經過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記得,因為我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而又龐大的力量。這力量,現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執着於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沒有理想,就是一條鹹魚;假若鹹魚有了理想,也能翻個身。沒有信念,何來力量呢?如何堅強呢?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心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就會更強,更穩定。

凡事走到了極端,難免成為毒藥

書裏提到一種病,作者稱之為“物慾症”,這是一個慾望高漲的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物極必反,過度追求物質,最後人卻變成了物質的佔有品,淪為物慾的奴隸。

事實上,現今社會的極端現象不止表現在物質追求方面。“極端”似乎已經成為大眾的思維模式,就拿閲讀這件事來説,大眾的輿論聲中不泛有這樣一些言論,什麼沒有營養的快餐式閲讀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機,正經的讀書人越來越少之類的觀點。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葉兆言老師將閲讀比喻成是無用的美好,他説,讀書就是一件開心又隨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麼刻意,好像多讀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一樣。科技的進步絕不是要毀掉人類的大腦,讀一些手機裏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壞事,古時候的唐詩宋詞都是短短的幾行字,卻是中國的文化財富,流傳至今。

急功近利,過猶不及,這些極端的毒藥,正在毀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有節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時刻為風塵奔波,靜下心來,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欣賞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作者熊培雲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在逆境中(積極)生活或抵抗

書裏一直在講“自由”,在接近尾聲的部分,卻説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紙上這麼簡單,早年做過評論員的熊培雲再清楚不過了。帕特里克説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説,“不自由,仍可活。”

這時,舉霍金的例子來詮釋作者的觀點最合適不過了。霍金的身體狀況眾所周知,2006年霍金訪香港時,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希望能安樂死,有記者以此為例詢問霍金是否曾因身體殘障而感到沮喪,有時怎麼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選擇生命的結束,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體會到霍金為什麼鍾愛《果殼裏的宇宙》這一書名了。“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那些認為這個時代不如意的人,同樣要調整心態,像一個正常時代一樣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説,人生便是一種逆境,誰不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中來的?所謂“積極生活”,亦不過是超越了被動與困境,在別無選擇中,積極選擇罷了。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世界就像是一個廣場,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處張望,你是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麼時候,當你能超拔於時代的苦難之上、人羣之上,你能從自己出發,以內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靈魂是天空,身體是大地。超脱於一切物質之上的,是至高的——心靈,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裏的自由。願在餘下的生命裏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守衞好一生的責任與自由;願歲月無負天地;願此生遼闊高遠。這是作者熊培雲給予自己和讀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評價《自由在高處》,不過就是一本世俗裏的心靈雞湯嘛!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遠不止是“心靈雞湯”這麼簡單。透過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幫助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閲讀的意義,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2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苟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於兩米以上的地方,於是跳蚤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説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於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於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一種緊張感。勝過經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牆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麼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於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鍊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隻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裏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麼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境裏,如何自己解脱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雲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裏沒有監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着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3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脱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説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温和的紳士。温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説家一樣尖鋭,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温和的紳士有一種脱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温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衞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説:“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説“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4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衞兵不能進“體現着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説出你的不高興。龍應台:“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衞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説。”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説,“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5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

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6

因為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麼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裏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雲,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並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裏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慾綁架,於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歎,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佔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佔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着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麼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麼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為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裏靠着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着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為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聖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聖誕節。這不過又是衞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麼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裏,家裏、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説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為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衝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才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7

盧梭雲:“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環顧四周,其實不難發現我們被圈在一個圓內,周圍被條條框框束縛着。很少有人能衝出,是因為缺少勇氣,更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裏待得太久了,對於什麼是自由也沒有清晰的定義。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尋這份自由,是我們希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反對戰爭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與鮮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內心所想。喬布斯説:“你須尋得可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順從自己的內心,去追夢,去探險,去旅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因為社會輿論,因為道德綁架,大家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書中《老教授與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萬塊錢安葬一隻陪伴他三個月的狗而受到抨擊。大家覺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業,可屏幕後的人又怎會知他沒有對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連花自己的錢都要受到指責,更何況十萬塊錢又怎可能是殯葬部門謀取了暴利。老人雖被社會誤解,但我想他心中自當無怨無悔。追逐自己內心行事可能會後悔一時,若不這麼幹會後悔一輩子,就像盧梭所説在臨死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慾所控。現在大多數人認為買車、買房、存款好幾百萬便是成功人士。買房後又不滿於現狀,拼命工作想要換一個更大一點的房子,周而復始。我們被戲弄於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斷沉淪於物質。房子、車子越賣越貴,人心越發疲憊,到頭來只是不斷抑鬱,對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網絡的廣告、八卦新聞等無用信息不斷增多,它們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蝕越發深入。也許你不曾注意自己瀏覽這些“垃圾”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無端浪費自己生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一天、兩天可能並不明顯,可一年、兩年……日積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奪取了你的無線網絡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你會成為“集中營中的囚罪”而難以逃脱這樣的束縛。

