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精選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2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效課堂》讀書筆記(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精選5篇)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 篇1

讀了《高效課堂》一書後,我深有感觸,高效課堂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展示平台,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遊戲中學習。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一直沒有真正領會到它的內涵。我曾試過給學生創設一個相對寬鬆愉快的環境,讓他們快樂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但終因擔心學生的成績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生怕學生聽不明白,講了又講,有時學生聽煩了,也不一定達到預想的效果,我也一直為此而苦悶。

通過學習我深知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出頭、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一節課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高效發展。對教師而言具體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對學生而言是指學生在認識上,從少知到多知,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的過程。

“高效課堂”是師生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溝通、思維的碰撞,追求教學的協調、和諧,實現學生高效學習,自主發展。提出高效課堂主要是針對原有課堂教學的低效性而言的。回頭看看我們的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備受青睞。曾經一味追求課堂氣氛上的“熱鬧”;一味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花哨等教學過程表面上的“唯物主義”。“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學生綜歸是學生,有些問題,只在同一個淺層面上討論,亂糟糟地無味重複淺顯的表面問題。教師不加以引導,不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這樣的課堂能談得上高效嗎?

顯然,只要我們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導者和“旁觀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為反覆的磨練,造就了自信的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只有立足於自己的課堂實踐,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進一步練好教學的基本功,學會反思和創新,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 篇2

聽了景敏教授關於高效課堂的講座後,使我對高效課堂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通過學習,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實際情況,讓我深切到高效課堂:要求老師的教學是高效的,在課堂上用最短的時間完成高效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主動、合作、和諧的探究,並且讓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得進其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側重以下各方面: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生動活潑。

高效課堂的核心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起來,因為意識決定形態。在學習上的快樂對應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加。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潑、最為現實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創新意識,而在創新過程中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數學是理性很強的學科,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在教學中尋找知識的切入點,使學生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我課堂設計的重點。

2、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有理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索知識的來龍去脈,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合理進行分組,讓課堂精誠團結。

在學生羣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引導者,及時點撥。合作學習的好處:

第一,培養和訓練了口頭表達力。

第二,拓寬思維,深化學生的認識。

第三,可以培養合作精神。

由於自尊心學生會在小組中更好調整自己的狀態,爭取組員間的認同。

4、運用電教手段,讓課堂豐富形象。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使知識的生成更形象。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效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數學味的`魅力課堂,也是讓學生學有所得的效率課堂,還是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生命課堂。作為一線教師我將主動把高校課堂理念落實到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成熟、更有效。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 篇3

當今的教學需要高效,而高效課堂就是要達到一個讓老師和學生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有效的完成教與學的過程。然而,高效課堂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只要備好課就可以了,講好可以了。而現在必須從學生的自主和積極意識出發,不僅要學會而且要高效講究方法。暑期通過學習《打造高效課堂》一書,我有以下的體會:

打造高效的課堂不單要用心去對待學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吃課本。這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在構建有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鑽研教材和把握教材,要靠教師鑽研教材,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把握教材不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更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刻的把握本課程的課程標準,內容,目標和對整一冊書結構的整合。

要對結構做良好的整合就必須建立好知識樹,因為他是知識結構的一種形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藉助知識結構圖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個部分知識內在的邏輯關係。知識樹是整體建構和諧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憑藉。個年級的教師相互之間不瞭解教材,降低了課堂效率。在數學課上,教師帶着學生做遊戲,雖然數學知識沒有學多少,但學生很開心,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所以我們只要肯下功夫讀課本並吃透課本,做到心中有課本,目標在心中,自然會在課堂上收到得心應手的高效效果。

要開放課堂,自主學習。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動起來——身動、心動、神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展開小組學習、獨學、對學、羣學;讓學生養成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的學習能力。讓課堂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説、敢動,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後,緊張活潑的學習氛圍。

教學要面向全體。以往教學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後教學中,利用學生合作學習機會,讓學生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使之成為小老師,形成“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好生帶動中等生,中等生帶動差生,生生動起來的濃厚學習氛圍。

高效課堂的成功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把課堂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打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有一種獨特的教學境界,可以不帶課本,沒有書面教案,這種境界對教師本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是抽象的,沒有一個學生是天生的後進生,老師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並持之以恆,就能在最大可能上使他們取得進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對待和了解我們的每一位學生,瞭解他們的智商;瞭解他們的情商;瞭解他們的性格;瞭解他們的家庭。只有充分的瞭解了這些我們才可以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各個同學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輔導。必要可以作家訪。從學生入手,而不是單單的從知識入手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 篇4

讀了《高效課堂》一書,使我深有感觸,明白高效課堂是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發展。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用科學方法去打造“高效課堂”,就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德施教:

我們常説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有着愛心,是發自內心的愛心,但不是熱情而短促的,而是如涓涓細流般長久的,能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崇敬、關注並影響學生行為。那怎樣才能使學生愛上你呢?如果將學生對老師的愛能遷移到課堂上,愛上你的課,那相信你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

課堂是教師施展才華的舞台,學生的學習狀態某種程度上折射着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藝術水平。課堂教學既要講科學性,又要講藝術性,使我們的課堂具有動感、情感、美感,才會使課堂產生感染力,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入其門,達其成。

