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通用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通用7篇)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1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為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為目標,為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説,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説“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説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正如書中所説,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為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為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為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2

這學期我在教學之餘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對工作特別有幫助的書《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書中廣泛吸收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其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教育。通過閲讀本書,我有以下收穫: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學原理,同時又結合學科,針對學科的不同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組織、調整與呈現,並進行教學。因此,學習此書,一舉兩得,在瞭解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自己班級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學科教學能力。

一、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

這本書強調了教師通過認真學習心理學,知道了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的優秀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能夠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時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了解孩子的內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

二、瞭解學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

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並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習是複雜的心智活動過程,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比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構成直接參與學習活動的智力系統。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構成了與學習相關的動力系統。其中的動機則是學習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學習中能專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

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教學工作質量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掌握某學科的知識就能勝任、駕馭的。這就需要教師掌握並運用一些心理學原理來實施教育教學策略。比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興趣、情緒、意志品質和最佳的學習時機,都要求教師採用最佳的手段以優化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這時,就需要了解學生賴以進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過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規律,以及相關非智力因素情況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本書要通讀,更要精讀。自古説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書很有價值,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今後我還要繼續研讀它。

總而言之,通過這一期對《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穫良多。不僅有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素養的提高,而且對很多學習事件有了嶄新的認識和感悟。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3

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許多教師剛入行的時候意氣風發,以三尺講台為事業,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時桃李滿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職業不容易,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很快被消磨了,職業倦怠感也就與日俱增。”我想我就是走過這樣路的人。面對幾個簡單的算式,講解多遍算理情況下始終還是有記不住的孩子,耐心一點點的被瓦解,連帶着自己也開始急躁起來。但是,在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過後使用各種方法,卻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時間長了,家長累、孩子厭惡,我也感到沒有職業幸福感。

在讀完《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後,我感悟到: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説:“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肖川有過這樣一句話:“流光在你的背後,生命期待着我們的驀然回首。當你以研究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時,春天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對比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內的表現,真的感覺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的工作狀態對教學效果、教育生活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工作雖然是寫寫教室裏的故事、課堂裏的發現、讀書感悟,但願在本該採摘果實的季節再開出幾多芬芳的花來,充滿遠方的詩意。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4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教師這一門職業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僅僅侷限於本學科的知識已經無法勝任教學工作,應對新時代學生的變化。作為新時代的一名九零後老師,更加要積極學習進修。其中心理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並加以實踐,才能更好的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教學也會事倍功半。所以空閒時間我積極閲讀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尤其是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完之後受益匪淺。

我深感教師有的時候真的要回到教育的起點,接納學生們的一切,好與壞,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也才能夠真正找到幫助孩子的方法。就像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幸福生活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班級小胖的故事。這個班我是在初二接的,在初一隻是擔任他們的地理老師,所以對小胖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就是那個老是説“yellow”的地理課睡覺的“搗蛋鬼”。

接班後,我對班級的同學做了大概的瞭解,尤其關注了小胖。我發現其實他不是一個沒有上進心和目標的人,反而存在着很多的優點。比如他值日工作一直很負責,每天早中晚都可以看到小胖拿着掃帚,彎着腰,打掃着教室外的那條走廊。再如每次換位置時,他總是會去幫助旁邊的同學一起來搬桌子椅子,可見也是個熱心的小夥子呢。小胖在語數外課堂上也尤其認真,書本上的筆記也是工工整整,初一的成績也處在上游水平。但是情緒卻時常大起大落,時而瘋癲,時而悲傷。在班級中不惜犧牲自己的形象,譁眾取寵。還喜歡説一些不好的話。我就問自己:難道他真的天生如此,背後有沒有原因呢?