胡適説:“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們要學會自救,學會掙扎,爭取個人自由。

願將來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麪包與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8

讀完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很是感慨,書着重表達的理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雲認為自由是兩層涵義,一種Liberty強調自由選擇權,另一種Freedom偏重個體自由,意志的自由。當今混沌的世界,我們常常限於思維的困境,人為物役,困頓於單位文化,社會輿論,抑或僵化的體制。在各種壓力誘惑接踵而至,我們常埋頭憂心忡忡忙於生計,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無奈承認,許多夢想一直只能隱匿於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選擇的,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也在於你如何選擇。曾經瘋狂地着迷三毛,讀她寫過的每本書,為她與荷西大起大落的愛情故事歎息不已。三毛瘋狂迷戀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視若珍寶的結婚禮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尋覓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撒哈拉,這是個平凡人無法接觸的世界,三毛卻帶着點嬉皮的筆觸道出一個不一樣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熱愛的,對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貧瘠艱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夠精彩勇敢地生活,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世界。並在這個世界裏不斷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透視人生,洗滌心靈。反問平凡的我們,如果生處在如此環境,是否依能充滿樂觀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現在的中國,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常常説沒時間實現環球的夢,沒精力實現隱匿恬美田園,很多時候是自我施加的,我們沒勇氣克服惰性,害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罷了。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態度,即便生不逢時,我們仍可以堅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選擇!

自由在高處,想要做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跳脱於時代輿論的枷鎖,跳脱於只有左右狹隘思維方式,跳脱於單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張望,以內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觀摩史詩音樂大劇孤星淚(也叫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集贖罪、自由、革命、命運、顛沛、逃亡、愛情為深沉大劇,因為革命這個敏感的話題而與內地失之交臂,甚是遺憾。不斷自我救贖的冉阿讓,他總是給自己一個存在世上,有意義的理由,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像在法庭報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蹤自己多年的死對頭警察沙威,隱瞞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實。而一直勤勤懇懇的雷厲風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職,道德感極強,誓要緝拿犯人歸案,不論是否有罪,當冉阿讓救了他,放了他,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準則突然受到了衝擊,對自己的信仰產生衝擊,最終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殺。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人人無法在大環境裏保持自己小小的願望,冉阿讓平靜生活的願望,沙威恪盡職守的願望。你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所強加給的種.種標準,我是不是個罪犯,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是不是個Loser。

因而,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內心的小環境,那裏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正如作者所説,小環境完全取決於你的覺悟,取決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樑文道看着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台灣、香港、日本已經走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衰老的社會,而大陸還在往前,窗口很大。我們需要的是,充滿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態,相信時代在前進,相信中國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説,一個人,既要守住自己心靈的邊界,同時又要有開放的思想。而我要説,一個人,既要有悲憫情懷,有所作為;同時又要聽從內心,默許自己一份自由。這是我的人生,我必須讓她自由。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9

自由,是每一個人都追求的生活狀態。而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也給了自由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講的人身自由,經濟學家所講的財富自由,學生時代的學習自由等等。從具體或是特殊的情況中,我們提煉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無外乎就是可以隨心所欲,無憂無慮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我看到“自由在高處”的時候,我通俗的理解為可以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都可以無所擔憂。這是現在社會大多數人的理想,任性中夾雜着對生活現狀的些許不滿。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需要像我們的父輩那樣,為了生計而發愁。現在的年輕人多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可是我們的快樂卻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由了。

年輕無知的我們,只能把對自由的憧憬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通通發泄到物質身上。於是乎我們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物質的世界中。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中,我們的思想越來越空洞,思維越來越麻木。人們開始盲目的追逐財富自由,彷彿只有把自己的錢包裝滿才能讓自己有那麼一絲絲的安全感,彷彿只有實現財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變得無憂無慮了。可是,然後呢?思想空洞的人們像行屍走肉一樣遊蕩在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這個時代顯得那麼單薄。

