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55K

人生其實一件東西最重要,它支撐着我們在艱難的時候依然能夠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參考!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一

最近一直在讀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在即將掩卷的時候總在想,高處何在?低處如何?自由是人們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如果説自由在高處,那麼幸福也是麼?《自由在高處》作為熊培雲對先前力作《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不僅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而且充滿了對社會、對國家、對歷史與未來的深刻解讀和關注。作為七零後的年輕學者,熊培雲能以這樣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筆調,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園的奇葩,以書暢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長思。熊培雲是學歷史的,在他的著作裏,不乏其恢廓的歷史鏡像,但他沒有像學究式的史學家那樣刻板冷峻,厚古薄今。相反,他像坐在我們身邊文采斐然、娓娓而談的弟兄,凡舉透徹,詩意盎然。

且聽他自己的敍述吧:以自由的名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義,誰也不要去鼓勵他人犧牲。勇敢也罷,懦弱也罷,背後都是個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裏。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絕望,並且“永不絕望”,是因為我對人生對世界有這樣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內心的力量、行動的力量,一點一滴地改變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沒改變,別人也在改變,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事實上,人類文明化的歷程,就是圍繞着自由與自救展開的。保持一點一滴做事的作風,既是讓自己在盡力做事,也是讓自己醒着。

相信中國因有社會而有未來;相信我們每天的付出都有報償;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萬物各成其美;相信陽光如此美好,壞人也會回頭。我同樣相信,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困頓中前行的人們,將來總有一天會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會師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當絕望,凡事還是看積極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圍很多朋友都在積極地做事;同時也給自己的視界多一點時間感:一百年前中國還有凌遲,五十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四十年前中國還在破“四舊”,三十年前中國還不許跳舞,二十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十五年前中國還沒有普及互聯網,十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五年前中國還沒有物權法,兩年前中國還沒有微博,一年前中國還沒有通過城鄉居民選舉同票同權……社會終究是在進步。退一步説,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你即你選擇。這些年,我一直堅持的一個信念是,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當《新京報》採訪熊培雲:“自由在高處”這句話怎麼理解,“高處”是一種隱喻嗎?

熊培雲的回答是:這裏的“高”是縱向的理解吧。我們有太多的橫向思維。中國歷史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和這個是有關係的。我説的“自由在高處”,實際上希望每個人能夠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我們應該在自我成長中獲得幸福與歡樂,而不是簡單地同別人的比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説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那麼説幸福在低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有句話説:“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長大後,幸福是一個個目標,你實現了,就是幸福;再年長些,幸福是一種心態,你領悟了,就是幸福。”如果説自由作為全人類的追求,多數不能依靠自己實現,那麼幸福可以相反,雖然相對,但似乎可以遍佈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各個角落。所以説幸福在低處,不是阿Q宣言,而是像流水,滲透在我們中間。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二

自由在高處是作者熊培雲的一本關於自由的書籍,文中作者對《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自由與自救,是本書的方向與重點,下面是這篇自由在高處的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的讀後感

任何一本書,對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影響,而一本書對一個人影響的程度可以從時間持續的長度和對其思想影響的深度兩個維度去衡量。初讀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從那時起,無論是在生活的瑣事還是人生大事上,這本書都一直啟示着我,指引着我。

書的第一頁只寫着“你即你自由”五個字,但就是這五個字,每次看到都會給我帶來深深的撼動。書的第二部分以“自救與自由”為主題進行了集中論述與剖析。“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作者通過一個互動性的問題開始自己對自由的闡述。面對這一問題,多數人的回答是“用來關押革命黨人”“用來集中關押人的思想,扼殺每個人的幻想”“讓活人變成殭屍的場所”或是“用思想體系殺人”“孕育仇恨與敵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卻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自己對集中營的理解——“集中營是用來逃跑的”。當時看到這裏,我確實被作者這種獨特的角度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所感動!對比兩種回答,我們不難看出,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給出消極被動的回答,而後者則是從積極主動的態度,將集中營當作人生的一種境遇來反饋性的看待。仔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營”裏度過,細緻到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是在一些設定的環境與條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磨難一些挫折,如果我們一直被動消極地去看待這些磨難,那麼無形中我們的思想也會被磨難本身所奴役進而同化,然後自己也成了這些磨難的幫兇,將自己進一步籠罩在痛苦的陰影中!

