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精選5篇)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1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於過分關注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消除症狀,修補缺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着重於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意味着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優勢。藉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對抗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抵禦挫折、心理創傷和障礙的預防機制。“個人優勢”概念的提出將讓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去發現優勢,而不是刻意尋找缺點。學校育人環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點,而是鼓勵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在《積極心理學—團隊活動課操作指南》第一章中,主要圍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兩方面來設計班隊活動,從中可以看出設計活動的老師處心積慮的要學生認識自我,不僅要自我挖掘,還要讓同伴挖掘。在學生對自己優勢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些優勢發揮的餘地和控制不好的後果。最後還以“模擬招聘”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和社會職業聯繫起來,從實際出發分析和鼓勵學生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己的優勢立足社會。這一系列的活動設計不得不讓我佩服這位老師,如此用心良苦的為學生樹立心目中的微小自信。

回顧自己開學以來在七1班的活動設計,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貼標語、做戰旗、標榜樣等,只是形式多停留在淺層次,沒有太多的深化作用。記得在開學初分小組時,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我能為小組做什麼?”大多數學生們的答案十分空洞,有的説:“我可以為小組爭光。”“我可以為小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能為小組加分。”回答中絲毫看不到學生對於自己優勢長處的描述。最讓我感到欣慰的一個回答就是“我能給小組人員提出他們想不到的陰謀詭計,我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還能為大家創造出一些好玩的東西。”至少我能從這個學生的回答中看出他很自信自己的鬼點子和鬼把戲。

第一次階段考試後,我覺着學生們彼此之間應該有更多地認識了,就重新規劃他們書寫小組的檔案表,同樣的列出了一項必填欄目:“你的優勢”。結果仍然讓我覺得孩子們意識不到自己在集體中的特殊性。很多學生甚至將自己的優勢直接就表達成學科優勢,“我數學好。”當然我不能否定他的這方面優勢,可是總覺得我們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性格優勢的判定和肯定。我想也許我們老師和家長也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在他們的成長路途中也許受到過老師的壓制、也許受到過家長的譴責,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某些特性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長久之後,他們就失去了對自己這份特性的認同和驕傲,他們慢慢地變得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我班的何先文學生,先天的樂天派,無論何時都是咧着嘴樂呵呵的,哪怕批評他,它具備一般學生沒有的抗打擊能力,也許會被一般人看成是傻乎乎的,但是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優勢。他喜歡笑,我鼓勵他學會各種類型的笑,告訴他要找機會在班裏為他開一次個人表演會;他喜歡古代歷史故事,我鼓勵他看《三十六計》,告訴他要讓他在班裏搞一次三十六計的故事會;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換來他多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這樣做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這些都是他樂意去做的,這是他的個人優勢。在我個人的教育理念中,我不拒絕個性,我更不會拒絕一些有特殊優點的學生,我的目標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和發揮他們的這種優勢,同時也讓他們明白自己具有這樣的優勢,相信自己可以出色。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2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麼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麼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於“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後,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並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小學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麼,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於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並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説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3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最近,我在看《積極心理學》一書,瞭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再回顧自身的日常教學經驗,發現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重點內容的確可以使學生不斷的進步與成長。那麼,下面,我將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自身的德育經驗來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領,促進他們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對學習的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積極情感的形成促使學生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積極情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長期處於消極的情感狀態下,不僅無法學習,而且要經常處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待過去方面,提高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提高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提高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二、積極人格特質的塑造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有助於人體採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心理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物質,其中成熟的防禦機制是一方面。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退縮、壓抑、文飾等,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的積極、理性地思考問題,甚至導致其出現消極的行為,一厥不振的心理狀態,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努力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利於學生成熟防禦機制的形成,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模式的形成。

三、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促進學生幸福感的產生

馬斯洛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肯定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幸福的,開心的,家人給予的是鼓勵與支持,學生的人際關係和諧的話,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態都較為穩定,而且行為方式都會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與幫助,讓他能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得到最大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理念與方法都影響着我對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如何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等問題的思考,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會繼續將不同的方法用於實際工作中,積極引領學生前進,促使學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長!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4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芸芸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裏格曼説:“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裏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於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積極心理學的讀後感5

在聽胡媛豔和葛纓兩位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會多次聽到兩位老師談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於是我對它產生了一些興趣,這個月把它從圖書館借出來,閲讀一番,並寫下這篇讀後感。

積極心理學,以“愉悦與幸福”為主題、關於美好生活的一門科學,着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意義的東西。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在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思考了一些東西:第一是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時要積極地面對。就像這學期,事情多且雜亂,基本上每門課都要做課堂報告,還有實驗課的實驗,水電校的工作,對於各種考核的準備。難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還得去面對,面對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工作,這才能使活動既愉快又有意義。還是以這學期為例,各種任務都是分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幫助別人,促進團隊任務的完成。

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自己的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建構完善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鍊、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的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沒有了早、晚自習的限制,就更加頹廢,也沒有鍛鍊。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除了對自己的思考,這本書還引導我對社會層面的思考,我覺得當前的大眾文化,及主流媒體取向,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是過於關注、讚揚,以金錢為意義核心的成功標準,並以此為基礎的成就建設、工作取向、物質享樂;忽視了對於道德修養、靈魂信仰、生命歸屬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與討論。整個社會,多了一些浮華,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過侷限於對社會、人性問題,缺點及陰暗面的發掘與批判,就像一個演員的出軌,一個知名運動員的出軌,弄到全國人民都知道,沸沸揚揚。

整個社會,多了一些陰鬱,而少了一些對於美好生命的關注。在科技極速進步、物質極大繁榮、人類愈加富裕的同時,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樂的減少。這説明了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慾望的過程中,心靈卻更加空虛起來,只能再次投身到談論批判別人的過錯,成為一些製造網絡暴力的鍵盤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質消費,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愛情、友誼、人際關係,在金錢文化的衝擊下,逐漸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際關係圈不斷擴大的同時,是更多的寂寞與孤獨。在社交媒體網絡氾濫的今天,是我們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們的思考能力在不斷地喪失,變得輕信、盲目。

在對待社會問題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過程中,我們已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習慣性抱怨、隨性地批判的行為模式。卻沒有思考問題的產生本質,以及如何解決自身存在的缺陷。社會財富大量累積,卻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斷喪失、生存壓力在迅速增大。在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奮、辛苦的同時,身體、思考、道德、靈魂的惰性,卻在工作之餘的生活中不斷增加。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存在於整個社會,甚至充滿着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體現。從小爸媽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掙錢。從小老師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提高升學率,好掙錢,當然也為了我們以後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的目的呢?是為了更好的掙錢。現在到了大學,滿眼是各種技能訓練,訓練當然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厲害,可目的呢?是為了學校的名氣,為了掙錢。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卻不能成為我們靈魂的歸宿。待到生命的臨終之時,也許才終會發現,什麼樣的東西,是美好的。人活着,究竟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人活着,究竟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我想要什麼?我究竟應該怎麼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麼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慾海無涯,一切皆為虛幻。我們則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個巨大的人生遊戲中,而這遊戲規則由極少數人所制定。絕大多數都從未懷疑過這套遊戲規則,至始至終,在痛苦中掙扎。

我,偶爾思考。