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牛虻》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W

牛的讀後感篇一:牛忙讀後感

《牛虻》讀後感範文

“不論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是艾.麗.伏尼契筆下的《牛虻》。

書中的牛虻,曾經純真幼稚、憂傷脆弱,但民族的獨立與生活的歷練使他變成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在牛虻的世界裏,我品味到了“精神”兩字,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生活的艱辛使懦弱的人退縮,可牛虻卻用自己的死告訴我們什麼是精神的力量,那是一份超然!無論是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還是意志的力量,還是難以磨滅的思想,還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在牛虻看來這就是真正的精神。讀《牛虻》,品人生,雖然真的牛虻已經逝去,但牛虻的精神卻薰香着意大利千年的歷史,帶給人們一段不朽的回憶。

他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的傳奇一生給了我強烈的震撼。 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 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裏瓦雷士。在那裏,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 人的靈魂,系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裏,被迫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眾人的面前瑟瑟發抖,羞辱和苦難使它透不過氣來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牛虻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然而,在遭遇崇拜的父親的欺騙,心愛之人的誤解時,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苦之中,幾乎要發狂。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説是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流浪生活磨鍊了亞瑟,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準備着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而牛虻卻企圖打動蒙太尼裏,要他在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做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 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裏,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就好像大草原上的一羣小鹿,誰有勇氣,誰跑得快,誰就活下來;否則,就被淘汰。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心承受了非人的煉獄般的折磨。他給我們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該為什麼活着,該怎樣活着。挫折中是難免要流眼淚的,擦乾了,站起來,就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自己的話説,他從死亡那裏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於牛虻來説,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

牛虻是個強者,他意志堅強、機智勇敢,是真正的強者!篇二:牛虻讀後感

昨天,我帶着崇敬的心讀完了牛虻這本書,我沒有意識到淚水早已浸潤了我的眼眶,沒有意識到它竟然給了我如此大的震撼.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讓人看到了對光明的執著追求,對愛的矢志不渝,對罪惡的批判,對痛苦的承受吶喊??讓我久久不能忘記的是那首詩: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在苦難面前,依然堅守崇高的理想,與親人虛偽困惑的愛做鬥爭,牛虻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牛虻》講述了主人公亞瑟出生成長於一個富有的家庭,是神學院院長蒙泰尼裏的私生子,亞瑟在大學裏參加了祕密組織意大利青年黨,在懺悔時受騙被捕,出獄後被自己的同伴厭惡,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雙重打擊下,離開了故里,赴身南美,13年後回來,偽裝成牛虻,在一次運送軍火中被捕,獄中與父蒙泰尼裏相認, 蒙泰尼裏選擇了上帝,判了自己的兒子的死刑,自己也因為內心的愧疚去世??在這個悲劇的故事裏,我看到了同齡人執著的影子,我們懷抱信仰,向着目標一路前行,沒有任何的事物可以阻礙我們的腳步!儘管我們是新生的一代,前輩們還對這羣沒有受過風吹磨練的青年抱有懷疑,但是我們終將接替你們,撐起祖國的未來,我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出升的太陽依然可以光芒四射,普照大地!就像牛虻,他被冤枉,被排擠,無辜受刑,流落南美,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也必須活下去,聽聽他説的話吧“,我的工作怎麼辦?誰為我做呢?”是否明白,他心繫的始終不是自己!他知道要走的路,那裏溝壑萬千,處處泥澤,因而他不幸在革命路上壯烈犧牲,可是有人緬懷他!沒有人會忘記他做的一切!

《牛虻》一書在英國發行時,一度默默無聞,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廣受讀者喜愛,發行量過百萬,這種情況在文學界是不多見的,事實證明《牛虻》充滿了積極的革命因素,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其本身的價值也不可小覷.當代的大學生應追求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這對我們成長有重要意義.堅持國家的理想,成為祖國棟樑,為自己在現實與夢想間建起寬闊的橋樑,擺正對挫折的態度,認識到沒有什麼事是一帆風順的,所有偉大的人都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身心之苦,經歷層層淬鍊,才能成為涅磐重生的浴火鳳凰! 夜幕籠罩,你才可以看見璀璨奪目的羣星:冬天到來,你才可以期盼不遠的春季:暴雨之後,你才發現七彩的虹橋??生命有時就是這樣,付出越多,收穫越多.若亞瑟沒有堅持,早在去南美的路上就餓死他鄉,早被醉漢的火鉗索去珍貴的生命,哪能有後來幽默諷刺的自由撰稿人牛虻呢?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珍惜還擁有的年輕,未來屬於勇敢的牛虻們!