二、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良師益友,很好的撇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人在學習興趣的引導下學習,自覺性和創造性變回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習效率也會有大幅度提高,進而就會更加熱愛學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課,不僅要“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已濃;還要課結束,趣獲存”,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興趣。主演還是我們,課堂上如何操作,老師是編劇。

三、有效教學:

高效課堂的主體是學生,然而我們如何才能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這就看老師在課堂如何操作。可見老師的因素也尤為重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內通過學習獲得高效的發展是高效課堂的根本。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願學、善學、樂學,學生能從學習中體驗到一種成長的喜悦和幸福!而學生這種理想的學習狀態的出現,則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於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對教學材料的精心取捨與提煉、對鞏固練習與提高練習的精心編制。

為此教師必須努力紮實的抓好學生的課前預習,並設計出能激發學生興趣,能讓學生高效自主、合作學習的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這樣教師自然而然在學生提高的同時,自身素質也能得到極大的提升。我還覺得高效課堂在某種程度上對師生關係作了一些改變,而這種改變的,是由傳統課堂中教師反覆枯燥的講、學生無奈被動聽的單向灌輸關係轉變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提升,引導學生多方位的交流討論。

高效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批判式的吸收與改進,拋棄糟粕吸收精華,或者説是一種變革與昇華。這種課堂下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師生真正平等融洽、和諧温暖的新型師生關係。當然在高效課堂的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式的,這對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水準和要求比傳統課堂下的要求更高、標準更高!

四、科學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主體地位,而老師處於引導地位,老師的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這一主題進行。看學生,以學生來評價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首先看學生是否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一般來説,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高。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具備以上條件外,課堂教學還要能做到精心設計與詳盡準備,這才會上出一節節的高效課,有了這樣一節節的高效課,學生自然就願學、善學、樂學。為了這些目標,我要努力奮鬥,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高效課堂的老師。

《高效課堂》讀書筆記 篇5

接過指導老師遞過來的《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這本書時,內心就想,這本書來的太及時了,我縣正在推廣高效課堂基本範式的教學,上學期我們已採用了這一模式進行授課,我在授課過程中就感到導學案最難寫,每次寫着寫着就走了老路,還是寫成了教學設計。現在,有了這本《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無疑是給黑夜裏航行的水手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摘錄

內容一:基本規範

關鍵句:

1、概括地講:

導學案設計要做到“四個基本統一”,即:統一基本設計程序、統一基本設計要素、統一基本課時容量、統一基本設計格式。

2、明晰詞義:

統一基本設計程序。通常,每週集體備課時間,研究下一週的導學案,組內成員集體研究,並分配接下去一週的備課任務。基本流程為:個人“初備”(形成“初案”)——備課組“集備”(形成“共案”)——課前個人“復備”(形成“個案”)——

課中“續備”(形成“續案”)——課後“補備”(形成

“補案”)。基本要求為:當週備下週的導學案,原則上每課一案,先個人“初備”,再返回學科組“羣議”,形成共案,分給相關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再根據自己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個備”,最後結合實際的授課經歷,做“課後修訂”(補備)。

統一基本設計要素:高效課堂下的導學案設計要素,受高效課堂課型的一定影響,在共性中寓於個性。

統一基本課時容量:本着一課一案的要求,每個導學案的課時容量要適宜,要符合實際,講究實效。

統一基本設計格式:就版式來講,沒完全統一的要求,各個學校、各個學科、各個學段都不完全相同。

體會: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它直接影響着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也直接影響着學生課堂展示的效果和課堂教學是否真正達到高效。因此,導學案的設計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業務能力、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綜合體現,也是學科組成員團隊合作的集中檢驗,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內容二:導學案問題設計

關鍵句:

1高效課堂的突出教學特點就是體現了問題式教學的風格。導學案將學習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而且設計的問題是本着“知識問題化”的基本原則,並要體現“問題層次化,問題探究化,問題情境化”的要求。導學案通過對問題的設計來呈現“導問”、“導學”、“導思”“導練”、“導測”、“導評”等功能,以此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和自主發展。

明晰詞義:

問題層次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1、“個人問題”——“獨學”後形成的問題。

2、“同伴問題”——“對學”後形成的問題。

3、“羣學問題”或叫“小組問題”——羣學後形成的問題。

4“班級問題”——班級問題從“羣學問題”中來,基本上屬於羣學問題的集合。

問題探究化:

學生通過探究性問題的學習研究,要達到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發展。這是設置探究性問題的目的所在。

問題情景化:

設計問題要具有情境性、真實性。從建構主義學來講,特別重視創設學習情境,儘可能提供“真實”的、“生活”的學習情境和活動,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感: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更新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因為課堂真正的精彩在於開放,在於生成,在於多邊互動,教師必須打破舊有的教學觀念,教師不是聖人,不是權威,不是真理的化身,更沒必要為課堂上的即時生成無法解決而心存顧慮。在課堂,教師要“善於把學生拋過來的球,再拋給學生”。教師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交流情感的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教師在課堂上更主要的角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喚醒潛能,開啟心智,激活思維,放飛情感,是組織、引導、促進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