為了更好的去幫助小胖,我嘗試着去了解他,發現他的優點,並在班級表揚他,告訴他,原來他可以做的很好。可能是我對他一開始表揚多於批評,他開始縱容自己。在一次跑操中違反紀律,在兩個班級之間來回穿梭,經多次提醒卻無效。我一怒之下,朝他吼道:“你要麼在班級的隊伍中好好跑,要麼滾出去”。然後他就真的跑了。跑操結束後回到教室,我就在班級嚴厲的批評了他的這個行為,告訴他:“你既然身為班級的一份子,就必須為班級出力,維護班級的榮譽”。他憤憤的説:“我不是4班的,我轉班”。我回答到:“不可能,在婁江你只能是4班的學生,要麼讓你爸轉學”。生氣的兩個人,註定是沒有什麼好話的。小胖也沒再講話,可能也是第一次見到我這麼嚴厲的對他。放學後我看到他一個人在走廊“遊蕩”,便把他喊了過來,問道:“為什麼跑操的時候跑掉呢?”他賭氣回答到:“不是你讓我滾的嗎?”我對他説:“跑操時提醒了你多少次,你卻還在搗亂,老師也不想説這話,你想想看這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小胖沉默了。我接着説道:“老師知道你可以做好,你也有一顆為班級的心,我們把這表現出來不好嗎,為什麼要用那種不好的行為來掩飾呢。以後如果你有不好的行為,老師還會嚴厲的批評,但是隻針對你做的事情,不是對你這個人,希望你能接受,然後讓自己更優秀”。

我不知道這個行為這番談話有沒有效果,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讓人欣慰的是某天早上的一次跑操,在我們跑了一半之後我看到小胖跟上來了,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很開心,為小胖開心。此後每次跑操,小胖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搗亂了。即使偶爾調皮,稍微提醒一下也可以做好了。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一年來,我和小胖,小胖和同學之間,總有這樣那樣的小摩擦小感動,但是信任也在慢慢建立,情感也在逐漸加深。到後來我才慢慢了解到,小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緒起伏,看似倔強卻又敏感脆弱,其實和他的家庭有關係,父母的離異是他不能接受的事情,找不到宣泄的口岸,所以他用這樣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訴求,可能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他需要什麼,他哪裏不開心了。我卻越來越心疼他,也更加明確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渴望家庭和睦,他需要關愛。雖然我們無法幫他改變家庭的狀況,但是我願意帶着全班同學一起接納他所有的行為和情緒,到後來他也慢慢願意在班級裏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悲傷,甚至是家庭的情況。慶幸的是他並沒有成為班級的“另類”,同學們也發現了他的可愛之處。當然現在小胖行為上情緒上還是有一些問題,但是我願意繼續去努力。哪怕不能改變什麼,我希望我們這個集體也能成為他心裏的一束光,以後在遇到難過時有些許温暖。因為我相信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這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大的'魅力,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正如書中所説,教師存在的價值是播種幸福,而幸福的人大多樂於奉獻,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我願意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成為傳播幸福的人,在生活中充滿活力,讓我的學生也收穫幸福感和創新的活力。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5

“當我們聚焦於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寫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封面上的這句話,給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讀完的力量,期待能夠從書中獲得希望和進步。

記得一首歌中這樣寫:小時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長大後笑着笑着就會哭了。縱然“積極”代表着樂觀向上,我心嚮往之。然而成年以後獨自面對生活、工作,諸多煩惱四面八方而來,才懂得為什麼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這八九嚇倒、壓垮,便只能在絕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積極地透過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夠將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而能夠如是去做,必定要擁有積極的、強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説的那樣:“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彼長。”所以我們的確應該學一點兒積極心理學,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能量,同時也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有些許特殊性,因為教師的人生與學生的人生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尋找教育教學的樂趣,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快樂工作,更是要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愉悦體驗,帶動他們快樂學習。

積極心理學要求教師擁有慧眼識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夠敏鋭地發現每個學生個性化的,才能恰當的指導和培養他們成才,而不是隻以“成績”論英雄。這樣你會發現,班裏的學生雖然成績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藝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這是多麼美好的一種教學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勢,同時現在的教師工作辛苦、事情繁雜,在這樣的狀態下,每天面對各種調皮搗蛋,和老師鬥智鬥勇,想方設法逃避學習的孩子,老師們很難做到耐心傾聽、平等交流。所以大多時候,習慣於用簡單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以至於出現問題的學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終問題看似解決,其實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實現人人成才這樣的一個目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就要求我們的心中要充滿愛,要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學生,以真誠為基礎,但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同時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相互信任,在心與心的碰撞中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搗亂,我們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就是個愛惹事生非的淘氣包,也許他是因為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有的學生犯了錯不肯承認,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許是因為每次犯錯後被懲罰地過於嚴厲,他太害怕了;有的學生總是和同學發生矛盾,不要輕率地認為他是個不合羣的孩子,也許只是因為他不懂得與人交往的正確方法。因此當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不要急於指責,要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弄明白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引導他們一點點去認識自己的問題,最終能夠主動轉變自己的問題。這樣會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師生關係,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幫助他們從學習的消極體驗中走出來,去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將學生心中的問題根源“疏導”出來,他們的問題才不會再次“氾濫”。