篇二:《牛虻》讀後感

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面有一幕,保爾給他的戰友講《牛虻》裏牛虻的故事。能讓

保爾欽佩的人想來很偉大,我便去看了《牛虻》。 《牛虻》裏的主人公亞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裏,但他並沒有像窮孩子保爾那樣擁有美好的童年。亞瑟從小雖然養尊處優,但心靈裏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家庭的關懷。小説開頭説到亞瑟,“他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顯得過於精緻,太弱不禁風····使人想到一直馴服的豹子,已經沒有了利爪”。

蒙泰尼裏是亞瑟的未公開的親生父親,亞瑟雖然不知道這個事實,但是在蒙泰尼裏身上得到了父親的關愛,他們一起在阿爾卑斯度過的時光是多麼的美好啊!亞瑟在心裏幼稚的認為為意大利的獨立而奮鬥與成為虔誠的信教徒之間並不存在矛盾,他向蒙泰尼裏懺悔中表露了這個意思,蒙泰尼裏非常震驚並希望通過時間來慢慢説服亞瑟。可是,當委任蒙泰尼裏為羅馬主教時,蒙泰尼裏問亞瑟是否要他留下來,雖然他知道新神甫對亞瑟會非常不利。亞瑟出於為蒙泰尼裏的前程着想以及他天真的認為,沒有要求蒙泰尼裏留下。後來亞瑟對蒙泰尼裏説,他那時還是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懂,卻要一個孩子來承擔一切。這一幕我特別感慨,自己做決定時,不應該去要求別人給出答案,蒙泰尼裏當初既然知道新神甫對亞瑟不利,就應該留下來,而不是問亞瑟是否要他留下來的。可能蒙泰尼裏永遠也可改變不了亞瑟的思想,當然也不會有下面的故事了。

亞瑟在對新神甫懺悔時説出了要為意大利的獨立而奮鬥還有一起的戰友們的名字,他以為會和平常一樣,可是他懺悔面前的人變了,因此他和他的戰友一同被捕入獄。亞瑟一直愛着的女友同樣把為意大利獨立奮鬥當做理想的瓊瑪以為亞瑟出賣了大家。瓊瑪給亞瑟的一巴掌和蒙泰尼裏是他親身父親的事實使弱小的亞瑟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處於無意間透露戰友名字的深深自責和最敬重的人的欺騙中,亞瑟打碎了心愛的耶穌像,從此成為了無神論者。亞瑟獨自踏上了去南美洲的旅途,在南美洲他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十三年的苦難鍛煉出了老練、堅強的革命者。在死亡裏掙扎出來的牛虻體現出來的那種堅強的意志力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牛虻用辛辣的'筆揭露教會的騙局,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他掩護戰友撤退,本來可以突圍的他因為蒙泰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被捕。牛虻試圖説服蒙泰尼裏,要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選擇。然而,這對父子都不能放下自己的信仰,蒙泰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最後簽字。亞瑟死了,蒙泰尼裏因此發瘋而死。牛虻在死刑場上依舊錶現出那種堅強的意志力,而且還打動了給他行刑的衞兵。一名衞兵依約把牛虻的信給了瓊瑪。信中有首他們兒時的小詩: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

《牛虻》給我的感覺很真實,很有人情味兒,特別是亞瑟和蒙泰尼裏父子之間的那種令人揪心的親情和亞瑟對瓊瑪一直的愛。亞瑟可以無畏死亡,可是會在最愛的人面前變得脆弱不堪,無論是蒙泰尼裏還是瓊瑪,他向他們哭訴時是最真誠的流露。 人的意志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峯。這是我在《牛虻》所收穫的心得。

篇三:《牛虻》讀後感

牛虻,是虻的俗稱,強壯而有軟毛。“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説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鍼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

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 《牛虻》一書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最的衝突沒過於最終亞瑟和生父蒙太尼裏的選擇,蒙泰尼裏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在

牛虻死後,蒙太尼裏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亞瑟説過:“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偽外表下的醜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撻;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一樣走進刑場,昂首面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麪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態度看待生與死。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

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氣長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 深的震撼力。本書所具有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麪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後以亞瑟寫的一首小詩結尾: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篇四:牛虻讀後感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 快樂地飛來飛去 這首小詩,是牛虻最後的字跡,寫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場,然後他死了。他死得很艱難,因為給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麼愛戴他,他們拿槍的手在顫抖,他們的淚在臉上淌,可他們還是必須殺死他,那是工作。在無數發子彈聲後,牛虻還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彈,可是死得那麼堅強,那麼燦爛。蒙泰尼裏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他註定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他註定被自己逼瘋,最後,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亞瑟是可憐的,瓊瑪的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

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着,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哭了,哭得很傷心,可是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 而當蒙泰尼裏終於醒悟,而真的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

他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他會後悔,一定會。他會明白,並把上帝 砸成碎片,他會把上帝從心裏扔掉,他真心愛的,是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一切已經晚了,天堂是無限高的,地獄是無底深的,他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 再次懺悔嗎? 於是無補??

篇五:牛虻讀後感

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説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

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歎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繫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着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

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一悲劇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裏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後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 ,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

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己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台,最終導致自己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脱。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着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着的愛。

然而,她也承受着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直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着地頑強地戰鬥下去。

前進吧!為了自由。

篇六:牛虻讀後感

他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的傳奇一生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

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裏瓦雷士。在那裏,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 人的靈魂,系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裏,被迫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眾人的面前瑟瑟發抖,羞辱和苦難使它透不過氣來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

牛虻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然而,在遭遇崇拜的父親的欺騙,心愛之人的誤解時,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苦之中,幾乎要發狂。

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説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流浪生活磨鍊了亞瑟,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