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4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31W

《愛和自由》之所以成為教育類暢銷圖書,主要是解決了以往教育的許多誤區,讓人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閲讀!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4篇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一)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啟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持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通過自身活動獲得。

這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持,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啟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可以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二)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説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説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閲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説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説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三)

之前自己由於習慣未曾精讀過一本書,這個假期我靜心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我把看完這本書自己感觸深的地方摘出來談自己的感受。

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

這個我感觸非常深。這裏要説起《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因為讀完這本書我經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幸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記憶深刻,這個我想《窗邊的小豆豆》作者東徹柳子也一定是對童年的記憶深刻才能完成這本好書吧。我回憶起童年裏因為把一羣小朋友領到家裏把媽媽辛苦包的包子給分發了遭到媽媽的責備;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盒粉筆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粉筆四濺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本來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樣被鬼故事嚇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記起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所幸我還屬於下面這段話的前者。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

關於這句話我最想説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個性跟創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人的整個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上跟別人不一樣。關於個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受到束縛,這也就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裏提到的自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不然的話也就像下面説的一樣,只能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在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以及怎麼樣去“教”。首先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為的教應該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下面的這一條我就非常認同。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

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我真的非常喜歡書中的巴學園,如果我們的學校都像巴學園那樣給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現在這種“普通的教”。

當一個人在樹林裏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説,一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看完這段話我也有感觸,不只是優秀的老師這樣,優秀的父母更應該這樣。

另外關於怎樣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目的,我也有很多想法。以前看過一本書《圖窮對話錄》是新東方的一位老師寫的。裏面有一段話給我記憶深刻,核心思想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幸福的生活。在《愛和自由》這本書裏我覺得也有相同的觀點。這就是知識的用途。知識應該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當人實施理想和願望時,它成為一種能力出現而不成為所謂的工具。

另外還想説的是關於童年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一直堅信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果精心教育,遠比孩子長大了才去單純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重要的`多,這個我一想到中國那麼多的留守兒童便心生難過。不過這種現象暫時看不到有什麼改變,多數是因為生活所迫吧,但我一直覺得再難也不能難孩子。關於這個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愛和自由》全文貫穿的都應該是這種思想吧。摘下來幾段。

一名兒童如果在零至六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童年尤其是0-6歲,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兩極。就像地球南極跟北極一樣。7歲不是6歲的延續。實際上在6歲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為他整個一生做基礎的,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或者某個學校,或者某種知識的轉化作準備的。

看完《愛和自由》我有個強烈的想法,就是非常非常想去做一名能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幼兒教師,這個在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就產生了的想法,自己希望像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先生一樣,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看來我要好好想一想了,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應該就是幸福的生活吧,而不只是簡單的工作。

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假如我們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兒童,讓他們符合人的自然發展法則成長,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富有創意的。那麼這個世界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變化。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四)

《愛和自由》這本書不知不覺中已經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興越來越多的網友跟着華衣一起讀好書,謝謝你們的支持!華衣一定繼續努力得為大家推薦好書,認真寫好讀書筆記,我覺得寫的過程也是自己審視自己育兒的一個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個過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華衣圈圈點點,因為有太多的共鳴!

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並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事情總是這樣的,説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這裏孫老師指出了許多家長都容易犯的一點:沒時間!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交流,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孫老師所説的“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對於一個自由中的孩子我們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時間,成人大多不願意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掙錢重要,看電視重要,聊天重要,睡覺重要……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華衣很贊同孫老師的説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時間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期間,一是建立兒童完整的人格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另一點就是培養兒童的審美觀。審美觀建立的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否遠離醜惡和犯罪,也就是説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觀。

在這裏孫老師舉了個兒子吃豆沙餅追求完美的實例,華衣驚訝得發現彤彤也有過這樣的“追求完美”的情結,也就是她所説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經歷過,這也説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誤解了孩子的本意,兒童認為掰意味着破壞了一個整體的完整,咬一口卻不算破壞。這便是孩子的內心所認為的。而當時彤彤讓媽媽吃時,華衣也曾經貪圖方便得掰過一點給他吃,結果當然是跟孫老師一樣得到類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塊被我掰過的餅,他硬是哭着鬧着要新的餅!華衣當時沒有去細想這個原因,只是心裏雖然生氣還是強壓着,又遞過另一塊豆沙餅,而彤彤也跟孫老師的兒子一樣立即高興了起來,還很大方得讓媽媽在他那個餅子上輕輕得咬一口。然後彤彤就甜甜得衝着我笑着説:“媽媽,我愛你!”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孩子都是如此聰明的,又是如此維護着他們的物權的,當你突然奪過屬於他們的餅時,他們已經覺得物權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壞了他們追求完美的情結,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們一般都無法接受孩子此時的這種哭泣,認為他們是在胡鬧,無法去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

有了愛和自由,兒童就具備了基本成長的條件。有一天,自由和愛就會在漫長的兒童時代過去後,在一個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