生活品質固然重要,但我們的時代再不是那個唯利是圖的年代,國家需要的是年輕人對於新事物的無限熱情,我們需要的是向社會證明我們的價值。但這價值,絕不僅僅是衡量財富這麼簡單。

如果要説何為自由,那麼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們的行動,金錢可以限制我們的生活,但只要自己發自內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會任你遨遊。

古人説,學而優則仕。中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從來沒有變過。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圖,造福一方,還是説想在高層的政治鬥爭中實現對權利的終極追求。兩者都體現了一個相同的價值觀,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越高,你實現目標的可能就越大,同時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為高官不是沒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絕大多數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純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沒有那麼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歷史上不乏勤勤懇懇,兩袖清風的好官。他們不辭辛勞的工作,或是為了一方百姓,或是為了江山社稷。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追求權傾朝野。這就是精神上的質變,也是為官之道的終極追求。

回頭來看“自由在高處”這句話,它真正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只要人思想境界達到一個高度,再艱難的生活你也會坦然面對,再繁瑣的工作你也會心平氣和,再豐富的物質也會心靜如水,再強大的權利也會泰然自若。不被慾望和物質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處的優秀讀後感 篇10

任何一本書,對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影響,而一本書對一個人影響的程度可以從時間持續的長度和對其思想影響的深度兩個維度去衡量。初讀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從那時起,無論是在生活的瑣事還是人生大事上,這本書都一直啟示着我,指引着我。

書的第一頁只寫着“你即你自由”五個字,但就是這五個字,每次看到都會給我帶來深深的撼動。書的第二部分以“自救與自由”為主題進行了集中論述與剖析。“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作者通過一個互動性的問題開始自己對自由的闡述。面對這一問題,多數人的回答是“用來關押革命黨人”“用來集中關押人的思想,扼殺每個人的幻想”“讓活人變成殭屍的場所”或是“用思想體系殺人”“孕育仇恨與敵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卻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自己對集中營的理解——“集中營是用來逃跑的”。當時看到這裏,我確實被作者這種獨特的角度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所感動!對比兩種回答,我們不難看出,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給出消極被動的回答,而後者則是從積極主動的態度,將集中營當作人生的一種境遇來反饋性的看待。仔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營”裏度過,細緻到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是在一些設定的環境與條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磨難一些挫折,如果我們一直被動消極地去看待這些磨難,那麼無形中我們的思想也會被磨難本身所奴役進而同化,然後自己也成了這些磨難的幫兇,將自己進一步籠罩在痛苦的陰影中!

在作者看來,人生不過是由無數小逃獄事件組成的一次大逃獄。盧梭説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無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能預料到將會有很多坎坷,當然我們無法預料到的或將更多。在這條逃獄之路上,我們只有做一個堅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都會記得裏面有一句話:“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影片中,獄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無時無刻不在準備着越獄,無時無刻不在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枷鎖,那個烈日下在屋頂喝冰鎮啤酒的畫面到現在我還是記憶深刻!一個熱愛自由與幸福的人,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當作遠大前程的人,應該始終如一地保有一種“關不住”的精神,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紅杏出牆,關心自我實現,追逐自己的命運。勇敢的人,應當對罪惡視而不見。

我時常咀嚼、領悟“自由在高處”這句話。記得有一次陰天坐飛機出行,剛好登機前也是因為某些煩心事心情比較煩亂低落,起飛不久後,飛機穿過烏雲層,忽地一下窗外豁然開朗,陽光灑在白茫茫的雲層上面,心情瞬間舒暢起來。“自由在高處”五個字從腦際掠過,我陷入了深思:有時候一些煩心事,確實是因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總感覺烏雲密佈,困擾連連,當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點,心胸放寬一點,或許就能撥雲見日,海闊天空。後來,我對“槍打出頭鳥”這句話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大家都比較反感一些張揚、愛出風頭的人,但我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出頭的鳥,哪一個不是神經百戰,憑藉豐富的經驗和磨練出的能力,穿過槍林彈雨,然後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擁抱那廣闊的天空!雖説槍打出頭鳥,但不被槍打死的鳥才終究會出頭。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縮,勇敢地去挑戰自己,實現自我!我還時常告誡我身邊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難給打倒,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於未來的某個時點來看待現在所經歷的磨難、不公,你就會慢慢地想明白,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來!

我特別喜歡電影《白銀帝國》裏面的一句台詞,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將能夠斬獲平時不能斬獲的聲譽。”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將“自由在高處”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從這樣一個更高的境界去對待,那我們肯定能更細緻地、投入地、甚至飽含熱情地去逐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