在作者看來,人生不過是由無數小逃獄事件組成的一次大逃獄。盧梭説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無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能預料到將會有很多坎坷,當然我們無法預料到的或將更多。在這條逃獄之路上,我們只有做一個堅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都會記得裏面有一句話:“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影片中,獄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無時無刻不在準備着越獄,無時無刻不在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枷鎖,那個烈日下在屋頂喝冰鎮啤酒的畫面到現在我還是記憶深刻!一個熱愛自由與幸福的人,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當作遠大前程的人,應該始終如一地保有一種“關不住”的精神,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紅杏出牆,關心自我實現,追逐自己的命運。勇敢的人,應當對罪惡視而不見。

我時常咀嚼、領悟“自由在高處”這句話。記得有一次陰天坐飛機出行,剛好登機前也是因為某些煩心事心情比較煩亂低落,起飛不久後,飛機穿過烏雲層,忽地一下窗外豁然開朗,陽光灑在白茫茫的雲層上面,心情瞬間舒暢起來。“自由在高處”五個字從腦際掠過,我陷入了深思:有時候一些煩心事,確實是因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總感覺烏雲密佈,困擾連連,當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點,心胸放寬一點,或許就能撥雲見日,海闊天空。後來,我對“槍打出頭鳥”這句話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大家都比較反感一些張揚、愛出風頭的人,但我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出頭的鳥,哪一個不是神經百戰,憑藉豐富的經驗和磨練出的能力,穿過槍林彈雨,然後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擁抱那廣闊的天空!雖説槍打出頭鳥,但不被槍打死的鳥才終究會出頭。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縮,勇敢地去挑戰自己,實現自我!我還時常告誡我身邊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難給打倒,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於未來的某個時點來看待現在所經歷的磨難、不公,你就會慢慢地想明白,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來!

我特別喜歡電影《白銀帝國》裏面的一句台詞,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將能夠斬獲平時不能斬獲的聲譽。”在我看來,這句話是將“自由在高處”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從這樣一個更高的境界去對待,那我們肯定能更細緻地、投入地、甚至飽含熱情地去逐個解決。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範文三

這是個匆忙的世界,我們總是在為心中的那些目標,為了前程而奔忙,封鎖了心中的温情。生命如一列不回頭的火車,我坐在窗邊,窗外風呼嘯而過,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見久違的温情。

最近閒來讀了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充滿理性的思想有種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內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為情侶求饒》。作者對大學校園裏束縛學生表達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滿,從而他呼籲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當我讀到最後一句時,我的內心莫名升起一種異樣的感覺——要多看看人性温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經很久都沒有回味人間温情了,日日匆忙的腳步已經堵住了温情最後一道入口。或許,是時候讓心柔軟一些了吧,讓它相信這個世界仍有温情之所在。

那是剛來到德國旅遊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車站裏顧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過了很久,兩個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輛輪椅出現在我的視線。他們也許是剛下了火車,緩緩地走向出口,一人推開出口的門,身子附在門上,竭力讓另一人推着輪椅先通過,準備登上連接外面世界的一段台階。這時,恰有一個男子迎面從台階上下來,經過他們身邊時,停下了腳步,用英語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那兩名女子拒絕片刻,最終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們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將輪椅上的人攙扶着讓她站起來。那是一位年老的婦女,臉上深深淺淺佈滿了歲月的溝壑。然後那男子二話不説,將公文包向背後大幅度一甩,雙手迅速抬起輪椅,大步流星地將它抬上台階,放穩後,又蹭蹭蹭下了台階,在確定不再需要幫助後與他們揮手示意再見,便又繼續匆匆前行進入車站,轉眼消失在疾速流動的人羣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轉睛地看着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許正張着,為了這異國他鄉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温情。那個男子,讓我相信,無論生活的腳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轉,我們仍可以做一個美好的使者,讓身邊的人看到人性温情的一面。他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一個國度,給予其中的國民表達內心温情的自由。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為如今社會上的“扶不扶”爭論時,我卻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達內心温情的勇氣,即使那個人未曾謀面,也無法阻擋温情的腳步。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由,而我們,都遺忘並渴望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車,不知將又要駛向何處,但是我堅信,下一站,將是一個洋溢美好與自由的國度,下一站,即是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