當我們面對陽光時,生命中便充滿光明,陽光地面對工作,陽光地對待學生,相信在積極態度的催化作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必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6

這個月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翻開書,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話吸引: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着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極力量(憤怒、怨恨、自卑等)。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披長。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學一點積極心裏學的知識,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熱於奉獻,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如果教師能夠成為播種幸福的人,則不僅自身可以擁有幸福,在生活當中充滿活力,培養出的學生也將更有幸福感和創新活力。

那讀了這本書之後,播種幸福是教師存在的價值,讓我感觸特別大。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幸福不單單隻有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所有能讓孩子感覺幸福的體驗,都能體現我們的價值,所以很慚愧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而吝嗇於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學時光,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傳播幸福的人,讓我的學生因為老師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師的人生是有榜樣效應的,某種意義説教師的生活對全社會的人説是一面鏡子,當教師生活幸福、工作順利的時候説明我們的社會發展明和諧。

後看了這本書,書中説:"對於所有的教師説,想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是需要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規劃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自己:

1、積極、有規律地鍛鍊身體(如果老師能有規律地進行鍛鍊,就會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同時抗壓能力也會提升)。

2、保持規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穩定的友誼。

4、經常與好友聚會。

5、為自己認定的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養人是促進一個人更好地更快地適應社會的要求和社會規範,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步走向通情達理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比價複雜的心理成熟過程。一個人較成熟,讓他人覺得是通情達理的,就是我們所説的"懂事"。

教師困惑:古人説"家有五斗糧,不做孩子王",的確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煩的事,尤其是由於他們不懂事,甚至比較頑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煩。也暗示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必定會遇到這些和那些的麻煩。

案例生活中:現實生活中,我就遇到了這樣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體現在:

1、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雖然成績還可以,但是習慣比較差,他經常會做一些比較異常額行動吸引注意。

2、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沒有合作意識,在團隊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和角色,行為特殊。經常無理取鬧、不講道理。

應對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觀。

2、為孩子設立一種較高的但可以達到的標準,在孩子實現這種過程中提供支持。

3、採用以一種穩定的權威性教養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領域提供技能訓練。

總結: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有煩躁心理,這類學生就成了我們心中的那類問題學生。現在看了書中的應對策略,不管怎麼樣,心中就踏實了一些,不會那麼茫然無措。

最後,還是那句話: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完整的人!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讀後感7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的都是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

書中重點研究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卻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説教,讀後感覺像是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然後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往往憑直覺判斷,我們都認為我們自己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想法往往會藏着許多盲點。比如學生犯錯違反了學校紀律,我們的做法就是批評,我們也認為這樣做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行為主義的“聯結”和“強化”的觀念。有些學生違反紀律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教師的注意,如果教師給予不痛不癢的懲罰剛好滿足了學生的意圖,那麼倒強化了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還比如,對一個犯錯的孩子,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就是學生自己認錯,學生不認錯好像事情還沒有完,學生態度變好了,自覺認錯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實這裏就藏着一個盲點,學生長此下去就會認為犯了錯只有認錯就可以,有些學生明明沒有認識到錯,為了逃避教師的批評,就會做表面上的認錯。那麼教師的行為就是誘發了學生撒謊。

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後卻隱藏着深刻的心理學知識。像書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論”、“旁觀者效應”、“虛假的一致”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瞭解了這些心理學理論,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辦事,有章可循。

對於孩子來説,由於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總是經歷失敗,那麼對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學習這種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活動。而對學習一旦失去了信心,學習就很難進行下去,當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所以,對於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品嚐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成功後帶來的喜悦。這樣孩子才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變成內在的動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學習才會變得輕鬆。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之後,孩子才會更有信心,也才會更願意去嘗試困難,面對挑戰,戰勝自我,才會出現良性的循環和不斷的進步。

這本書提到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包括學生的,也包括教師自己的,通過讀這本書,相信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有更多的收穫,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充實,這本書值得我們好好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