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29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5篇)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1

熊培雲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裏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閲讀這本書,可以瞭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二、幫你掙脱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着枷鎖舞蹈;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裏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則説“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蹟,獲得了社會的讚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雲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着我們去摘取

他的樂觀並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着熊培雲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所言最新自由在高處的讀後感4篇作文。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2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衞兵不能進“體現着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説出你的不高興。龍應台:“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衞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説。”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説,“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3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4

看他的書,他會告訴你,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脱牢籠的一天。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通過和熊培雲的對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社會,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嚮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雲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説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有人評價熊培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

熊培雲如同一個温和的紳士。温和是自由主義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獨立寬容的態度,他不會像詩人一樣激憤,小説家一樣尖鋭,也不苛求藝術家的完美。温和的紳士有一種脱俗的優雅睿智的幽默,君子無憂的心境;温和的紳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對外部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看法,內在對自己有明智的權衡,不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沒有衞道士的虛偽熱血青年的芒從,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優雅的人。

帕特里克説:“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説:“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雲説“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5

在不自由的環境裏給自由——讀《自由在高處》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苟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於兩米以上的地方,於是跳蚤再怎麼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説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於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於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一種緊張感。勝過經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牆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麼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於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鍊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隻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裏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麼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境裏,如何自己解脱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雲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裏沒有監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着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而且我還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